浅谈新课改下的语文课堂教学

来源 :甘肃教育督导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xmax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是全面落实新课改理念的主渠道。那么新课改下的语文课堂应该是怎样的课堂,笔者认为,应是充满活力,充满和谐,充满探究,富有创新,促进学生发展的高效课堂。在教学中,笔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努力构建新的语文课堂。
  一、注重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活动过程。可见,和谐的教育过程应是师生平等相处、相互信任、民主合作的过程。教学是一个“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处于一种和谐发展状态,才能从整体上提高教学效率,所以课堂就必须创设平等、民主、和谐、融洽的氛围。课堂要和谐,教师须重视学生,信任学生,做学生的朋友、参谋、顾问,和学生站在一个平台上,让学生心灵舒展,精神愉悦,全身心的进行学习探究活动。如在教学综合性活动《微笑着面对生活》时,笔者与学生共同准备写演讲稿,共同登台演讲,这样学生与老师心理上达到了和谐平等,都想上讲台推销自己,一展风采,师生之间形成了大比拼的氛围,这时就连那些平时不发言的学生也登“台”亮相了。这种平等和谐的气氛,改变了以往教师一言堂,学生被指挥转的死板教学,使学生易学、乐学,提高了教学效果。
  二、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
  新课标提出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这个理念最关键、最核心的强调了过程观。它要求教师备课的过程应该是自己学习和成长的过程。就阅读教学来说,就是一个阅读、体验、感知、赏析、评价的过程。教学过程,是学生经历学习体验,享受学习快乐的过程;是学生由不知到知,由不懂到懂,由不会到会,由不能到能的成长过程;是教师促进、服务于学生成长的过程。最基本的标志,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应享有阅读分析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应有交流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和认知的机会,有品味、揣摩、鉴赏、运用语言的活动,而不是直接从教师手里接受一个现成的、僵硬的结论。课堂主要强调探讨的时间要足、机会要多。如在教学《傅雷家书两则》时,笔者注重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将两则家书联系起来阅读。以傅雷希望儿子失败时要坚强,成功喜悦时更要坚强为切入点,展开讨论交流,给足时间,留足空间,将课堂中的“为什么”、“还有什么”等落到实处,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同时还注意拓展学生的精神视野,尽量和学生自身的生活体验相结合。当笔者让学生静下心来回想你们感受到父亲对你们的爱了吗?此时同学们心情沉重,深情的讲述着父爱的故事,有几位同学竟然声音哽塞,泪流满面。这就是学习过程的落实,学生才产生了如此强烈的共鸣。
  三、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新课标明确肯定,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推动了学法研究,是对教师的巨大挑战和更高要求。学习是学生之根本,学生对学习应该有自主精神,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具有自觉的反应。学生只有自主地投入学习,才能对学习对象产生兴趣,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合作探究,更是现代社会的要求。这期间教师更要当好组织者、指导者、启发者,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积极探索研究新知识,给学生多一些展示自己的机会,多一些体验成功的喜悦。
  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宗旨和核心理念。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把学生看成一个发展的人,他们有着自身的发展规律,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所以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灵活选择和运用教材,大力改进课堂教学,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教学设计要富有新意,以此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创新思维。鼓励学生质疑求异,培养创新能力。有道是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有价值。有质疑才会有思考,也才会有创新。教学中,笔者常常鼓励学生质疑,对于学生提出的疑问,积极组织讨论,促使学生各抒己见,多角度看问题,从而使学生成为学习的自觉探究者和发现者。如在教学《水调歌头》一诗时,学生对“起舞弄清影”一句诗的理解产生了疑惑:有的同学认为是写作者在月光下起舞,清影随之转动;有的同学认为是写作者想象自己在月宫中起舞。对此,笔者暂不做确定地回答,而是在全班学生中展开了一场“天上——人间”的大讨论。笔者将全班学生分为甲方乙方,双方展开讨论,这时课堂争论激烈,气氛非常活跃,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的发挥。从学生的讨论看,产生分歧的原因是对“起舞弄清影”的意境感受不同所致。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质疑求异中得到了培养,创新的火花在讨论、探究中不断闪现。
其他文献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只注重知识传授,没有关注初中学生的情绪变化和心理特征,不能很好地指导学生有效的学习致使部分学生长期被动地参与教学活动,久而久之,逐步丧失了学习英语的兴趣,甚至出现厌学的倾向,使这些学生的英语学习成绩越来越差,因而存在一些不良的学习心理。通过我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学困生通常有以下不良心理,我曾经使用过如下的纠正策略,收效还是很好的。  一、初中英语学困生的不良心理因素  1.
期刊
创新教育是培养人们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等创新素质的综合性教育。作为数学教育工作者,在数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应该重视创新意识的养成,加强创新精神的培养,注重创新能力的提高,以增强学生的创新素质。  一、创设轻松环境,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罗杰斯提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里的自由。只有在“心理安全”和“心里自由”的学习氛围中,在轻松愉悦的心理环境里学习,学生天性中的创
期刊
一、注意中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和学生知识的衔接  中学数学教师要通读小学数学教材,要深入了解《数学课程标准》在1——3和4——6的要求,要切实研究教学内容。比如:在课标中,小学4——6学段中,学生就了解了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因此,到了中学,关于负数的学习,应该重点放在负数运算了法则上了,可以开门见山地进入,而不能沿用以往的模式,这样反而造成了重复讲解。再如在小学就学习了正反比
期刊
青藏高原,凭借其4000米至5000米的平均海拔高度而得名“世界屋脊”。这个区域地理位置特殊,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战略资源储备基地、高原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和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地。但是,近年来青藏高原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生态环境保护、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等问题,成为青藏高原可持续发展中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青藏地区位于中国西南部,横断山脉以西,喜马拉雅山以北,昆仑山和阿尔金山、祁连山以南,包括青海省
期刊
一、现行教育体制下的德育现状  由于应试教育,教师已经不会顾及德育的一些基本要求,德育建设存在许多问题。  1.重成绩轻德育的倾斜价值取向。重成绩轻德育的现象已然成了一种普遍的倾向。从过去的“德育体美劳全面发展”,到今天的“县重点”、“县状元”,人们的意识中都有些看重知识,看重分数的倾向。在很多学校,德育处于智育的从属地位,评“三好”常常是“一俊遮百丑。”德育工作的整体性、完整性及渗透性都不能在学
期刊
“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这一句最简洁的语言,概括讲述了我们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它以明亮的光辉,照耀着我们的课堂教学的方向。高效课堂不是以学生“学会”为唯一的目的,它还必须让学生享受“学”的过程,并生成学习的能力。  一、解放思想,转变观念  首先,是教师观念的转变。教师应由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为本,依学定教,学生可以用自己的心灵去领悟,用
期刊
历史课是一门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政治性的学科。历史教学的目的不但在于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更重要的在于培养学生形成历史使命感,形成唯物史观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因此,历史教师教学方法的具体运用,直接关系上述教学目的能否得以实现。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法从来无孰优孰劣之分,关键在于能否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实现教学目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转变教学理念,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收到事半功倍之
期刊
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方言资源在语文课程资源与教学中未能得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使语文的课程文化受到了局限。实际上,方言与普通话并不是相互排斥关系,而应当是互补的关系。在科学发展的今天,方言是多元文化的一种体现。方言资源的适当运用,对语文教学中的阅读领域、写作领域、口语交际领域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方言有利于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深入理解  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与作品“对话”。这种“
期刊
语文探究性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理念,具体来说是指在教师指导下,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集体对话和相互商讨,进行多向信息交流,借以实现语文教学目的的教学模式。  一、要善于拓展探究空间  1.要积极引导学生进入多维的研究空间。语文学科本身的开放性,为探究学习提供了多向性接口。语文的“文”可解释为“文化”“文字”,也可解释为“人文”“文学”。一篇课文,可以从文学角度探究它,也可以从文字角度研究它。这些角
期刊
在我国浩如烟海的古诗词当中,作者在作品中运用各种艺术手法,诸如象征、对比、托物寓意等,其中有一种前后看似矛盾,甚至违背常理的描写,通过这种手法,能更好地提高语句的表现力,表达情感会更深刻。  一、揭露社会黑暗,同情人民遭遇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诗《卖炭翁》中成功地刻画了一位“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的老翁形象,他靠烧炭卖炭为生,诗中“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是对这位老翁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