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是与学习兴趣密切相关的。兴趣是学习动机的重要心理因素,学生只有对所学知识感兴趣,才会积极地去追求和探索。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必将成为他学习的内在动力,积极主动而且心情愉快地去进行学习。
1 巧用歌曲,以歌导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为乐之者”。首先,要有好的课堂导入。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应精心设计好课堂导入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爱好。在学习《三国鼎立》一节时,我让学生先欣赏歌曲《滚滚长江东似水》,学生回忆这是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然后设疑“你们知道三国是指哪三国吗?”使学生很热情地投入到学习中。在教《和为一家》时,我抓住学生喜欢听歌的心理,让学生欣赏歌曲《五十六个民族》,再乘机开讲:“同学们,这首广为传唱的歌,生动地反映了我国各民族和睦相处,携手共创美好生活的新局面。这一局面的行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唐朝是这个历史过程的重要阶段。那么,唐朝的民族政策有哪些?它在当时发挥了怎样的作用?”这一问题的提出,顿时激发了学生兴趣。
2 巧用典故,以奇引趣
在学习《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一课时,我首先给同学们讲述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如上帝造人说,盘古开天辟地,女娲抟土造人等故事,激起学生对历史的莫大爱好,然后设疑“人究竟是从哪里来的?”让学生带着好奇心很自然地投入到课堂的学习之中。在学习《三国鼎立》一节时,因为很多同学看了《三国演义》的小说或影视,我请他们来讲述草船借箭,蒋干盗书等情节,并将他们与历史史实作比较,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爱好,也进一步帮助他们弄清电视剧与历史史实之间的区别。
3 精读诗词,以诗牵趣
我国优秀的古典文学是我们向学生讲述历史人物的重要依据之一。别具一格、题材典型的咏史诗以及壮怀激昂的爱国词对历史倾注了多少深情与厚爱。讲“安史之乱”时,为了介绍杜甫,我就适当而巧妙地引用了他《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来表现他忧国忧民的情怀;讲“南宋灭亡”时,为了介绍岳飞,我就满怀激情地引用了他《满江红》中的“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来表现其浩然正气和强烈的爱国激情。通过精读诗词、讲述历史,使课堂充满了诗情画意;使学生在学史的同时,也受到了文学熏陶和美育教育,极大地营造了学生学史的浓厚氛围。在学习《红军不怕远征难》时,目标是引导学生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感情,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我带领学生朗读毛泽东主席的诗《七律·长征》,然后指出诗中提到的五岭、乌蒙、金沙、大渡桥、岷山等地,只是红军长征经过的万水千山的一部分,设问“红军长征经过了哪些地方?经历了怎样的艰难险阻?为什么能取得长征的胜利?”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情境,激发兴趣,启动思维,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4 巧用插图,以图增趣
在学习《战国七雄》这一课时,我巧用《商鞅舌战图》,因为“商鞅变法”是这一课的重点。战国时期封建社会的形成,是通过以商鞅变法为代表的各国的变法或改革来实现的。讲好《商鞅舌战图》,既可以使学生了解商鞅作为改革家的气魄和才华,又可让学生懂得改革的不易和改革又是当时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从而提高学生对商鞅变法带来的历史作用,即“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加强,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的认识,也为以后理解秦灭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打下基础。为起到这个作用,我在讲课时,让学生看《商鞅舌战图》的同时向学生讲解:图中是当时商鞅舌战大臣的情景,中间席地而坐的是秦孝公。商鞅,这个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正在跟反变法的大臣辨论。你看他手拿竹简,引经据典。“只要对国家有利,对百姓方便,就不必效法古代。”他响亮地喊出了“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变法口号。坐在他对面的是两个保守派大臣甘龙和杜贽,被商鞅驳得张口结舌,坐不安席。这一场历史性大辩论,最后由秦孝公作决定:“商鞅说得对,就按商鞅说的去办”。在看图讲故事的过程中,学生全被吸引往了,达到了引发学生兴趣的效果。
5 巧编歌谣,速记诱趣
历史知识纷繁复杂,千头万绪,对于一部分学生来说,简直无从下手。为了帮助学生准确地记住知识点,我帮助学生总结巧记速记口诀。如:1842年签订的中英《南京条约》开放的中国第一批通商口岸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由南向北,记为“广厦福宁上”。如:中共早期有三次全国代表大会,1921年7月,一大;1922年7月,二大;1923年6月,三大;同期国民党有一次,1924年1月,一大。我自编歌谣,“一大21、7;二大22、7;三大23、6;国民党一大24、1。”
6 新旧联系,通俗激趣
历史记载的都是已经过去了的事情,尤其是初一的古代历史,离我们的生活太遥远、太抽象,学生不易理解,因此我尽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能做到新旧知识联系则联系,既让学生明白道理,又让学生对历史感兴趣。比如在讲到汉武帝实现大一统时,在政治上采用削弱侯国势力的方法,学生不易理解为什么汉武帝要采用这种办法。我启发学生回想春秋时为什么会出现争霸现象,是因为侯国势力越来越大,这样势必会发生战争。汉武帝时期同样是这个道理,只有侯国势力变小,才无力与中央对抗,便于统治。当汉武帝的叔叔梁王提出把自己的土地分一部分给其弟时,汉武帝立即答应,因为这正中汉武帝的下怀,他不费一兵,不损寸土,就牢牢地把他们握在手心,而梁王对汉武帝还感恩戴德。这也充分说明汉武帝是一个雄才大略的人。通过对比及教师的讲解,学生很容易就明白了这个道理。
7 巧编检测,实用致趣
好的课堂检测对课堂教学有补充、深化作用。在实践中,我尝试了三种形式的检测:①巧妙利用板书,检测基础知识。在板书时,教师对简单而学起来又易错的地方,以填空题的形式列出,让学生练习;②设问答疑方式。可以采用教师提问题让学生解答,或学生提问题让教师解答的方式进行;③课堂上及时进行材料分析题的练习,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进行适当的讲解,使学生达到学以致用。
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的方法和途径很多,只要我们精心设计,巧妙安排,就一定能在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使学生的学习化繁为简,变被动为主动。在充满兴趣的学习中,学生既接受了爱国主义教育,又增长了知识,提高了教学质量,真正达到学史明志,知史做人的目的。
1 巧用歌曲,以歌导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为乐之者”。首先,要有好的课堂导入。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应精心设计好课堂导入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爱好。在学习《三国鼎立》一节时,我让学生先欣赏歌曲《滚滚长江东似水》,学生回忆这是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然后设疑“你们知道三国是指哪三国吗?”使学生很热情地投入到学习中。在教《和为一家》时,我抓住学生喜欢听歌的心理,让学生欣赏歌曲《五十六个民族》,再乘机开讲:“同学们,这首广为传唱的歌,生动地反映了我国各民族和睦相处,携手共创美好生活的新局面。这一局面的行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唐朝是这个历史过程的重要阶段。那么,唐朝的民族政策有哪些?它在当时发挥了怎样的作用?”这一问题的提出,顿时激发了学生兴趣。
2 巧用典故,以奇引趣
在学习《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一课时,我首先给同学们讲述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如上帝造人说,盘古开天辟地,女娲抟土造人等故事,激起学生对历史的莫大爱好,然后设疑“人究竟是从哪里来的?”让学生带着好奇心很自然地投入到课堂的学习之中。在学习《三国鼎立》一节时,因为很多同学看了《三国演义》的小说或影视,我请他们来讲述草船借箭,蒋干盗书等情节,并将他们与历史史实作比较,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爱好,也进一步帮助他们弄清电视剧与历史史实之间的区别。
3 精读诗词,以诗牵趣
我国优秀的古典文学是我们向学生讲述历史人物的重要依据之一。别具一格、题材典型的咏史诗以及壮怀激昂的爱国词对历史倾注了多少深情与厚爱。讲“安史之乱”时,为了介绍杜甫,我就适当而巧妙地引用了他《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来表现他忧国忧民的情怀;讲“南宋灭亡”时,为了介绍岳飞,我就满怀激情地引用了他《满江红》中的“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来表现其浩然正气和强烈的爱国激情。通过精读诗词、讲述历史,使课堂充满了诗情画意;使学生在学史的同时,也受到了文学熏陶和美育教育,极大地营造了学生学史的浓厚氛围。在学习《红军不怕远征难》时,目标是引导学生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感情,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我带领学生朗读毛泽东主席的诗《七律·长征》,然后指出诗中提到的五岭、乌蒙、金沙、大渡桥、岷山等地,只是红军长征经过的万水千山的一部分,设问“红军长征经过了哪些地方?经历了怎样的艰难险阻?为什么能取得长征的胜利?”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情境,激发兴趣,启动思维,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4 巧用插图,以图增趣
在学习《战国七雄》这一课时,我巧用《商鞅舌战图》,因为“商鞅变法”是这一课的重点。战国时期封建社会的形成,是通过以商鞅变法为代表的各国的变法或改革来实现的。讲好《商鞅舌战图》,既可以使学生了解商鞅作为改革家的气魄和才华,又可让学生懂得改革的不易和改革又是当时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从而提高学生对商鞅变法带来的历史作用,即“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加强,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的认识,也为以后理解秦灭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打下基础。为起到这个作用,我在讲课时,让学生看《商鞅舌战图》的同时向学生讲解:图中是当时商鞅舌战大臣的情景,中间席地而坐的是秦孝公。商鞅,这个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正在跟反变法的大臣辨论。你看他手拿竹简,引经据典。“只要对国家有利,对百姓方便,就不必效法古代。”他响亮地喊出了“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变法口号。坐在他对面的是两个保守派大臣甘龙和杜贽,被商鞅驳得张口结舌,坐不安席。这一场历史性大辩论,最后由秦孝公作决定:“商鞅说得对,就按商鞅说的去办”。在看图讲故事的过程中,学生全被吸引往了,达到了引发学生兴趣的效果。
5 巧编歌谣,速记诱趣
历史知识纷繁复杂,千头万绪,对于一部分学生来说,简直无从下手。为了帮助学生准确地记住知识点,我帮助学生总结巧记速记口诀。如:1842年签订的中英《南京条约》开放的中国第一批通商口岸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由南向北,记为“广厦福宁上”。如:中共早期有三次全国代表大会,1921年7月,一大;1922年7月,二大;1923年6月,三大;同期国民党有一次,1924年1月,一大。我自编歌谣,“一大21、7;二大22、7;三大23、6;国民党一大24、1。”
6 新旧联系,通俗激趣
历史记载的都是已经过去了的事情,尤其是初一的古代历史,离我们的生活太遥远、太抽象,学生不易理解,因此我尽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能做到新旧知识联系则联系,既让学生明白道理,又让学生对历史感兴趣。比如在讲到汉武帝实现大一统时,在政治上采用削弱侯国势力的方法,学生不易理解为什么汉武帝要采用这种办法。我启发学生回想春秋时为什么会出现争霸现象,是因为侯国势力越来越大,这样势必会发生战争。汉武帝时期同样是这个道理,只有侯国势力变小,才无力与中央对抗,便于统治。当汉武帝的叔叔梁王提出把自己的土地分一部分给其弟时,汉武帝立即答应,因为这正中汉武帝的下怀,他不费一兵,不损寸土,就牢牢地把他们握在手心,而梁王对汉武帝还感恩戴德。这也充分说明汉武帝是一个雄才大略的人。通过对比及教师的讲解,学生很容易就明白了这个道理。
7 巧编检测,实用致趣
好的课堂检测对课堂教学有补充、深化作用。在实践中,我尝试了三种形式的检测:①巧妙利用板书,检测基础知识。在板书时,教师对简单而学起来又易错的地方,以填空题的形式列出,让学生练习;②设问答疑方式。可以采用教师提问题让学生解答,或学生提问题让教师解答的方式进行;③课堂上及时进行材料分析题的练习,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进行适当的讲解,使学生达到学以致用。
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的方法和途径很多,只要我们精心设计,巧妙安排,就一定能在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使学生的学习化繁为简,变被动为主动。在充满兴趣的学习中,学生既接受了爱国主义教育,又增长了知识,提高了教学质量,真正达到学史明志,知史做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