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堂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教学活动提高学生观察、想象、思维、计算、抽象概括和创造等各方面的能力,同时还能促进其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因而,“构建生命化课堂”深化课堂教学改革,让数学课堂充满生命力,是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和重要手段。
怎样构建数学生命化课堂,让数学课堂充满生命力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
一、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树立人本主义理念
生命化教育关注的是有血、有肉、有情感、有个性的人,而不是只会单一机械运动的机器。我们要深刻地认识到学生始终是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中的引路人,是学生学习情境的创设者,同时也是学生课堂学习活动的环境与时间把控者。数学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学习情境的影响下,自主地通过观察、分析、研究、总结等一系列认知过程获取新的知识,并提高学习能力的过程。因此,我们的教学决不能只按照教师个人的思想和意愿去施教,应当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特点,加强对学生心理需求的分析研究,尊重学生的主观意愿,尊重学生的思维与个性发展,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树立人本主义理念。
二、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要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以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需要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教师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给学生创造一个具有较强吸引力的学习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并通过教师的点拨、诱导,调动学生自主参与,触发学生探索新知的渴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我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圆锥的体积”时,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唐朝时期,一名宫女为了救她的主子,急匆匆地跑去见皇上,却被太监拦了下来,无论宫女怎么求情,太监都百般阻挠。正当宫女转身要走时,太监指着对面墙上的圆锥形图案说,“那个圆锥形物体的底面积是6平方分米,高4分米,你若能在10秒钟内算出它的体积,我就让你见皇上。”这时,我会设置悬念问学生:“你们说她能见到皇上吗?”学生有的回答“能”,有的回答“不可能”。就这样,学生很快被带到了学习、研究的情境中。在教学中,我们还可以利用图片、教具,发挥其直观独特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可以运用讲故事、猜谜语、做游戏等方法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
三、营造自主学习的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生命化数学课堂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要达到这个目的,教师必须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和主人,从被动学习转变成主动学习。教师只要为学生提供探索的空间,放手让学生自主操作、自主研究、自主描述、自主分析、自主总结,让学生自主获得新的知识,并有效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我在教学六年级“圆柱体的认识”时,先引导学生复习五年级数学“长方体的特征”,然后引导学生们渐入佳境。我的教学实例具体如下。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准备的这些物品或模型都是圆柱体,大家以组为单位,通过看、摸、量来研究圆柱体有什么特征。
然后用投影仪一一投影研究提示:
1.圆柱体是否和长方体一样也有面?是否也有棱和顶点?
2.面是什么形状的?
3.有几个圆面(叫底面)?几个曲面(叫側面)?
4.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是否每一处都相等?如果把侧面展开后会是什么图形?
5.它的长和宽与圆柱有什么
关系?
学生通过自主讨论解决了一个一个的问题,自然就较好地掌握了圆柱体的特征。
四、组织交流互动,激起生命的浪花
生命化教育注重生命差异,学生因遗传基因、生活环境与阅读等不同而存在一定的差异。他们都具有不同的特点,掌握了不同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部分人爱在别人面前表现自己,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搭建一个让学生施展才华的平台,即组织交流互动,成全每个生命的追求,让他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与生活经验的差异,探索、理解能力的高低,更能体现生命化教育的价值。例如,我在教学“圆柱的体积”时,课前就安排学生分组准备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的容器或模型。教学时,我指导他们用装水或装沙的方式来研究圆锥体与圆柱体的体积关系。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学生找到了实验结论不相同的原因。这样一来,既让一些学生获得了成功的喜悦,又让一些学生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甚至是错误。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自主掌握了“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这样一个知识点。
小学数学是义务教育中一门很重要的学科,它关系到学生数学知识的积累,关系到学生观察、分析、判断、推理及计算能力的培养,关系到学生智力的开发,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合理渗透生命教育,是一个非常重要且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的课题。
怎样构建数学生命化课堂,让数学课堂充满生命力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
一、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树立人本主义理念
生命化教育关注的是有血、有肉、有情感、有个性的人,而不是只会单一机械运动的机器。我们要深刻地认识到学生始终是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中的引路人,是学生学习情境的创设者,同时也是学生课堂学习活动的环境与时间把控者。数学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学习情境的影响下,自主地通过观察、分析、研究、总结等一系列认知过程获取新的知识,并提高学习能力的过程。因此,我们的教学决不能只按照教师个人的思想和意愿去施教,应当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特点,加强对学生心理需求的分析研究,尊重学生的主观意愿,尊重学生的思维与个性发展,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树立人本主义理念。
二、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要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以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需要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教师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给学生创造一个具有较强吸引力的学习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并通过教师的点拨、诱导,调动学生自主参与,触发学生探索新知的渴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我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圆锥的体积”时,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唐朝时期,一名宫女为了救她的主子,急匆匆地跑去见皇上,却被太监拦了下来,无论宫女怎么求情,太监都百般阻挠。正当宫女转身要走时,太监指着对面墙上的圆锥形图案说,“那个圆锥形物体的底面积是6平方分米,高4分米,你若能在10秒钟内算出它的体积,我就让你见皇上。”这时,我会设置悬念问学生:“你们说她能见到皇上吗?”学生有的回答“能”,有的回答“不可能”。就这样,学生很快被带到了学习、研究的情境中。在教学中,我们还可以利用图片、教具,发挥其直观独特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可以运用讲故事、猜谜语、做游戏等方法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
三、营造自主学习的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生命化数学课堂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要达到这个目的,教师必须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和主人,从被动学习转变成主动学习。教师只要为学生提供探索的空间,放手让学生自主操作、自主研究、自主描述、自主分析、自主总结,让学生自主获得新的知识,并有效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我在教学六年级“圆柱体的认识”时,先引导学生复习五年级数学“长方体的特征”,然后引导学生们渐入佳境。我的教学实例具体如下。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准备的这些物品或模型都是圆柱体,大家以组为单位,通过看、摸、量来研究圆柱体有什么特征。
然后用投影仪一一投影研究提示:
1.圆柱体是否和长方体一样也有面?是否也有棱和顶点?
2.面是什么形状的?
3.有几个圆面(叫底面)?几个曲面(叫側面)?
4.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是否每一处都相等?如果把侧面展开后会是什么图形?
5.它的长和宽与圆柱有什么
关系?
学生通过自主讨论解决了一个一个的问题,自然就较好地掌握了圆柱体的特征。
四、组织交流互动,激起生命的浪花
生命化教育注重生命差异,学生因遗传基因、生活环境与阅读等不同而存在一定的差异。他们都具有不同的特点,掌握了不同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部分人爱在别人面前表现自己,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搭建一个让学生施展才华的平台,即组织交流互动,成全每个生命的追求,让他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与生活经验的差异,探索、理解能力的高低,更能体现生命化教育的价值。例如,我在教学“圆柱的体积”时,课前就安排学生分组准备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的容器或模型。教学时,我指导他们用装水或装沙的方式来研究圆锥体与圆柱体的体积关系。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学生找到了实验结论不相同的原因。这样一来,既让一些学生获得了成功的喜悦,又让一些学生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甚至是错误。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自主掌握了“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这样一个知识点。
小学数学是义务教育中一门很重要的学科,它关系到学生数学知识的积累,关系到学生观察、分析、判断、推理及计算能力的培养,关系到学生智力的开发,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合理渗透生命教育,是一个非常重要且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