翕张的精神锁链

来源 :世界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uug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散乱、歪斜置放的电线杆,纷乱无序的电线团、线头,无序的红绿灯分散着画面的视觉点和思绪神经。传统思维里的审美、空间,构成刹那间聚而又散、散而又聚。我努力想从自己视觉经验里寻觅适合表达画面的语言,但很难。看巨燕的画在我似乎是一道迷墙,将我视觉经验里美的、俗的有关艺术的记忆和定义全部连续打碎,我的欣赏理念和既有经验似乎在一刹那留下了空白……
  多年在艺术圈厮混,我虽为文不多,但无关痛痒的马屁文章我笔下从没走过。对于巨燕,我不明白一个柔弱娇美的女子为何要画些这样硬朗,生硬、冰冷的工业零件,是后工业化时代的实物依恋,还是对此物有长期沉重的情结:她的情感深处里多少难以释怀的线头待解,连同她对画面的认识和艺术的阐释、悟道究竟在哪里?
  与她多次在微信的沟通后,我似乎找到了依稀的答案。表面柔顺的巨燕其实在内心里强大着无比的冲动和豪情,是齐鲁大地的气质给了她特有的感慨和艺术的萌动意识。我没有看到艺术家早期的绘画,我想同我们许多学院派一样,那是一种没有经理性分解所形成的艺术的样式化产物。但也是巨燕徬徨在道路时的自白。当我看到她的表现柔性和生命活力的《玉树临风》系列作品感到她似乎找到了在她艺术生命中的一缕希望之光。那些作品是她以非常女性化的心态抒写出来的,是她多年生活情形的纯真写照,亦是她精神状态的翕张节点。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个电线杆油画作品确实个例外,亦是本文想要探究的部分。在她看来,电线杆是个非常强有力量的东西,亦即强有力的巨型武器,它可以遣散和抵挡得住外界俗世对她的任何侵蚀和攻击,它切合了巨燕外表柔弱内心强大的超然心态,充满着她迫切需要的能量和爆发力,如同一个心灵的巨型武器和弹药待命出征。广而言之,其实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讲社会综合环境的压力和个人精神诉求的压力是现代人的综合病。尤其是近年来,虽然中国少数人表面生活质量有所提高,但精神的恐惧、焦躁和压抑无时不在影响和残杀者我们每个人的心态和美好精神的图腾。从这个意义上讲,巨燕的画面恰恰是我们这个社会综合心态的集体病灶和发源地。她给我们画出了一个时代精神的CT图谱、抑或是核磁共振的细密影像。
  横向来看,在中国当代女油画家中对所画素材的选择迥然不同,而由于女性特有的思维和精神指向使她们的画面元素素材多取决于个人的感情经历和精神履历,那些在生活和感情记忆深刻或难以明灭的画面和物象始终是他们挥之不去的素材及诉求。远者如方君壁、潘玉良、丘徥、邵晶坤、蔡锦、夏俊娜等从女人本身的的生活和情感感受为出发以美女、鲜花、裸女、物等与自己生活体验有关的物象来组成画面的主要内容成为人们认识和理解女性艺术的第一印象。他们以女性特有的感觉和思维方式散发性地想象,以自恋、孤独的自我情感交织在一起去描绘女性作为生活主角过程中的独特感受和人生体验。而另一路如陈曦、徐晓燕及远在海外的还不为人知的艺术家刘自鸣等则从人自身的外部视野观照自己内心的横向比照。注重关注外部客观世界的众生万物与自己周遭生活的关系。宣言性地诉诸了何为女性,以及女性视角下的生死观念和女性至上的特立独行的立场。如陈曦持续画着的洗澡的街市女人体和电视机系列,从一个公众知识分子的角色切入,以女性细腻入微的视角来刻画我们这个时代的点滴脉动,从而使作品产生的意义的思想维度远远大于我们通常认为的女性视野。而另一位英年早逝的艺术家徐晓燕则才华横溢,完全没有在女性幽怨悲情的闺阁中游弋,代之的则是对生活在我们周遭环境状况日下的摹写和类似于诅咒的控诉,由此女性艺术家视野下的艺术本体和语言便有了更社会化的内容和道德批判的社会学层面的力量。巨燕的艺术与此同工,恰恰是此类作品最有力量的鼓呼和坚守者。对此她曾经对我讲到:这些横陈的倾斜的电线杆图式看上去如此冷硬强大,它似乎是我的武器,它倾斜的构图反衬出一种不安和脆弱,它反映出一个真实的内心世界,这个内心的状态是不能在现实生活中表露的,你是女人,你必须柔顺,你怎么可以如此乖张不羁呢?家庭和社会规定了女性的角色粉色面貌,如此这般你才会被接纳。
  当下作为社会的一半角色的女性尽管在社会各方面已逐渐占据一定的位置,身份和地位亦不可同日而语。但在传统中国人的心底深处还是对女性有着程度不同的轻蔑和歧视。这也就是巨燕作品在表面画出许多刚性,冷硬的电线杆后影藏在内心深处对男性和男权社会的抵制和抗议。巨燕曾说“我不想翻出中外历史上女性画家典故,既然造化我为女性,作为一个自然人,女性应该有她应有权利和义务,也包括时下流行的‘话语权’。这里,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即女性在中国社会的角色是表面的虚伪还是内心的刚强,她们在与男性的家庭和社会生活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往往是被曲解和奴役的简单判断,她们其实最需要的是起码的尊重和与男性平等的权利和义务。由此,就是巨燕作品里反复强调的刚强之于阴柔的力量,以期达到她所希望的可能,完成一个独立生命的意义。同时,这些作品通过孤傲的电线杆表达了一个作为艺术家的现代女性在现代社会情境中的孤独和寂寞。从纯粹绘画性的角度来讲,巨燕画面里的构成意识还是非常讲究的,看它纵横交错的线条排列,杂乱而又有序,别致的结构和造型把我们的思绪重新点燃,特别是在把人们司空见惯的凌乱电线头和接头连接在各自的交集点上,显示了她对空间把握的十足信心和勇气。而对作品整体感受到她对画面驾驭的卓越功力。对于我总是想从作品本身去了解和分析艺术家的心理轨迹和坐标,没有像许多写文章的人总拿出一些所谓的理论和权威来助势扬威。
  最近看到她以玻璃材料制作出的输电零配件等装置作品使我眼前一亮,看得出来,她在完成了从电路器材到玻璃材料装置作品的位移中应该心境平和了许多,那些晶莹剔透的玻璃作品散发出的美好心境占据了她这段的祥和、悠暇时光。她对我说:我以后的作品也不会顺应自己的女性特质,她肯定不是柔弱的,是冷的、硬的或脆弱的。从此可以看出,作为表面柔弱艺术家的巨燕十足的带有先天的冷峻,硬朗气质。而其作品中呈现的复杂结构和能量储存无疑使很有当量的,只是时缘罢了。最近得知她将远赴美国陪同爱女完成学业,这对一位艺术直觉非常敏感的艺术家来说无疑又是一次艺术跋涉的狂欢和磨砺,也是一次难得的极致艺术放逐,异域的风情和环境也许会暂时占据她的思绪,重新思考和理清自己在艺术和生活的关系上是一次考验。但故国的山水和性灵依然会浸润在她的骨髓生根,作为当代的艺术家巨燕更是她难以割舍和忘怀的。我多次与她沟通时谈到,眼见得故国山水污浊和消逝,人情的冷漠和疏离,我们都很痛心疾首,但都扼腕无奈,多少叹息换来的只有相互鼓励,做好自己的每一件小事,无为而有为是我们共同的目标和方向。愿这篇短文不仅是我对巨燕艺术认识的路径,更愿是我们人生道路上的共勉片言。
  2013年7月4日与北京黄花城
其他文献
1919年,一位刚刚离开战场的法国青年,身着法国陆军上尉制服,口袋里仅有几十个法郎,却满怀对新大陆的憧憬,只身来到美国纽约,追寻他的梦想。从无到有,终于,他的名字在20世纪变得家喻户晓,他的作品世人皆知。“可口可乐”瓶型与标志;壳牌石油标志;流线型汽车、火车、飞机;肯尼迪总统座机“空军一号”;登月宇航员的飞船座舱等等,由他主持、参与的设计达数千项。他,就是曾被美国《时代》周刊推崇的封面人物、20世
期刊
男孩儿打开门寻找落在地上的锤子,几乎是同时,传来了玻璃的破碎声,那么大的一块玻璃,105×87cm,从最高的窗口摔下来,但在呼呼的风声中,听得却不怎么清楚。导演也没有刻意地去拍玻璃碎片溅落满地的镜头,没有把一切背景音减弱,没有让玻璃破碎的声音变得惊天动地。镜头只是呆呆地看着男孩儿的背影,好像也被吓坏了,又好像每一个观众,愣在男孩儿的背后。这样一个没有丝毫渲染的画面,带来的却是直刺人心底的震惊。  
期刊
在英国当代水彩画坛上享有盛誉的画家弗林特,出生于苏格兰,自幼受父亲(水彩画家)熏陶,酷爱色彩绘画。中学毕业后,他在石印公司当学徒,工余时间进艺术学院学习,1907年起为文学名著绘制水彩插图,由于作品精湛,备受欢迎,一跃成为一流插图画家。1913年,他加入皇家苏格兰水彩画家协会,并凭借当年《阿瑟王之死》一书中的插图获巴黎沙龙银奖。弗林特1914年被皇家水彩画协会吸收为会员,1933年成为皇家美术院院
期刊
《梅杜萨之筏》是早期浪漫派的油画杰作。在这幅巨著上,法国画家席里柯真实的记录了当时一次骇人听闻的恶劣的政治事件。  1816年7月16日。那天海上风平浪静、天高气爽,一艘名为“梅杜萨号”的巡洋舰,满载着400余位特殊的乘客,匆匆忙忙的离开法国港口,驶向非洲塞内加尔的圣路易斯。那儿有不久以前英国移交给法国的一块殖民地,正等待着新的统治者。刚刚复辟两年的波旁王朝,为了显示自己的“天威”,立即派人去“保
期刊
这是发生在英国的一个真实的故事。  有位孤独的老人,无儿无女,又体弱多病,他决定搬到养老院去。老人宣布出售他漂亮的住宅。  购买者闻讯蜂拥而至。住宅底价8万英镑,但人们很快就将它炒到10万英镑了。价钱还在不断攀升。  老人深陷在沙发里,满目忧郁。是的,要不是自己的健康状况不好,他是不会买掉这栋陪他度过大半生的住宅的。  一个衣着朴素的青年来到老人跟前,弯下腰,低声说:“先生,我也非常想买这栋住宅,
期刊
“你想印多少份,格里利先生?”  “5000。”干脆、不假思索的回答。  “可是,先生,”印刷厂的当班提出异议,“我们只订购500张报纸。”  “我们会把这些报纸卖掉或分发掉的。”  印刷机开始转动,雷鸣般的噪声打破了纽约市街道的沉寂。《纽约论坛报》诞生了。这是在1841年的一天。  当第一张《纽约论坛报》从滚动的印刷机里被送出来时,这家报纸的创办者、主人和编辑霍勒斯·格里利就迫不及待地将它抓到手
期刊
上海K11购物艺术中心于B3层的chi K11艺术空间于2013年5月24日盛大开幕,正式启用的chi K11艺术空间面积约3000平米将用于艺术的交流、互动及展示,这里将定期举行向公众免费开放的艺术展览、工作坊与教育讲座等,以此构建起艺术与大众互动的桥梁。chi K11艺术空间盛大开幕期间,举办了主题为“真实、美、自由和金钱”(Truth,Beauty,Freedom and Money)的新媒
期刊
挪威画家爱德华·蒙克(Edward Manch)是著名的表现主义绘画大师、20世纪现代派绘画先驱和德国表现主义之父。    悲惨经历的价值    蒙克1863年12月12日生于挪威南部的En-gelhang,蒙克的绘画与他一生的遭遇紧紧相连。蒙克虽然出身名门,但是他自幼便经受了人生的生老病死。他的父亲是位医生,笃信基督教。在他五岁时,镇上经历了肺结核的肆虐,蒙克就在当医生的父亲身边,目睹了周遭的人
期刊
由美国、爱尔兰和英国合拍。2003年出品。本片获2004年美国奥斯卡奖最佳女演员(萨曼撒·莫顿)、最佳男配角(德吉蒙·豪恩苏)、最佳原著编剧三项提名和金球奖最佳原著编剧、最佳原作歌曲两项提名。  当代美国。爱尔兰夫归约翰尼和萨拉·沙利文带着两个小女儿克里斯蒂和艾丽尔,瞒过加拿大美国移民局的官员,得以越境驾车来到美国曼哈顿,想开始幸福的新生活。  他们住在一个破旧不堪、即将倒坍的居民楼里,整个潮湿的
期刊
那是最美好的时代,那是最糟糕的时代;那是智慧的年头,那是愚昧的年头;那是信仰的时期,那是怀疑的时期;那是光明的季节,那是黑暗的季节;那是希望的春天,那是失望的冬天;我们全都在直奔天堂,我们全都在直奔相反的方向……  重读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双城记》序言使我对本届威尼斯双年展找到了似乎的莫名的理由,威尼斯水城自建立以来从没有缺少过激情和狂欢,从威尼斯双年展到建筑双年展再到威尼斯电影节,它所承担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