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如何为道德“拾荒”?

来源 :风流一代·青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huwuy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年仅两岁的女童小悦悦走在巷子里,被一辆面包车两次碾压,几分钟后又被一小型货柜车碾过。而让人难以理解的是,七分钟内在女童身边经过的18个路人竟然对此不闻不问,小悦悦事件再次触动了国人已经脆弱的道德神经,全社会正围绕她的遭遇展开一场有关人心善恶和道德良知的批判与检讨。
  事情已然发生,我们宁愿用不太糟糕的心态去推测当时路过者的心态。也许是面对血泊时心生害怕,也许是出于“救人遭陷害”的利害权衡,也许因为太忙碌、太紧张……人们可以举出种种理由,但无论怎样的理由,都无法掩盖血的事实——一个幼小的生命因为众人的冷漠,躺在冰冷的大街上一再被碾压。
  我们可以借用心理学中“集体无意识”的概念来解释行人们的冷漠。可以设想,如果当时能有一个人停下来,看一看、问一问,事情可能就会发生根本性的逆转。也许会有更多人围观上来,大家纷纷献计献策,甚至会有人挺身而出抱起孩子奔向医院。那样,上演的将是与现在截然不同的一幕。善恶只在一念之间。但是,我们期待的这幕美好没有发生,一次次挽救道德集体沦陷的机会就在人们匆匆的脚步边悄然溜走。留下的,除了一个身受重创的、可能再也没有正常生活机会的孩子,还有我们这个社会文明与道德的尴尬。
  直到那位拾荒阿姨出现,我们应当记住这个普通的名字——陈贤妹。一位拾荒老人仅仅用人类的良心本能告诉了人们社会良知的底线在哪里。两千年前,孟子曾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他还举例说,一个人看见陌生孩子掉进井里,冲上去伸手救援,简直就是人之本性使然。可是,为何在那时那刻,孟子所说的人之良知良能却化作一缕云烟飘散在风中?
  这些年来,伴随着社会结构和思想观念的急剧变迁,社会生活中的道德约束不断趋于弱化,道德和义务似乎便显得多余,它们不够华丽,不够“先进”,有时还很沉重。人们可以选择自己的价值立场,道德共识的解体使得原来清晰明了的评判标准变得复杂而模糊,善与恶、是与非、美与丑的界限不再一目了然,立场和标准的多元在某种程度上也为某些人的败德行为提供了心理支撑和正当性依据。
  此外,人们似乎有了“审恶疲劳”。丑恶的东西太多了,见得多了,心里也就长出了茧子。对大恶尚且无奈,对小恶自然也就冷漠。面对邪恶,人们自觉不自觉地多了一分事不关己的麻木,少了一分愤慨,“零容忍”变成了“全容忍”。就在这一次次容忍中,正义的直觉在钝化,道德的底线不断后撤。
  有人建议,将“见死不救”入罪,用最严厉的法律手段来惩治那些旁观者的道德冷漠。但是,这是否就是一项符合正当性和必然有效的选择?对底层生存状况和不幸遭遇的冷漠是社会基础秩序瓦解的重要标志。法律乃是人类道德生活的外部积淀。作为法律运行最重要的价值载体,道德的碎片化、虚无化是对法治秩序的重要冲击。当价值步入迷途,共识散落一地,法律该如何为道德“拾荒”?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法律必然无所作为。事实上,透过“见死不救”、“见倒不扶”等诸多事件,我们看到了相关法律和判例的偏失产生的负面影响。司法应当做有利于社会善德的引导和塑造,最大限度地减少行善者的风险,最大限度地加大败德者的成本,廓清人们的道德迷雾,解除人们的后顾之忧,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树立起正义的标杆,呵护起人们道德的勇气,唤起被冰冻的道德良心。
  (编辑 张黎 hope_sun@163.com)
其他文献
戴上耳机,漫步在这个不能再熟悉的校园,任丹桂清香扑鼻,任微风轻拂脸庞,对比眼前韵味和谐的景致,想起六年前满眼未完工的灰色建筑物,仿佛看到了当年的假小子穿着肥大的迷彩服在风雪中踢着笨拙的正步。  这样的秋日,似乎最适合睹景抒情。时间好快,成长也是个不可逆转的趋势。俗人如我,俗物如矿大。我即将离开这个承载了我七年最美好青春年华的校园,矿大也已经度过它的102岁生日。百年的光阴里,一代人离开,一代人走来
期刊
大学毕业,我成功应聘到一家公司。进公司前,我从一个师兄那儿了解了一下公司的情况,知道公司的老总是个爱才识才的人。  从进公司那天起,我卖力工作,希望能得到老总的赏识,希望他是我的伯乐。  然而进公司不久后,我就发现,公司的老总并非想象的那样好,他为人极为刻薄,经常打击、批评我,甚至批评师兄。每次做方案,师兄都是最认真的,但到最后不仅没有被采用,还被无情地嘲笑。  一次次的批评打击,让我对老总彻底地
期刊
陈卉是一个年轻漂亮的妈妈,曾经还是一家老字号洗化用品企业的品牌经理,可是这一切都在女儿出生之后改变了。  陈卉的女儿出生11个月后,就被诊断为先天性耳聋,陈卉初为人母的喜悦被冲得烟消云散。然而,伤痛的泪水流过之后,陈卉开始通过报纸、杂志等渠道学习康复理论知识,并掌握了很多康复手段和方法,并把它们都运用到女儿身上,使女儿不但进入了正常学校学习,并且各门功课都名列前茅。  如今,女儿已留学国外,陈卉的
期刊
斜阳晚风,凉爽惬意,一家油渍斑斑的小酒馆。我们把桌子搬到屋外,菜是家常菜,味道不错,随意地啜着啤酒闲聊。这是我的一位多年没有谋面的朋友,我招待他就这么简单。可是,他连说快哉,不亦快哉。我相信他说的是真话,因为他从来不跟我说假话。  这位经商的朋友,生意做得很大,可我对他很同情。他说每次的晚餐对他来说都是一场餐桌上的战争。一次他赶了五个场子,喝下的酒到洗手间呕了去下个场子再喝。鲍鱼海鲜,虚情假意,比
期刊
人,到底能不能一生不犯错?  写作者,视抄袭为“男盗女娼,奇耻大辱”,难免偶尔一失手——引用忘了加双引号,阅读过的美丽句子错当自己的智慧一闪念。  最循规蹈矩的人,永远停得离所有黄线尽量遥远。忽然一个冲上来、止不住的喷嚏,再回过神,已经追了前车的尾。  婚姻里面呢?所谓精神出轨自不必说——我一生看到吴彦祖都会浮想联翩。一次酒后,一个推不掉的应酬,一个神仙姐姐的背影……某一刹那,欲念像狂风拂山岗,再
期刊
《非诚勿扰2》带来的启发  舒晴原本有不错的单位,并且与丈夫和孩子过着甜蜜而平静的生活,但她总觉得人生中少了些什么。她想要创业。  创业做什么?一日,舒晴偶然看到这样一篇报道,说一对80后小夫妻,两人感情本来很好,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吵架,两人一气之下走进民政局办理离婚。到了民政局之后,工作人员不但没有调解,只说了两句话:证件拿来,表格填好。就这样,这对小夫妻在一时冲动之下,“稀里糊涂”地就离了
期刊
1  吴岩第一次见林家乐,是先听到他的声音。吴岩在宿舍里整理床铺,外面传来一阵脚步声和骂声:“要早知道是这种鸟不生蛋的大学,就是八抬大轿抬我我也不来。”吴岩看见进来一个干瘦的眼镜男。他一见吴岩就说:“同学,你怎么也这么倒霉?”吴岩觉得这真是个有趣的家伙,很快就跟他成了好朋友。  来这个大学读中文系的只有两种学生,高考失意或家徒四壁,吴岩跟林家乐是两者兼备。他们还算上进,都报了福建师范大学的自考本科
期刊
工作越来越忙,读完书上了班,整日孵在写字楼里“不见天日”,交往圈子往往就是那几个人,不知不觉,大龄剩男剩女已经成堆。即使你不急,父母也急了。  相亲、速配,这些其实也是老手段了,但上电视公开相亲,挑选别人也被人挑选,还是颇能吸引眼球的。从《相约星期六》到《玫瑰之约》,从《非常男女》到《非诚勿扰》,通过参与婚恋电视节目来相亲这种恋爱配对形式,不仅没有被抛弃,反而越来越火了起来。  这样的相亲方式,有
期刊
1  一个人漂在北京。  沈墨骨子里是沉默内敛的人,喜独处,那样,她觉得安全。朋友不多,亦不常联系,没有饭局,不去聚会,像修炼的散人。  苦笑,很多话,别人不了解,所以都只是说给自己听罢了。偶尔感情不受控制,会无端哭泣,但那只是在林辙面前,在他面前她才露出脆弱的一面。  和林辙在一起已经很多年,确切地说,是林辙追求沈墨很多年,他一直在她身边。沈墨是对感情没有依赖和幻想的人,她不确定林辙是不是自己的
期刊
一个学音乐的愤青说:“有时候,我不愿意让别人知道我是个搞音乐的。”刘欢是教师,音乐却给他更辉煌的声誉;韩寒是作家,却更希望大家把他看成赛车手甚至司机……所以,人们有个错觉,你若安于职守、正业,往往意味着你不太有出息。  常常听见楼下卖水果的小贩高喊:“又大又甜的苹果,农民亲自种的苹果!”每次我情不自禁笑出声,难道有市民种的苹果?现在是做什么不像什么,所以强调苹果是地道农民种的,就似乎很有必要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