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中国治理创新100佳经验课题调查报告

来源 :人民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ena07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治理”是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出现在国际社会科学界的一个新概念。它所对应的英文单词是Governance,翻译成“治理”。国家治理,是相对国家政治基本制度安排而言,主要指国家在基本权力安排既定的情况下,如何使国家权力运行合法、顺畅、高效与得到社会认同的问题。
  国家治理的过程,就在于充分动员国家各个方面的力量,以多元共治激发国家权力体系、社会组织体系与市场结构体系的活力,并且促使三方积极互动,以便实现国家治理的预期目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衡量标准至少有四条:一是民主化。人民成为国家政权的所有者,能够通过合法的渠道直接地或通过自己选举的代表参与决策、执行和监督等国家治理的全过程,并拥有追究责任者的制度化手段。二是法治化。国家政权的所有者、管理者和利益相关者参与国家治理的行为,都应纳入法治化的轨道进行;国家公共权力的运行也应受到宪法和法律的约束;规则和程序之治要代替人治。三是文明化。国家治理应是“更少的强制,更多的同意”,“寓管理于服务之中”,“更多的对话协商沟通合作,更少的独断专行”,“更多的激发权能,更少的排斥和歧视”。四是科学化。各类治理主体拥有更多的自主性,他们履行各自功能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分工程度不断提高,执政党和政府机关协调其他治理主体的能力、进行战略和政策规划的能力不断提高等。
  一、中国治理创新100佳经验课题调查意义与过程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它表明我们党对社会发展规律有了更新的认识,这个新概括新论断,对中国未来的政治发展,乃至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来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缘起:全面深化改革的突破口
  中国治理创新经验,是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动实践,主要是指各行业各组织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创新做法、创新案例、创新成果。
  首届中国治理创新100佳经验(优秀成果)大型课题调查,就是要调查寻找那些具有创新性、科学性、有效性、普适性及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创新举措、创新做法,通过挖掘、总结遍布全国的大量治理创新鲜活经验,使其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从而使其具有时代性和普适性,为整个国家现代治理体系的构建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可供借鉴的经验蓝本和实践支撑,为进一步推动中国的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有益养料。
  时代意义:实现“第五个现代化”
  (一)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要载体,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三个自信提供实践支撑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强调:“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总结国内成功做法,借鉴国外有益经验,勇于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治理创新100佳经验课题调查是深入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要活动、重要载体,有助于深化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二)推进实践,推动发展,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案例榜样
  当前,我国发展进入新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必须最大限度集中全党全社会智慧,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通过对治理创新100佳优秀成果的总结、梳理和评点,推进实践探索,推动科学发展,为深化改革提供有效的案例榜样、做法借鉴。
  (三)发现价值,创造价值,为地方创新提供智慧参考
  这是一次发现价值、创造价值的调查活动。通过梳理、总结过去一年度各行业各领域的治理创新探索,通过各领域权威专家总结与提炼实践创新中的规律性认识,并上升到理论层面,为地方创新与科学发展提供智慧参考,有力推进理论和实践的创新和发展。
  (四)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为实现中国梦集聚宝贵财富
  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治理创新实践是支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基石,正是各行各业具体生动的创新探索,才汇聚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梳理出具有创新性、科学性、有效性、普适性的典型经验,必将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宝贵财富。
  治理创新100佳经验的阶段及过程
  为深入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中国治理创新100佳经验课题调查由人民日报社人民论坛杂志社、国家治理周刊、人民论坛网组织发起,20余家研究机构与高校提供学术支持或学术合作,100余位各领域权威专家参与评审。经过推荐自荐、网络调查、专家评审等几个阶段,历时近8个月,确定了最后结果。
  (一)筹备。成立中国治理创新100佳经验大型调查课题组,由人民日报社人民论坛杂志社总编辑贾立政任课题组组长,课题组成员一部分由人民论坛采编与研究部门骨干力量组成,另一部分为邀请的各领域10余位知名专家。课题组通过深入学习研读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等相关文件,多次研讨,确立课题调查方案,参考《决定》结构与社会热点,具体分为党建创新、政府创新、县域治理、国企改革、社会治理、民生发展、公益慈善、文化发展、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十个领域展开。(2013年11月-12月)
  (二)推荐。分为专家推荐、合作单位推荐、媒体推荐、单位自荐四种方式。课题组共整理、收集到了全国各行业各领域相关单位与组织提交的1200多篇经验材料。为了使推荐材料更具典型性、科学性,课题组在进行调查的十个领域分别邀请2家以上研究机构进行学术合作或学术支持,并邀请该领域10位以上专家进行评审与指导。(2014年1月-3月)
  (三)网上调查。课题组对推荐材料进行审核、梳理,根据创新性、科学性、有效性、普适性、影响力等考察指标,从1200家推荐单位中初选出200余家进行网络调查,分别在人民论坛网、人民网、腾讯网上进行网络投票,网友投票于4月15日24时结束。(2014年3月15日-4月15日)   (四)专家评审。一,把参与网络调查的候选经验分领域邀请专家进行评审,发出评审问卷120份,回收有效评审问卷103份;二,邀请各领域专家代表召开“中国治理创新100佳调查成果专家评议会”, 力求使评审结果更加客观、公正、权威。(2014年4月16日-6月25日)
  (五)成果公布。专家评审占权重70%,网络调查占权重30%;每个领域加权得分最高的前10名为治理创新100佳经验,调查成果在首届国家治理高峰论坛上公布。(2014年6月26日)
  二、中国治理创新评价指标
  中国治理创新100佳经验调查以创新性、科学性、有效性、普适性、影响力为主要参考指标,每个指标均占部分权重。调查领域参考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结构,并结合当前改革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具体从党建创新、政府创新、县域治理、国企改革、社会治理、民生发展、公益慈善、文化发展、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十个领域展开。
  (一)样本来源
  本次治理创新100佳经验大型课题调查的样本选择严格遵照评价指标,从全国1200个地方经验中,按照30%专家推荐,30%合作单位推荐,15%媒体推荐,25%单位自荐的比例,实现了样本选择的广泛性和科学精密性的统一。
  (二)评价指标
  中国治理创新100佳经验评价指标,是课题组通过对国内外治理能力经验和实践的总结,对中国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梳理,对地方基层实践的理论提升,对未来发展展望基础上构建而成的科学的评价标准。五项指标的设定切中了中国治理创新经验的核心要素,为各领域的研究提供了评价基准,是本次治理创新100佳经验大型课题调查的系统总结和重要成果。
  (三)中国治理创新100佳经验分值计算
  网络得票评分具体计算方法为:设定该领域网络得票最高的案例得分为100,其他案例得票数与最高案例得票数的比率乘以100为该案例网络得票评分。
  专家得票评分具体计算方法为:评审专家对每个案例的创新性、科学性、有效性、普适性、影响力5个指标进行评分,每个指标为0-20分,5项相加得分为一位专家评分;一个案例专家评分总和除以参与评审专家人数得出该案例最终专家得票评分。
  每个案例最终得分计算方法为:网络得票评分占权重30%;专家得票评分占权重70%,加权得分之和为最终得分,每个领域十佳经验按照最终得分高低进行排列。(详见100佳经验排名表)
  三、中国治理创新100佳经验分析
  中国治理创新100佳经验,集合了中国改革的热点前沿领域,体现了各行业各领域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创新做法、创新案例、创新成果。经过网友投票和专家评审,其成果展现了中国治理创新的前沿探索,具有较高的实践和理论参考价值。
  地域分布广泛,沿海地区仍然占据主流
  本次治理创新100佳经验案例的地域分布广泛,66%(66个)的案例来自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另有21%(21个)的案例来自经济较发达的中部地区,剩下的13%(13个)则来自于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如图1)。本次100佳经验成果虽然资料较为翔实,社会影响力广泛,但并没有囊括全国所有治理创新作出成果的单位或组织,因而不能据现有的地域分布情况得出结论:东部地区的治理创新比中西部地区更为活跃。然而从另一个意义上来看,根据这次选取的具有一定广泛地域性的样本案例,我们可以试着得出:治理创新100佳经验样本案例的地域分布较为广泛,并没有完全拘泥于东中西三个区域的划分,而是综合考虑了各方面因素确定的;另一个结论则是,沿海地区在治理创新层面的实践经验仍然占据主流,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则相对处于治理创新实践的后发阶段。
  治理创新100佳经验成果中,县域项目占46%,农村一级项目占15%,城市项目占39%(如表1)。结合我国近年来的国家发展态势,可以看出:作为国家治理的经验来源,县域发展是其中的重中之重,作为最小基准单位的乡村,其经验的参考价值也一步步得到提升;然而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看出,城市作为未来发展的主动力,在治理创新的有效性和科学性上仍然需要得到进一步的提高。100佳样本案例,突出中国治理中的东部区域的县域治理,抓住国家治理的核心命脉,即以东部经济发达区域的县域治理创新经验样本覆盖全国范围,从而实现以县域为基础,上下延伸到城市和农村的治理现代化之路。
  大数据优势凸显,数据创新能力增强
  大数据如何更好地服务国家治理创新也成为当今时代必须要思考的一个话题。本次治理创新100佳大型课题调查也将大数据技术的创新应用吸纳到了本次活动之中,并提取到了大量鲜活的基层案例经验。据统计,本次调查中,有5%的案例融合进了数据创新的经验蓝本,为我们展示了未来大数据可能为国家治理带来的积极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本次活动也开启了大数据进入国家治理领域的先河,为国家治理创新研究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本次参与调查的成都市温江区涌泉街道:探索“数字涌泉”基层社会管理创新模式即为大数据应用到社会治理的典型案例。涌泉街道通过利用大数据的梳理采集功能,实现了粗放管理向精细服务转变、被动管理向主动服务转变、分散管理向集成服务转变、突击管理向长效服务转变,从而形成社区服务长效机制,为国家的社会治理提供了一个充满生机活力的模本。
  当然,一方面由于本次活动不能涵盖所有的有关大数据应用到国家治理层面的案例,另一方面也由于中国大数据的发展研究相较于国外成熟国家仍处于低级阶段,因而大数据应用到国家治理的优势还没有得到完全的展现。但是从本次治理创新100佳大型课题调查中显示,大数据对于国家治理创新的作用已经开始凸显,未来也必将成为我国探索国家治理理论和实践的一个重要的突破口。我们有理由相信,国家治理层面的数据创新一定会有一个广阔的前景。
  基层创新实践突出,理论总结有待提升   治理创新100佳经验调查中的100个基层样本案例均具有相当程度的创新性、科学性和有效性,符合中国国家治理的前进方向和全面深化改革的运行轨迹。100个生动的案例,凝结了全国100多个基层组织创新实践的智慧结晶,是中国改革开放实践和国家治理创新的优秀成果。然而,由于理论总结的匮乏,这些生动的创新实践经验不能上升到科研理论层面,从而使得改革创新的经验得不到更为广泛和深度的传播,对于国家治理现代化体系的构建形成了巨大的阻碍。
  据统计,本次100佳经典案例样本,有87%仅限于本地方、本区域的浅层次发展,经验转化率不足20%;13%的基层创新实践也仅能够做到一定范围的辐射,没有起到经验的普适性传播。以政府创新十佳经验为例,其中有7个基层创新实践仅限于本区域的应用,2个辐射到近邻的县级政府,只有1个成果走出了市一级的行政区域限制。综合考察各个方面的原因,我们得出结论:基层创新实践转化率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基层创新实践的理论总结严重不足,理论的深度研究不到位,从而制约了优秀基层创新实践的影响力、传播力。
  实践一经得到理论的升华,其有效性和影响力就能够呈几何倍数的增长。在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和构建国家治理现代化体系进行时的阶段,尤其要注重理论研究的总结和深入,没有理论支撑的实践就是没有灵魂的躯壳,不可能实现更为深层次的发展和创新。本次治理创新100佳大型课题调查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通过对基层鲜活的实践创新经验的总结,从而提取国家治理的最前沿理论,为下一阶段的全面深化改革和实现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力的理论武器。也只有这样,治理创新100佳课题调查才能有生命力,才能为促进全面深化改革贡献应有的力量;同时,也只有通过理论总结和理论创新,才能最终推动基层组织的进一步创新和发展。
  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初步形成
  本次治理创新100选取的样本案例均是我国地方基层单位和组织的典型经验,代表了中国探索国家治理道路的伟大成果。其中,87%的样本案例都是各基层地方组织首创的治理经验和治理模式,10%的样本案例是融合了其他地方的创新实践并进行了改进和完善,形成自己独特模式的创新经验,剩下的3%则是沿海开放城市在借鉴吸收了国外先进治理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区、本组织的特色形成的具有鲜明基层特征的经验模式。这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创新实践的现状,即努力发掘自身优势,从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创新发展模式。然而,就未来发展而言,仅仅依靠自身的努力是不够的,必须要顺应全球化的浪潮,积极借鉴国内外所有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只有这样改革开放的红利才能真正得到释放。
  如前所述,沿海城市借鉴吸收国外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清楚地反映了未来中国改革开放的走向,即吸收一切有益于中国发展和治理能力提升的先进成果。就国家治理层面而言,国外的一些经验如发挥社会组织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服务型政府的建设都为我国的治理创新提供了可供参考的蓝本。本次100佳课题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在吸收国外先进理念和经验方面还存在着较多不足,国外经验成功转化为国内实践的案例也非常缺乏,这就需要我们深入研究国外的先进理论和治理经验,从而真正为构建国家现代治理体系提供丰富的养料。
  聚散效应提升明显
  治理创新100佳经验大型调查研究效果明显,到目前为止超过300家基层政府和社会组织对相关领域的经验进行了咨询和了解,初步实现基层治理创新经验的“光圈式”辐射,聚散效应提升明显。但是这不能遮蔽现实中基层经验传播路径单一的窘境,严重阻碍了基层治理创新经验的“聚散效应”(地方经验的集群优势和扩散吸收能力)。
  据统计,现阶段我国基层治理创新经验的传播路径大致有三种方式:调研考察、媒体传播、合作传播。针对本次治理创新100佳经验活动来看(如图2),其中调研考察占据主流,大致占据47%,媒体宣传大致占据41%,合作传播大致占据10%,其他传播方式大约为2%。基层治理创新经验的传播方式较为单调,这严重阻碍了基层组织在治理创新过程中的“聚散效应”,为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现增添了难度。
  本次治理创新100佳经验大型课题调查为各基层组织的治理创新经验交流提供了一个较为广阔的平台和理论经验集散地,一定程度上扩大了治理创新100佳经验的影响力和辐射力。
  四、中国治理创新100佳经验的热点主题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有机整体,相辅相成,有了科学的国家治理体系才能孕育高水平的治理能力,不断提高国家治理能力才能充分发挥国家治理体系的效能。本次治理创新100佳经验大型课题调查就是为了收集国家治理的有关的基层经验,为国家治理体系构建和治理能力提升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和理论支点,从而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国家的效能。
  治理创新的基本理论研究
  20世纪 90 年代以来,西方政治学和经济学家赋予了“治理”一词新的含义,其涵盖的范围已远远超出了传统的经典意义。“治理”与“统治”是两个既相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治理”源于“统治”,又发展于“统治”,其基本内涵也在与“统治”的比较中得到深化和确证。根据治理理论学者格里·斯托克的概括,到目前为止,对“治理”的理解共有五种主要观点:一是治理意味着一系列来自政府但又不限于政府的社会公共机构和行为者。二是治理意味着在为社会和经济问题寻求解决方案的过程中存在着界限和责任方面的模糊性。三是治理明确肯定了在涉及集体行为的各个社会公共机构之间存在着权力依赖。四是治理意味着参与者最终将形成一个自主网络。五是治理意味着办好事情的能力并不限于政府的权力, 不限于政府的发号施令或运用权威。
  现代国家治理体系构建与县域发展研究
  “郡县治,天下安”,中国国家治理的主要议题集中在县域治理,如果把县治理好,把乡村治理好,中国的面貌必将焕然一新。县域治理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单位,具有了乡村和城市不具有的优势和功能。由于乡村受传统观念和社会资源限制,创新的动能缺乏,因而不能长期有效地作为国家治理的参考标准;而城市治理从概念上说更加接近国家治理,但是由于中国城市的长期畸形发展,造成的社会弊端和社会矛盾较多,治理创新改革的阻力较强,同时难度也更大,因而选择县域治理作为现代国家治理体系构建的突破口也就成为了合适的选择。   本次治理创新100佳经验大型课题调查将目光主要聚焦到县级行政单位的治理创新上来。从100佳典型的样本案例分析可以看出,占据83%的县域治理创新已经成为探索国家治理现代化之路的主力军,而其中大量鲜活的治理创新案例也说明在县域一级的行政单位中所蕴藏的创新动因和治理需要。100佳课题研究的十个领域涵盖了县域治理的方方面面,为国家构建现代治理体系提供了全面的实践经验和理论参考,同时也为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细则和标准。
  基层治理创新的动因研究
  基层治理的动因研究探讨的是基层组织作为治理创新主题在国家治理创新中扮演的具体角色和动力机制问题。基层治理创新之所以成为一种必然,根源在于其动力因素,而基层组织治理创新的动因不同又决定着基层创新的内容、形式和持续性上的差别。
  治理创新100佳经验的活动选取的大量的样本案例说明了基层组织并不缺少创新的愿望和能力。据统计,基层组织创新的动因多种多样,有为绩效考量的、有为社会制度变迁和利益诉求带动的,有被上级机关推动的,有来自人民群众的压力和自身责任感开启的。总体而言,基层治理创新的动因可以概括为一下几个方面:
  1.市场型动因。这是指基层组织对于治理创新到来的预期净收益的诉求。制度经济学的研究普遍认为:“如果组织或操作一个新的制度安排的成本小于其潜在制度收益,就可以发生制度创新。”在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竞争成为不可避免的结果,如何在为发展的同时获得预期的净收入就成为基层组织治理创新的根本动因。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市场性动因是指良性的市场竞争而非其他竞争。
  2.压力型动因。据治理创新100佳经验调查研究显示,有超过一半的基层治理创新是由于社会变迁、经济发展、社会矛盾和人民群众的上行压力造成的。基层创新的形式也印证了这一结论的正确性,即治理创新的目标是以解决实际工作中碰到的问题为主,在创新发起环节,基层组织自身的改革创新意识起到主要作用。
  3.推动型动因。国家现代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提出从客观上促进了基层治理创新的步伐。毋庸置疑,现阶段的国家战略在客观上导致了基层组织的被动创新。由此,产生的一系列并没有产生积极作用的创新就导致了伪创新的出现,搞所谓的“形象工程”,而这是与基层组织治理创新的初衷大相径庭的。
  本次治理创新100佳经验通过对基层组织治理创新动因的研究分析得出创新的真正动因在于市场化的改革,从而得出全面深化改革与国家现代治理体系构建的相辅相成关系,为我国国家现代治理体系的构建指明了方向。
  (2014首届中国治理创新100佳经验大型调查课题组,执笔:陈阳波 焦杨)
  2014首届中国治理创新100佳经验大型调查课题组(人民论坛)成员:
  贾立政 陈阳波 魏爱云 马静 徐艳红 张潇爽 刘建 袁静 严俊 周素丽 方华明 杜凤娇 赵光菊 韩冰曦 王卓怡 焦杨 李金芳 张硕 常妍 王驰 王聿枫
  李方平 吴棋 翟羽佳
  责编/张潇爽 严俊 美编/于珊
其他文献
秀山干川乡干川村迓福溪组于5月13日发生岩崩泥石流地质灾害,造成11人失踪,3户15间民房倒塌被淹,82亩耕地被毁,群众损失现粮9000斤、牲畜40头、禽类70只、蜜蜂30桶,损毁50KV变压器
案例教学是教师选择符合教育目标和学生的案例,共同参与分析和讲义化,从而培养学生分析及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具有组织目的性、案例真实性和完整性,内容的仿实
改革开放以来,历届三中全会研究什么议题、作出什么决定、采取什么举措、释放什么信号,是人们判断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施政方针和工作重点的重要依据,对做好未来5年乃至10年工作
在取消“农民工”称谓的同时,必须同时完成一系列制度的变革,使农民工融入他所工作的职业群体,使农民工家庭融入他所生活的社区
【正】 最近发现一些逻辑学著作,其中甚至有权威著作,竟用“数理逻辑”方法“证明”矛盾律和排中律.比如,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帕特里克·苏佩斯著Introduction toLogic一
居民收入结构、财富结构畸形,是由于个人的养老金资产占其终身收入的比重过低,迫使居民表现出强烈的储蓄养老动机,如此又进一步强化经济结构的畸形。
1992年4月下午,北京人民大会堂。七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举行最后一次全体会议,时任全国人大委员长万里宣布:“赞成票超过多数,《长江三峡工程决议》通过!”顿时,这‘振奋人心的消息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和金融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民营经济蓬勃发展。为有效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建立由大型国有融资性担保公司牵头,本文认为可以通过注资或参股与民营担保公
司法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者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知识和方法,为司法领域的特殊案主提供社会工作的专业服务过程。司法社会工作与社区矫正的关系表现为本质上的相异、理念上的交
随着仪器性能的不断提高,飞行时间二次离子质谱(TOF-SIMS)在材料表面化学分析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TOF-SIMS的主要测试功能包括表面质谱、化学成像及深度剖析,本工作对TO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