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语文读本》在教学中使用的几点认识

来源 :新科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xingyu04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读本》作为教科书的配套教材,其使用情况并不尽如人意。本文就其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就如何在语文教学中使用《语文读本》谈了几点看法。
  关键词:《语文读本》;使用;认识
  
  从2000年起,中学语文教材除课本外,还有一部配套的《语文读本》(以下简称《读本》)。要学好语文,必须以广泛的课外阅读为基础,这一点勿庸置疑。《读本》的编写,也正是顺应了这种需要。但在实际教学中,《读本》美好的初衷并未得到实现,《读本》处境尴尬,下面本人就自己的认识试作简述。
  造成《读本》使用不乐观的原因有二。
  首先学生方面:1、相当数量的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了解不多,在选择读物时,或随意无目的,或只为消遣娱乐,所以小说、科幻作品常常成为阅读的首选,而一些鉴赏性强、知识性强的文学作品则备受冷落。2、《读本》涉及知识多,学生没有相应的助读资料,又缺乏指导,使部分学生虽有阅读的渴望,却不知如何去读。对一些评论、文言文读起来感到吃力,常常望而却步。3、更多数的学生不能保证阅读时间。过重的学习任务,高考指挥棒的左右,学生普遍急功近利,更关注与考试关系直接的知识点,而《读本》虽说是高中课本必要的组成部分,但因近几年高考试题中并未明显涉及,所以即便可以挤出时间,也少有学生肯将其用于《读本》的学习上。由于这些原因,《读本》在学生眼中形同虚假,随便翻阅后,往往将其束之高阁。
  其次教师方面:对《读本》的主观认识模糊,重视程度不够。1、部分一线教师更追求“立在当代,功在当代”的教学效果,对语文学科是一种慢功夫,需注重积累的特点不以为意。一味将目光集中在课本上,忽视《读本》的作用。2、有些教师虽能认识到课外阅读对学习语文的重要性,但鉴于教学时间的限制,往往不能兼顾《语文课本》与《读本》。一学期讲完一本教材尚不能使学生完全掌握,再加上一本厚厚的《读本》,教师不能保证足够的时间去细致地备《读本》,更无法指导学生有效阅读,多数情况是随意布置阅读任务,甚至不布置。致使《讀本》的学习流于形式,也必然导致其使用的无序与低效。
  《读本》的尴尬处境令用心良苦的编者们扼腕,也引起语文教育工作者的思考。编者们精选了古今中外经典作家的优秀之作,内容包罗万象,无论思想还是文笔都堪称一流,如何使其真正为我所用。我有几点浅见:
  
  一、首先教师要改变对《读本》的认识,把《读本》的学习纳入教学计划
  
  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教学应重视课外阅读的引导。”语文学习需要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教师应重视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不再漠视《读本》。并要加强计划,其中既有老师自己的备课安排,也有对学生所作的阅读时间的安排,阅读方法的指导,还有学生具体阅读中的重点的设定、阅读情况的反馈等。操作中杜绝虎头蛇尾,一曝十寒的现象。无论多忙,都要依计划行事。
  
  二、坚持课外阅读的原则,倡导学生写读书笔记
  
  《读本》中明确说明“由教师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所以不要做过多具体的要求,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但要倡导学生写读书笔记,坚持写读书笔记是提高阅读效率的最好方法,这是许多学者的经验。读书笔记不必拘泥于体例,可以用括号、批注标示重要词句,可以编写段落提纲,可以概括主要情节,可以写自己的阅读心得。这些有形的东西更能使学生产生阅读的成就感。
  
  三、教师有意激发或强化学生的阅读兴趣
  
  如:在课堂教学中增加点击《读本》的频率,教师有准备地穿插一些《读本》内的有关内容,指出这些内容出自《读本》,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组织各种形式的交流活动,如每学期选择一、二名学生备《读本》,在讲台上学老师讲解,其他同学点评,或将《读本》的内容编成题目,开展知识竞赛,或组织专题讲座,再让学生自由交流,甚至通过考试进行督促检查。
  
  四、对《读本》的内容也要有取有舍,要创造性地运用
  
  学生读不懂的地方不可勉强,不必要求面面俱到。根据学生实际,可做“摘录式”的阅读,允许不求甚解。只要对其中个别语句心有所动即可摘录下来,学生的理解能力受多方面因素的限制,不解之处可留待日后,慢慢体悟。
  陆游有言:“工夫在课外。”我们说:“语文学习在课外。”课外学习,扩大视野,尤其其中阅读能力的培养,已越来越受到重视。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一线教师,注重对教材阅读欣赏的同时,更应该放开视野,引导学生了解更多的名篇佳作,涉猎各种文学样式。《读本》正荟萃了古往今来的文学精华,收集了政治、经济、科普等各方面的文章,文质兼美,我们应该从思想认识、教学理念到方式方法认真思考如何有效利用《读本》,使其真正在语文教学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对7月4日双辽市、梨树县的特大冰雹、大风、局部暴雨、雷击伴生的复合气象灾害进行了分析,从县站的角度对冰雹天气过程进行了描述,分析了冰雹天气发生发展的原因,总结了单站预报经验,提出了预防对策。  关键词:冰雹灾害;过程分析    1、概述    2002年7月4日15时10分-17时40分,双辽市、梨树县部分乡镇遭受了有历史资料记载以来罕见的特大冰雹、大风、局部暴雨、雷击伴生的复合气象灾
期刊
从事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不知不觉已有四个年头。在这其中,我深深的感受到,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不容忽视的。现在的孩子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奉献、不懂得谦让、不懂得关心集体、关心别人,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在教学中,常规的、硬性的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效果往往不够理想,所以我想:能否将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进行接轨,让德育无处不在呢?我同时代一年级的语文课和品德课。我发现孩子们喜欢上品德课,期盼上品德课,
期刊
摘要:公路工程施工的现场管理是施工管理的核心,现场管理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工程的质量、进度和效益。加强现场管理就是要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有组织、有计划、有秩序地施工,以实现公路建设项目快速、优质、低耗地实施。  关键词:公路工程;施工;现场管理    公路工程施工是一项复杂的技术、经济活动,具有流动性强、协作性高、周期长、受外界干扰及自然因素影响大等特点,同时涉及到众多的社会主体和多变的自然因素,会
期刊
摘要: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巧妙地运用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课堂教学的关键,本文从“在求异,变通中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动手实践中鼓励独创,培养学生思维严谨性和批判性,在多种形式的训练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三个方面探讨了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求异;变通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基础教育必须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全面转轨已为广大教育工
期刊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我认为创造力是个体在支持的环境下结合敏锐、流畅、变通、独创、精进的特性,通过思维的过程,对于事物产生分歧性观点,赋予事物独特新颖的意义,其结果不但使自己也使别人获得满足。支持环境,是指能接纳及容忍不同意见的环境。  目前,语文教学中强调“以读为本”但在实际教学中一部分教师一味强调读,甚至让一些无目的的读占去了大量的时间,读固然重
期刊
摘要: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明确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凝聚在知识中的智力因素,才能转化为个体的能力。化学知识的教育不单纯为少数人升学服务,只有教师的观念更新,才能创造出良好的实施教育的环境。  关键词:化学教学;素质教育;教育观念;教学目标    化学教育在中学是启蒙教育。在传授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要让学生学会做人。那么,如何在化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呢?    一、
期刊
课堂教学不是一个个程序的连接,它是一个质量和教学效率提升的过程。教师要学会在课堂上调控好生生互动的过程,把握好师生互动的思路与节奏,及时而准确地把自己的知识、经验、教学机智传的给学生,这样才能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在听数学课时,好多老师有这样的感受,会觉得时间特别漫长,老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究其原因,就是教师只是进行简单的知识灌输和移植,未能有效地激发现场感,激活学生的思维;未能营造出鲜活
期刊
摘要:新课标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强调学生的语文素养除了具备听、说、读、写能力外,还应通过教学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言运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在阅读教学中切实提高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关键词:阅读分析;学生;综合能力    小学生的分析与综合能力,在不同的年龄段具有不同的水平。低年级学生能进行简单的分析与综合,但是一般都要结合直观来进行。而且主要是进行部分分析,即分有个事物的
期刊
摘要:按照新的地理课程标准要求,根据教学工作经验浅谈地理教师教学行为观念的转变,开展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开放性、探究性学习;让学生作课堂的主人,转变观念给学生营造一种安心、主动学习的氛围;教师学会赏识教育,积极进行地理课堂教学评价;结合日常生活实际经验,充分挖掘课程资源,有效完成地理教学任务。  关键词转变观念;新课程标准;积极评价;有效教学    新课程主张师生之间建立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期刊
摘要: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的指导理念和教学策划影响着课堂教学的具体行为,因此教师要重视新课标下创新阅读教学策略的运用。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课堂教学;案例    在新课程实施中,学生的学习方式正由传统的接受式学习逐步向探究式学习转变,这就要求教师的基本角色必须从传授知识的角色向教育促进者角色转变,教师要把学生看成鲜活的个体,把课堂看成是学生成长的经历,注重学生的真情实感,尊重学生的判断,重视学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