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丽素雅 曲曲传神

来源 :上海戏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ongigg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温州市瓯剧艺术研究院为上海观众带来了三台好戏。在上海天气酷热的日子里,掀起了一股不小的瓯剧热。这次瓯剧院来沪献演了“那年那秋”蔡晓秋个人戏曲艺术专场、《白蛇传》和《狮吼记》三台大戏,这次演出活动,生动地展现了瓯剧这个古老剧种丰富的剧目结构和独特的艺术魅力,生动地展现了瓯剧研究院在传承传统艺术中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新鲜经验,生动地展现了瓯剧院人才培养、梯队建设的成绩和薪火相传、代代守护的艺术精神。
  在三台演出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那年那秋”蔡晓秋个人戏曲艺术专场。蔡晓秋与方汝将是当今瓯剧的中坚力量和领军人物。蔡晓秋15岁进瓯剧班学戏,师从陈茶花、翁墨姗等瓯剧名家,后又拜昆曲名家张洵澎为师。经过20年舞台上的摸爬滚打,艺术上的艰苦磨砺,走向了艺术的黄金期。她先后创排主演了《白蛇传》《洗心记》《东瓯王》《痴梦》《橘子红了》等二十多部大小剧目,塑造了一批鲜活的舞台形象,获得了浙江省戏剧“金桂奖”等殊荣。她本人也从稚嫩的小姑娘成长为家喻户晓的瓯剧当家花旦、瓯剧的领军人物、瓯剧研究院的当家人。
  蔡晓秋是一位有特色的演员,她扮相秀丽淡雅、嗓音清越甜润、唱腔温婉抒情、表演富有激情且精美细腻,唱、念、做、打基本功扎实,在这个专场里尤其显示出她在舞台上塑造人物的非凡功力。在这个专场里,蔡晓秋一人连演四个折子戏,分别成功地塑造了梁玉燕、赵玉珍、谢素秋、百花公主四个不同身份、不同性格、不同遭际的古代女子的艺术形象。从类型看,《磨房产子》与《装疯》是瓯剧的传统剧目,虽然我们以前在京、昆及其他剧种里看到过像磨房产子、装疯一类的情节,但瓯剧与这些不同,无论剧情及具体舞台表演,都有自己鲜明的特点。《百花赠剑》是昆曲移植剧目,但其唱、念,都是瓯剧的,表演也与原作有所不同。《亭会》则是昆曲剧目,是《红梨记》中的一折,完全照昆剧的路子演的。这种剧目的选择,较充分地展现了蔡晓秋瓯剧的演唱、表演功力和“瓯昆两栖”的艺术才华,同时也可以看到蔡晓秋宽阔的艺术视野和对艺术追求、探索的精神。
  《磨房产子》是瓯剧《玉燕记》中的一折,梁玉燕的丈夫考中功名,被王府招赘,并外放做官。王府软禁梁玉燕,强逼她在磨房苦役,并处心积虑抢夺、谋害她的婴儿。这折戏写梁玉燕在磨房苦役,临产前后的情节。这是一出唱功戏,蔡晓秋充分运用她的演唱,刻画了此时此地人物的悲苦心情和对命运的拼死挣扎,唱腔哀婉凄楚,有时在高腔中游丝一般摇曳,把一个哀苦无奈的弱女子的形象演绎得极为动人。
  《装疯》一折,写赵玉珍的丈夫李文玉因功名未中,一气身亡。李文玉之兄怕玉珍儿子长大后分走家产,设计陷害玉珍。情急中,玉珍连夜出逃,欲奔昆山县告状。路上人多眼雜,玉珍怕暴露身份,假装疯癫,后得济公相助,去至昆山。相比梁玉燕,赵玉珍更勇敢、坚毅。这是一出做功戏,蔡晓秋充分发挥她的表演才能,把赵玉珍装疯卖傻的疯态演绎得惟妙惟肖,她的圆场、高难度的大水袖更是惊艳全场。她刻画人物的装疯不仅逼真,而且细腻,她时而大吵大闹,狂笑撒泼,但见没人时停顿下来,瞬间从疯态恢复为常态,不禁啼哭起来,形成强烈对比,细致地刻画出人物内心的极度悲苦,达到了感人肺腑的艺术效果。
  《亭会》是昆曲的著名折子,戏中谢素秋是位青楼女子,与解元赵汝舟倾心相慕,但因战乱失散,历经颠沛,后为雍丘县令钱济之收留,此时赵汝舟也来投奔好友钱济之。《亭会》讲述了是素秋假托园主之女与赵汝舟相会的情节。这个昆曲折子由张洵澎亲授,蔡晓秋无论演唱、身段,一招一式、一颦一笑、一吟一咏都谨遵昆曲的法度和规范,把这位青楼女子对爱情的追求和憧憬描摹得丝丝入扣、曲曲传神,显现出她“昆乱不挡”的表演才能。
  《百花赠剑》原为昆曲剧目《百花记》中一折。剧情是叭喇陷害海俊,将其灌醉后置于百花公主卧室。不料公主爱慕海俊,反赠以佩剑,订下鸳盟。戏中的百花公主与前面三个角色都有所不同,她是刀马旦应工。蔡晓秋的百花公主既表现她作为女将的英武气概,又刻画了她女性妩媚柔美的一面,描摹她的心理活动细致而有层次,在舞台上显得刚柔相济,也展现了蔡晓秋文武兼备的特色。
  在三个瓯剧折子里,蔡晓秋充分运用瓯剧特有的表演技巧和艺术手段,包括唱腔、台步、水袖等,为阐发剧情、塑造人物服务。在这里表演技艺与人物的行为、心理交融一体,非常自然熨帖。另外可以看出蔡晓秋努力吸收、借鉴京剧、昆剧等兄弟剧种的艺术营养,并熔化、锻铸于瓯剧之中,所以她的表演在瓯剧的基础上又有了提升和蜕变。
  这个专场的整体构思也很好,以四个折子戏为主体,其间用几个相对独立的音画片段加以串联。开场的《那年那秋》是专场的主题曲,“那年那秋,遇上你,遇上梦中的唱念……是年是秋,已然拥有,初心到永久。”这也是蔡晓秋发自内心的咏叹调,后面《往日晓悟》《初心永久》《遇上真好》则勾画出了蔡晓秋20年充满艰辛的瓯剧艺术人生,抒写了蔡晓秋与瓯剧的情缘,对瓯剧的热爱,从事瓯剧事业的幸福感,以及对师长、母亲、同伴的感恩之情,同时传达了瓯剧人的戏曲之美和生命之美。音画文辞优美典雅,旋律委婉悠扬,与四个折子戏融合成一个完整艺术肌体,充满了温润诗化的情愫,具有现代的审美特征。
  这次来沪演出的还有《白蛇传》和《狮吼记》两台大戏,由吴鑫、叶媛媛、翁翔等“瓯三班”的青年演员担纲,他们青春靓丽,平均年龄二十来岁,经过八年的专业学习,现已崭露头角,两台演出,满台散发出青春的气息,真是后生可爱,后继有人!
  如今,瓯剧在浙江已经非常红火,常常一票难求,且观众多为年轻人,这次来沪演出又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希望温州瓯剧艺术研究院坚持剧种个性,挖掘、整理出更多瓯剧独有的表演艺术和传统剧目,创作出更多贴近生活,具有浓郁瓯剧特色,又具现代审美的新剧目来,在传承、发展、创新方面取得更大的成绩。
其他文献
观老维克剧院50周年纪念版《罗森格兰兹和吉尔登斯吞死了》  汤姆·斯托帕德的《罗森格兰兹和吉尔登斯吞死了》(以下简称《罗》)于1966年在爱丁堡边缘戏剧节首演,并于1967年在老维克剧院(The Old Vic)进行了伦敦首演。50年后,它再度上演于老维克剧院。尽管脱胎于《哈姆雷特》,《罗》剧通常被看作是荒诞派的代表剧作,譬如剧中两位主要人物之间琐细无逻辑的对话,连续抛八十几次硬币都是“人头”的荒
期刊
关于话剧《兵团记忆》的记忆  在上海艺海剧院的首场演出,是《兵团记忆》第101场演出。剧组离开新疆石河子时天下着大雨,途中变成大雪,到了上海卸道具车的时候又是大雨。演职员43个人冒雨卸车,可谓是男女演员齐上阵,汗水雨水分不清,卸车两个半小时,装台五个半小时,确保了首场演出的顺利。一切装置完毕,等着演出时,那种站着就打瞌睡的疲惫感觉就来了,但是军号一响,演员马上就进入了状态。进剧场前演员都很忐忑,都
期刊
时 间 残唐时期  地 点 长安、晋、梁一带  人 物  李存孝 原姓名安敬思,李克用义子,排行第十三太保,封飞虎大将军(武生扮)  李克用 晋王,沙驼人(净或老生扮)  瑞 云 李存孝妻,李克用、刘妃女(花衫扮)  刘 妃 李克用妻(青衣扮)  康君立 十一太保(武净扮)  李存信 十二太保(武丑扮)  小 云 瑞云贴身侍女(花旦扮)  梁 使 梁国使者(文丑扮)  马 童 李存孝贴身马夫(武丑
期刊
淮剧《半纸春光》观后  人文新淮剧《半纸春光》在上海初演时,管燕草要我写几句话,我毫不犹豫就写了以下的话:“淮剧向以金戈铁马大江东去为传统,而《半纸春光》却携带着浓浓书卷气走出了传统,别开生面,让流浪知识分子、烟厂女工、黄包车夫等城市贫民在淮剧舞台上展开一部有情有义的新式都市剧。”我先读了剧本,先前也曾与燕草讨论过改编郁达夫作品的一些问题。说句心里话,我虽然鼓励她把郁达夫的作品搬上舞台,但还是为她
期刊
7月,总计五场的“开天辟地——中华创世神话”创作辅导讲座在中华艺术宫开讲,五场讲座分别为,上海交通大学志远讲席教授、中国神话学会会长叶舒宪主讲 《从神话学看中国文化》,华东师范大学民俗学研究所教授田兆元主讲 《中国创世神话的类型与谱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民间文学教研室主任陈连山主讲 《中国古代神话的涵义》,中国现代文学馆特聘研究员黄德海主讲 《中国古代神话损益》,上海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毕旭玲主
期刊
7月7日至10日,“上海市舞台艺术精品创作——2017年度剧本研讨会(上半年)”在沪召开。  根据研讨会专家的综合评价,此次讨论的21部剧本题材广泛,基础扎实,风格多样,其中反映上海作为党的诞生地的作品1部,即交响合唱史诗《启航》。演绎中华创世神话的作品5部,即越剧《素女与魃》、史诗情景歌剧《炎黄曲》、创世神话小戏《补天》《精卫》《鲧复生禹》。表现革命历史题材的作品2部,即音乐剧《犹太人在上海》、
期刊
7月6日晚,第21届“佐临话剧艺术奖”颁奖典礼在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举行。《大清相国》剧组一举夺得三个奖项:最佳男主角奖田蕤,最佳男配角许圣楠和最佳女主角丁美婷。最佳女配角奖则由《玻璃动物园》中饰演劳拉的朱杰夺得。  沪剧电影《挑山女人》开机  沪剧电影 《挑山女人》 近日在上海举行开机仪式。《挑山女人》 由汪灏担任总导演,华雯担任制片人兼主演,上海宝山沪剧艺术传承中心原班人马参演。影片保留了舞台演出
期刊
6月27日晚,法国兰斯喜剧院在上海大剧院上演了现代版莫里哀喜剧《吝啬鬼》(1668年)。于是,在黯淡潮湿的梅雨季,诙谐幽默和阵阵笑声多少消解了不少人心中的阴郁。  17世纪的莫里哀古典主义喜剧在本质上遵循“一地、一天、一件事”的戏剧三一律原则,剧本中巧合密集,短时间内的矛盾冲突和消解都很迅速。从当下的语境反观,诸多偶合加强了戏剧张力,同时也让全剧容易囿于刻意的局限,因而现代版的诠释焦点往往在于主创
期刊
《堂吉诃德》是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创作于17世纪初的作品,彼时西班牙正处于“黄金世纪”由盛转衰的时期,塞万提斯通过这部小说探讨人类理想与现实的永恒矛盾。作品问世之时,堂吉诃德滑稽可笑的疯子形象深入人心,作品以杰出喜剧小说的定位流行于西班牙;而当作品转译到欧洲其他国家后,18-19世纪的欧洲浪漫主义文学家解读出人物的悲剧性,英国诗人拜伦、法国作家雨果等皆称其“可笑又可悲”;而到20世纪,中国学者朱光潜
期刊
7月由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李宝春领衔的台北新剧团为沪上观众带来了三部京剧“新老戏”——《长生殿》《赵匡胤》《宝莲神灯》,三部戏均由李宝春编导并主演。本刊与李宝春先生进行了一次对话。这三个戏,新剧团称之为“新老戏”,即新包装的老戏,李宝春形容它是“老腔老调,但又是有些生疏的老相识”,对于继承与创新,他说,不论新戏还是老戏都要做到一个“新”字。  问:其实戏曲改编、移植都很常见,同一题材不同剧种的演绎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