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发展的动力体系研究

来源 :山东体育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fu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文献资料法与逻辑分析法,对体育发展的动力进行了研究,指出:体育的发展不是单一动力的推动结果,而是动力体系的合力使然。体育创新是推动体育发展的直接动力溯源,体育需要解释了体育为何要发展的哲学问题,生活方式为体育发展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体育发展;体育创新;体育需要;生活方式;合力
  中图分类号:G80-0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840(2014)06-0013-04
  收稿日期:2014-06-07
  基金项目:山东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编号:J10WK05)。
  作者简介:赵翼虎(1975-),男,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
  体育作为一种社会存在远比它的称谓历史要早,体育在原始社会萌芽与产生,伴随人类社会形态的更替而发展。体育发展是人自觉活动的结果,体育是人的体育,人是体育发展的主体,体育的发展离不开人,离不开人的社会,二者为体育的诞生与发展提供了基础与条件。虽然可以从历史演进的表象中粗略推论出体育的发展从属于人类文明进步的历程,但推动体育发展的真正动力却不得而知。本研究认为体育的发展不是单一动力的推动结果,而是动力体系的合力使然。
  1体育创新是体育发展的直接动力
  创新概念由经济学家熊比特提出,认为创新就是把一种从未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 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1942 年, 在《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一书中, 他又把创新解释为一个“不断地破坏旧结构、不断地创造新结构”的“创造性破坏过程”。虽然创新概念的首次提出局限在经济学范畴,但随着创新理论的发展,创新理念已渗透到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各个领域中。
  1.1从创新的普适性概念看它的动力特征
  庞元正在《从创新理论到创新实践唯物主义》一文中对创新的概念进行了普适性的总结,认为:所谓创新, 就是破除与客观事实不相符合的旧观念、旧理论、旧模式、旧做法, 发现客观事物的新联系、新属性、新规律, 并运用这些新联系、新属性、新规律去有效地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1]。从这一概念中,可以把握创新的两个本质规定:第一, 创新是一种破旧立新、除旧布新的实践活动。第二, 创新是从实践的需要出发有效地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发展是哲学术语,指事物由小到大,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由旧物质到新物质的运动变化过程。从概念的分析来看,创新这种“破旧立新、除旧布新”的活动正是对“发展”的实践过程,创新的实质就是为了发展,创新是发展的直接动力。
  1.2体育创新性实践是体育发展的动力核心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实践可以是重复性的,也可以是创新性的。重复性实践是常规实践,虽然实践效果也能满足人的一定目的和需要,但这种实践注重的只是“量的积累”,创新性实践是前所未有的实践活动,是在原有实践基础上“质的突跃”,具有首创性乃至原创性。创新作为一种特殊的实践形式,指的是质变基础上的创新性实践。
  体育是人类的一项实践性活动,体育的基本实践形式可分为体育生产实践、体育交往关系实践和体育科学实验三种。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指出,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性力量。同样,体育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体育中的基本矛盾是体育发展的根本动力,体育生产力是体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体育生产实践是体育其他实践活动的基础,其发展水平通过体育生产力发展状况所表现。因此,体育生产实践与体育生产力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体育生产实践与体育生产力推动着体育的发展。体育生产力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方面是作用于人的生产力,人从事体育运动虽然得不到有形的物质资料,却可以以此来促进身体健康、完善心智水平,提高生活质量,进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体育作为一种生产力“生产”的是“完整的人”。另一方面是作用于社会的生产力,体育作为一种产业出现后对国家GDP贡献率的逐年提高无疑说明了体育也是一种社会生产力。人总是在不断地进化,“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动态的概念,要达到“完整的人”的培养目标,要促进体育产业的发展,需要体育生产实践与生产力的不断进步。但问题在于,体育生产实践与体育生产力自身是如何发展的呢?“以量为纲”的体育常规性生产实践承担不了体育生产力发展这一重任,必须通过新发现、新发明、新创造等体育科技创新,才能实现体育生产实践质上的飞跃,使体育生产力成为最活跃最革命的力量。可见,体育科技创新是体育生产力发展中自身矛盾在一定程度上的解决,因此,我们在认识到体育生产实践与体育生产力是推动体育发展动力的同时,也要认识到体育科技创新是体育生产实践的高级形式,是不断提高体育生产力的水平的根本途径。
  体育社会交往实践是人们处理体育与其他社会事务相互关系的实践活动。常规性体育社会交往实践,具有维持体育系统内外部正常秩序的功能,是体育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但是,当体育系统内外部关系不再适应体育生产力发展需要、体育上层建筑不再适应经济基础发展需要时,常规性体育社会交往实践已然不能解决体育生产力与体育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体育上层建筑的矛盾,甚至会阻碍体育本身的发展。体育制度创新作为体育社会交往实践的高级形式,就是着眼于解决体育生产力与体育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体育上层建筑矛盾的实践活动,它通过创建新的体育系统内外部关系和体育上层建筑来解放与发展体育生产力。因此,体育制度创新是体育社会交往中最能对体育发展产生促进作用的部分。
  体育科学实验是以观察、实验和建立体育科学理论为内容的实践活动。体育科学实验具有探索性,但如果其本身不能够进行理论创新,就不能转化为人类不断认识体育与改造体育的成果。体育理论创新是体育科学实验的关键环节和高级形式,它纠正错误的理论,超越旧的理论,创立新理论, 以发现体育发展的新规律,能够为体育生产实践和体育社会交往实践提供强大的思想基础。   可见,体育科技创新是体育生产力发展中自身矛盾在一定程度上的解决;体育制度创新则是体育系统内外部关系和体育上层建筑与体育生产力矛盾在一定程度上的解决;体育理论创新是体育社会存在和体育社会意识矛盾在一定程度上的解决。体育的三大创新共同以体育创新性实践的基础,在“矛盾——解决——新矛盾”的超循环过程中推动着体育的发展。体育创新是推动体育发展的直接动力溯源。
  2体育需要是体育发展的内部动力
  体育创新是推动体育发展的直接动力,但为什么要进行体育创新,也即推动体育发展的意义何在?回答这一问题最终要归结到“人”这一因素上来,归因于“人的体育需要”。
  2.1需要是人类的内在属性
  人的需要是“现实的人”为了满足自身生存与发展而对外部存在的欲求,它是人的内在属性。人具有两种属性: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自然属性是指“人作为自然的存在物,而且作为有生命的自然的存在物”所具有的属性[2],社会属性是指人“意识到必须和周围的人们来往,也就是开始意识到人一般地是生活在社会中”[3]。两种属性都与人的需要有关,自然属性是人生存需要的前提,社会属性体现了人要求融入社会、追求幸福的需要。人之所以为人,需要生存,人之所以为人,需要发展。生存与发展的需要是人之所以为人的立足之本。
  2.2需要推动人类历史进程
  人类文明的进步史就是一部人类需要的斗争史。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考察了人类历史后指出:“人们之间是有物质联系的。这种联系是由需要和生产方式决定的,他的历史和人的历史一样长久;这种联系不断采取新的形式,因而就呈现出‘历史’。[3]”需要与人的活动密切相关,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批判施蒂纳时借用胃和吃饭的关系指出“若不是同时为了胃而吃饭,是不可能吃饭的”[4]。人类活动的时间累积形成了历史,“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5]。人的需要不会停滞,美国经济学家W·罗斯托在《经济成长阶段》一书中指出,人有一种不满足的状态,不断追求新东西的需求。一代人的需求被满足后,下一代就会出现新的需求,以此往复。罗斯托把这种现象总结为“欲望更替论”,符合“布登布洛克式动力”规律。这种欲望的更替使需要无论是在历时性还是共时性时空中,个人还是社会的范围中呈现出超循环的递阶性规律。在“需要——满足——新的需要”的超循环过程中,以需要与满足之间的矛盾作为动力不断推动着人与社会的发展。因此,社会形态的更替、生产力的发展、阶级社会中的斗争,无不是人需要的结果。
  2.3体育需要的递阶从内部推动了体育的发展。
  人对体育的需要也具有递阶性,这种递阶性的存在反映了人们体育需要的发展变化。从共时性时空角度而言,人对体育的需要符合马斯洛需要理论所反映的层次规律,受到个人物质基础与体育价值观的双重影响。在个人物质资料比较匮乏阶段,人为了生存付出劳动以确保物质资料的获取,闲暇时间与精力被劳动过程无情占据,人从事体育仅是为了维持身体健康从而保证人这种生产力得以延续。当物质资料的日渐丰裕,个人对体育的需要就会发生功能上的转变,继而通过体育去追求“娱乐”、“休闲”、“个性化”等心理上的满足,物质因素对体育需要的影响力下降,个人体育价值观的影响力逐步上升。在“体育需要——体育实践——体育认知——体育价值观——新的体育需要”的超循环动力过程中,人的体育需要层次与体育价值观交替上升,最终推动人的体育需要升华到“自我实现”层次。可见,个人体育需要层次具有递阶性,但这并不意味着个人体育需要层次的递阶程度是共同的、一致的,在同一社会中由于受到个人物质水平与体育价值观的差异影响而因人而异,个人的体育需要在同一个社会中会呈现出层次化、多样化与差异化。
  个人体育需要在服从社会意志基础上的总体抽象表达为社会的体育需要,体现了特定历史时期社会对体育功能的主体诉求,与社会的发展程度相统一。在原始社会,人对体育的需要主要体现为以生存为目的的自然需要,个人体育需要与社会体育需要相统一;在农业社会,人对体育的需要出现了自然需要与奢侈需要的对立,体育开始被赋予阶级性,并为统治阶级利益所服务,社会体育需要主要体现为统治阶级的需要,个人体育需要与社会体育需要相对分离,体育与政治、军事、教育、娱乐快速融合;在工业社会,人对体育的需要主要体现为资产阶级为了扩大再生产劳动力保障的工具化需要与资产阶级本身享受化需要,在个人体育需要与社会体育需要相对分离的基础上,体育的政治、教育、娱乐功能进一步深化,并推动了体育经济功能的发展;在现代社会,由于资本主义国家中产阶级的崛起淡化了阶级对立,社会主义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以及现代人对体育价值认识的进一步提高,推动着社会体育需要在政治化、教育化、经济化多元性基础上,转向对体育人本价值的诉求,个人体育需要与社会体育需要趋于融合。
  体育在历史进程中的每一步发展都和人与社会的体育需要密切相关。个人体育需要在特定社会中的层次性递阶,以及建立在共同个人需要(包括统治阶级,在阶级社会中主要为统治阶级个人需要)基础上的社会体育需要历史递阶推动了体育的发展。体育发展的本质在于不断满足人与社会体育需要的新出现,体育需要解释了体育为何要发展这一哲学问题。
  3生活方式是体育发展的外部动力
  人们的生活说到底只干两件事情:一件是生产(包括人口生产、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一件是生活。于是就有了生产方式,和与之对立的生活方式[6]。社会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在社会的整体运行中,社会生产产生了社会生活,社会生活产生了社会文明,社会文明是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产生的一切积极成果的结晶与积淀。而体育作为一个系统存在,从来就不是孤立的,它必须同外界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与信息的交换,通过减熵的耗散过程来维持体育系统内部的有序性,利用协同与竞争机制进行演化与发展。从系统论的角度而言,外部环境是体育存在与发展的前提与条件。生活方式作为社会巨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同时作为体育系统外部的主要环境,受到生产方式、社会制度、自然环境、经济水平和文化传统的影响,决定着体育的存在与发展方向。
其他文献
棉柴秆用专用机械粉碎加工成屑状,再经闷料或发酵等简单处理可作多种袋装食用菌的培养料。棉子壳料添加15%-50%的棉柴屑栽培姬菇时,从发菌速度、产量到效益均优于纯棉子壳料;姬菇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更是信用经济。市场经济中最重要的经济主体就是公司,所以公司信用问题是关系到中国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基本问题之一。在发达国家,公民及商事主体的诚实
教师作为课程的组织者和实施者,要善于发现、挖掘课程资源,使《道德与法治》课植根于现实生活,具有长久不息的生命力。一、《道德与法治》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策略1.强化意识,
目的:总结门静脉高压症合并胆囊结石,行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应同时行胆囊结石的手术治疗。方法:对28例行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并同时对胆囊结石的手术资料进行回顾性分
本研究以远海梭子蟹及其软壳蟹、抱卵蟹为对象,研究了低温与低盐度麻醉对远海梭子蟹软壳蟹的影响,麻醉时间、麻醉盐度及保存温度对远海梭子蟹及抱卵蟹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其
目的 研究肝源性溃疡(hepatogenic ulcer,HU)的临床特点,探讨心得安对HU的疗效。方法 HU56例及消化性溃疡(PU)50例,观察其临床表现、溃疡部位、Hp感染率、出血率。设治疗组与对
研究了旱地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制下垄作覆盖对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含量、水分及作物产量的影响。在洛阳市农林科学院内防渗精确水分池内,设置垄作覆盖、秸秆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