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分层阅读教学的理论阐释及教学设计冰

来源 :语文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xf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对于这个命题,不少专家和学者已经作出了比较一致的阐释,认为“阅读教学过程中的对话是_个包孕丰富的复合命题,其中包含有读者与‘文本一作者’的对话,有师生与‘教科书一编者’的对话,有在课堂情境中教师与学生对话、学生与学生对话,有师生与环境和资源的对话等等”。“在阅读教学对话过程中,师生读者各自与文本的对话在前,师生之间以文本为中介的对话在后,前者是基础,后者是延伸。”可见,阅读教学对话是一个蕴涵丰富的分层级的命题。但如何在教学设计中去实践这个命题,是当前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
  本文从阅读教学层次这个角度并以《狼》为例对该命题进行尝试性的探讨。
  一、命题阐释
  阅读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凭借阅读教材,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创造信息的过程,也是学生学习阅读方法,开发智力,陶冶情操,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它既要符合学生阅读的基本规律,又要遵循教学的一般规律。阅读是一步一步提高的过程,“分层次阅读”是从纵向发展方面着眼,力求从不同阶段、不同梯级的阅读实现高水平的阅读。其中,每一层次的阅读都可以作为教学设计过程展开的切入点,可以分别获得不同于另一层次的结论。
  二、阅读教学层次分析
  1.直觉性阅读
  阅读首先是整体感知。虽然文章由许多部分组成,各部分又具有不同的特征,但我们不能把它感知为许多个别的独立的部分,而应感知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这是感知的整体性决定的。叶圣陶说得好,学习课文第一步应该通读全文,知道文章之大概。所以这一阶段要求学生快速通览全文,对课文的内容求得一个概括的、全面的了解,获得整体印象。它体现为:(1)能够认识或猜读课文的字词而不求甚解,一口气读完全文。(2)直观地感知课文大概内容,感受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够复述大意,能够按照课文注释回答问题。这是最初级的阅读水平,也是阅读的基础。
  在阅读教学设计中,这个层次往往被老师们称为“初读感知”或“整体感知”。以课文《狼》为例,可以提出“作者叙述的是怎样一个故事”“到底是谁战胜了谁”这样的问题,并从这个层面切入,构建课文的设计思路:
  故事的开端:屠户遇狼,点明时间、地点和矛盾的双方。
  故事的发展:屠户惧狼,表现屠户的迁就退让和狼的凶恶贪婪。
  故事的高潮:屠户御狼,表现屠户的果断抉择和狼的不甘罢休。
  故事的结局:屠户杀狼,表现屠户的勇敢警觉和狼的狡诈阴险。
  2.理解性阅读
  也叫阐释性、说明性阅读。这一阶段以第一阶段为前提,读者经过细读、精读与作品展开对话,体现为教师指导学生解释词语、分析段落、提示主题、寻求作者的思想风格、了解作者的社会文化背景,教给学生语言规则,介绍文学知识,等等。理解性阅读是阅读水平的基本标志,是阅读必须达到的目标。
  在阅读教学设计中,这个过程往往被老师们称为“研读入境”,主要任务是指导学生与文本展开较深层次的对话,努力去还原语境,揣摩作者的意图。仍以《狼》为例,可以提出
  “主要写的是人还是狼,还是主次难分”“屠户终于消灭了狼靠的是什么”等问题,指明主次关系和因果关系,自然形成理解性阅读。在这个层面上,最容易形成阅读理解的多元化,根据学生不同的理解可能形成以下教学设计:
  (1)以人为主
  
  (2)以狼为主
  
  (3)因果分析
  
  (4)主次难分
  
  3.评价和鉴赏性阅读
  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力求表达出个人的见解。评价和鉴赏性的内容有:课文的内容和价值、课文的表达技巧和风格、课文的社会作用和时代意义、作者的观点和情感倾向等。这是高级阅读思维技能,应该努力追求。
  这个过程在教学设计中往往被教师们称为“品读欣赏”。在理解阶段,学生要钻进课文,不管理解如何深透,都是从读者的角度去揣摩作者的意图;在评价和鉴赏阶段,学生则要跳出课文,做一个审视者或评价者甚至批评者。比如在理解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狼真的狡诈到这种程度吗”“变诈如果指所有的禽兽对吗”,这样的问题就能引导学生摆脱纯读者的身份,而以批评者的身份给文本以评价。这个时候,我们往往应该引导学生借助课外资料来论证自己的观点。比如对后一问,学生往往会揣度蒲松龄在文中不仅是写狼,甚至不一定仅指禽兽,这时我们可以给学生提供以下资料:“集腋成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足悲矣!”(蒲松龄《聊斋自志》)学生对文本主题的理解就会更深入。
  4.创造性阅读
  也称扩展性、延伸性或发现性阅读。这种阅读的标志是能够在文本之外寻找答案,或者能够进行具有独特感悟的欣赏,或者进行应用性的实际操作。到此,学生对文本的阅读超越了原文,他们的身份也由读者、批评者转换为作者。
  这个阶段,教学设计往往称为“应用拓展”。比如人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七年级上册该篇课文后的研讨与练习三:“展开想象,把本文改写成一篇白话故事。”这种扩展语言应用领域的阅读,就属于创造性阅读。
  值得注意的是,欣赏评价和创造扩展均要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敢于提出问题和发表见解,不可对所有学生提出统一要求。
  三、结语
  南宋陈善在《扪虱新话》中曾说:“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真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盖不能入得书,则不知古人用心处;不能出得书,则又死在言下。惟知出知入,得尽读书之法也。”读书如此,教学也如此。分层阅读是实现“入书”和“出书”也即阅读对话的有效途径但却不是唯一途径,广大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既要熟练掌握阅读教学的一般规律,也要潜心研究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其他文献
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是新课程推出的一个新课题,因此,选修模块的教学人们格外关注。可是,经历过选修课教学之后,有相当一部分老师产生了困惑,不知道必修与选修的区别到底在哪里。于是,便有了“高中语文选修课想说爱你不容易”的感叹。其实,在对选修教材进行教学设计时,只要能按照课程标准的精神和课程结构的理念,依据以下三个原则,消除困惑并不难。    一、 选修课的教学内容必须是在必修课基础的拓展与提高    新
教学中有很多二元对立的表述,如教师与学生、知识与经验、结果与过程、目的与手段、历史与未来、继承与创造,等等,或顾此失彼,或舍此就彼。教育史上的主知派或行动派,传统教育派或进步主义教育派,或多或少都有各执一端的倾向。教学实践中,教师处理这些二元对立关系,尤其是知识与经验关系的态度与策略,集中反映着他的教学思想倾向与水平。  知识与经验是一对矛盾,相生相克、相反相成。好的教学、高水平的教师,能从知识中
每次执教高一,作文命题总是最头疼的事:这些题目学生喜欢吗?大家有话说吗?有想写的冲动吗?高一学生大多刚从中考走出来,对高中写作有着强烈的期待和好奇,如果作文的命题陈旧、呆板或过难,将严重挫伤学生的写作热情。  陈玉秋教授《思维学与语文教育》一书的第四章“作文教学与思维”中写道:“作文命题是一种艺术。特级教师于漪说:‘要把作文命题命到学生心坎上。’学生无话可说,与教师出的题目有很大的关系。因此,作文
2005-2006学年度Whitney M. Young High School开设艺术、商业技巧、舞蹈、建筑、戏剧、语文、数学、形象设计、音乐、船舶制造、体育、科学、社会科学、世界语等14门共177种课程。其中语文课程分为普通课程、高级课程、提前选修课程三类。    一、美国高中语文课程概况    (一)普通课程  1.文学概观(9年级)  这一课程主要是对学生在高中阶段必须掌握的文学体裁、风格
一、察邻国之政    《寡人之于国也》中有“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一句,对其中的“政”字,中学语文教材多未作注解,有的教学参考书将此句翻译为“考察邻国的政治,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中华书局2004年版)、张世禄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罗宗强先生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徐中玉先生主编的《大学语文》(
中小学教育人才是指在中小学基础教育领域从事教育工作的有才能、才干并做出贡献的人,包括校长、学校的管理者、教师、其他岗位的工作人员。尽管从广义上讲,学校的教育工作者都是教师,但是,随着《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等一系列专业标准的颁布以及学术研究的深入,实际上把广义上的教师分出了三个层次:教师、一般的学校管理者、校长。当然,在同样的教育情境下,三者的角色有时会有所转换的,职责也不能被完全严格地划分出
研究必须回到朴素的立场    记者:在讨论语文教育这个话题的时候,很多人会先做界定,考虑语文是什么,是语言文学,还是语言文字;语文作为课程又是什么。虽然中学语文教师并不关心这些问题,但它们却似乎是语文教育理论界的重要问题,请问您怎么看这个似乎有点矛盾的现象?  温儒敏:从研究角度来说,有基本界定还是必要的。问题是,研究必须回到朴素的立场。面对实际问题,而不满足于标新立异。做“理论滚动”。其实,对语
高校学生社团一般是指在校大学生基于共同的兴趣、爱好、志愿等因素自发组成,依据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条例成立,按照其章程自主开展活动的群众性学生组织。学生社团作为高校校园文化重要载体,渗透到大学生学习、生活、休闲的方方面面,已经成为高校大学生拓展素质、全面发展的重要平台。实践证明,高校学生社团以其形式多样、组织方式灵活、内容丰富等特点,将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凝聚在一起,自由开放地存在于校园内,既有利于
安徽师范大学附中朱诵玉老师引用专家观点,指出语文教改大潮中出现种种怪现象,核心问题乃是“把文本这个‘本’给弄丢了”。朱老师把具体表现归纳为两条,即非语文知识的大量纳入、课堂上无效讨论过多:并指出严重的后果,那便是“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师与文本之间、学生与文本之间,隔阂越来越深”,“我们的语文教学离语文本身也越来越远”。朱老师主张:(1)语文教师先做阅读者,获得具体真实的阅读体验之后,再做阅读的指导者
大一新生刚刚经历了高考,他们的文言文水平以及对文言文的态度集中体现了中学语文及文言文教学效果。北京大学的学生是高考高分段的代表,他们的文言文水平应该是最高的,而实际情况又如何呢?从2011年9月开始,我们开始进行问卷调查,希望能从数据中了解大一新生文言文乃至语文水平的现状。  本次调查共获得有效问卷313份,其中理工科学生148份,文科学生165份;男生158人,女生155人。生源地涉及全国共计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