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社会公德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程,也是精神文明程度的“窗口”。近年来,我国社会公德建设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仍然存在一些不文明行为甚至违法行为,正义感的缺失以及新媒体的出现又引发了新的一系列问题。究其对策:一是弘扬正确的价值导向;二是加强道德教育工作;三是规范新媒体;四是完善监督奖惩制度。
关键词:社会公德建设;问题;对策
关于社会公德,罗国杰教授在《伦理学》一书中指出:“社会公德历来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从广义上说,凡是个人私生活中处理爱情、婚姻、家庭问题的道德,以及与个人品德、作风相对的反映阶级和民族共同利益的道德,通称为公德。从狭义上说,社会公德就是人类在长期社会生活实践中逐渐积累起来的最简单、最起码的公共生活规则。”社会公德建设是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社会公德的提高有助于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近年来,我国社会公德状况总体上是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不尽人意甚至令人担忧的现象,笔者将就这些现象进行分析并进行路径探索。
一、我国社会公德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规则意识的缺失
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为了节省时间或生活的更加舒适或其他原因,时常忽视规则,“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做出一些不文明的行为,甚至违法行为。主要表现在:一是公共场所道德水平不高,如插队、破坏公物。二是不按规章制度办事,如闯红灯、酒驾。这些行为不仅违反了社会公德的规定,还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公共秩序的混乱。
(二)社会责任感的缺失
市场经济的高度发展促使人们的价值取向不断趋向多元化,个人利益的得失越来越成为个人决策的首要考虑因素,功利主义色彩不断加强。这一切使社会责任感失去了原有活力,人们的道德义务观念淡化。不少公民在面对不道德甚至违法的事情上,不再挺身而出,而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更甚者对维护正义的人不仅不支持,还加以鄙夷躲避。这种社会责任感的缺失已表现在各个方面。经济上,假冒伪劣产品不断“推陈出新”;政治上,公职人员失义时有发生;社会生活上,“道德滑坡”现象日益严重。
(三)媒体所引起的公德问题
媒体在为人们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带来了社会公德问题,最为突出的就是网络媒体和电视媒体。网络是一个开放平台,没有门槛设置,少数不法分子借此传播色情信息,严重损害青少年心理健康。网络又是一个以个人为中心,以个人价值标准为评判依据的媒介,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各种信息公开,揭露官员腐败,但一些不实言论或过激言论对社会也造成了负面影响,社会公德的规范作用显得十分渺小。此外,电视媒体也冲击着社会公德,其表现出来的诸多价值取向都有悖常理,尤其是相亲节目,一些极端享乐主义的观点在媒体的推波助澜下成为许多人争先效仿的流行语,极大的破坏了社会公德。
二、我国社会公德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传统文化的影响
一是儒家主张重私德轻公德。对于公德的维护只有在不损害私德的前提下,这种观念在某种程度上还存在于现代人的心里。二是中国讲究以和为贵。对待插队等不道德行为,为了避免争吵,多数人采取“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予以礼貌谦让,但却助长了不遵守社会公德的歪风。即便有人指责,也很少得到支持,多是“明哲保身”。这些人中大部分是随大流心态,这种心态源于中庸思想,但却把中庸中包含的“和谐”错误的理解为绝对的和谐,而不管是否符合道德。
(二)道德养成教育的缺陷
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只有通过长期的教育培养才能够形成自发的行为。我国学校均开设了思修课,但大多注重理论传输,道德实践不足,忽视了行为日常养成。方法上也是号召学生注重理想,着眼未来,造成很多学生觉得与自己关联不大,产生淡漠思想。此外,家庭是人们接受道德教育最早的地方,父母本应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榜样,但很多父母并没有起到带头作用,反而充当着反面教材。社区作为公民生活的场所,也应承担宣传正能量,营造好氛围的责任,但实际上,我国社区在公德培养教育宣传上起到的作用还比较小。
(三)缺乏有效的制度监管
社会公德通常是一种不成法律或某些部门、场所规定的带有倡议性的公约、规定、须知等,对它们的履行完全依赖自觉,一个人是否履行社会公德,社会的道德监督作用并不明显。公民见义勇为反被诬陷就是缺乏有效监督最好的例子。因此,社会公德的构建就需要一种强有力的约束,通过制度监管和法律制裁,才能规范公民在社会生活中的行为,才能支持公民进行正确的道德行为选择。
三、我国社会公德建设的具体路径
(一)弘扬正确的价值导向
加强社会公德建设最重要的就是要有一个正确、积极的价值导向。政府要加强宣传,大力倡导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提高人们的公德意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表扬鼓励遵守维护社会公德的先进人物,批评谴责破坏社会公德的人物,在社会范围内形成舆论的“道德法庭”,树立起正确的荣辱观。各单位要多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以活动为依托,将价值观念深入到每个公民心中。各社区要开展社会公德教育,进行典范引导和舆论扬抑。
(二)加强道德教育工作
重视学校教育,从小培养社会公德意识,培育全面发展人才。发挥教师为人师表的作用,把道德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组织学生参加适当的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帮助他们认识社会、了解国情,增强社会责任感。加强家庭教育,俗话说“身教重于言教”,父母要以身作则,以实际行为教导孩子遵守公德。个人要进行自我教育,注意道德养成,发挥能动性,自觉抵制不良诱惑。
(三)规范媒体的道德行为
媒体要坚持正面宣传为主,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加大网络正面宣传和管理力度,鼓励发布健康、有益的信息,防止反动、淫秽等不良内容通过网络传播。明确网络行为责任主体,加强网民网德教育,引导网民自觉规范上网行为,将网德纳入到公德建设范围,对严重危害稳定的行为适当予以法律制裁。广电总局要履行好监管教育责任,规范电视台单纯追求收视率的评判标准,引导积极向上的荧幕形象。
(四)完善监督奖惩制度
法律对严重的不道德行为有约束作用,但现实生活中大量的不道德行为并不构成犯罪,法律不能直接制裁。在社会公德建设中,不仅要引进法律,还要使公德建设更加制度化。一是订立各种规章制度。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在不同的场所扮演不同角色,每个角色都应有明确的文明公约,做到行有所依。二是建立健全监督制度和奖惩制度。监督过程中要明确责任意识,确保规章制度落实。通过各部门的监督,发现好人好事,随时揭露违反公德的行为。建立赏罚制度。对遵守社会公德的道德模范进行表彰,对那些破坏公共设施、公共卫生等行为,予以适当的处罚,对见死不救,要适当运用法律手段予以制裁。
良好社会公德氛围的构建需要每一个人的努力,笔者相信在党和政府的正确引导下,在全体公民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社会公德建设一定会迈上一个新的台阶。(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 罗国杰.《伦理学》[M].人民出版社,1989:217。
[2] 唐平.社会公德养成与传统道德文化转型[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1(10):84-85.
[3] 曲蓉.论公德——历史框架与现实价值[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11(1):29-35.
[4] 李百顺.社会公德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丽水学院学报,2012(8):39-43.
关键词:社会公德建设;问题;对策
关于社会公德,罗国杰教授在《伦理学》一书中指出:“社会公德历来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从广义上说,凡是个人私生活中处理爱情、婚姻、家庭问题的道德,以及与个人品德、作风相对的反映阶级和民族共同利益的道德,通称为公德。从狭义上说,社会公德就是人类在长期社会生活实践中逐渐积累起来的最简单、最起码的公共生活规则。”社会公德建设是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社会公德的提高有助于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近年来,我国社会公德状况总体上是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不尽人意甚至令人担忧的现象,笔者将就这些现象进行分析并进行路径探索。
一、我国社会公德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规则意识的缺失
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为了节省时间或生活的更加舒适或其他原因,时常忽视规则,“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做出一些不文明的行为,甚至违法行为。主要表现在:一是公共场所道德水平不高,如插队、破坏公物。二是不按规章制度办事,如闯红灯、酒驾。这些行为不仅违反了社会公德的规定,还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公共秩序的混乱。
(二)社会责任感的缺失
市场经济的高度发展促使人们的价值取向不断趋向多元化,个人利益的得失越来越成为个人决策的首要考虑因素,功利主义色彩不断加强。这一切使社会责任感失去了原有活力,人们的道德义务观念淡化。不少公民在面对不道德甚至违法的事情上,不再挺身而出,而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更甚者对维护正义的人不仅不支持,还加以鄙夷躲避。这种社会责任感的缺失已表现在各个方面。经济上,假冒伪劣产品不断“推陈出新”;政治上,公职人员失义时有发生;社会生活上,“道德滑坡”现象日益严重。
(三)媒体所引起的公德问题
媒体在为人们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带来了社会公德问题,最为突出的就是网络媒体和电视媒体。网络是一个开放平台,没有门槛设置,少数不法分子借此传播色情信息,严重损害青少年心理健康。网络又是一个以个人为中心,以个人价值标准为评判依据的媒介,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各种信息公开,揭露官员腐败,但一些不实言论或过激言论对社会也造成了负面影响,社会公德的规范作用显得十分渺小。此外,电视媒体也冲击着社会公德,其表现出来的诸多价值取向都有悖常理,尤其是相亲节目,一些极端享乐主义的观点在媒体的推波助澜下成为许多人争先效仿的流行语,极大的破坏了社会公德。
二、我国社会公德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传统文化的影响
一是儒家主张重私德轻公德。对于公德的维护只有在不损害私德的前提下,这种观念在某种程度上还存在于现代人的心里。二是中国讲究以和为贵。对待插队等不道德行为,为了避免争吵,多数人采取“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予以礼貌谦让,但却助长了不遵守社会公德的歪风。即便有人指责,也很少得到支持,多是“明哲保身”。这些人中大部分是随大流心态,这种心态源于中庸思想,但却把中庸中包含的“和谐”错误的理解为绝对的和谐,而不管是否符合道德。
(二)道德养成教育的缺陷
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只有通过长期的教育培养才能够形成自发的行为。我国学校均开设了思修课,但大多注重理论传输,道德实践不足,忽视了行为日常养成。方法上也是号召学生注重理想,着眼未来,造成很多学生觉得与自己关联不大,产生淡漠思想。此外,家庭是人们接受道德教育最早的地方,父母本应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榜样,但很多父母并没有起到带头作用,反而充当着反面教材。社区作为公民生活的场所,也应承担宣传正能量,营造好氛围的责任,但实际上,我国社区在公德培养教育宣传上起到的作用还比较小。
(三)缺乏有效的制度监管
社会公德通常是一种不成法律或某些部门、场所规定的带有倡议性的公约、规定、须知等,对它们的履行完全依赖自觉,一个人是否履行社会公德,社会的道德监督作用并不明显。公民见义勇为反被诬陷就是缺乏有效监督最好的例子。因此,社会公德的构建就需要一种强有力的约束,通过制度监管和法律制裁,才能规范公民在社会生活中的行为,才能支持公民进行正确的道德行为选择。
三、我国社会公德建设的具体路径
(一)弘扬正确的价值导向
加强社会公德建设最重要的就是要有一个正确、积极的价值导向。政府要加强宣传,大力倡导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提高人们的公德意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表扬鼓励遵守维护社会公德的先进人物,批评谴责破坏社会公德的人物,在社会范围内形成舆论的“道德法庭”,树立起正确的荣辱观。各单位要多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以活动为依托,将价值观念深入到每个公民心中。各社区要开展社会公德教育,进行典范引导和舆论扬抑。
(二)加强道德教育工作
重视学校教育,从小培养社会公德意识,培育全面发展人才。发挥教师为人师表的作用,把道德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组织学生参加适当的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帮助他们认识社会、了解国情,增强社会责任感。加强家庭教育,俗话说“身教重于言教”,父母要以身作则,以实际行为教导孩子遵守公德。个人要进行自我教育,注意道德养成,发挥能动性,自觉抵制不良诱惑。
(三)规范媒体的道德行为
媒体要坚持正面宣传为主,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加大网络正面宣传和管理力度,鼓励发布健康、有益的信息,防止反动、淫秽等不良内容通过网络传播。明确网络行为责任主体,加强网民网德教育,引导网民自觉规范上网行为,将网德纳入到公德建设范围,对严重危害稳定的行为适当予以法律制裁。广电总局要履行好监管教育责任,规范电视台单纯追求收视率的评判标准,引导积极向上的荧幕形象。
(四)完善监督奖惩制度
法律对严重的不道德行为有约束作用,但现实生活中大量的不道德行为并不构成犯罪,法律不能直接制裁。在社会公德建设中,不仅要引进法律,还要使公德建设更加制度化。一是订立各种规章制度。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在不同的场所扮演不同角色,每个角色都应有明确的文明公约,做到行有所依。二是建立健全监督制度和奖惩制度。监督过程中要明确责任意识,确保规章制度落实。通过各部门的监督,发现好人好事,随时揭露违反公德的行为。建立赏罚制度。对遵守社会公德的道德模范进行表彰,对那些破坏公共设施、公共卫生等行为,予以适当的处罚,对见死不救,要适当运用法律手段予以制裁。
良好社会公德氛围的构建需要每一个人的努力,笔者相信在党和政府的正确引导下,在全体公民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社会公德建设一定会迈上一个新的台阶。(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 罗国杰.《伦理学》[M].人民出版社,1989:217。
[2] 唐平.社会公德养成与传统道德文化转型[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1(10):84-85.
[3] 曲蓉.论公德——历史框架与现实价值[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11(1):29-35.
[4] 李百顺.社会公德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丽水学院学报,2012(8):3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