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策划/本刊编辑部
执行/蔡运彬、夏雪
撰文/
有趣的手工 有梦的生活
我们似乎已经进入了一个可以尽情生活的时代。
“享受生活”、“玩家”、“创意中国”、“有品质的生活”……最近这些优美的词汇不断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甚至成为茶余饭后的主流话题。
有趣的生活不是冲锋陷阵,也不是样板房装修,它需要我们真诚地对待它,爱它,创造它,享受它。
不需要太多金钱,有了手和思想,我们也依然能奔跑在通往有趣生活的路上。
生活家:
有一座舒服的,适合自己居住的房子,不管是对商人、艺术家、还是设计师来说都同样重要。
叶放的园子盖得幽幽折折,当阴雨连锦时,烟雨一起,正合江南的缠绵;王晖家的椅子是旧报纸做的,大多数人得想一下才敢坐下去;陈铭建的小岛却修得有几分田园的粗旷,没关系,有多少人能拥有自己小岛?
打造一个“家”的经历,其实也就是一个“收藏”的过程,对于生活的思考,对于世界的认识,都在里面了。
心在其中,心随其飞。
为了“不出城廓就能获得林泉之意”,“南石皮记”中仅山体就由七百多吨的太湖石叠成。单是寻这些宝贝石头,就花费了叶放好几年的工夫。从很远的山上寻得颜色、花纹都合心意的天然石头,未经打磨,请来苏州最好的工匠师傅,成天围着图纸和一大堆石头,慢慢琢磨。叶放在造这个院子的时候遭到了很多的议论,甚至在给亭子上瓦的时候,还跟工人展开了全瓦与小瓦之争。叶放取得了最终的胜利,事实证明,全瓦确实与周围的建筑更加合谐,至于那些不守古训远离章法之说,叶放诸付一笑,毕竟园子是自己住的,卫生间都有舒适的空调,更何况小瓦全瓦之争。
近年来叶放的南石皮记成了苏州文艺界的雅聚之地,时有堂会。很多来访的人都坐在回廊下不愿起身,耳边昆曲袅袅,回首半塘荷花。
造园说
撰文/叶放
我造庭园,因为有梦。
如果说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苏州古典庭园,是世界庭园的精品,那么我以为“人文手法”便是创造精品的艺术经黄。“天工文心”“三匠七主”,由借而点,如移情寄兴。实借迁水远山,虚借声色影气,用诗文来点、用词赋来点,匾额楹联、正草隶篆。自景生境,如味韵品道,引人入胜。分主次开合,平远、深远、高远和前景、中景、后景,中国人的透视观在此传递。含四方古今、岁月轮回、时空转换和玄黄寒暑、悲欢离合。中国人的宇宙观由此承载。乃至粉墙作纸以日月为笔,复廊造趣凭漏窗吐纳,轩窗生画框尺幅无心,以及旱舫卧游读行万里波等等,均以人文为观照。建楼筑阁、叠山埋水、莳花艺术也被赋予了人的生情、格调、气质、品德,并以中国人的哲学、宗教、文学、艺术、工艺等文化之光华来构成。
一个生活的空间,一个人文的创造。
庭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媒体。文学、绘画、戏剧等,无不流传着无数于庭园中所作与庭园有关的佳篇名作。王摩诘、文待诏和李笠翁分别在他们的庭园“辋川别业”“停云馆”和“芥子园”中弘扬文化。曹雪芹之《红楼梦》、宋徽宗之《文会图》以及汤昱祖之《牡丹亭》则都是在演绎庭园中的人生。
先祖毕沅除“适园”外,在苏州还有“灵岩山馆”等多处庭园。虽然尚未考知他在哪个轩舫完成了《灵岩山人诗集》《山海经校注》和《续资台通鉴》的总编,但世传园中名士寓寄,名伶流连,不愧文会戏宴之集萃宅第。后祖毕诒策小筑“毕园”,以书画颐寿,文娱终老。“绮石斋”里点水破墨,挥洒间梅兰竹菊呈君子风度。“绛薇仙馆”中叩节和奏,笙箫管笛的悠扬婉约自水榭拂波而至。洗凡沐逸,实为家学传统之园居。
“诗情画意”,造园如作诗文,造园更如作画。所谓“象外生道”,其理法观念大都来自于传统山水画。画论曰:“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计成著《园治》道:“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画论曰:“咫尺之内,而瞻万里之遥,方寸之中,乃辨千寻之峻。”文震亭著《长物志》道:“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画论曰:“无法而法,乃为至法。”李渔著《闲情偶寄》道:“因地制宜,不拘成见。”故而文人画家兼造园高手素为美谈,不胜枚举。
自有山水画以来,庭园就是作画的内容。自有庭园以来,山水画就是造园的画本。画生庭园,庭园生画。山水画以笔墨颜色构川壑,庭园以池石花木造林泉。
也说不清是先有画,还是先有园,或两者皆有。只是当厅堂随光阴变迁园主,兴衰荣枯,历尽沧桑。丹青逐年代辗转藏家,易宝遗珍,日久弥光。每每园已荒芜,画仍溢采。一部庭园史居然画家成了主角。 风骨传典,风物流芳。
我与庭园,庭园与我,也如庄周梦蝶,蝶梦庄周。相和而嘈,相怡而合。从而再雕一个我,再朔一个园。引自然造化于起居,扬艺术文化于生活。与其说是对故园的思念,不如说是对风雅平和之精神乐园的眷恋。构筑人文的“后花园”,疏别喧器,是城市中的恬静天地,也是我所向往的境界。
营造一个地上的园子,从天上望去,就像人在大地生活,却爱在天空思想,没有翅膀,也会飞翔。
执行/蔡运彬、夏雪
撰文/
有趣的手工 有梦的生活
我们似乎已经进入了一个可以尽情生活的时代。
“享受生活”、“玩家”、“创意中国”、“有品质的生活”……最近这些优美的词汇不断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甚至成为茶余饭后的主流话题。
有趣的生活不是冲锋陷阵,也不是样板房装修,它需要我们真诚地对待它,爱它,创造它,享受它。
不需要太多金钱,有了手和思想,我们也依然能奔跑在通往有趣生活的路上。
生活家:
有一座舒服的,适合自己居住的房子,不管是对商人、艺术家、还是设计师来说都同样重要。
叶放的园子盖得幽幽折折,当阴雨连锦时,烟雨一起,正合江南的缠绵;王晖家的椅子是旧报纸做的,大多数人得想一下才敢坐下去;陈铭建的小岛却修得有几分田园的粗旷,没关系,有多少人能拥有自己小岛?
打造一个“家”的经历,其实也就是一个“收藏”的过程,对于生活的思考,对于世界的认识,都在里面了。
心在其中,心随其飞。
为了“不出城廓就能获得林泉之意”,“南石皮记”中仅山体就由七百多吨的太湖石叠成。单是寻这些宝贝石头,就花费了叶放好几年的工夫。从很远的山上寻得颜色、花纹都合心意的天然石头,未经打磨,请来苏州最好的工匠师傅,成天围着图纸和一大堆石头,慢慢琢磨。叶放在造这个院子的时候遭到了很多的议论,甚至在给亭子上瓦的时候,还跟工人展开了全瓦与小瓦之争。叶放取得了最终的胜利,事实证明,全瓦确实与周围的建筑更加合谐,至于那些不守古训远离章法之说,叶放诸付一笑,毕竟园子是自己住的,卫生间都有舒适的空调,更何况小瓦全瓦之争。
近年来叶放的南石皮记成了苏州文艺界的雅聚之地,时有堂会。很多来访的人都坐在回廊下不愿起身,耳边昆曲袅袅,回首半塘荷花。
造园说
撰文/叶放
我造庭园,因为有梦。
如果说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苏州古典庭园,是世界庭园的精品,那么我以为“人文手法”便是创造精品的艺术经黄。“天工文心”“三匠七主”,由借而点,如移情寄兴。实借迁水远山,虚借声色影气,用诗文来点、用词赋来点,匾额楹联、正草隶篆。自景生境,如味韵品道,引人入胜。分主次开合,平远、深远、高远和前景、中景、后景,中国人的透视观在此传递。含四方古今、岁月轮回、时空转换和玄黄寒暑、悲欢离合。中国人的宇宙观由此承载。乃至粉墙作纸以日月为笔,复廊造趣凭漏窗吐纳,轩窗生画框尺幅无心,以及旱舫卧游读行万里波等等,均以人文为观照。建楼筑阁、叠山埋水、莳花艺术也被赋予了人的生情、格调、气质、品德,并以中国人的哲学、宗教、文学、艺术、工艺等文化之光华来构成。
一个生活的空间,一个人文的创造。
庭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媒体。文学、绘画、戏剧等,无不流传着无数于庭园中所作与庭园有关的佳篇名作。王摩诘、文待诏和李笠翁分别在他们的庭园“辋川别业”“停云馆”和“芥子园”中弘扬文化。曹雪芹之《红楼梦》、宋徽宗之《文会图》以及汤昱祖之《牡丹亭》则都是在演绎庭园中的人生。
先祖毕沅除“适园”外,在苏州还有“灵岩山馆”等多处庭园。虽然尚未考知他在哪个轩舫完成了《灵岩山人诗集》《山海经校注》和《续资台通鉴》的总编,但世传园中名士寓寄,名伶流连,不愧文会戏宴之集萃宅第。后祖毕诒策小筑“毕园”,以书画颐寿,文娱终老。“绮石斋”里点水破墨,挥洒间梅兰竹菊呈君子风度。“绛薇仙馆”中叩节和奏,笙箫管笛的悠扬婉约自水榭拂波而至。洗凡沐逸,实为家学传统之园居。
“诗情画意”,造园如作诗文,造园更如作画。所谓“象外生道”,其理法观念大都来自于传统山水画。画论曰:“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计成著《园治》道:“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画论曰:“咫尺之内,而瞻万里之遥,方寸之中,乃辨千寻之峻。”文震亭著《长物志》道:“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画论曰:“无法而法,乃为至法。”李渔著《闲情偶寄》道:“因地制宜,不拘成见。”故而文人画家兼造园高手素为美谈,不胜枚举。
自有山水画以来,庭园就是作画的内容。自有庭园以来,山水画就是造园的画本。画生庭园,庭园生画。山水画以笔墨颜色构川壑,庭园以池石花木造林泉。
也说不清是先有画,还是先有园,或两者皆有。只是当厅堂随光阴变迁园主,兴衰荣枯,历尽沧桑。丹青逐年代辗转藏家,易宝遗珍,日久弥光。每每园已荒芜,画仍溢采。一部庭园史居然画家成了主角。 风骨传典,风物流芳。
我与庭园,庭园与我,也如庄周梦蝶,蝶梦庄周。相和而嘈,相怡而合。从而再雕一个我,再朔一个园。引自然造化于起居,扬艺术文化于生活。与其说是对故园的思念,不如说是对风雅平和之精神乐园的眷恋。构筑人文的“后花园”,疏别喧器,是城市中的恬静天地,也是我所向往的境界。
营造一个地上的园子,从天上望去,就像人在大地生活,却爱在天空思想,没有翅膀,也会飞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