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清代景德镇制瓷业在督陶官的管理下,官窑繁盛,进而带动了民窑的发展。特别是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制瓷业,达到了中国瓷器生产的巅峰。本文以“督陶官”这一人物群体为中心,从美学的角度出发,以古籍文献与图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研究其美学背后所隐藏的陶瓷文化现象。
关键词:督陶官;清代;瓷器
一、督陶官制度
督陶官,即清朝奉命管理陶政的官员,其主要职责在于组织御窑厂根据烧造任务,有秩序地生产烧造,此外,还需负责筹措金银组织生产以及瓷器的解运。从某种程度上说,督陶官制度是基于明代宦官驻厂烧制的变革:明代官吏、太监“兼职”督陶具有权势膨胀、滥用职权、贪赃枉法等弊端,御器厂的落后管理、官吏的政治压迫和政治剥削多次激起瓷工的起义。鉴于此,清朝对御器厂的管理实行严格管控,督陶官制度应运而生。
督陶官制度始于清康熙末期,据《景德镇陶录》记载:“康熙十九年九月,始奉烧造御器,差广储司郎中徐廷弼、主事李延禧督来镇,驻场监督……二十二年二月,差工部虞衡司郎中臧应选、笔帖氏车尔德来厂代督,器日完善,其后渐罢。”①至“二十七年,奏准停止江西烧造瓷器。”②而后有文献记载的督陶官只有臧应选、郎廷极二人。纵观康熙朝,对于官瓷的烧造体系以及督陶官的任命一直没有固定的理念。雍正朝,唐英、年希尧二人任督陶官,该制度才算正式确立。至乾隆五十一年督陶官制度裁撤,共延续六十余年。
清代官窑制瓷的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督陶官制度的运用,清初督陶官不仅把清代御窑厂推到了艺术的顶峰,同时带动了民窑的进步和发展,出现“官民竞市”现象,也因此带动了整个景德镇瓷都的繁荣。该时期出色的官窑瓷器大多以督陶官的姓氏命名,如臧窑、郎窑、年窑、唐窑等,其所造官器一直为后世所珍賞。
二、清三代督陶官制瓷之美学
(一) 臧窑、郎窑、年窑、唐窑
督陶官制度产生并施行的数十年(即康雍乾三代)。这时期的清代御窑厂,精品迭出、成绩斐然,所造器物无论产量和质地都达到了清代高峰。这与督陶官制度的全面实行以及督陶官的个人品质密不可分。
臧窑即康熙年间由督陶官臧应选所负责督造的官窑瓷器。臧窑最大的特点即以单色釉器居多,其为釉色所作的贡献于《景德镇陶录》卷五中有明确的记载:“臧窑,厂器也,为督陶官臧应选所造。土埴腻,质莹薄,诸色兼备,有蛇皮绿、鳝鱼黄、吉翠、黄斑点四种尤佳,其浇黄、浇紫、浇绿、吹红、吹青者亦美。”③除此之外,臧窑曾仿制过明朝的五彩瓷,水平已远超明朝瓷器之上,缔造了清康熙官窑的第一个高峰。
郎廷极督造的瓷器又为景德镇御器厂带来了全新的功绩,世称“郎窑”。其仿烧宣德霁红釉的成果得到了“ 磁器之在国朝,洵足凌驾成宣,可与官、哥、汝、定媲美”的极高评价,“仿古暗合,与真无二。其摹成、宣,黝水颜色,橘皮棕眼,款字酷肖,极难辨别。”④尤为可贵的是,其在仿明宣德霁红的基础上创烧出“郎窑红”(图一),红艳鲜明,釉色浓艳如初凝之牛血。复兴了自明代后期一度中断的高温铜红釉生产。除此之外,此时的御器厂还创新出二十余种色彩绚烂的单色釉瓷,如郎红、胭脂红、豇豆红、霁蓝、洒蓝、孔雀蓝、郎窑绿等。
年希尧与唐英二人所督造生产的瓷器实际上可作为同一窑口而言。因年希尧兼任淮安板闸关督理,距景德镇御器厂有几百公里之遥。自雍正年,派遣唐英到任景德镇御器厂之后一切事务皆由唐英具体负责,但此时唐英仅以“驻厂协理,佐年著美”之名督陶,便仍称“年窑”。至乾隆年间,唐英所督造的御器厂才称唐窑。年窑时的业绩主要为仿古创新,据现存实物和档案的记载,年窑在雍正年间仿造的釉色有五十余种,创新类品种占其中三分之一。关于乾隆年间唐窑的制陶成就,《陶录》中有专门概括:“又仿肖古名窑诸器,无不媲美;仿各种名泑,无不巧合;崒工呈能无不盛备。又新制洋紫、法青、抹银、彩水黑、洋乌金、珐琅画(图二见题图)、法洋彩、乌金……厂窑至此集大成矣。”⑤唐窑产之瓷器,技艺之精湛,釉色之绚丽、莹润,器物之灵巧、繁复,都是空前的。除瓷器上的烧制,唐英着意于陶瓷文化成就的整理和总结,其所著《陶冶图编次》《陶成纪事碑记》《陶务叙略》等都成为重要的中国陶瓷史料。
(二)对当朝而言为日用品
值得强调的是,独具匠心的瓷器是作为时人的日常用器而存在的。对日用品美的极致追求,须基于社会的稳定与富庶。清初全国统一,整个社会处于封建制没落和资本主义的萌芽时期。随着资本主义商品交换关系的发展,社会经济愈加繁荣,康雍乾三朝进入了一个繁荣的时代。人在满足了基本的生活必需之外,开始寻求精神上的富足,对生活用器美的追求随之产生。为了满足宫廷奢侈生活的需要,即使是对日用瓷器的督造也可谓不计工本、别具匠心。
最负盛名的一件瓷器为乾隆时期的作品“瓷母”,也称“各种釉彩大瓶”,该瓷器将清三代生活用器上的极致奢华以及制瓷工艺之高超体现得淋漓尽致:该器物汇总了当时瓷器施釉的所有技法,如珐琅彩、粉彩、青花、仿哥釉、祭蓝描金等,其烧造工艺极度繁复,至今仍无法复制。在装饰器上,追求其赏心悦目可谓必然,于实用器上,则无论是在数量、质量还是品种上,都达到了空前的地步。
这些器物似一张张老照片,督陶官则如技术高超的摄影师,记录着当时的繁华盛世和喧嚣红尘。存世的清代瓷器中有瓶、尊、壶等赏器,还有碗、茶盏、笔洗等实用器,更有骰子盅、鼻烟壶、蛐蛐罐、鸟食罐、鱼缸等集娱乐、实用与观赏于一体的休闲类瓷器,这些皆得益于清朝社会的富庶、经济的繁华以及督陶官的忠于职守。瓷器生产快速发展,数量不断扩大,品种也不断增多,不仅满足了宫廷奢侈生活的需要,也日益地深入市民的日常生活。 (三)以今日来说是艺术品
督陶官(包括不留名的制瓷工匠)在这些器物上倾注于匠心、技术、艺术、文化,当时“不起眼”的瓶瓶罐罐,于百年后仍被后人视若珍宝。他们为后世所留下的巨大财富,包括精神财富,是当时的功臣将相所不可比拟的。随着时光的流逝,清朝的日用器具有了文物属性,该属性赋予了它们巨大的市场价值和艺术价值。首先,其市场价值即收藏潜力,如今清三代督陶官所督造的官窑瓷器已成“天价”之物;其次,器物本身所具有的艺术性决定这些瓷器至今仍然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购得清代瓷器一件,恰似购得古人的一幅画,既有图画的观赏性又有图画所不具备的把玩性,与现代装饰品相较,不失为一件极富品位的装饰艺术品。当世人观赏、细读这一件件“传世之宝”时,清三代督陶官的名字将会被世人永远铭记。
三、清三代督陶官之贡献
清代景德镇制瓷业在督陶官的管理下,官窑繁盛,进而带动了民窑的进步。特别是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制瓷业,达到了中国瓷器生产的巅峰时代。督陶官这一人物群体,不仅有留下姓名、成绩斐然的督陶官吏,更包括那些史不留名的“陶人”。御器厂的官窑器是无数巧夺天工的制瓷工匠的智慧结晶。时间是一个奇妙的“裁判官”,有些人的光芒如昙花一现,如清朝的功臣名将、达官显贵;有些人的光芒则照彻古今,如督陶官。他们所督造的瓷器随着时光的沉淀,愈是光彩照人。更为重要的是,今人凭这些珍贵的器物得以窥见当时的大清瓷都—景德镇的制瓷盛况。
作者简介
卢祉君,1997年3月生,女,汉族,广东佛山人,西安美术学院艺术考古专业2020级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艺术考古。
参考文献
[1]中国硅酸盐协会编.中国陶瓷史[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
[2]陈雨前编.中国古陶瓷文献校注[M].长沙:岳麓书社,2015.
[3]熊廖.中国陶瓷古籍集成:注释本[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0.
[4]蓝浦.景德镇陶录[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
[5]朱顺龙,李建军.陶瓷与中国文化[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3.
[6]唐英.陶人心语[M].北京:国家图书馆藏本.
注释
①②蓝浦.《景德镇陶录》,卷二。
③⑤蓝浦.《景德镇陶录》,卷五。
④熊廖.《中国陶瓷古籍集成:注释本》[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