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新课程标准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生物教师应准确把握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内涵,充分认识生物新课程中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的意义,利用各种途径把这一目标落到实处。
关键词: 中学生物教学 生物新课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生物新课程标准提出了情感态度价值观五个方面的目标,指出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内容。因此,在中学生物教学中,教师要全面准确地理解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内涵;充分认识生物新课程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意义;利用课程资源,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灵活地渗透到日常教学过程中。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含义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生物教师要准确地把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理解掌握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含义是前提。
生物新课标中“情感”目标是引导学生了解我国的生物资源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以及与生物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增强学生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态度”目标不仅指学习态度、学习责任,而且是指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价值观”目标则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强调让学生从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
二、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意义
1.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是遵循教育规律的体现。
情感在教育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育的过程实际是一个以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知过程和情感过程的统一。情感意识的培养与教育的过程就是在教育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态度、情绪、情感和信念,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身心健康。
2.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
随着素质教育的逐步深入和生物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影响日益明显,而情感态度价值观又是非智力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充分发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功能,才能使素质教育和生物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真正落到实处。
3.有助于生物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生物学中有许多枯燥的科学知识,对于学习任务本来就重的学生来说,这无疑是沉重的负担,但如果我们在教学中,从情感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在喜闻乐见的心态中学习、认识、理解、应用科学,就有助于学生对生物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4.有助于塑造学生人格,培养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对学生终身发展有重要意义。因此,利用生物教学资源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对于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动机及科学精神的形成,热爱祖国和家乡的情感的形成,健康生活的态度及热爱大自然和保护环境的意识的形成,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三、生物新课程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
生物教师除了要学习生物新课程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含义,明确其在教学中渗透的意义,还要勤于实践,勇于创新,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架构教学理论通向教学实践的“桥梁”。
1.爱国主义教育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的有机结合。
生物课堂要让学生了解我国的生物资源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注重培养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在《认识生物的多样性》中,我介绍了我国生物多样性丰富而独特:植物3万余种,鸟类1183种,占世界总数13%,一些珍稀动植物如大熊猫、银杏等只有我国才有。再介绍我国目前的生态特征和国家的生态保护政策。这样就增强了学生对生态状况的了解,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也增强了学生的生态忧患意识,更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
2.科学精神、方法和态度的教育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相融合。
生物科学史,科学家的事迹,科学探究的程序等内容,可以帮助学生确立严谨治学,追求真理、献身科学的世界观。教材对生物学史的介绍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生物学的发展,凝结了科学家们艰辛的劳动,没有坚韧不拔的毅力和为科学献身的精神,是不可能取得成就的。达尔文在环球旅行前,是一个“神创论”者,然而随着考察的进行,他发现了越来越多的事实,他的思想发生了动摇,经过20多年的艰辛研究,他提出了以自然选择为中心的生物进化学说。介绍类似事例,无疑能够对学生的科学素养进行良好的教育。此外,实验课、探究课可以教育学生爱护公物,遵守实验规则;做实验、搞研究可以进行吃苦耐劳、团结友爱和创新精神的教育。
3.国情教学中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
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在生物教学中要渗透这一战略思想,首先让学生了解国情:通过了解我国拥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生物科学方面的重大突破等,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接着面对其落后的一面,给学生分析当今世界生物科技的状况,我国的“863”计划、“十一五”攻关等计划;最后教育学生,中国要赶超发达国家,必须依靠科技进步,而科技进步需要大批勇于探索的人才,让学生把自己的学习与祖国的建设以及科技发展紧密联系起来,树立起远大的理想,为祖国的腾飞奋发学习。
4.生态环境教学中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
高素质公民要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具有较高的环境保护意识。在初中生物课堂中有很多内容可以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教师要注重这方面的引导。如在生态系统组成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课件向学生展示人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让学生讨论人与其他生物、人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这样可以促使学生形成热爱大自然、爱护生物的情感。
5.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中形成健康生活态度。
当前不少青少年存在着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如不吃早餐,抽烟酗酒,沉迷于玩手机和上网,等等,严重影响了身心健康。这就需要生物教师在教学中借助学科的独特优势,把教学目标与培养学生良好生活习惯结合起来。学习“生物圈中的人”,教师不能只关注学生对生理知识的掌握,更应关注学生生理与心理的健康发展。如讲解病毒性感冒这种传染病时,我让学生联系呼吸系统的内容,讨论如何预防呼吸道传染病,使学生深刻认识到日常自我防护的重要性。学生不仅获得了生理知识,而且树立起了积极、乐观、健康的生活态度,从而能够健康成长。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新课程的教学应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而不是只局限于认知方面的发展。生物教师应深刻领会新课程理念的改变,在教学中除了注重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更应将生物科学中所蕴涵的丰富、博大、深远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融入学生的精神世界,使他们对生活有一种积极健康的态度,形成有益于社会和个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基本的科学素养,增强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董加凤,张迎春.解读生物新课程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中学生物教学,2007.12.
关键词: 中学生物教学 生物新课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生物新课程标准提出了情感态度价值观五个方面的目标,指出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内容。因此,在中学生物教学中,教师要全面准确地理解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内涵;充分认识生物新课程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意义;利用课程资源,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灵活地渗透到日常教学过程中。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含义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生物教师要准确地把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理解掌握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含义是前提。
生物新课标中“情感”目标是引导学生了解我国的生物资源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以及与生物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增强学生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态度”目标不仅指学习态度、学习责任,而且是指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价值观”目标则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强调让学生从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
二、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意义
1.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是遵循教育规律的体现。
情感在教育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育的过程实际是一个以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知过程和情感过程的统一。情感意识的培养与教育的过程就是在教育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态度、情绪、情感和信念,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身心健康。
2.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
随着素质教育的逐步深入和生物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影响日益明显,而情感态度价值观又是非智力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充分发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功能,才能使素质教育和生物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真正落到实处。
3.有助于生物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生物学中有许多枯燥的科学知识,对于学习任务本来就重的学生来说,这无疑是沉重的负担,但如果我们在教学中,从情感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在喜闻乐见的心态中学习、认识、理解、应用科学,就有助于学生对生物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4.有助于塑造学生人格,培养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对学生终身发展有重要意义。因此,利用生物教学资源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对于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动机及科学精神的形成,热爱祖国和家乡的情感的形成,健康生活的态度及热爱大自然和保护环境的意识的形成,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三、生物新课程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
生物教师除了要学习生物新课程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含义,明确其在教学中渗透的意义,还要勤于实践,勇于创新,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架构教学理论通向教学实践的“桥梁”。
1.爱国主义教育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的有机结合。
生物课堂要让学生了解我国的生物资源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注重培养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在《认识生物的多样性》中,我介绍了我国生物多样性丰富而独特:植物3万余种,鸟类1183种,占世界总数13%,一些珍稀动植物如大熊猫、银杏等只有我国才有。再介绍我国目前的生态特征和国家的生态保护政策。这样就增强了学生对生态状况的了解,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也增强了学生的生态忧患意识,更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
2.科学精神、方法和态度的教育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相融合。
生物科学史,科学家的事迹,科学探究的程序等内容,可以帮助学生确立严谨治学,追求真理、献身科学的世界观。教材对生物学史的介绍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生物学的发展,凝结了科学家们艰辛的劳动,没有坚韧不拔的毅力和为科学献身的精神,是不可能取得成就的。达尔文在环球旅行前,是一个“神创论”者,然而随着考察的进行,他发现了越来越多的事实,他的思想发生了动摇,经过20多年的艰辛研究,他提出了以自然选择为中心的生物进化学说。介绍类似事例,无疑能够对学生的科学素养进行良好的教育。此外,实验课、探究课可以教育学生爱护公物,遵守实验规则;做实验、搞研究可以进行吃苦耐劳、团结友爱和创新精神的教育。
3.国情教学中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
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在生物教学中要渗透这一战略思想,首先让学生了解国情:通过了解我国拥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生物科学方面的重大突破等,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接着面对其落后的一面,给学生分析当今世界生物科技的状况,我国的“863”计划、“十一五”攻关等计划;最后教育学生,中国要赶超发达国家,必须依靠科技进步,而科技进步需要大批勇于探索的人才,让学生把自己的学习与祖国的建设以及科技发展紧密联系起来,树立起远大的理想,为祖国的腾飞奋发学习。
4.生态环境教学中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
高素质公民要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具有较高的环境保护意识。在初中生物课堂中有很多内容可以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教师要注重这方面的引导。如在生态系统组成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课件向学生展示人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让学生讨论人与其他生物、人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这样可以促使学生形成热爱大自然、爱护生物的情感。
5.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中形成健康生活态度。
当前不少青少年存在着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如不吃早餐,抽烟酗酒,沉迷于玩手机和上网,等等,严重影响了身心健康。这就需要生物教师在教学中借助学科的独特优势,把教学目标与培养学生良好生活习惯结合起来。学习“生物圈中的人”,教师不能只关注学生对生理知识的掌握,更应关注学生生理与心理的健康发展。如讲解病毒性感冒这种传染病时,我让学生联系呼吸系统的内容,讨论如何预防呼吸道传染病,使学生深刻认识到日常自我防护的重要性。学生不仅获得了生理知识,而且树立起了积极、乐观、健康的生活态度,从而能够健康成长。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新课程的教学应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而不是只局限于认知方面的发展。生物教师应深刻领会新课程理念的改变,在教学中除了注重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更应将生物科学中所蕴涵的丰富、博大、深远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融入学生的精神世界,使他们对生活有一种积极健康的态度,形成有益于社会和个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基本的科学素养,增强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董加凤,张迎春.解读生物新课程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中学生物教学,2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