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华社北京1月31日电 新增确诊病例1982例,累计报告确诊病例9692例,累计死亡病例213例……当前,疫情防控形势仍然严峻。
返程潮来袭,如何筑牢病毒“防火墙”?新华社记者就这些问题1月31日专访了中国疾控中心消毒学首席专家张流波。
记者:返程潮给疫情防控形势带来哪些挑战?
张流波:人口大量流动本身就是严峻挑战,又遭遇疫情,不担心是假的。当前主要有两方面挑战,一是在交通工具上、旅客旅行途中怎么来做好防护和传染病防控;二是这些人群回到了目的地以后,对当地会带来防控方面的压力。
但我们应该是有信心控制传染病的蔓延。不管是新的还是老的传染病,策略都是一样的:把传染源控制住,把传染路径切断,把易感者保护住。我们采取的是全方位的、综合的措施。比如在湖北、武汉等地中断交通,尽量减少疫区人口出来,同时把病人隔离治疗。除此之外,对密切接触者采取一些隔离观察的措施。比如高风险的人群在家上班,疫区返回人群也隔离观察14天,我相信传染源会得到有效控制。
对于个人,提倡待在家里不出去,是最安全的;减少到人群密集地方去,如果一定要出去,应该戴口罩;做好手卫生,用消毒纸巾,对可能坐下来的桌椅,自己可能接触到的位置,擦拭消毒;非常时期对衣物做清洗消毒处理,56摄氏度以上的水半个小时,84消毒液200~300ml泡15分钟。
当前各地区、各部门防控一直细化到社区,都在做迎接返程人员的准备,把这些举措做实、做深、做细,这是我们控制传染病流行的底气所在。
记者:如何行动起来,扫除防控死角?
张流波:门把手、按钮、手机,这些都是接触性传播的“风险点”。手机跟手一样,也要做到时常消毒,用酒精、消毒纸巾擦拭都可以的。
需要注意的是电梯。仅有“今日已消毒”的提示还不够,到底一天消毒多少次,针对进出的人流,必要的消毒提示应该是“今日几点已消毒”,这样会增强大家的安全感。
像地铁、电影院、餐厅等公共场所、人流密集的地方,仅仅靠环境表面消毒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要做好自我防护。
另外,如果能够错峰出行、居家办公、乘私家车,就会大大减少防控死角。
必须提及的是,办公场所防控是当务之急。要建立办公场所健康申报制度、进门做体温检测、减少面对面的会议讨论等。
记者:当前疫情处在“大隔离、大消毒”的最佳窗口期。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的心态也发生了变化,有特别紧张、草木皆兵的,也有想“松口氣”、盲目乐观的。您怎么看?
张流波:现在正处在遏制疫情蔓延的关键时期,这是个“持久战”,既不能草木皆兵,也不能盲目乐观。与防控消毒同样重要的,是注意大家的“心理消毒”,科学的防控才能树立信心。
现在口罩特别是一些高等级的医用防护口罩,是比较紧缺的。对于常规的口罩,4小时更换比较科学。之所以能够起到防护作用,主要是因为里面有过滤层。过了4个小时,作用就下降。但有些必须重复使用的,就要自然地晾干。在此我强烈呼吁,要把好的防护装备用在“刀刃”上,留给一线更需要的同志。
这个传染病和SARS不一样的地方是,在轻症潜伏期就有传染性,这是个防控的难点。但它的病死率显然是没有SARS高。现在,我们国家采取的防控手段可以说是史无前例的,在世界上也是少见的。全民行动、联防联控,这是我们的体制优势。我相信随着防控更科学有序,一定有比较好的结果。我们专家已经看得出来,疑似病人数字在往下走,这是让我们树立信心的基本数据。
也必须认识到,虽然我们防控手段有效,但也不能在“拐点”出现后就放松。当前,要在尽可能的情况下,对有基础代谢疾病的老人以及儿童给予重点关照。
返程潮来袭,如何筑牢病毒“防火墙”?新华社记者就这些问题1月31日专访了中国疾控中心消毒学首席专家张流波。
返程潮来袭,源头防控怎么管
记者:返程潮给疫情防控形势带来哪些挑战?
张流波:人口大量流动本身就是严峻挑战,又遭遇疫情,不担心是假的。当前主要有两方面挑战,一是在交通工具上、旅客旅行途中怎么来做好防护和传染病防控;二是这些人群回到了目的地以后,对当地会带来防控方面的压力。
但我们应该是有信心控制传染病的蔓延。不管是新的还是老的传染病,策略都是一样的:把传染源控制住,把传染路径切断,把易感者保护住。我们采取的是全方位的、综合的措施。比如在湖北、武汉等地中断交通,尽量减少疫区人口出来,同时把病人隔离治疗。除此之外,对密切接触者采取一些隔离观察的措施。比如高风险的人群在家上班,疫区返回人群也隔离观察14天,我相信传染源会得到有效控制。
对于个人,提倡待在家里不出去,是最安全的;减少到人群密集地方去,如果一定要出去,应该戴口罩;做好手卫生,用消毒纸巾,对可能坐下来的桌椅,自己可能接触到的位置,擦拭消毒;非常时期对衣物做清洗消毒处理,56摄氏度以上的水半个小时,84消毒液200~300ml泡15分钟。
当前各地区、各部门防控一直细化到社区,都在做迎接返程人员的准备,把这些举措做实、做深、做细,这是我们控制传染病流行的底气所在。
减少不可控性,还要扫除哪些死角
记者:如何行动起来,扫除防控死角?
张流波:门把手、按钮、手机,这些都是接触性传播的“风险点”。手机跟手一样,也要做到时常消毒,用酒精、消毒纸巾擦拭都可以的。
需要注意的是电梯。仅有“今日已消毒”的提示还不够,到底一天消毒多少次,针对进出的人流,必要的消毒提示应该是“今日几点已消毒”,这样会增强大家的安全感。
像地铁、电影院、餐厅等公共场所、人流密集的地方,仅仅靠环境表面消毒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要做好自我防护。
另外,如果能够错峰出行、居家办公、乘私家车,就会大大减少防控死角。
必须提及的是,办公场所防控是当务之急。要建立办公场所健康申报制度、进门做体温检测、减少面对面的会议讨论等。
防控要打“持久战”,不能在“拐点”出现后就放松了
记者:当前疫情处在“大隔离、大消毒”的最佳窗口期。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的心态也发生了变化,有特别紧张、草木皆兵的,也有想“松口氣”、盲目乐观的。您怎么看?
张流波:现在正处在遏制疫情蔓延的关键时期,这是个“持久战”,既不能草木皆兵,也不能盲目乐观。与防控消毒同样重要的,是注意大家的“心理消毒”,科学的防控才能树立信心。
现在口罩特别是一些高等级的医用防护口罩,是比较紧缺的。对于常规的口罩,4小时更换比较科学。之所以能够起到防护作用,主要是因为里面有过滤层。过了4个小时,作用就下降。但有些必须重复使用的,就要自然地晾干。在此我强烈呼吁,要把好的防护装备用在“刀刃”上,留给一线更需要的同志。
这个传染病和SARS不一样的地方是,在轻症潜伏期就有传染性,这是个防控的难点。但它的病死率显然是没有SARS高。现在,我们国家采取的防控手段可以说是史无前例的,在世界上也是少见的。全民行动、联防联控,这是我们的体制优势。我相信随着防控更科学有序,一定有比较好的结果。我们专家已经看得出来,疑似病人数字在往下走,这是让我们树立信心的基本数据。
也必须认识到,虽然我们防控手段有效,但也不能在“拐点”出现后就放松。当前,要在尽可能的情况下,对有基础代谢疾病的老人以及儿童给予重点关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