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一本不落窠臼的地理书

来源 :科学导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loviol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句出自《道德经》中的名句,高度概括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为道家思想精华之所在,它包含了“回归自然、天人合一”的哲学意味。
   对于中国这片土地来说,自然有着塑造棋盘地文格局的构造性力量,而人也用强劲的力量改变着地球表面的细节。人力如何影响了地质变化的速度?又或者在小片地区和有限的时间里,人类是如何阻止或者逆转了自然的进程?在《神州——历史眼光下的中国地理》(以下简称《神州》)一书中,美国华裔学者段义孚试图给出答案。
  1.关注自然和历史的力量
  观赏古代名家的水墨画,山峦崎岖、草木豐润,却很少有纯粹只画风景之作,其间点缀的或是村庄茅舍,或是渔樵行旅。有人才算美,人与自然的关系,已经在数百年前的画作中有所体现。
   中国人经过数千年的连续生活与劳作,在广袤的土地上营造了多元的景观风格,段义孚就在书中描述了中国景观中所发生的一些重要变化,同时他又认为,不时关注自然力量和历史力量颇有裨益,因为这些力量曾使中国人转变对周围世界的关注点。
   传统的区域地理著作通常是先写自然地貌,然后接着写人文景观。段义孚在该书序言中表达了这种写法的缺陷,“一描写人文景观,自然的力量就隐而不见”。因此,段义孚在写这本书时,力图克服这种缺陷,将经济、社会和文学、技术贯通起来。“一个理性的想法就是要写一本不落窠臼的区域地理书。”
   “这是一本历史地理书。”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唐晓峰说,地理不是一成不变的,探索发掘其演变的过程,是人的本能。段义孚也曾表达过,“人是需要有归属感的。对我而言,归属感的三个来源是:历史、地理和语言”。
   “我们与人交朋友,一定会探问对方的过去,对地理也是一样。”唐晓峰表示,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一定会追根溯源地探究文化与地理的演变过程,而《神州》一书,正是将历史和地理相结合的作品,可以作为探索的窗口。
   唐晓峰认为,《神州》的另一个功能是让大家看到一种新的描写地理的手法——分段落看并没什么新奇感,但从整本书的体例来看,它将地理和历史融合到一起,从历史的角度看地理景观的变化。
   “段义孚的《神州》在材料组织上具有独特的风格,即将人文与自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北京师范大学地理与遥感学院教授周尚意说。
  2.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其实,《神州》一书的英文原版(China)在1969年出版,而在时隔50年后的2019年2月,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中文版。
   为何选择这本书,该书的责任编辑王立刚告诉说:“因为国内很少看到一本讲述中国从古至今地理景观变化的书,作为一个编辑,我认为我们的知识结构中应该有这个部分。”
   王立刚认为,将这本书介绍给中国读者是十分合适的,就像段义孚自己的警句所说:检验艺术品的标准就是看它能否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段义孚20世纪70年代提出人文主义地理学(humanistic geography),2012年左右又提出人本主义地理学(humanist geography)。两者之间的区别是后者包括前者。前者是以反对科学主义地理学为主旨的学术思潮,后者以赞美人性之光芒为核心。
   一直追踪人文主义地理学的周尚意,如此解释人文主义地理学的哲学基础现象学:按照现象学方法,地理学家在用语言文字表达一个区域时,首先明确这些文字打着表达者主体性的烙印,其次作者是用日常生活中个人的身体经验来述说的。
   《神州》是人文主义地理学代表人物段义孚先生早期的著作。国内翻译出版了段义孚许多著作,例如2005年出版的由周尚意翻译的《逃避主义》,以及2018年出版的《恋地情结》等。但是《神州》一书还是比较特殊,因为该书原文出版是在段义孚提出人文主义地理学的概念和学科框架之前。
   “对于读者而言,将《神州》与段义孚的其他著作比较将是一个很有趣的事情。”周尚意认为,该书可以与段义孚2007年出版的《回家记》(Coming Home to China)作对比。“《神州》中译本的出版,对了解段义孚学术思想、了解人文主义地理学是非常重要的。”
  3.让地理意象延续至今
   “段义孚是一个博学之人。凡是读过他学术著作的人,都了解他的文字风格是旁征博引。”周尚意介绍,客观地说段义孚对西方历史文化的了解比对中国的历史文化了解得深,毕竟1930年生于天津的段义孚10岁就随父母离开了中国。
   “但是即便如此,我们也可以看出他通过查阅关于中国的古今文献,努力给外国读者呈现一幅‘神州’地理画卷。”周尚意说。
   因为翻译过段义孚的作品,对段义孚的学术思想有所了解,周尚意最先接到了《神州》的翻译邀请,但最终她推荐了北大历史系博士毕业、现居加拿大的赵世铃。
   “赵世玲在翻译此书时,为将书中许多中文文献的英文译为原著的中文,花了很大气力。有时为了一首诗,甚至花几个月的时间查找。本书中,每段中文古籍文献的英文引文都精确地‘对回’到原始中文。她在加拿大找中文古籍文献不易,就回国来查找。如果读者阅读《神州》,就可以看到译者(包括中文版序的译者王立刚)的翻译功力了。”周尚意说。
   由于成书较早,段义孚所作《神州》只写到“1950年后的意识形态和景观”,最后一章“改革开放(1978—):尚未休止的巨变”则由唐晓峰撰写。“第九章在风格上与段义孚非常像,也是紧扣‘景观’,强调人与自然有机融合,与前面的八章没有违和感。”周尚意介绍,“读者通过阅读建立起的中国地理意象,有了第九章,这个意象就可以延续至今。”
   “我们有谁能说自己了解神州的全貌?那些真切印在我们脑海和心田中的祖国山水,多是我们用五官深切感受过的。”周尚意说。
其他文献
摘要:职业院校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文化知识学习,同时还要提高他们的职业技术能力,这就说明职业院校较普通中学有着不一样的教学目标和任务,教师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结合职业院校的特点,制定更为完善的教学模式,以此为我国培养更多高质量的人才。下面,笔者将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就职业院校职业素养课程建设策略作初步分析,以此为广大教师带来一些启发和希望。   关键词:职业院校;职业素养课程;建设策略   职业
期刊
距今5000到6500年前的红山文化时期,生产力发展到什么程度、是否有酒存在等问题,一直是学术界不停探求的课题。   2018年11月经研究机构鉴定,辽宁省朝阳市德辅博物馆的一件藏品内壁沉积物发现有水果酒的元素。这一检测结果首次证明,红山文化时期可能已生产出水果酒用于祭祀,而盛酒容器熊陶尊应为祭祀专用神器。  1.果酒祭天地神权“古国”崇尚祖神   我国辽河流域及其两翼大凌河、小凌河的新石器时代文
期刊
春节前后,故宫频繁成为媒体聚焦的主角。先是“紫禁城里过大年”展览,让游客体验了一把清朝宫廷年俗的庄重与热闹。接着一场瑞雪,又使人们津津乐道于唯美的故宫雪景。元宵节前夕,故宫首次举办的“紫禁城上元之夜”文化活动大受欢迎,热情的游客不但“秒光”全部预约门票,还把故宫门票预售系统都挤“瘫痪”了。   年俗是传统节庆民俗文化的集大成者,在人们纷纷感慨年味越来越淡的当下,皇家里的年俗自然让人充满好奇。同样,
期刊
“经初步判断,这批刚出土的陶俑是一组侍俑和车马出行俑,为西汉时期主墓墓主陪葬所用。为保护陶俑表面彩绘,陶俑尚未完全清理。”2月11日,春节长假后的第一个工作日,笔者从青岛平度市博物馆获悉,近日从平度市小光顶墓地出土的彩绘车马出行俑,是青岛乃至胶东半岛地区首次发现的彩绘“兵马俑”。   青岛平度市古岘镇八里庄村东北方向有一片岭地,岭地上现存较明显的封土两座,被称为小光顶墓地。北侧最大一座封土,现存高
期刊
笔者从上海科技馆获悉:2月5日~10日,上海科技馆共接待游客21.88万人,比去年同期增长35.23%。   春節期间,科技馆展览丰富多彩。在机器人世界展区,多个机器人一起伴随音乐翩翩起舞。据介绍,这些机器人融合了音频视频识别、互动感知等最新技术,将智能机器人核心功能通过表演、物联家居、“互联网+”等多维度科普展示,丰富了观众的互动体验,也为相关教育活动提供了素材和案例支撑。   同时,科技馆今年
期刊
由中国工艺艺术品交易所主办的“‘修复光影,传承文化’——中国4K影像修复工程启动发布会”日前在北京举行。此次活动得到了中国电影家协会、中国工艺集团公司、北京房山区委宣传部等单位的支持。以胶片修复工程为核心的项目综合运营平台——“中艺文金”在此次活动中亮相。作为中國艺交所旗下合作创新的一个崭新业务平台,“中艺文金”致力于成为国内“胶片影像修复行业的拓荒者”和“影像4K修复内容核心提供商”,将在4K技
期刊
命名为“逐日工程”的空间太阳能电站系统项目日前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启动,这是构建国家级高水平科研平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大研发项目。空间太阳能电站可将在太空中收集的太阳能转换为电能,再以无线能量方式传回地面,最后转换成直流电送入普通电网,大大提高太阳能利用率。   目前,该校段宝岩院士团队正在准备建设全球首个全系统、全能量转换过程的空间太阳能电站演示验证系统。其不仅可以完整再现空间太阳能电站在轨
期刊
根据英国《自然·通讯》杂志2月19日发表的一篇医学论文,欧洲科学家团队报告称,一种天然化合物经鉴定对酵母、蠕虫和人类培养细胞等具有保护作用,有助延缓其衰老。这是人类在抗衰老药物疗法开发进程中的又一个重要发现。   此次,奥地利格拉茨大学科学家弗兰克·梅朵及其同事对酵母细胞中具有抗衰老功效的黄酮类化合物进行了筛选,而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类已知能促进细胞健康的植物源性分子。   这一观察结果也证实了自噬对
期刊
司马光是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他小时候是个贪玩貪睡的孩子,为此他没少受先生的责罚和同伴的嘲笑。在先生的谆谆教诲下,他决心改掉贪睡的坏毛病,为了早早起床,他睡觉前喝了满满一肚子水,结果早上没有被憋醒,却尿了床,于是聪明的司马光用圆木头作了一个警枕,早上一翻身,头滑落在床板上,自然惊醒,从此他天天早早地起床读书,坚持不懈,终于成为了一个学识渊博、写出了《资治通鉴》的大文豪。
期刊
《文人的贵族精神:熊召政文化讲谈录》一书中,收录的演讲文字稿,均是首次出版。全书共分为三辑,共有19篇演讲稿组成。第一辑主要讲文人,第二辑讲对文化、生命等问题的感悟,第三辑以楚文化为主题,讲地区文化和中外文化的差异性。书名中的贵族精神,并非物质生活的大富大贵,而是说作为文人的作家们,精神和灵魂要高贵、人要有脊梁骨,不应该被世俗的名利诱惑,更不能与恶俗和肮脏为伍。   作家的即兴演讲,容不得虚伪和矫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