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的乐观主义与勃朗宁

来源 :世界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anstrous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胡适四岁时父亲去世,从此由年轻寡母抚养。旧时代的女子,儿女是她在一个大家庭,一方地域的声誉所系。由此,年幼的胡适受到母亲十分严格的教育。胡适天分高,没有辜负母亲期望,很小就在学习方面较其他孩子 “特出一头”。之后外出读书,甚至出国留学,多是因了小时打下的良好底子。可诸事皆有利弊,胡适虽读书不差,可性格却早早“老成”。幼时就不及同龄孩子活泼,青年时以至于后来,理性 “十足”。这种由寡母抚养成长的性格,多内敛,趋于守成。但从胡适的后来大量著述看,其中虽常常说理,可大都给人一种乐观的气象。这种乐观主义态度,主要形成于留学时期的美国,其中根由,又与一位英国诗人勃朗宁相关。
  由于年轻时的困惑,在《我的信仰》一文中,胡适说:“我到美国,满怀悲观。”但是在交了一些朋友之后,“对于那个国家和人民都很喜爱。美国人出自天真的乐观与朝气给了我很好的印象。……我不能避免这种对于人生持有的喜气的眼光的传染,数年之间,就渐渐治疗了我少年老成的态度。”随之,胡适举了一个实例,一次看球赛时,他只是以“哲学”的态度看比赛的“粗暴”和他人的狂呼。“而这种狂叫欢呼在我看来,似乎是很不够大学生的尊严的。”但看到比赛激烈之时,场上气氛对胡适有所感染,特别是“偶然回头看见白了头发的植物学教授劳理先生诚心诚意地在欢呼狂叫,我觉得如是地自惭,以致我不久也就热心地陪着众人欢呼了”。
  这是环境气氛濡染。文字上,由于目光扩大,胡适也同样得到助益。一个诗人——英国诗人勃朗宁,就通过诗作,给了胡适精神及“实际”上的乐观主义影响。从现存的日记看,胡适去美国留学不长时间,就读到了勃朗宁。1911年4月17日,胡适日记有这么几句:“今日已为吾国三月十九日,春暮矣,此间犹有雪,天寒至冰点以下。”接下他引了勃朗宁两句诗:
  啊,英格兰已是四月
  该回去了。
  胡适感触是:“读之令人思吾故国不已。”随时可以征引诗作句子,可见先前已经读到并且熟悉。1914年1月29日,胡适有一段以“乐观主义”为题的记述:“前诗以乐观主义作结,盖近来之心理如是。”“前诗”是胡适十来天前因为美国大寒记写的一首诗。结尾三句为:“明朝日出寒云开,风雪于我何有哉!待看冬尽春归来!”果然一派 “乐观主义”情绪。接下来,胡适说:“吾与友朋书,每以‘乐观’相勉,自信去国数年所得,惟此一大观念足齿数也。”对于胡适本身,这或许是其在美国收获的“惟此”一大观念也。一时兴起,胡适立即用“骚体”,翻译出他“最爱之”一节勃朗宁诗作:
  吾生惟知猛进兮,未尝却故而狐疑。
  见沉霾之蔽日兮,信云开终有时。

  知行善或不见报兮,未闻恶而可为。
  虽三北其何伤兮,待一战之雪耻。
  吾寐以复醒兮,亦再蹶以再起。
  翻译完毕,胡适很得意地讲:“此诗以骚体译说理之诗,殊不费气力而辞旨都畅达,他日当再试为之。今日之译稿,可谓为我辟一译界新殖民地也。”这首诗,后来胡适在用英文写作《我的信仰》时,再度引录。文章很早被译出,此诗翻译时采取白话。为方便解读,录如下:
  从不转背而挺身向前,
  从不怀疑云要破裂,
  虽合理地弄糟,违理地占胜,
  而从不作迷梦的,
  相信我们沉而再升,败而再战,
  睡而再醒。
  从白话看去,胡适的文言骚体翻译,确实如其得意之言:“殊不费气力而辞旨都畅达”。对于作者,胡适这般介绍:“英国19世纪大诗人卜郎吟终身持乐观主义”。(“卜郎吟”,胡适原译)勃朗宁,今有译为“白朗宁”者。其人为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大诗人。他诗歌的基调为乐观主义,为很多中国留英美学子所喜爱。胡适之外,笔者所知翻译家、诗人梁宗岱就颇喜爱引述其诗作。除去乐观主义态度,他与瘫痪的女诗人热恋并私奔结婚,亦为世界文学史上著名佳话。其夫人当时及后来写作的情诗,以《勃朗宁夫人十四行诗》名出版,在中国更大受欢迎。
  对勃朗宁乐观主义态度的喜爱,还让胡适在美国出了一次风头。翻译诗作并表达喜爱勃朗宁乐观主义后不过数月,见到康乃尔大学举办“勃朗宁文学论文奖”征文。胡适便以《论英诗人卜郎吟之乐观主义》为题,撰文应征。当时大约不自信,投稿时胡适未具真名。不料征文揭晓,头筹竟为胡适拔得。当年(1914年)5月9日的日记中(发表时拟题《得卜郎吟征文奖金》),胡适这样记述此事:“余前作一文,《论英诗人卜郎吟之乐观主义》,前月偶以此文为大学中 ‘卜郎吟奖赏征文’(此赏为此校已故教师Hiram Corson所捐设,故名‘Corson Browning Prize’),前日揭晓,余竟得此赏,值美金五十元。余久处贫乡,得此五十金,诚不无小补。”
  这个美国校园设置的文学论文征文奖,竟被一中国留学生夺得,当然引起人们关注。“惟余以异国人得此,校中人诧为创见,报章至著为评论,报馆访事至电传各大城报章,吾于‘New York Herald’见之。昨日至Syracuse,则其地报纸亦载此事。其知我者,争来申贺,此则非吾意料所及矣(去年余与胡达、赵元任三人同被举为Phi Beta Kappa会员时,此邦报章亦传载之,以为异举)。”看来,不仅报刊记述,还有报馆采访。美国多家大小报纸发文,知道此事的友人,都来向胡适“申贺”。动静之大,非胡适“意料所及”。这不由得使胡适记起头年他和胡达、赵元任三名中国留学生同被选入“最有名誉”的美国大学生联谊会会员而为各界关注之事。
  勃朗宁征文奖金五十美元,在当时不能算少。据《胡适口述自传》笔录者唐德刚教授介绍,当时一美元约合中国银元(“袁大头”或“墨西哥鹰洋”)两元五角上下。算起来这笔钱就值一百多银元。胡适原本考学的专业是农学,可读来觉着不合性情,便在二年级转入文学院主修哲学。当时就读的康乃尔大学农学院因系州立,不收学费。但学生退学或转学,则必须补缴学费。故此中国留学生的监督每月从胡适生活费中分期斟酌扣出若干。胡适此时一方面生活费被扣除若干,另一方面还需常常寄钱给母亲补贴家用,显得拮据。所以这五十美金,对当时胡适,不无小补。这是实际收益,此外,胡适还赢得了荣誉。他在日记中发议论说:“此区区五十金,固不足齿数,然此等荣誉,果足为吾国学生界争一毫面子,则亦‘执笔报国’之一端也。”用今天的语言,为国争荣了。   这样自己喜爱,同时带来实惠和声誉的情形,人们当然不会随意忘怀。胡适回国担任北京大学教授后,虽然为教学,办刊物,写文章,忙得不亦乐乎,可在精神方面,还有时去借助一下当年在美国获得教益的勃朗宁。1925年3月,胡适读到勃朗宁一首短诗《清晨的分别》,喜欢,就将它翻译出来:
  刚转个弯,忽然眼前就是海了,
  太阳光从山头上射出去:
  他呢,前面一片黄金的大路,
  我呢,只剩一个空洞洞的世界了。
胡适

  胡适当年获奖,对于他本人的意义,从其后来多次写文章及叙述中可以见出。笔者从此事中,除去了解到它对胡适的影响,还感到一点对人有重要启发的地方。一个人,感同身受的人事历练而外,阅读也可以显著改变精神向度。胡适当时在国内的“老成”性情及悲观情绪,到了美国后,受到蓬勃向上气氛感染,同时受到“终身持乐观主义”的勃朗宁诗作精神滋养,终于形成一生不悲观,不气馁,以最大的热情做学问、教学、编刊物……在国家危难时,打破“不从政”诺言,出任驻美大使……从而留下大量有益文字和任事担当清誉,以个人努力,给一个古老民族,注入一脉清浅却活泼的溪流。阅读的重要效用,胡适人生是一个极佳并切实的证明。对于读者,可以成为方便效法的充分范例。
其他文献
文章以高中信息技术教材编写为例,从教材开发者、教材编辑的专业视角,阐述了沪科教版高中信息技术教材编写中的立德树人建设工作,结合实例,具体呈现了教材开发者是如何在教材
盟军攻入意大利以后,意大利国内的政局发生了变化。1943年7月,一些不愿意把意大利继续绑在法西斯战车上的人发动了政变,把墨索里尼赶下了台。新政府开始同盟军方面进行谈判。
如何转化数学学习困难的学生一直是数学教育教学工作者关注的重要课题。贝尔曾指出:数学学习困难学生的定义是各种各样的,通常根据智商、数学成就、教师评定、阅读水平及其综
黄明信与何炳棣通信选明信:自台湾返美接到你7月7日的信,的确没回你3月18[日]的信,你的记性还是不错的。先谈谈你,1、我肯定你是十级最年“幼”的,生于1917年12月。先前级刊
庄智象,1954年生,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常委、校长助理,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董事长、社长、总编辑,现任《外语界》主编,兼任中国英汉语比较研
期刊
初中语文教育教学应该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己做学习的主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全方位入手培养学生,千万不能机械地教书,否则只会让学生停留在浅层的识记层面.要双
在绝大多数西方人的眼中,“宫廷小丑”被描绘成身穿花色衣服、头戴系铃帽子、插科打诨的人。人们普遍认为小丑是一个欧洲现象,是中世纪和文艺复兴的产物。其实无论在时间还是
摘要:膨胀土显著胀缩特性使得膨胀土质地区的公路边坡经常遭受巨大的破坏,特别是高边坡,更容易把破坏的威力放大。因此,本文通过分析膨胀土质的特点,探讨膨胀土高边坡的防护技术。  关键词:膨胀土 高边坡 公路 防护    0 引言  膨胀土质具有显著的湿涨干缩的特性,主要由具有反复湿涨干缩性质的特殊粘性土组成。这种特殊性质的粘性土主要由亲水性较强的蒙脱石或伊利石组成,是一种吸水膨胀软化、 失水收缩干裂的
“播种行为,就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就收获性格;播种性格,就收获命运.”这一育人哲理道出了培养行为习惯的重要性.特别是小学阶段低年级学生,他们正处于成长起步阶段,是良好习
为了接近莫尔根将军哈丽筹备了家庭舞会故事发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隐藏在联军上层的德国间谍得知有一份英国19型坦克设计图藏在法军统帅部高级机要官莫尔根将军的绝密金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