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我国社会不断進步的过程中,教育理念也随之发生很多的变化,而且对数学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目标。为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教师需要积极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改变自身的教学思想,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问题驱动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得到学生的认可,并且取得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将其应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能够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问题驱动;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现阶段的小学数学教育已经不再是单纯地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和发展学生技能,而是要重视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在我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背景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改变,而数学教育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学科,其教学方法和质量直接影响人才的素养和能力。因此,教师可以通过问题驱动教学方法,提高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使其能够成为国家需要的人才。
一、提高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在社会经济形势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背景下,小学阶段的教育在不断地进行优化与改革,并且教育体系越来越成熟。在这个过程中,作为重点学科的数学教师,需要考虑时代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打破传统教学理念的限制,探索新型且科学的教学模式;同时,考虑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寻找与其身心发展相适应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使其树立思维意识,在学习和探究过程中逐渐成长为社会需要的人才。小学数学教学的本质就是通过教学内容锻炼、培养并且提高学生思维能力,促使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学会使用自己掌握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解决数学问题。在传统的教学中,普遍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忽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只有在数学教学中打破学生固有思维的限制,才能发展其数学思维能力,并且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基础。由此可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思维能力,为其日后的发展有着积极意义,并且能够提升教学水平,推动教学发展。
二、问题驱动,提高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一)设计探究性问题
研究性学习是目前一种常用且有效的教学方法,学生也围绕着一系列的问题进行探究。简单来说,就是在探究性问题的引导下,学生能够明确自己的学习方向以及目标;同时,探究性问题也是学生学习的发动机和导火索,使教学内容与学生之间形成共鸣,促使学生数学思维持续发生,并且在不断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因此,在利用问题驱动提高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探究性的问题组织教学活动。例如:“多边形面积”一课的知识点就非常适合设计探究性的问题,即教师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多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归纳计算公式或是验证计算公式等。学生能够在探究过程中掌握多边形面积计算方法,并且数学思维能力能够得到有效发展。
(二)设计梯度性问题
学习是一个从简到难、逐步深入的过程,教师在利用问题驱动提高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教学中,也需要遵循这个规律,设计梯度性问题,有针对性地从不同角度和深度设计问题,通过层层递进的方式强化教学目标,并且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进行全面性培养。
例如:“分数混合运算”的教学中,教师设计的问题可以从分母相同着手设计问题,逐渐拓展到不同分母的计算;从加减法逐渐发展到包含加减乘除的混合运算,逐渐增加计算难度,使学生逐渐适应学习难度,而在解题过程中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稳定发展,得到明显提升。可见,梯度性问题是提高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主要措施。
(三)设计开放性问题
开放性问题最明显的特点就是答案不具有唯一性,想要保证开放性问题的解答效果,就需要全面且深入地思考这个问题,考虑与之相关的内容,通过问题的引导进行发散性思考。这样的问题驱动更容易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并且有利于课堂提问得到更多有价值的信息,强化师生、生生之间的有效互动。
例如:“多边形的面积”一课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多边形的特殊性角度出发,引导学生思考多边形都可以分解成哪些图形,分解后的图形面积怎么计算,如何计算多边形面积。当学生计算出多边形的面积后,找出不同解题方法的同学进行解释,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介绍这样求解多边形面积的原因,而后询问学生是否还有其他的解题思路,将学生带入开发性问题学习中。经过这样的教学和训练,学生的数学发散思维得到有效培养。
(四)设计情境性问题
问题是思维的起源,只有学生随着问题不断深入,思考“为什么”“怎么办”时,其思维才能够被激活。小学教师在利用问题驱动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时,可以从“最近发展区”的角度出发,设计情境性问题,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这样学生的思维就会进入积极主动和高度自觉的状态,提高其思维的活跃度。例如:在讲解“观察物体”这一课的知识时,教师可以利用积木引出教学内容,要求学生观察积木的形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后教师利用积木搭建一个全新的模型,要求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猜一猜这是什么物体。这样的教学活动能够激发学生兴趣,使其在观察物体的过程中积极思考数学问题;同时,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自主搭建积木模型,使学生边动手边思考,并且注意控制课堂教学秩序,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互相交流、研究,在认知和思维冲突的情境性问题中寻求最佳的问题解决方法,提高学生数学的思维能力。
三、结语
总而言之,利用问题驱动教学提高学生数学的思维能力,对于学生的发展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这不仅是教师的责任,也是新课改对教学提出的要求。问题驱动是以问题引出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促使学生逐渐形成数学思维意识,并使其数学思维得到有效锻炼,是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关键措施。因此,可积极应用问题驱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
参考文献:
[1]邓华.以问题驱动小学生数学创新思维能力培养[J].新课程研究,2019(23).
[2]李坤.问题驱动教学 探究生成智慧[J].林区教学,2018(12).
(责编 张 欣)
关键词:问题驱动;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现阶段的小学数学教育已经不再是单纯地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和发展学生技能,而是要重视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在我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背景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改变,而数学教育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学科,其教学方法和质量直接影响人才的素养和能力。因此,教师可以通过问题驱动教学方法,提高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使其能够成为国家需要的人才。
一、提高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在社会经济形势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背景下,小学阶段的教育在不断地进行优化与改革,并且教育体系越来越成熟。在这个过程中,作为重点学科的数学教师,需要考虑时代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打破传统教学理念的限制,探索新型且科学的教学模式;同时,考虑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寻找与其身心发展相适应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使其树立思维意识,在学习和探究过程中逐渐成长为社会需要的人才。小学数学教学的本质就是通过教学内容锻炼、培养并且提高学生思维能力,促使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学会使用自己掌握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解决数学问题。在传统的教学中,普遍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忽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只有在数学教学中打破学生固有思维的限制,才能发展其数学思维能力,并且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基础。由此可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思维能力,为其日后的发展有着积极意义,并且能够提升教学水平,推动教学发展。
二、问题驱动,提高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一)设计探究性问题
研究性学习是目前一种常用且有效的教学方法,学生也围绕着一系列的问题进行探究。简单来说,就是在探究性问题的引导下,学生能够明确自己的学习方向以及目标;同时,探究性问题也是学生学习的发动机和导火索,使教学内容与学生之间形成共鸣,促使学生数学思维持续发生,并且在不断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因此,在利用问题驱动提高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探究性的问题组织教学活动。例如:“多边形面积”一课的知识点就非常适合设计探究性的问题,即教师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多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归纳计算公式或是验证计算公式等。学生能够在探究过程中掌握多边形面积计算方法,并且数学思维能力能够得到有效发展。
(二)设计梯度性问题
学习是一个从简到难、逐步深入的过程,教师在利用问题驱动提高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教学中,也需要遵循这个规律,设计梯度性问题,有针对性地从不同角度和深度设计问题,通过层层递进的方式强化教学目标,并且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进行全面性培养。
例如:“分数混合运算”的教学中,教师设计的问题可以从分母相同着手设计问题,逐渐拓展到不同分母的计算;从加减法逐渐发展到包含加减乘除的混合运算,逐渐增加计算难度,使学生逐渐适应学习难度,而在解题过程中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稳定发展,得到明显提升。可见,梯度性问题是提高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主要措施。
(三)设计开放性问题
开放性问题最明显的特点就是答案不具有唯一性,想要保证开放性问题的解答效果,就需要全面且深入地思考这个问题,考虑与之相关的内容,通过问题的引导进行发散性思考。这样的问题驱动更容易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并且有利于课堂提问得到更多有价值的信息,强化师生、生生之间的有效互动。
例如:“多边形的面积”一课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多边形的特殊性角度出发,引导学生思考多边形都可以分解成哪些图形,分解后的图形面积怎么计算,如何计算多边形面积。当学生计算出多边形的面积后,找出不同解题方法的同学进行解释,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介绍这样求解多边形面积的原因,而后询问学生是否还有其他的解题思路,将学生带入开发性问题学习中。经过这样的教学和训练,学生的数学发散思维得到有效培养。
(四)设计情境性问题
问题是思维的起源,只有学生随着问题不断深入,思考“为什么”“怎么办”时,其思维才能够被激活。小学教师在利用问题驱动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时,可以从“最近发展区”的角度出发,设计情境性问题,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这样学生的思维就会进入积极主动和高度自觉的状态,提高其思维的活跃度。例如:在讲解“观察物体”这一课的知识时,教师可以利用积木引出教学内容,要求学生观察积木的形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后教师利用积木搭建一个全新的模型,要求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猜一猜这是什么物体。这样的教学活动能够激发学生兴趣,使其在观察物体的过程中积极思考数学问题;同时,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自主搭建积木模型,使学生边动手边思考,并且注意控制课堂教学秩序,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互相交流、研究,在认知和思维冲突的情境性问题中寻求最佳的问题解决方法,提高学生数学的思维能力。
三、结语
总而言之,利用问题驱动教学提高学生数学的思维能力,对于学生的发展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这不仅是教师的责任,也是新课改对教学提出的要求。问题驱动是以问题引出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促使学生逐渐形成数学思维意识,并使其数学思维得到有效锻炼,是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关键措施。因此,可积极应用问题驱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
参考文献:
[1]邓华.以问题驱动小学生数学创新思维能力培养[J].新课程研究,2019(23).
[2]李坤.问题驱动教学 探究生成智慧[J].林区教学,2018(12).
(责编 张 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