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六朝文的流播与文风丕变

来源 :文学遗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zhijian2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明代文坛上,秦汉文和唐宋文成为散文复古思潮的两大文学资源,而六朝文则作为一股潜流,一直混杂在复古思潮之中。但是到天启、崇祯年间,各种总集和别集的编纂、评点、刊刻,为六朝文的流播提供了可能性;而有助举业的认可和实效,更为六朝文的流播提供了必要性和可行性。于是,六朝文在与秦汉文和唐宋文之间相互角逐与交融的胶着状态中广为流播,以其独特的审美风貌和创作实绩,形成一种重要的文学范式,推动明末文风的丕变,进而参与清初文学风尚的重新建构。这一文学史发展的动态景观,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入审视传统文学资源在现实文化语境中展示其价值、地位、影响和变异的生动场景。
其他文献
2018年6月16—17日,“2018词学青年学者学术研讨会”暨词学青年学者同人会第二次活动在杭州召开。本次会议由浙江大学宋学研究中心主办,十余位青年学者与会发表论文。会议邀请了王兆鹏、沈松勤、吴蓓、李剑亮、胡可先、周明初、陶然等学者担任评议嘉宾。唐宋词经典的研究,依然受到重视。马里扬(上海师范大学)对《高丽史》中有关“唐乐”的文本、僻调进行了考证;王卫星(中山大学)提出了唐宋词中的“参差对”概念;李飞跃(清华大学)对苏轼《水调歌头》提出了“悼亡”说的新解;姚逸超(浙江大学)探讨了柳永羁旅词的文本结构模式
2018年3月16—17日,由武汉大学文学院主办的“古代文学研究的新视野与新理念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召开。来自全国二十多所高校的四十余位中青年学者就古代文学的若干议题展开了深入的讨论。会议主要围绕以下问题展开研讨:一、“文本、制度与先秦两汉文学研究的新视野”“中国早期文献的生成与重构”等方面。南京大学徐兴无提出,要在辨别先秦两汉文学文献真伪的基础上,采用多学科综合研究的途径,挖掘文本意义、构建新的话语。武汉大学葛刚岩推证文王“演《周易》”的行为乃是当时政治斗争驱动的结果。吉林大学侯文学归纳了西周国野制度下的
曹道衡先生(1928—2005),名文铨,字道衡,江苏苏州人。195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文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文学评论》副主编,《文学遗产》编委,《文史》杂志学术顾问,中国文选学研究会会长、名誉会长,《中国大百科全书·文学卷》秦汉魏晋南北朝卷第一版副主编、第二版主编等。曹道衡先生从事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五十多年,学识渊博、人格高尚,在中古文学研究领域作出了卓越贡献。2018年6月14日,在曹先生诞辰九十周年之际,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古代文学优势
2019年10月19—21日,由中国宋代文学学会主办,复旦大学中文系、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承办的“中国宋代文学学会第十一届年会暨宋代文学国际研讨会”在上海召开。来自海内外九十多家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及出版机构的一百七十余位学者参加本次会议。
挚虞《文章流别集》不仅是第一部诗文总集,而且是后世总集编纂的典范。《文章流别集》典范地位的形成是文体、文论、文选和文集四个方面共同演进的结果:“区判文体”辨别了文体的边界,“品藻流别”梳理了文体的源流演变,“集诸家之善”总结了文体理论的发展,“采擿孔翠”体现了选文定篇的经典化,“体例所成”反映了魏晋总集发展的成果。《文章流别集》的总集体例和文体理论是《文选》编纂和《文心雕龙》文体论的重要资源。
唐顺之不仅是明代著名文学家,而且因其哲学上的“天机说”而侧身于明代思想家之林。受其“天机说”影响,唐顺之的诗学思想在四十岁左右发生了深刻转型,从模唐拟宋的复古诗学转向摆脱依傍、一任天机的性灵诗学。“天机说”的本体观念以及“无欲见天机”的工夫论与唐顺之后期诗学建构有着深刻的沟通和思维链接。“天机说”是创新型的心学理论,在此背景下产生的唐顺之“天机诗学”,作为一种新的诗学形态,在嘉靖诗坛一度引发论争,亦产生过重大影响,并成为晚明公安派性灵诗学的先声。
“中州元气”即中原斯文之正脉。存续“中州元气”是东平府学、东平学派以及东平文人群三者发生内在关联的核心精神。东平府学不仅是金源文人的容身之地,也是以儒家礼乐文明为核心的东平学派发祥的基础。东平文人在入仕元朝之后,为用夏变夷,弘扬“中州元气”,抱团成群,努力作为,成为元初著名的东平文人群。正是为保存和接续“中州元气”,以东平文人群为代表的北方文人,在创作理念上趋向于弃宋学唐,强调由现实的观照出发进行创作,情感充沛,元气淋漓。
王世贞著述宏富,明清以来对其诗文集多以碎片化的方式接受。随着《弇州山人四部稿》《弇州山人续稿》《弇山堂别集》被收入《四库全书》,王世贞诗文集的主体面目得以呈现,但一些目录学著述、传记文献或诗文集序跋对其诗文集或言之不详,或著录舛误;一些丛书及选本通过建构新“语境”,对其诗文集予以重新理解和接受。王世贞少时意图以诗文“量多”来获得文化资本,作品不断衍生,却因文本“失控”以及接受者及其本人对诗文集理解错位而造成多文本性和重复性,“削稿”、初稿和未定稿流传于世,诗文集种类、卷数、版本以及作品间的关系极其复杂。目
2019年10月13—14日,由中华文学史料学学会、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甘肃省先秦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先唐文学观念与文学史研究学术研讨会”在兰州召开。开幕式上,刘跃进研究员就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范式转型及发展出路指出,未来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要建立自己的话语权,有两条道路可供选择:一条是踏在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大地上,另一条是面对着热火朝天的当代中国现实。来自全国各地二十余所高校、科研单位的五十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共提交论文三十余篇,主要内容包括:第一,先秦文学与陇右文学研究。
围绕着万历二十七年的平播之役,展开了多层次的战争书写,形成不同视角与叙事手法之间的话语竞逐。通过比较李化龙《平播全书》、郭子章《黔中平播始末》、瞿九思《万历武功录》、诸葛元声《两朝平壤录》与通俗演义《征播奏捷传》,可以观察官方记载、战争参与者的见闻纪录、当代的考察诠释,以及地方敷衍传说之间的交错,以探讨战争书写在明代文学中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