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学习历史人物的方法探究

来源 :中国教研交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_m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目标之一是:“掌握重要的历史人物,客观地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基本理念之一是:“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传统的学习方式,过分强调被动接受式学习,学生学习的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由教师呈现出来,学生的任务就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在学习中过分提倡接受和掌握,而冷落、忽视发现与探究;过分强调教师的作用,而轻视学生主体性学习,这种学习方式窒息了学生的思维和智力,扼杀了学生创造的灵感,摧残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熄灭了学生情感的火花。新课标要求改变学生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使学生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学习”。
  学生学习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就是要学会概括掌握历史人物的基本要素:
  
  一、历史人物生活的时代
  
  每个历史人物都生活在一个具体的历史时代:是古代,近代,还是现代?如生活在古代又是生活在哪个朝代?生活在这个朝代的初期、中期还是晚期?如果是国外的历史人物要掌握其国籍。
  
  二、歷史人物的称谓
  
  历史人物的称谓也就是这个历史人物的身份。是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或是文学家、书法家、美术家、科学家等等。要给历史人物一个明确的称谓。
  
  三、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
  
  对历史人物积极方面的事迹和消极方面的事迹都要作出全面的概括。特别是有些重要的历史人物的事迹跨越时代,有的事迹散见于各章节,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综合和归纳,如: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康熙帝、孙中山等的主要事迹是多方面的,也是分散的,学生学习时要对这些人物作出系统的归纳和整理,从而形成完整的人物概念。
  
  四、对历史人物作出评价
  
  评价历史人物必须从当时所处的时代和条件出发,坚持把历史人物放到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具体分析,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对历史人物作出具体的分析。有的历史人物一生是非常复杂的,在某些方面对历史做出过贡献,而在某些方面又阻碍历史的进步。这就要看他们对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在客观上总的是起了推动作用还是起了阻碍作用:起了推动作用的就值得肯定;起了阻碍作用就应该否定。防止脱离当时的历史条件,用今天的标准苛刻地看待历史人物。要善于区分历史人物的不同类型,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历史地、客观地、恰如其分地评价历史人物,从而培养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如人教版七年级上活动课三:“评价秦始皇的功过”,我们就可以从概括历史人物的四个基本要素着手,全面掌握秦始皇这个历史人物:
  秦始皇: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称谓)。从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他陆续灭掉东方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间接指出了秦始皇生活的时代)政治上:加强封建中央集权统治,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自称“始皇帝”,至高无上,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中央政府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最后由皇帝决断。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经济上:统一货币,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铜钱;同时统一度量衡;开发南疆,兴修灵渠。文化思想上: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文字。为了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进行了“焚书坑儒”。军事上:秦始皇命蒙恬大举反击匈奴,夺取河套地区;为抵御匈奴的进攻,修筑了万里长城。但他广建宫殿陵墓,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繁重的徭役和赋税影响了人民的生产和生活。他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秦始皇的主要事迹)
  秦始皇完成了中国的统一事业,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奠定了中国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基础。秦统一后实行的各种政策和措施,有的对后世具有深远的影响。所以,秦始皇是对中国历史发展有巨大贡献的“千古一帝”,同时也是一位残酷的暴君。(评价)
  总之,学生学习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就是要概括掌握历史人物的四个基本要素:历史人物生活的时代;历史人物的称谓;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对历史人物作出全面的、客观的评价。这样,就能客观认识和全面掌握历史人物。
  
  【参考文献】
  丁友西主编:《中学历史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
其他文献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形式多种多样。怎样把教学的侧重点由教师的“教”转到学生的“学”上来,从而更好地调动学生积极性,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呢?我认为要抓好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抓好入门教育    物理课是初二年级的一门新学科,这对刚接触这门课的学生来说,往往有一 种新鲜感。许多学生对此学科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但这种兴趣仅仅是停留在表面的一种新奇,如不及时深化,“热”的时间是短暂的。这就要求教师在上绪言
期刊
传统历史教学大多采用苏联凯洛夫的“五段教学模式”——“激发动机”、“复习旧课”、“讲授新课”、“运用巩固”、“检测效果”。应该承认,这一模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是常规教学常用的一种模式。但是这一模式又有其自身的不足,即过于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存在“满堂灌”、“填鸭式”、“独角戏”等弊端。要想改变这些弊端,就需要坚持以人为本(即以学生为本)的思想。    一、以人为本的历史教学应
期刊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我在十几年的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在教学实践中运用结构化学习方法进行教学,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把握本学期、本年度、整个初中的知识框架结构,有目的、有计划、有条理地接受知识。我认为在教学实践中运用结构化学习方法进行教学是成功的。    一、结构化学习方法培养的必要性    1、从现在的教学目标来看  现在的教学体制对
期刊
【摘要】在施教高中地理新课程的过程中,地理教师要由知识传授的权威转变成平等探研中的首席,由“讲师”转变为导师,教学资源由单一转变为多样,由专业型教师转变为复合型教师。运用多种技能才能适应新课程教学的需要。  【关键词】地理新课程 教师角色的转变 多种技能施教    高中课改的关键在教师。作为高中地理教师,就要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加强对新课程的学习、了解、研究,明白其要求,转变其角色,树立新的教学理
期刊
课堂练习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挖掘创新潜能的重要手段。《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课堂练习不能局限于巩固知识、操作技能和对常规问题的解决,应有注重预感实验、尝试、归纳、猜想、类比等非形式推理的问题,有条件不完备、解题策略多样或结论不确定的开放性问题,有在求解时无现成步骤可循的非常规问题等。这就要求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理解编排意图,根据学生知识水平的
期刊
新课标要求改变学生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因此,新课程更注重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在教学中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新课程要求我们把学生培养成能主动地、创造性地认识、实践和改造社会的主体。面对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和新教材,我们应该怎样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呢?本文结合自己的实践,谈一些粗浅
期刊
思想政治课是对中学生系统进行公民教育和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的必修课程,是中学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径。它的课堂教学应避免形式主义和脱离实际的倾向,强调针对性和实效性,突出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实际动手能力以及创造能力的发挥。    一、要认真学习创造学理论    认真学习了创造学理论,就会了解创新精神的表现,从而爱护学生的创新精神,逐步培养学生掌握好创造性思维
期刊
中国近代资产阶级主要有大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之分。那么他们有何不同呢?下面简要分析如下:  1、大资产阶级:即买办资产阶段、官僚资产阶级。买办资产阶级,指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为外国资本主义、帝国主义服务的资产阶级。出现于鸦片战争之后。例如:外商在中国设立商行、公司、银行等机构中雇用中国代理人。他们既依附于外国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又与中国的地主阶级相勾结,压迫工农、小资产阶段和民族资产
期刊
传统的历史教学只注重教师的讲授,以教定学,学生习惯于被动学习,为学而学,为考而学,缺乏主动性、创造力。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歷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如何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认真思考课堂问题、提高教学效率,是摆在每一位历史教师面前的重大课题。下面,我就近年的一些教学实践
期刊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品德与社会教学的生活化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为此,我们每一位老师在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过程中都应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根据学生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