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镜新闻记者的口语能力研究

来源 :新闻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xiaojie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认为,无论是在报道新闻反映社会现实方面,还是在表达民意方面,新闻记者均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作为一名出色的出镜新闻记者,既需要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也需要具备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能够准确清楚地描述和传播新闻信息,以中立的态度评析新闻事实,从而合理有效地发挥新闻舆论导向作用。文章探讨了出镜记者的含义及其发挥的作用,对出镜记者需要完成的主要任务进行论述,揭示了出镜新闻记者在口语传播方面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就如何提高出镜新闻记者的口语能力提出了一系列科学合理的策略和方法。
  【关键词】出镜新闻;新闻记者;口语能力;提升策略
  伴随着电视媒体、媒体融合等一系列新闻媒介的迅猛发展,出镜报道取得了长足进展,在电视和视频新闻报道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这也对出镜记者的口语表达能力提出了更高标准和要求,从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出镜报道的重要性,其地位和影响力不断在提高。本文将着重探讨如何促进出镜新闻记者口语能力的有效提升,希望能够为出镜新闻记者提高口语表达水平、掌握更多实用的口语表达技巧等提供有益借鉴。
  一、出镜记者的含义和作用
  出镜记者指的是在新闻现场,通过镜头向观众传递信息、开展人物采访活动、对特定事件进行报道、评论的记者或者新闻主持人,基于传播内容的不同,可将出镜记者大体分为三类,即访谈节目中的出镜记者、新闻消息中的出镜记者、新闻专题中的出镜记者。[1]
  在现场报道中,出镜记者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他们不仅是直面新闻现场的目击者,也是新闻发展变化的记录者及传达者,他们会将在现场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各种信息,通过清晰正确的语言进行描述,和新闻现场中的人进行交流与沟通,反映隐藏于画面之后的新闻事件的真相。客观来讲,出镜记者的描述既能够增强新闻报道的人情味,也能够使得新闻报道更具感染力,有效拉近新闻事件和受众间的心理距离,更容易引起受众的共鸣。正是凭借着以上优势,出镜报道逐步受到各大媒体的高度重视,其应用领域和频率均明显提高,无论是在大型特别报道中,还是在老百姓比较喜闻乐见的民生新闻中,均能够看到出镜记者的身影。
  二、出镜记者的主要任务
  在新闻现场,出镜记者的基本职责是向观众实时精准地传达现场信息,一般来讲,出镜人物需要完成如下重要任务:快速准确地明确事件发生时间及重要环节所对应的发生时刻;迅速掌握第一现场及其衍生的其他现场;采访新闻事件的当事人、现场目击者等;实时动态地播报现场事态的演变情况;根据现场表象准确合理地分析事件起因,结合事件发展情况,对相关人员进行采访。
  结合工作任务,出镜报道的流程一般如下:第一,用简练清晰、通俗易懂的语言说明整个新闻事件的重要内容,明确个人当前所在具体地点。第二,按照特定逻辑清晰有序地介绍现场演变情况,通常需要向观众明确某个事件、某个地方发生了什么的情况;目前现场事态正朝着什么方向演变,现场记者获取到了哪些重要线索与细节内容等。第三,需要明确事件发生的背景信息,比如在此之前,现场曾出现过何种现象或者情况。第四,现场记者根据事件演变进行简要评析,在此过程中往往需要采访现场当事人或者目击人等。
  三、出镜新闻记者在口语传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语言流畅性较差
  在进行出镜报道的过程中,部分记者由于过于紧张或者个人知识积累匮乏,出现了表达不清晰、表达不具有逻辑性等问题。譬如,许多出镜记者在對现场进行实时报道时,频繁多次地使用“嗯”“这个”“然后”等词汇,不仅降低了报道的流畅度,也不利于观众准确全面地了解现场事件及其演变情况。
  (二)情绪控制不到位
  在许多灾难性新闻报道中,部分出镜记者出现了情绪失控的情况,尽管这样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并获得观众的同情,不过从新闻专业的层面来讲,情绪控制不到位不利于新闻信息的精准化、高效化传递。部分出镜记者在播报新闻时,由于高度紧张而导致说话不流畅、磕磕绊绊,观众有时根本无法理解记者所言所指。还有一部分记者表现得较为松懈,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闻效果。譬如,在车祸抢救现场进行报道时,记者语气特别平淡、毫无波澜,根本看不出记者与现场相呼应的心情,严重减弱了新闻现场感。[2]
  (三)节奏过快,语调缺失
  许多出镜新闻记者在进行现场播报时呈现出语速过快、节奏紧急、语调缺失的特征,尤其是在对突发事件进行报道时,受时间限制、缺乏对节奏的正确把控等相关因素的影响,很多出镜记者语速特别快,并且伴随着吐字不清晰、发音不完整的现象,不利于观众准确了解现场情况,新闻信息传递效果不理想。
  (四)表情僵硬,缺乏自然感
  许多出镜记者在对现场新闻进行报道时,不注重对表情的管理,只是向观众冷冰冰地传递信息、描述新闻事件,整个过程中,用语非常“不接地气”,给人一种非常强的疏离感,难以调动观众了解新闻事件的兴趣和热情,造成新闻传递效果不理想。
  (五)用语过于统一,缺乏鲜明个性
  大部分新闻记者存在着一个明显的通病,即用语千篇一律,过于单一化、范式化,既无法彰显记者的个性与特色,也不利于引起观众的兴趣和共情,从长远角度来讲,这种用语过于统一、缺乏鲜明个性的播报方式,容易扼杀新闻播报的生动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现场新闻的生动化、长效化发展。
  四、提升口语表达能力的策略与方法
  (一)加强训练与学习,增强语言流畅性
  出镜新闻记者在参与新闻播报时,无法反复练习,而是直面观众。所以,出镜记者务必要保证用语准确简练,能够清晰通俗地描述现场情况,需要具备良好的反应能力和判断能力。第一,出镜新闻记者应具备良好的信息捕捉及分析能力,能够根据现场事态准确锁定细节,切实强化话筒意识,提高个人对声音细节的把握能力。第二,出镜新闻记者在日常闲暇时间,应加强读书、阅览新闻,丰富语言知识基础,提高语言运用能力,针对现实中发生的事件,模拟现场播报,及时发现个人不足与优势,针对性地弥补不足,促进个人现场播报能力显著提升。央视原记者张泉灵曾向人讲起,她主要通过两种方法锻炼个人新闻播报能力:一种方法是将个人听到的新闻以精练准确的方式复述于他人;另一种方法是养成每天写作的习惯,在写作中提高语言组织能力,久而久之,将心中掌握的语言知识灵活合理地应用于新闻报道之中。[3]   (二)提升心理素质,合理控制个人情绪
  出镜新闻记者在现场播报新闻时,有时会随着新闻事件的发展而出现情绪变化,继而导致声音、语速等发生明显变化。在现场播报中,记者心理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现场危机能否得到妥善快速地处理。譬如,记者在出现用语失误的情况时,要通过自然有趣的方式纠错,切勿通过第二个错误弥补当前错误,这样只能将个人陷入被动的状态之中,应主动将失误“说破”,记者应善于自嘲。另外,在对灾难性新闻进行现场播报时,记者需要表现出良好的专业性,要加强对个人情绪的合理控制,尽可能地减少外界环境的影响,以专业的姿态播报新闻,向观众传递最准确、最新的现场信息。
  (三)保持紧凑的节奏,保证语句条理分明
  在现场报道中,由于时间有限,出镜记者需要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向观众传递大量信息,所以其节奏和语速均非常快,不过其前提是用语简练、吐音清晰,能够为人们所听懂和理解,切不可由于节奏和语速过快而造成表达不清、逻辑混乱等情况。在进行现场报道时,出镜记者应采用谈话语气,强化和观众的交流感,结合时间以及事件概况灵活合理地调整节奏与语速。比如,若播报的现场是在需要保持安静的医院等地方,那么记者应遵从规定,用较快的速度、亲切的语气、较低的语调播报新闻,实现和现场氛围的良好匹配。
  (四)体态语的运用
  出镜记者在播报新闻时往往会因为紧张或者不适应现场环境而出现表情僵硬、自然感缺失的问题,对此,可从下述两方面入手解决:第一,记者需要加强对现场事件全面、准确地掌握,在个人内心深处演绎新闻播报流程,以观众比较感兴趣的信息为切入点进行报道;第二,记者需要将个人思绪融入新闻事件,在看镜头时,切勿将目光一直聚焦于某点,否则会给人一种目光呆滞、表情僵硬的感受,需要合理动作的幅度,尽可能地增强自然感。
  (五)加强个性化训练,形成极富个人特色的口语风格
  个性化的语言有助于凸顯出镜记者特色,也能够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譬如,在对乐山大佛进行介绍时,其背景资料是“身高71米,头长14.7米,宽10米……”出镜记者则描述得非常生动:“乐山大佛有30多层楼高,仅耳朵就有4个成年人叠起来那么长……”化“具体”为“形象”,便于观众理解和认识。出镜记者应加强个性化体验训练,同时也需要丰富语言知识,由此形成极富个人特色的口语风格。[4]
  五、结语
  在新闻现场报道中,出镜记者在进行播报的过程中,不仅要保证发音清楚、字正腔圆,用语正确规范,还需要合理调控语言表达节奏和速度,适当地停顿,学会留白,同时,也要学会化“具体”为“形象”,尽量描述得通俗易懂,便于观众认识和理解,唯如此,才能够获得令人满意的现场播报效果,同时也能够促进出镜记者在一次次的锻炼中逐步提高口语表达能力,更容易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
  参考文献
  [1]李妙妙.新媒体环境下电视台出镜记者如何做好新闻报道探析[J].传播力研究,2018,(3):71-72.
  [2]任秀娟, 胡达闻. 浅析新闻节目中出镜记者的口语表达和视觉修辞[J].中国广播影视,2018,655(13):88-90.
  [3]赵冰.论口语传播中新闻记者专业素养的体现——以慎海雄独家专访普京为例[J].北方传媒研究,2019(1):57-58.
  [4]蔡依希.论出镜记者对现场的观察及表达能力——以央视新闻记者白岩松为例[J].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019,(20):737.
  (责任编辑:黄康温)
其他文献
【摘 要】电视新闻记者在采访各种新闻信息和新闻人物时,由于新闻人物内部的心理因素及采访外部环境因素影响,会面临许多突发情况。为了使新闻采访顺利完成,不仅需要记者在采访前做好充分准备,还需要新闻记者在具备优秀专业水平的同时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在遇到一些突发事件时,能保持平稳冷静的心态,在最短的时间内想出应对措施。文章通过分析电视新闻记者采访中应变能力的特点,阐述电视台新闻记者采访中应变能力的重要作用
期刊
2019年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提出,要坚持一体化发展方向,加快从相加阶段迈向相融阶段,通过流程优化、平台再造,实现各种媒介资源、生产要素有效整合,实现信息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管理手段共融互通,催化融合质变,放大一体效能,打造一批具有强大影响力、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  在全媒体转型过程中,《扬子晚报》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媒体融合发展的一系列重要论述,
期刊
【摘 要】文章从环境传播的视角,通过对主流媒体的官方微博2012—2021年中相关垃圾分类的议题做内容分析,分析其报道现状与特点,探究主流媒体在微博平台上如何建构垃圾分类议题,以期找到更加符合大众诉求的有关环境议题建构路径。  【关键词】环境传播;垃圾分类;微博平台  一、环境传播研究与大众传播的议题建构  (一)环境传播与大众传播  环境传播是传播学领域中重要的分支,最早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
期刊
【摘 要】文章认为新时代少儿报刊的发展正面临巨大冲击与挑战,少儿报刊发行与经营模式已经跟不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少儿报刊想要突破现有的生存困境,需要从多方面进行创新与改革。  【关键词】少儿报刊;现状;品牌;创新  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与崛起,传统报刊业正面临着无法避免的巨大冲击与挑战,报刊发行持续下行,广告收入逐年递减,严重影响着纸媒的生存与发展。那么在现行环境下,作为报刊业一个特殊群体的少儿报刊又
期刊
【摘 要】由柳州日报社主办的柳州“万人交友”活动已经做了13年,历年的活动受到广大单身青年的认可。但是受制于参与形式单一、场地不确定等因素,面临着活动吸引力有限、线下报名人数减少等问题。文章从媒体融合的角度,以“万人交友”活动实际运作为蓝本,分析传统媒体品牌活动如何突破固有模式,实现颠覆性改革创新,从而占领用户手机端。文章探索将传统品牌活动搬到“云端”(手机端)的新模式,为传统媒体的传统品牌活動注
期刊
【摘 要】中国新闻奖是中国新闻界的最高奖项,对地方新闻媒体的发展具有引导作用。文章认为地方新闻媒体应从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探索自身发展的路径。文章通过分析第三十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探讨地方新闻媒体创新创优的规律和方法。  【关键词】中国新闻奖;地方媒体;新闻产品;创新创优  第三十届中国新闻奖、第十六届长江韬奋奖评选结果于2020年11月2日揭晓。全国共有348件作品获得中国新闻奖,其中特别奖5件
期刊
【摘 要】我国广播电视的发展随着改革开放和城市化进程,逐渐走上快车道,但是在产业化和网络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面临着极大的危机和挑战。文章基于升级促转型这一发展方向来探究广播电视发展战略,探讨传统广播电视技术发展情况和新时代下的技术形成优势,并在此基础上阐明我国广播电视如何通过升级促进其转型与发展,以期推动广播电视事业健康发展。  【关键词】升级转型;大数据;广播电视;发展策略  
期刊
【摘 要】近年来,以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MR(混合现实)为代表的虚拟场景技术日渐成熟,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完善知识传播模型的机会。知识传播虽然在传播形式与效果上取得不少成就,但知识传播模式容易产生内容晦涩难懂、受众接受程度低等问题。因此,文章从虚拟场景的构建为出发点,对知识传播模式进行补充、完善,在提升知识内容与受众的交互程度、完成内容赋能、丰富传播形式等方面进行探析,从而为推动知识传
期刊
【摘 要】文章认为不同时代的电视节目有着不同的风格与形式,如何打造顺应新时代并深受观众喜爱的电视节目,是每一位电视媒体人应该探寻的答案。无论时代如何变,电视节目都要扎根基层,不断改革创新,才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关键词】电视;电视节目;媒体时代  正如不同的年代,会诞生不同的电影、电视剧一般,不同时期的电视节目也各不相同。不仅有采编手法与录制信号的差异,更是有观众口味差异与编导理念的差异不断升
期刊
【摘 要】科技期刊是智库的重要知识来源,也是智库成果对外传播的重要载体。同时,智库也会成为科技期刊的稿源库,能够大力推动科技期刊的发展。由于社会、经济、历史等原因,广西的科技期刊与科技智库功能融合及互动不够,期刊内容未能主动服务于科技智库建设,媒介作者在科技智库建设中的作用不彰显。文章利用文献分析法研究期刊出版与智库建设的关联度,并分析广西科技期刊出版现状、广西科技智库发展概况,探索广西科技期刊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