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材中所涉及的亭台楼阁意象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SE7ENA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亭台楼阁本属于中国古典建筑类型中的几种典型代表,当然,除此之外,还有榭、轩、居、苑等其他类型或称呼。本文择取亭台楼阁这四种既常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涉及较多,又有代表性的加以探讨。
  作为建筑类别的亭台楼阁,分别有如下的本义:亭是指在古时候提供给路人休息的地方。刘熙《释名》中这样注解:“亭者,停也。人所停集也。”台则是指高而平的建筑物。许慎《说文解字》中解释为:“台,观四方而高者。”楼的含义较多,可指两层或两层以上的建筑物,建筑物的上层部分或上层结构,也可以指楼房中的一层。《说文解字》中注为:“楼,重屋也。”阁是一种类似于楼房的建筑物,可供远眺、游憩、藏书和供佛之用。《说文解字》注作:“阁,所止扉也。门开则旁有两长橜杆辂之,止其自阖也。”
  传统建筑物类里的亭台楼阁,其联系是紧密的。他们既是诸如凉亭、台榭、楼阁等精巧装饰性园林建筑物的总称,泛指多种供游赏、休息的建筑物,也可作“楼台亭阁”。其中,阁一开始还是指建构在高架的木构平台上的建筑,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渐与楼趋同了,并成为了“楼阁”。亭台楼阁的建筑类型虽有所不同,但多是依山傍水而建,也有一些建于市井繁华之地或是人迹稀少的青山之中。他们的建筑结构或小巧玲珑,或雄伟壮丽,或朴实无华,或精美秀丽,可谓形式各异。他们的功能又都相似,可供登临、休息、赏玩、远眺,而平日的小到个人的饮食起居,亲朋好友的饯别,大到众人集会和群体宴饮,都与他们形影不离,他是古人文化生活的一种承载。故而在中学语文的学习中,对他们的涉及不在少数,而我们有必要将其系统透彻地了解一番。
  中学语文教材对于亭台楼阁意象的涉及,主要表现在古代的诗词和古代的散文中,下面将从两个方面对他们的意象进行分析和探寻。
  一、古代诗文中的亭台楼阁意象
  古代诗文中,亭台楼阁的意象可从古典诗词和古代散文中去考察,两者的意象基本是重叠的,但根据文体分类讨论,可有助于对不同文体中同一意象整体上的宏观把握。
  1.古典诗词中的亭台楼阁意象
  在古代中国的建筑风格里,与自然景观完美融合的理念是占主流的,而亭台楼阁的建造,就体现出观赏与被观赏这一双重性质的妙用,既可使用,其本身又可成为景色。古典诗歌中提及亭台楼阁的诗歌有很多。在观景方面自然有其独特的雅的一面:“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崔颢《黄鹤楼》)唐代诗人崔颢的这首诗,在前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两句承袭了黄鹤楼过去的悠悠岁月之后,通过楼上自己眼前的所观所感,道出了此时此刻的独特景色,将楼与自己的思绪联系在了一起,发出了“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无尽思愁。除了思愁,还有离愁,“无言独上西楼”(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这位南唐李后主在上了“西楼”之后面对着天上如钩的月,怎奈忍不住心中的寂寞离愁,写出了那“剪不断,理还乱”的“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的缠绵的离别之苦。说不尽愁,道不尽情,虽然愁情在楼阁,但也有一些诗意的闲趣栖息于亭。白居易在钱塘湖进行了“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正是诗人在有湖水,有亭子的环境中写下了“最爱湖东行不足”的情感,对春天的喜爱赞美之情融入在这湖光山水里,有了亭子的点缀,清新自然的风景才更加与人文景观相得益彰,这也是诗人妙笔生花的一个亮点。
  对于诗人和词人来说,亭台楼阁是他们诗意的栖居,在这里,他们抒发感怀,歌颂赞美或是排遣忧愁,都与这平凡的建筑物结合得不再平凡。陈子昂在曾发出感叹:“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诗人站在幽州台上,跨越时空上的界限,想到“悠悠天地”之间,只有自己怀才不遇,一种慷慨悲凉的情怀充满心头。宣州谢朓楼上,李白在为李云(一作李华)送别,写下了一句“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在楼上的送别,诗人并未重写楼上的景色,而在诗中抒发了自己的无尽苦闷心情。宏大的想象,浪漫的笔法,李白将自己的一腔愤懑借助谢朓楼恒久地流传下来。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杜甫《登岳阳楼》),在到达岳阳楼之后,先是写出了“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的壮观景象,后面也不禁发出了对唐帝国的前途和亲人命运的无尽担忧,这样,在岳阳楼上所见到的的雄浑博大的景观和对自身命运的悲凉、国家前途的深忧浑然成为一体。辛弃疾在当上镇江知府之后,也在京口登上了北固亭,不胜感慨,抚今追昔,感叹自己满腔的热血不为朝廷所用,最后发出了“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感叹(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稼轩居士报国无门,壮志难酬。北固亭怀古,实则借古喻今,令人扼腕,北固亭,因此词而更富盛名。
  众多的亭台楼阁因诗人词人的文章而享负盛名,因为亭台楼阁也被中国古典文化熏陶得越来越富有诗意,“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的苏轼在中秋之际(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异常思念亲人,正是在上阕借助了“琼楼”、下阕借助了“朱阁”等作为依托,最后留下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样富有人生哲理的阐释。
  2.古代散文中的亭台楼阁意象
  许多人都不会陌生江南三大名楼,分别是如今坐落于湖北武汉的黄鹤楼,坐落于湖南岳阳的岳阳楼,坐落于江西南昌的滕王阁。这三大名楼享誉海内外,不仅因为它的风景好,更重要的也是因为人文景观的丰富。范仲淹的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使岳阳楼的名声不再局限于山水之间,而在于超越个人认识局限的高远境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就是精神的超越,岳阳楼已经成为这种精神的象征和代表。岳阳楼名头如此的响彻,与之齐名的滕王阁自然也不逊色,有了初唐四杰的王勃来为他作序,可以说既是滕王阁之福气,也是王勃的运气。那一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奇景已经成为滕王阁景观的代表。滕王阁上,王勃与众人宴饮,完毕之后献出文章,席间,王勃写出了千古名篇,技惊四座,滕王阁从此不再是孤单地临江而立,而是多了一层寄托。“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滕王阁序》)这种渗透着美好的进取精神的文章加上滕王阁的美景,激励着后人奋发向前,今天,每当人们想到王勃的《滕王阁序》,就必然会想起那站在阁上看江的美景和滕王阁所传承下来的王勃的精神信仰。   除了三大名楼,还有众多其他的“亭台楼阁文章”,他们也都承载了许多美好的精神世界。闻名书法界和文学界的名篇《兰亭集序》便是一个典型代表了,作者王羲之是书法家,也是一名文学家,在兰亭,他写下了这篇序,全诗中,充满了对兰亭美景的欢愉之情,与众人的集会,不仅是为了“修禊事”,也可以在众人聚会之中体会那山水之美与对生死问题的探讨,王羲之最后发出了“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王羲之《兰亭集序》)的感慨之余,也在兰亭留下了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这样更深层的思考。兰亭之名,借此流传至今。
  二、当今文化中的亭台楼阁意象之变
  进入了现当代之后,随着文化的多元化,古典建筑文化有一定程度上的衰落,也导致了原来的传统建筑亭台楼阁所承载的意象不再那么单一。例如,卞之琳在《断章》一文中便增加了楼和桥的朦胧意象美,“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一句中,楼和桥已经成为了新的意象群。这固然牵扯到楼阁的变化,新的楼房已经于过去的楼阁大相径庭,但即便是保持了传统风格的楼阁,其文化含义也有所变化。新的楼阁多建于公园、饭店、或是一些比较大型的私人聚会场地中、小区住址之中,更多地是一种用来装饰和娱乐的,在群体住宅群中,亭台楼阁成了建筑群所附带的产物,功能也不如古代那么集中。倒是在公园里,他们还是用于赏景、垂钓、谈论、读书甚至是嬉戏的一种载体,我们可以看到从古代流传下来的文化依旧在其中传承发展,也可以看到一些新的东西是过去没有的,或者是极少涉及的,这也是变化。李乐薇在《我的空中楼阁》中所描绘的小屋,虽不是亭台楼阁的建筑,却有着亭台楼阁之实,其中富含了丰富想象的意象之美,所以,靠近自然,也成了人们心灵的追求。
  “建筑是对一些没有生命的自然物质进行加工,使它与人的心灵结成血肉因缘,成为一种外部的艺术世界。”著名美学家黑格尔曾这样赞叹建筑艺术。亭台楼阁,作为传统的建筑物,他们是古人根据自己的才华和思考所设计建造的,其主要作用在于送别,休息,赏景,远眺等,例如王实甫在《西厢记》中就写有一段著名的长亭送别。在经过众多文人墨客的文化熏染之下,亭台楼阁逐渐上升为一种文化的象征,其中名楼名阁更是声名大噪,有了长久不衰的文化绵延,这时候,亭台楼阁就超脱了建筑物本身的局限而上升为一种文化现象的代表。这种文化现象也对后来之人进行着潜移默化,其中,建筑物本身所含的天人合一思想、它所代表的文人思想、个人身在其美景中所带来的无限遐想等,这些都是我们应当了解和认识的独有特点。
  这里所谈到的亭台楼阁所关联的意象,有人文意象也有自然景观,但也只是冰山一角,它们在中学语文中的意象并不仅限于此。亭台楼阁,也是一种文化的承载,需要我们更多地去了解,去体会。
其他文献
大麦地镇彝族传统文化保护区,位于双柏县南部,居住着彝、傈僳、拉祜、哈尼、白族、苗、傣、黎、汉等9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9111人,占总人口的94%。彝族传统文化保护区内的彝族大
六月的高原是最最美丽的天堂一声没有边岸的山调穿越大山的想象
细品当前的课堂教学,无论是观摩课,还是常态课,教师都会或多或少地存有预设。近来,拜读了北京大学曹文轩教授的一篇文章《自然是语文教学的最高美学原则》,对其中的"预设与落
深隋地凝望祖国的北方,无边的大草原,无数的牛羊,心在澎湃,梦在翱翔,奔驰的骏马,一路芬芳。
贾平凹的散文不仅吸收了传统文化的养分.也融合了现代语言和古典文学的精髓.创作独具特色让读者读起来回味无穷。其笔下的《月迹》犹如夏夜饭后在院子里与邻居那个不善言辞的大
大理白族自治州歌舞团自1956年成立以来,走过了60年的光辉历程。60年中大理州老、中、青歌舞艺术家坚持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方针,扎根沃土,心系民族,不断开拓进取、
期刊
你用布达拉的金黄,为高原播撒吉祥,虔诚的晴怀坦坦荡荡,就像这布达拉广场。你用最美丽的蓝天,为雪域铺展向往,勇敢的追求无边无际,一任那雄鹰展翅翱翔。
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都需要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惟其如此,教学活动才能有序合理,富有针对性地开展,语文学科的写作教学自然也不例外。但是作为创生写作教学目标源头和依据的语文课程标准,却缺少明确的写作目标体系,存在着相关目标指代不清、分类不明、层次不分等问题,①这种背景下创生的教学目标也或多或少地会出现随意、无序、抽象难以操作等弊端。于是乎,学生常常置身于一种“能力培养依靠感悟、形式大于内容”的学习环境中
我心中有一道彩虹那是你美好的心灵它永远那么瑰丽它永远那么纯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