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效的课堂教学是教师的梦想,是学校、家庭、社会的希望,有了高效的课堂,既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同时也减轻了教师的工作压力。《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地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而高效地数学学习活动应是在有效地数学学习活动基础上的更高层次追求,为此,我在教学实践中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做法。
一、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一个好的问题情境,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能激发學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数学思考。因此,教师在创设情境时,一定要考虑到有效性。那么,如何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呢?
1、问题要生活化——构建真实的问题情境。构建生活化的问题情境,有助于学生发现真实的问题的挑战,从而促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例如教学图形的变换这个内容,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一个“游乐场”的情境。上课伊始,随着优美的旋律,带领学生观察游乐场里的平移和旋转现象,感受数学就在生活中,就在自己的身边。学生在自然引出“旋转”、“平移”两个概念,对此产生浓厚的兴趣,主动地进行学习、探究。在轻松快乐中感受“平移”和“旋转”,在对比中让学生掌握了“平移”和“旋转”的特征。
2、问题要有针对性——紧扣相关的数学学习内容。针对学生感兴趣的问题,精心设计一两个问题,调动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例如,在教学《梯形面积计算》时,首先出示用两块颜色不同的硬纸剪成的大小不同的两个梯形,提问:“哪一块面积大?大多少?”学生对第一个问题通过观察很快就回答出来了,但对第二个问题“大多少?”就不好回答。此时此刻抓住学生渴望了解大梯形面积比小梯形面积大多少的心理要求,很自然地进入新课。这样的课堂提问,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为学生学好这部分知识打下了良好的心理基础,还让学生经历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3、问题要有参与性——让学生的思维积极的参与问题。儿童与生俱来就有一种探索的欲望,他们常常把自己当作或者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索者、研究者和发现者。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在能力是高效课堂的保证
我们知道,学生是正在发展中的人,学习新知时所具有的能力就是学生的潜在能力。因此,在所有智力正常的学生中,没有潜能的学生是不存在的。课堂教学的关键就是要拓展学生的心理空间,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发挥学生的潜在能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思维,充分发挥其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是就个体学习的内在的质而言的,关键是看自我在学习活动和学习行为中的角色地位与表现。与之相对的是“被动学习”、“他主学习”或“机械学习”。
心理学研究表明,好问和好奇心是儿童的天性,是儿童求知欲的表现。而随着岁月的延续,往往有许多的儿童的这一方面的天性都被我们教育者扼杀了,那就是把许多有问题的小嘴教成了没有问题的哑巴才是最可怕的事,因此我们教师要善于利用儿童这份天性,想方设法让学生学会把学习过程中有价值的疑难问题提出来。由于学生间存在着个别差异,在发问时,学生往往不能说到关键之处。这时,教师应以激励为主,消除学生的惧怕心理,激发他们发问的热情。如果遇到学生没有问题或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时,教师应有意识地与学生互换角色,提出关键问题,同时发挥小组合作精神,让学生自由言论,尝试解答。久而久之,学生能够养成一种善于思考、勇于提出自己想法的习惯,这对学生学习新内容、研究新问题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如果不给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机会,只是让学生跟着教师的思路走,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说出正确的解题方法,虽然这样可以比较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但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养成惰性。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特别注意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思考机会,充分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努力发展学生的潜在能力,使学生在认识所学的知识、理解所学知识的同时,智力水平也不断提高。
三、让学生自己在活动中总结规律,从活动中激发对数学的爱好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活动中的教学。”教育家苏霍姆林提出:“教师要把人类的智力财富传授给学生,并能在他们的心灵中点燃求知的欲望和热爱知识的火种。”因此我在教学中多了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在参与中尝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同时感受到数学知识都是自己亲自动手找规律的。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我先让学生在课前分别预备好硬纸板、剪刀、尺子和一些大小不同的长方体和正方体,上课时引导学生自己观察长方体有什么特点,当学生发现不论正方形还是长方形顶点、面、棱、有相似特点这一现象时,学生明白了正方体也是特殊的长方体这一特点,这样教师趁热打铁让学生认识长方体的其他特点,学生的求知欲一下子打开,又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新知识,同时因为这个结果是他们亲自动手操作得出的,不是教师强灌给他们的,所以不易遗忘,记忆深刻,同时促使学生想更深层次地去学习数学,总结出更多的规律,乐于探究数学。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用新课程理念指导教学,精心设计活动化教学程序,以平等合作的身份参与学生学习活动,并在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活动中正确指导,适时点拨,同时运用激励性评价,以满足学生学习成功的体验,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真正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一、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一个好的问题情境,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能激发學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数学思考。因此,教师在创设情境时,一定要考虑到有效性。那么,如何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呢?
1、问题要生活化——构建真实的问题情境。构建生活化的问题情境,有助于学生发现真实的问题的挑战,从而促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例如教学图形的变换这个内容,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一个“游乐场”的情境。上课伊始,随着优美的旋律,带领学生观察游乐场里的平移和旋转现象,感受数学就在生活中,就在自己的身边。学生在自然引出“旋转”、“平移”两个概念,对此产生浓厚的兴趣,主动地进行学习、探究。在轻松快乐中感受“平移”和“旋转”,在对比中让学生掌握了“平移”和“旋转”的特征。
2、问题要有针对性——紧扣相关的数学学习内容。针对学生感兴趣的问题,精心设计一两个问题,调动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例如,在教学《梯形面积计算》时,首先出示用两块颜色不同的硬纸剪成的大小不同的两个梯形,提问:“哪一块面积大?大多少?”学生对第一个问题通过观察很快就回答出来了,但对第二个问题“大多少?”就不好回答。此时此刻抓住学生渴望了解大梯形面积比小梯形面积大多少的心理要求,很自然地进入新课。这样的课堂提问,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为学生学好这部分知识打下了良好的心理基础,还让学生经历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3、问题要有参与性——让学生的思维积极的参与问题。儿童与生俱来就有一种探索的欲望,他们常常把自己当作或者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索者、研究者和发现者。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在能力是高效课堂的保证
我们知道,学生是正在发展中的人,学习新知时所具有的能力就是学生的潜在能力。因此,在所有智力正常的学生中,没有潜能的学生是不存在的。课堂教学的关键就是要拓展学生的心理空间,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发挥学生的潜在能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思维,充分发挥其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是就个体学习的内在的质而言的,关键是看自我在学习活动和学习行为中的角色地位与表现。与之相对的是“被动学习”、“他主学习”或“机械学习”。
心理学研究表明,好问和好奇心是儿童的天性,是儿童求知欲的表现。而随着岁月的延续,往往有许多的儿童的这一方面的天性都被我们教育者扼杀了,那就是把许多有问题的小嘴教成了没有问题的哑巴才是最可怕的事,因此我们教师要善于利用儿童这份天性,想方设法让学生学会把学习过程中有价值的疑难问题提出来。由于学生间存在着个别差异,在发问时,学生往往不能说到关键之处。这时,教师应以激励为主,消除学生的惧怕心理,激发他们发问的热情。如果遇到学生没有问题或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时,教师应有意识地与学生互换角色,提出关键问题,同时发挥小组合作精神,让学生自由言论,尝试解答。久而久之,学生能够养成一种善于思考、勇于提出自己想法的习惯,这对学生学习新内容、研究新问题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如果不给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机会,只是让学生跟着教师的思路走,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说出正确的解题方法,虽然这样可以比较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但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养成惰性。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特别注意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思考机会,充分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努力发展学生的潜在能力,使学生在认识所学的知识、理解所学知识的同时,智力水平也不断提高。
三、让学生自己在活动中总结规律,从活动中激发对数学的爱好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活动中的教学。”教育家苏霍姆林提出:“教师要把人类的智力财富传授给学生,并能在他们的心灵中点燃求知的欲望和热爱知识的火种。”因此我在教学中多了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在参与中尝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同时感受到数学知识都是自己亲自动手找规律的。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我先让学生在课前分别预备好硬纸板、剪刀、尺子和一些大小不同的长方体和正方体,上课时引导学生自己观察长方体有什么特点,当学生发现不论正方形还是长方形顶点、面、棱、有相似特点这一现象时,学生明白了正方体也是特殊的长方体这一特点,这样教师趁热打铁让学生认识长方体的其他特点,学生的求知欲一下子打开,又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新知识,同时因为这个结果是他们亲自动手操作得出的,不是教师强灌给他们的,所以不易遗忘,记忆深刻,同时促使学生想更深层次地去学习数学,总结出更多的规律,乐于探究数学。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用新课程理念指导教学,精心设计活动化教学程序,以平等合作的身份参与学生学习活动,并在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活动中正确指导,适时点拨,同时运用激励性评价,以满足学生学习成功的体验,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真正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