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赢的“粮食银行”

来源 :当代党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we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存粮取粮,就像到银行存钱取钱一样方便。”
  
  2004年11月29日,清晨的薄雾中,荣昌县的国家粮库一派热闹,数十个农民身边堆放着一袋袋粮食,排着一条长龙等候在挂着“粮食代储”牌子的仓库前。
  峰高镇青杠坪村二组农民廖世国将200公斤小麦扛到粮库代储员面前,递上一个白色的、上面盖着荣昌国家粮库公章的“存折”———粮食代储卡。
  “换10斤油、8斤挂面,剩下的存。”廖世国说。
  代储员很快为他“兑换”了5公斤菜油、4公斤挂面,并将剩余的150公斤小麦全部存进“粮食银行”。
  廖世国一边翻看着“存折”一边对笔者说:“我家种了8亩水田、3亩旱地,每年可收稻谷10000斤、小麦2000斤。这么多粮哪里吃得完哟,有近三分之二要存起来。但自家存粮,一来翻晒麻烦,遇到雨水多,部分粮就霉烂了;二来病虫害难防治;三来老鼠多。现在好了,有了‘粮食银行’,这些都不用担心,存粮取粮,就像到银行存钱取钱一样方便。”
  交谈间,一辆满载粮食的汽车驶进粮库。
  “今天有50多户要存粮,差不多有4000公斤。”代储员张川一边指挥着搬粮下车一边说。
  随车来的峰高镇红明村种粮大户何金标已在粮食银行存了5000公斤稻谷,这次准备再存2000公斤。他说他家种的50亩水稻当年收了3万公斤稻谷。粮食多得家里没地方放,好在县里开设了“粮食银行”,免费代农民储藏、保管粮食,上门收粮还免运费和上下车费,随时按市场价结算。“这不,前些天谷子每公斤才卖一块五角二,现在已经涨了六分钱,我估计价格还要涨点,等市场价格再好点的时候就取出来全部卖掉。”何金标说话的时候脸上漾开了笑容。
  与何金标同村的陈吉光让笔者看了他的“存折”,上面记录着一笔笔“存取”明细账:8月21日存进稻谷2380公斤;8月24日存进稻谷1340公斤;9月1卖掉2720公斤。他说,今天要将剩下的1000公斤全卖掉。按照每公斤1.58元的价格,陈吉光喜滋滋地从“粮食银行”拿到了1580元现金。他说,这个价格比较满意,要不是家里急需用钱,他还不想结算……
  自开设“粮食银行”以来,荣昌国家粮库已为全县农民存粮5000余吨。
  
  不能让农民“到手的银子化成水”
  
  说起开设“粮食银行”的起因,荣昌国家粮库范副站长讲述了这样一件事:2003年3月,她和同事到峰高镇一种粮大户家收购余粮。当这位大户打开自家粮仓,发现5000多公斤稻谷已有近2000公斤霉变或遭到虫害。“到手的银子化成水”,种粮大户一家人心痛得直流泪。按当时的粮价测算,损失达2000多元。在场的人无不惋惜。经询问在场村民,他们大都为家里余粮存放而“头痛”。何不利用粮库空闲仓库为农民代存粮?她冒出了这个念头。回来后,就向荣昌县政府和县粮食局领导汇报,得到了赞同和支持。
其他文献
“了不起!中国工人了不起!你们已经是老师了!”  120天,160天,191天,231天……这是在重庆长寿的四川维尼纶厂(以下简称川维厂)裂化反应炉最近几年的每次运行周期。  2004年4月,川维厂派人到德国原设备引进厂回访,当得知川维厂裂化反应炉目前的运行周期时,德国专家大吃一惊:“了不起!中国工人了不起!你们已经是老师了!”  在德国专家看来,这是一个奇迹。  因为,这台上世纪70年代从德国引
期刊
2004年的最后一天,雪花不停地在南川市上空飞舞。大街上除了飞驰的出租车和匆忙的行人,全没了往日的喧嚣。  当我们见到罗佳乡、左小平夫妇时,两口子正忙得不可开交。自从失去土地后夫妻俩开了一家家具厂和一家家具商店,一个当厂长、一个当经理,加工销售“一条龙”,手下有近20个工人。  在1980年代,南川县南极乡的硫磺村,家家户户靠的是“种粮吃饭、喂猪过年,鸡屁股找盐巴钱”。随着城市发展,二环路建设打破
期刊
在农耕时代就被冠以“金开县”美名的重庆开县,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就有这样一个农民,不满足于自己那“一亩三分地”,主动离开土地,到城里闯下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他就是从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到名副其实的市民,从一个普普通通的“打工仔”到拥有上千万元资产的大老板姚勇明。  1980年,姚勇明高中毕业后没有考上大学,回到了老家开县丰乐镇盛兴村务农。但是,年复一年的辛勤劳作,那一亩三分承包地里并没有长出“金
期刊
在1月召开的全市“两会”上,“宏观调控”成了与会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十分关注的重要话题之一。去年,重庆在宏观调控中变挑战为机遇,经济更上层楼;今年,“双稳”的宏观调控政策又会给重庆带来什么样的契机?请看——  回首2004年,宏观调控“不亚于2003年SARS的考验”。早在猴年之初,温家宝总理就作出了如此判断。  然而,在上个月召开的市二届人大三次会议和市政协二届三次会议上,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却
期刊
农民失地以后的“饭碗”咋办?    璧山县璧城街道办事处探索的路是:通过产业发展,为失地农民提供施展才干的天地,让他们中有能力、敢创业的人在产业发展中创出自己的事业,当上老板;一时没有能力创业的人也能在产业发展中找到一份工作。  “到目前为止,我们璧城街道的失地农民中,已有500余人当上了皮革皮鞋、机械加工、建筑、餐饮服务等行业的老板。数以千计的失地农民在二、三产业中就业。”璧城街道办事处经济发展
期刊
初冬的早晨,阳光熹微,薄暮冥冥。田野上偶尔几声鸡鸣犬吠,增添了城郊的祥和宁谧。  出铜梁县城西北行约一公里,便来到赵善华的鱼塘。  层层的鱼池闪动着粼粼的波光,简直就是一个小小的水乡泽国。  据赵善华介绍,自家的承包地被“统征”后,这一片由他和他的胞弟返租别人土地开挖的鱼池,有19亩多。  已有20年党龄的赵善华今年53岁,曾连续11年任巴川镇东方村三组组长,现为东方社区党委委员。  从1980年
期刊
令家住忠县忠州镇红星社区、今年48岁的陈永才最刻骨铭心的一件事发生在1995年:一家三口赖以生存的土地被国家统征。  拿了人均1.1万元的补偿金,陈永才感到了从未有过的沉重。  只有小学文化的陈永才开始四处奔波寻找机会。他发现,库区建设,移民安置搬迁到城镇的人很多,但能够用上天然气的家庭却不多。  “办个蜂窝煤厂,生意应该不错。”说干就干,陈永才拿出安置费,又向银行贷款凑足了10万元,开办了忠县下
期刊
江津市油溪镇流水村四组青年农民刘光旭,因身材矮小,人称“刘矮哥”。  由于家境贫寒,“刘矮哥”16岁初中毕业后便在建筑工地打零工,费力吃苦,每月不过几百块钱收入。  2003年底,20岁的他听说村里来了江津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的“巡教大篷车”,动员农村青年学技术到城里“挣大钱”,便随着几个隔壁农户一起长大的弟兄伙去看稀奇,看着看着便动了心。  第二天,他便趁赶场的时候,顺便到农广校油溪分校去打听。分
期刊
铜梁:实施免费转岗培训     转岗培训是铜梁解决失地农民生活问题的重要举措。为了使培训落到实处,县、乡镇、村组都委派了信息收集人员,进村入户开展劳动力资源调查登记,详细摸清了失地农民中的劳动力储量、文化技能结构、性别比例、就业意愿等情况,建立了劳动力资源信息库。县里因此设置了11所劳动力转岗定点培训学校,由财政补贴,对农民实行免费转岗技术培训。到现在,已经有230名失地农民走入课堂,接受到企业务
期刊
土地被征——政府补偿——钱很快被花光——再向政府伸手……在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这一“死结”,不仅让失地农民颓唐,也让地方政府头疼。“将征地补偿变成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险,重庆市政府与保险公司的联手实践,将会有效解决失地农民老有所养问题。”中国保监会有关领导这样评价重庆为解开这一“死结”作出的首创性探索——    “重庆模式”浮出水面    去年9月23日,新华人寿重庆分公司(以下简称“重庆新华人寿”)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