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志愿,他为高考生“疯狂”九年

来源 :莫愁·天下男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kadj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无心插柳
  2006年9月,晨雾的儿子升到了高三。一天,他参加了一个北京考生家长的交流会,交流会上,最活跃的是那些参加过2006年高考的孩子家长。晨雾坐在会场上,看着那些家长尽情地交流着孩子高考的经验,而他却一句话也插不上,心情多少有些失落。为了帮助儿子,回家后,他就要求自己,每天都要搜集一篇有关高考的文章,放在博客上。
  晨雾之所以要把这些文章放在博客上,是觉得自己总会有时间去看,去研究。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在博客上放的文章越来越多,可真正看下去的却并不多。
  晨雾觉得这样下去不行,他给自己定了个死规矩,每次贴上一篇博文,都要在文章的后面写上自己的评论,通过这种方式,逼迫自己去了解跟高考有关的知识。
  这个要求其实很高,别看只是几句简单的点评,但需要把文章从头到尾认真看几遍,对内容理解透彻深入后才能进行点评,否则就有可能闹出笑话。
  一开始,晨雾把它当成自娱自乐的一种方式,然而渐渐地,晨雾贴的那些博文,特别是那些关于高考的评论,吸引了很多考生家长,他的博客成了考生家长的信息中心,许多家长在他的博客上交流信息。有时,有些家长讨论一些关于高考的问题,却达不成一致意见,这时就会有家长问:这个问题,晨雾老师是怎么看的?
  这让晨雾非常有压力,他原本只想做一个合格的家长,帮助儿子高考成功,从来没有想过会成为高考方面的专家。但在家长们的“逼迫”下,他开始更加深入地研究与高考有关的问题,渐渐地,他真的研究出了不少成果。2007年五一黄金周,晨雾花费了整整六天时间,分析了大量数据,写出了一篇重量级的文章《考生的准备排名估算》,第一次将照顾加分对考生排名的影响进行量化分析,提出了比较可行的剔除加分对排名影响的修正方案,在高三家长中引发了强烈的反响。
  晨雾的高考志愿分析文章贴近家长,深入浅出,一看就懂,一学就会。
  2007年9月,晨雾的儿子顺利考入了北京一所重点大学,晨雾的任务圆满完成了。作为企业高管,他本身的工作就很忙碌,这一年下来,他的几乎所有业余时间,都用在研究高考和志愿填报上了,他实在太累了,想歇歇。
  晨雾打算就此封笔,发展一些其他业余爱好。然而这个时候,他的博客上,已经聚集了大量闻风而来的新一批高三学生家长。他们纷纷留言:“晨雾老师,你千万别关闭博客啊,你做过高三学生的家长,知道家长们有多为孩子操心,所以,请一定要帮帮我们……”
  盛情难却
  盛情难却,晨雾只好继续写关于高考的博客,但他渐渐减少了写作量,他的最终目的,还是想慢慢淡出 ,然而一件事彻底改变了他的想法。
  2008年,新浪网挑选了20个博主,准备通过网友的投票,推选10个“教育博主”,晨雾也是候选博主之一。投票第一天,晨雾在20个博主中排名最后。这个名次让他有些不甘心,他在博客中写了关于这次票选的事,结果一天之内,他的排名就发生了大逆转,进入前十名,第二天,他又进了前五名。
  晨雾知道,这是家长们踊跃给他投票的结果,他非常感激。
  最后,晨雾以总票数第二名的成绩入选新浪网“十大教育博主”。面对这么多家长的信任和支持,晨雾觉得如果就这么淡出,实在太对不起他们了,从他们的留言中,他明显感觉到,他们就指望着他的文章和评论呢。他决定继续研究下去,给家长们提供义务咨询。
  2009年7月26日,高考录取工作已经接近尾声,晨雾在博客上看到了一则长长的留言,留言中,一个母亲称自己的孩子是北京郊区某重点学校的高三学生,平时学习很好,就是有一点淘气,结果高考发挥失常,只考了466分,一心想考一本的孩子崩溃了,每天跪在她的面前,央求她:妈妈,你给我想想办法!这个母亲只是一个普通的女子,能有什么好办法?孩子的爷爷奶奶则每天批评她,说她把孩子给毁了,她感觉压力巨大,每天以泪洗面。
  晨雾看了这则留言后,心里非常难受,当即与这个母亲互留了电话,了解考生的情况后,他建议这个考生复读。此后,他们之间就再也没有联系。
  2010年7月5日,晨雾时隔一年之后,又一次读到了这个母亲的留言,她在留言中说,这一年中,她坚持每天早晚两次看晨雾的博客,死记硬背各种高考文章,打印资料一大摞,笔记一大本,学习推算大排名、提档线。最终,她的女儿通过提前录取的方式,以507分的成绩,考上了北京语言大学韩语系。如今,孩子每天早上睡醒的时候,都会高兴地说自己是北京语言大学的学生了。现在,同事都把她当专家了,她不仅能帮自己的孩子报好志愿,还能帮助身边的人……
  看到这个母亲的留言,晨雾很开心,因为,北京语言大学正常情况下的录取分数线很高,这个考生能以507分的成绩被小语种专业录取,很了不起,证明这个妈妈抓住了很多填报志愿的技巧,她也成了专家。事实上,很多高三考生的家长,都是这样把自己逼成专家的。
  2012年的一天,晨雾在博客上看到一则留言,留言者称自己是一个考生的父亲,下周就要赶赴甘肃酒泉执行任务,但因为孩子即将高考,他特别着急。晨雾曾经学过飞行器制造工程,他意识到,这个父亲很可能是神九工程中的一个工作人员。
  孩子即将高考,父亲为了国家的事业,不能陪伴在孩子身边,这让晨雾非常感动,他当即承诺,对这个父亲有问必答。最终,这个航天工作者的儿子考上了一所重点大学。神九发射成功后,这个父亲给晨雾留言,说晨雾给了他很大的帮助,他要给晨雾寄一张神九发射的首日封表示感谢。
  这是一份珍贵的礼物,晨雾好好珍藏了起来。
  晨雾的博客在高三家长中口口相传,一批又一批的高三家长,看着他的博客,帮孩子填好了志愿,将孩子送进了合适的大学。
  九年时间,8000多篇博文,这几乎花光了晨雾所有的业余时间,忙的时候,他经常要到凌晨两三点才能睡觉。每次出差,他都要在博客上公开请假。“工作不忙的时候写,回到家之后继续写,有时候想想,我就像个神经病。”为此,晨雾没少挨妻子的抱怨。妻子说他把别人家的事情看得比自己家的事情还重要。但是晨雾知道,妻子心里还是支持他的。   有人怀疑晨雾是为了逐利,可事实完全不是这样,他做这些工作,全都是免费的、义务的;有人怀疑晨雾沽名钓誉,这就更离谱了,要知道,晨雾根本不愿意让别人知道他的真实姓名,晨雾这个名字,只是个笔名而已。
  2014年高考志愿开始填报后,晨雾变得更加忙碌,他利用每天坐地铁、乘公交、开会的间隙,通过手机、电脑及时回复考生和家长的咨询,他设计公式,测算分数线,秉笔直言,质疑偏颇报道……他觉得,这也是对高考录取的一种监督,他希望帮助考生多一些成功的例子,少一些失败的遗憾。
  继续疯狂
  究竟什么是高考成功?在晨雾看来,不是说一个学生只有考上北大和清华才是成功,一个学生能够考上与自己的成绩排名相适应的、最合适的心仪大学,这就叫高考成功。
  要想高考成功,应该从两方面努力,首先是分数,这方面家长能够使的劲是有限的。而另一方面就是志愿填报了。考得好还要报得好,这方面,家长能够给孩子起到很好的作用,因为孩子高考前复习本身就非常忙了,家长要在这方面帮助孩子成功。
  然而遗憾的是,现在,很多家长都是志愿盲,尽管有些文化层次很高,但在志愿填报方面却一无所知。曾经,在高考志愿填报截止前两天,晨雾在他的博客上看到了一个高三学生的留言:“晨雾长辈好,请您帮我分析一下华中科大的形势,华中科大来京咨询的老师到京这一天,回答家长说线上50分可以填报,可是现在咨询的基本都是线上70分的学生。本人想报考华中科大,分数是583分,二模分数是610分,符合咨询老师说的报考条件,可是我目前了解到,一本一志愿想报华中科大的考生分数,都高于我的分数,这可怎么办好?请您帮我分析一下好吗,我急啊,还要上学呢,您今天一定要回复我,我老爸老妈帮不了我……”晨雾注意到,这个孩子留言的时间是凌晨5点17分,他究竟是还没有睡觉,还是因为操心所以早早起床了?晨雾不知道,但他可以看得出来,在填报志愿的问题上,这个考生的父母没有帮上一点忙。他很心疼这个孩子,立刻给他做了详尽的回复。
  2009年,广东珠海某高级中学教师舒某状告广东省教育厅和西南财经大学败诉,败诉之后他在网上悬赏10万块钱,举报西南财经大学招生舞弊行为。在很多家长看来,舒某好像还很有道理。他的孩子是广东考生,考试分数是612分,报的志愿是西南财经大学的法学专业。他发现西南财经大学的法学院录取了一个605分的学生,却没有录取他的孩子,所以他认为西南财经大学有舞弊行为。
  晨雾看到这个案例后,马上认真研究了西南财经大学的招生章程,研究之后他立刻断定,舒某的起诉肯定要失败。为什么呢?因为西南财经大学招生的录取规则是专业清,所谓专业清,就是学校提档之后,按照学生所填的第一专业排成若干队,学校有多少专业,就排多少队,每一队按照学生的分数来排。舒某的孩子是第五志愿填报的法学,而那个605分的学生,是第一志愿填报的法学。专业清就是只要排上队的,把前面录满为止,后面就不录了,分数再高也不录了。所以轮到舒某孩子第五专业的时候,人家第一专业法学已经录取满了,就这么简单。这个家长还是高中教师,却没有研究好大学的招生规则,给自己的孩子造成了非常大的遗憾……
  事实上,这样的遗憾还有很多很多,很多考生填报志愿时,看似都填满了,但是认真一分析,就会发现里面有很多废志愿,填了跟没填一样。比如有考生家长在给孩子填志愿的时候,会在第一批次二志愿里填上北京师范大学或者国际关系学院,问题是这两所大学,什么时候录取过二志愿?这样填写的就是废志愿。还有人想在二志愿里填报武汉大学和哈工大,可是这两个二志愿的层次太接近了,必将导致出现一个废志愿。因为志愿填报的问题,多少优秀的考生跟心仪的大学擦肩而过啊!晨雾希望,通过他的努力,能让这样的错误少一些,再少一些。
  因为研究高考,晨雾已经整整“疯”了九年,创造了独特的“晨雾现象”,在全国考生家长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未来,晨雾还将继续“疯”下去,他希望用自己的坚持,帮助更多的考生和家长。
其他文献
老王所在的公司效益下滑,收入减少了许多,他最近又刚买了新房子,手头就更加紧张。偏偏今年同事朋友的孩子考上大学的多,这个“名校录取”,那个“喜中二本”,升学宴一席接着一席,老王抹不开情面,同事、朋友交情都不错,孩子们也都是自己看着长大的,就是借钱也得去啊!  这天喝办公室张主任公子的“喜酒”,老王不知不觉喝醉了,就先告辞,歪歪扭扭回家去。  其实,老王最近一喝人家的升学宴就醉,也是因为他那不争气的儿
期刊
在一片火红的晚霞下,一只黑色的风筝飘荡在空中,这就是《追风筝的人》的封面。这神秘的色彩组合,究竟意味着什么?那长长的风筝线后面,又到底是什么呢?  作者胡赛尼以极其敏锐的笔触,生动描绘了阿富汗在过去四分之一个世纪以来的生活,阿米尔和他父亲的关系,哈桑与阿米尔的关系,都描写得极为缜密,富有说服力。  小说一开始,我们首先感受到的是在昔日繁华安宁的阿富汗,阿米尔和哈桑那无比亲密的友谊。然而,这一切却被
期刊
怀旧大概是每个成年人都会有的情绪,每个人的记忆里或多或少总会有些陈年旧事,这些陈年旧事往往跟某个人、某座城市或者某个时代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关联。这本《陈年旧事》里,叶兆言并没有想要隆重纪念谁,他只是兴致盎然地在说故事,就像跟邻里拉家常一般情绪高涨,还略带戏谑和调侃。蔡元培、傅斯年、陈立夫、胡适、徐志摩、林语堂这些如雷贯耳的大名,近五十位风云大咖的幕后台前,从他嘴里一一道来,他自己讲得过瘾,你也会看
期刊
时下,出境旅游成为很多人度假的新选择,身处异国他乡,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社会治安状况,不同的风俗人情,总是让人感到茫然。其实只需记住以下几点攻略,就可以安心享受美好的异国风光了。  前期准备  选择目的地时,要多了解即将前往的国家情况。留意外交部网站上发布的“出国特别提醒”和“走出国门注意事项”,特别要注意避免前往近期安全形势不佳的国家和地区,避免前往近期地质灾害频发、疫情流行和出现极端天气的国
期刊
热门美剧《绝命毒师》讲述了中学化学老师沃尔特在得知自己身患絕症后,为了给家人留下财产使他们衣食无忧,利用自己的化学知识制作顶级毒品,慢慢成为一位超级大毒枭的故事,而胡军无疑是沃尔特的中国翻版。  狱中结盟  现年51岁的胡军曾是江苏省某中学的语文老师,因能力出众,后晋升为学校教导主任。2011年3月,一心想下海经商的胡军因偷刻他人投资经营理财公司的印章,挪用公款,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一年零三个月。在
期刊
在神农架广袤的原始森林中,有一处鲜为人知的小镇——木鱼镇。从卫星上看,这个小镇的旁边多是空白——这意味着,它的周边多是无人区。在这里可以触摸到来自远古洪荒的传奇:神农氏尝百草、汉民族神话史诗《黑暗传》,还有原住民挂在门上辟邪的被称作“吞口”的木雕面具……  药农和万元“金钗”  采药是木鱼镇的支柱行业。40岁的付先华是众多药农中的一个,他采药已经有二十多年了。  老付是相当传统的人,每次上山采药,
期刊
琼斯喜欢旅行,大学还没毕业,已经到过很多地方,每个地方风景都不同,可有一点却非常相似,那就是高昂的住宿费。所以,大学毕业后,琼斯准备开一家旅店。因为资金有限,他在纽约只租到了一个又小又旧的旅店,因为环境不好,这家旅店一直生意冷清。  这么差的环境,前主人都无法赚钱,琼斯又怎么能救活它呢?  在别人的质疑声中,琼斯开始对旅店进行装修,不大的旅店被分割成很多个小房间,房间的四周安上铁栅栏,就像电视里看
期刊
吴洪春有一个书斋,名为听雨斋,于是他的别号便叫听雨斋主人。听雨是意趣的凝结,是心境的升华,余光中先生的散文名篇《听听那冷雨》,让那缠缠绵绵的雨丝、滴滴答答的雨声穿透了杏花、烟雨、江南,穿透了上下五千年的纷纷扰扰;而宋代词人蒋捷则在听雨中走过了少年的迷茫、中年的漂泊与老年的隐世。  雨中听禅,发幽古之情思,淡世情之冷暖。这是吴洪春的自我修炼,他说,凡成大家者,必有一番与孤寂抗争的心灵苦旅。孤寂是当下
期刊
铁板牛肉饭,催生责任心  吴恒出生在湖北,2008年考入复旦大学历史地理中心读研究生。每天潜心于学习、泡图书馆、写论文,吴恒的作息时间很不规律,经常赶不上食堂开饭的时间。为了解决吃饭问题,吴恒吃过各式各样的饭食,一来二去,他逐渐爱上了复旦北校区后门的一家小店,因为这家店不仅路近,其招牌饭食铁板牛肉饭,每份只卖10块钱,而里面的牛肉多得让人意外。  经常有室友告诉吴恒牛肉可能是假的,可吴恒总是不以为
期刊
劳动者的工作年限,包括在同一用人单位的连续工作年限和在不同单位的累计工作年限。它既能决定劳动者经济补偿、赔偿金的数额,也能决定劳动者的解雇保护、假期天数等诸多权益。可据某权威机构的调查显示,有近54%的劳动者对自己工作年限的保护心不在焉,而其中又有26%的人最终吃亏在工作年限的“缩水”上。  合同期限断档  案例:从2004年2月起,郭女士便一直在一家公司工作。2010年2月,公司以工作需要为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