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广东清远佛冈新农村试验区,是全国首个在纯农村地区进行的新农村建设探索,承担着“在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地区,寻找一条可持续、可复制、易推广解决三农问题道路”的重任。
从2005年10月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至今,我国的新农村建设已经走过了整整8个年头,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作为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诸多制约因素和困难也逐渐凸显。
2011年12月,在广东清远佛冈县,广东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验区(以下简称“试验区”)悄然成立,这是全国首个在纯农村地区进行的新农村建设探索,承担着“在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地区,寻找一条可持续、可复制、易推广解决三农问题道路”的重任。
试验区两年下来却面临着不少实际问题:资金短缺、行政体制不配套、因“没先例”屡屡受阻、申请一个公司耗时16个月……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农村地区,有没有一条可以广泛推广复制的路径?一系列新农村建设的难题需要解决。
陌生的概念
大山里的佛冈县里水村大田村民小组是纯农业村,现有村民73户,283人。除了二三十人在外打工,其余人都在家务农。人口少、土地资源有限、农业规模小,大田村经济相对落后,新农村建设进展也缓慢。
“清远、广东、乃至全国,像大田村这样的地方非常多,这是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难题。”佛冈县委书记华旭初坦陈,类似以农业生产为主的贫困地区,发展面临重重困难。
2011年12月,清远市政府、佛冈县委、县政府与广东省委农办、省农业厅、国家开发银行广东分行决定在佛冈县设立“广东省社会主义新农村试验区”,在全国率先对纯农村地区的新农村建设进行探索。
试验区选址佛冈县石角镇所辖区域的龙南片区,该片区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面积118平方公里,包括6个行政村、154个村民小组,1.8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8316人、城镇人口338人,绝大部分农户从事砂糖橘种植等农业生产,是探索纯农业地区新农村建设的绝佳试验场。
前两年,听说要建新农村试验区,大田村民小组村民戈绍明还有点弄不明白。渐渐地,他知道,搞试验区要“给村里修公路,给村民修杂物房、装修住房外立面,搞一些产业如养猪、带动村民发家致富,搞农家乐”。他看了村庄未来规划图,总归“很好看”。
更多的村民仍对试验区“蒙查查”。在他们看来,新农村试验区就是“修公路”“建杂物房”。不少人不知道这件事跟自己有多大关系,他们的要求很简单,那就是提高收入,钱袋子鼓了才是最吸引人的。
不只村民,大田村民小组长戈国星当了多年村干部,“新农村建设”对他来说也是一个相对陌生的概念。“究竟什么是新农村?怎样建设新农村?我们一直搞不太清楚。”
华旭初解释,试验区的初步规划是建立政府、企业、农民、金融“四位一体”的新体制,以产业为支撑、以企业为主体、以城镇为依托,寻找一套可推广的农村建设新模式。
虽然各方面条件较差,但出乎戈国星意料,去年底大田村民小组被选为改革试点,成为“试验区中的实验区”。选大田村的理由是,这个村庄规模适中,经济条件较差,自然地理条件很一般,在试验区154个村庄中具一定代表性。
第一项改革,是重新确定村小组权责,将村庄权力重心下沉到村小组。作为村小组,之前大田村的村干部只有正副组长两人,完全依靠上级行政村的领导,村小组做事效率很低。2012年11月,清远市召开“完善村级基层组织建设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会议”,提出“乡镇-片区-村(原村民小组或自然村)”的基层治理模式,推进党组织、自治组织、经济组织的中心都下沉到村小组,提升村小组在村民自治中的作用。
根据这个思路,今年上半年,大田村小组先后成立了村党支部、村民理事会、监事会,村干部队伍也扩展到了10人,包括7名理事会成员、3名监事会成员,其中理事会理事长兼任村小组长和党支部书记。
新班子成立后,村干部做事更积极了。村干部自发组织村民平整集体土地,计划将平整好的土地进行流转,吸引企业进村开发。
用土地做“诱饵”
对纯农业地区的新农村建设来说,如何发展经济、带动农村产业的发展和农民的增收,是至关重要的问题。目前试验区正在尝试引导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等多种形式的土地流转、引进龙头企业带动农业产业化等方式,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除了试验区管委会党组书记、主任之外,朱建星还有另外一个身份——佛冈县新农村建设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作为纯农业地区,试验区资源有限,新农村公司的任务是为这些有限资源寻找市场,同时保障一些基础性和服务性项目的建设。
试验区要下一盘大棋:资源整合,鼓励农民成立专业合作社、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等多种形式的土地流转,通过市场的方式引进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当地农业产业化,进而促进龙头企业深层次地参与当地的新农村建设,与农民建立深层次的互动。
“除了土地之外,我们村几乎没有什么资源,如果能用土地流转吸引龙头企业,发展就有希望了。”大田村监事会会长戈绍否告诉笔者,现在村里正在搞集体土地平整,希望能增加吸引投资企业的“诱饵”。
目前佛冈着手在试验区内开展多种形式的土地流转,包括集体土地所有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以及农民住宅、承包地的确权、登记和发证工作,鼓励农民成立专业合作社,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等等。“通过龙头企业与集体经济组织、农户之间建立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可以为农村建设争取资金,为农业发展争取机会,为农民带来致富机会。”
探索一套可持续、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是试验区追求的目标。在外人看来,试验区并不发达,前期大量投入是“输血”,可造血能力在哪里?
猪肉的农残、药残等10多种检测指标检出为零,不少指标超过欧盟和日本标准……这是试验区即将引进的一个高科技农业项目。9月10日,某生物公司负责人向佛冈当地领导展示这套养殖技术。“养殖全过程完全不使用药物、抗生素、化学饲料添加剂,养殖成本更低,养出来的猪品质更高。”该负责人称,这种技术养出来的猪,猪肉可以生吃,甚至连猪粪都没有臭味。 历经多次考察和规划,朱建星很看好这个项目。在未来,试验区6个村每年将出产这样的生猪12万头。“引进这个企业,实际是引进了一个农业产业。”
这也是无奈之举。试验区内多年来以农业为主,没法发展工业,只能引进规模化、专业化的现代农业。
“引进产业是第一步,还将对农村合作社,农村金融融资平台等进行探索。”佛冈县委常委、副县长刘恩举说,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为农村培育发展的主体,解决农村发展内生动力不足。
尴尬与困扰
试验区两年走下来,成绩不少,一些“意料之外”的问题也不时来困扰。
“现在管委会的地位还没明确,很多事情没有决定权。”试验区管委会一名负责人倒苦水,管委会虽是试验区的管理机构,但从行政区划来算,石角镇政府才是试验区的“上级政府”,这导致管委会处理一些事务时常处于被动状态。
甚至是,试验区在一些探索工作的推进中有时会与镇政府工作产生摩擦,常有村干部向管委会反映,现在开展工作“不知道该听谁的”。
大田村理事会就是这种“冲突”影响下的产物。今年上半年,管委会组织大田村选出村理事会后不久,石角镇也根据上级的要求,在大田村组织了一次选举,而两次选举产生的成员不尽相同。
按照规划,本来村理事会只有7人左右,但两次选举却共有10人当选。最后没办法,只好定了个折中之策,两次当选的成员都纳入村领导班子,其中7人成了理事会成员,3人做监事会成员。
笔者了解到,现阶段,管委会机构建设仍待完善,试验区辖区内大多数行政事务仍归石角镇管理,而管委会身份上的尴尬,影响着试验区一些改革步骤的推进。
“没有行政审批权,引进企业时遇到很多麻烦,土地指标、环评都是麻烦事,得求其他部门通融。不少事要县领导协调,但试验区工作这么多,不可能每一项都要领导出面吧?”体制上的不独立,朱建星对这些限制深有感触:“如果较真起来,管委会连最基层的村委会都管不了,要求村干部配合工作‘全凭感情’。”
除了行政权、管委会定位之外,对试验区来说,当地相关部门对一些现有政策的过分谨慎,也让他们的尝试一再受阻。
“我们在村里成立了合作社,有一些资金流动,想以合作社的名义去信用社开个账户,但对方不给办。”开账户,镇上信用社说“没这样办过”,镇政府也说“以前没这样办过”,直到最后县领导出面,才办了下来。
佛冈新农村建设投资公司的成立,从去年3月就开始准备和申请,直到今年7月才正式办完手续,终于获得合法身份。耗时16个月办完,就是因为“行政审批环节太多,各种手续办得太慢”。
引进企业需要大片建设用地,但目前试验区的建设用地指标“几乎没有”。按照设想,试验区与企业合作,盈利返还给农民,真正做到惠农。而吸引企业,首先要做好公共设施配套,需要大笔资金,资金从哪来?
“宽松的政策环境、简单高效的行政程序,是试验区探索取得成功的基础,但这些明显都是试验区眼下所缺乏的。”当地人如此概括试验区面临的难题。
目前,试验区正在进行农村土地、山林、房屋的确权,确权之后将探索将这些土地作为农村和农民的资产,用于贷款等的担保和抵押。但对这一探索,有些部门却并没有太多热情,因为这些做法都“没有先例”。
“对试验区的一些探索,有些部门在操作上还是过于谨慎。”刘恩举认为,要想做好试验区,不仅需要直接管理者努力,也需要相关部门的配合和思想解放。
来源:2013年10月10日《南方日报》
从2005年10月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至今,我国的新农村建设已经走过了整整8个年头,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作为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诸多制约因素和困难也逐渐凸显。
2011年12月,在广东清远佛冈县,广东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验区(以下简称“试验区”)悄然成立,这是全国首个在纯农村地区进行的新农村建设探索,承担着“在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地区,寻找一条可持续、可复制、易推广解决三农问题道路”的重任。
试验区两年下来却面临着不少实际问题:资金短缺、行政体制不配套、因“没先例”屡屡受阻、申请一个公司耗时16个月……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农村地区,有没有一条可以广泛推广复制的路径?一系列新农村建设的难题需要解决。
陌生的概念
大山里的佛冈县里水村大田村民小组是纯农业村,现有村民73户,283人。除了二三十人在外打工,其余人都在家务农。人口少、土地资源有限、农业规模小,大田村经济相对落后,新农村建设进展也缓慢。
“清远、广东、乃至全国,像大田村这样的地方非常多,这是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难题。”佛冈县委书记华旭初坦陈,类似以农业生产为主的贫困地区,发展面临重重困难。
2011年12月,清远市政府、佛冈县委、县政府与广东省委农办、省农业厅、国家开发银行广东分行决定在佛冈县设立“广东省社会主义新农村试验区”,在全国率先对纯农村地区的新农村建设进行探索。
试验区选址佛冈县石角镇所辖区域的龙南片区,该片区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面积118平方公里,包括6个行政村、154个村民小组,1.8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8316人、城镇人口338人,绝大部分农户从事砂糖橘种植等农业生产,是探索纯农业地区新农村建设的绝佳试验场。
前两年,听说要建新农村试验区,大田村民小组村民戈绍明还有点弄不明白。渐渐地,他知道,搞试验区要“给村里修公路,给村民修杂物房、装修住房外立面,搞一些产业如养猪、带动村民发家致富,搞农家乐”。他看了村庄未来规划图,总归“很好看”。
更多的村民仍对试验区“蒙查查”。在他们看来,新农村试验区就是“修公路”“建杂物房”。不少人不知道这件事跟自己有多大关系,他们的要求很简单,那就是提高收入,钱袋子鼓了才是最吸引人的。
不只村民,大田村民小组长戈国星当了多年村干部,“新农村建设”对他来说也是一个相对陌生的概念。“究竟什么是新农村?怎样建设新农村?我们一直搞不太清楚。”
华旭初解释,试验区的初步规划是建立政府、企业、农民、金融“四位一体”的新体制,以产业为支撑、以企业为主体、以城镇为依托,寻找一套可推广的农村建设新模式。
虽然各方面条件较差,但出乎戈国星意料,去年底大田村民小组被选为改革试点,成为“试验区中的实验区”。选大田村的理由是,这个村庄规模适中,经济条件较差,自然地理条件很一般,在试验区154个村庄中具一定代表性。
第一项改革,是重新确定村小组权责,将村庄权力重心下沉到村小组。作为村小组,之前大田村的村干部只有正副组长两人,完全依靠上级行政村的领导,村小组做事效率很低。2012年11月,清远市召开“完善村级基层组织建设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会议”,提出“乡镇-片区-村(原村民小组或自然村)”的基层治理模式,推进党组织、自治组织、经济组织的中心都下沉到村小组,提升村小组在村民自治中的作用。
根据这个思路,今年上半年,大田村小组先后成立了村党支部、村民理事会、监事会,村干部队伍也扩展到了10人,包括7名理事会成员、3名监事会成员,其中理事会理事长兼任村小组长和党支部书记。
新班子成立后,村干部做事更积极了。村干部自发组织村民平整集体土地,计划将平整好的土地进行流转,吸引企业进村开发。
用土地做“诱饵”
对纯农业地区的新农村建设来说,如何发展经济、带动农村产业的发展和农民的增收,是至关重要的问题。目前试验区正在尝试引导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等多种形式的土地流转、引进龙头企业带动农业产业化等方式,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除了试验区管委会党组书记、主任之外,朱建星还有另外一个身份——佛冈县新农村建设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作为纯农业地区,试验区资源有限,新农村公司的任务是为这些有限资源寻找市场,同时保障一些基础性和服务性项目的建设。
试验区要下一盘大棋:资源整合,鼓励农民成立专业合作社、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等多种形式的土地流转,通过市场的方式引进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当地农业产业化,进而促进龙头企业深层次地参与当地的新农村建设,与农民建立深层次的互动。
“除了土地之外,我们村几乎没有什么资源,如果能用土地流转吸引龙头企业,发展就有希望了。”大田村监事会会长戈绍否告诉笔者,现在村里正在搞集体土地平整,希望能增加吸引投资企业的“诱饵”。
目前佛冈着手在试验区内开展多种形式的土地流转,包括集体土地所有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以及农民住宅、承包地的确权、登记和发证工作,鼓励农民成立专业合作社,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等等。“通过龙头企业与集体经济组织、农户之间建立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可以为农村建设争取资金,为农业发展争取机会,为农民带来致富机会。”
探索一套可持续、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是试验区追求的目标。在外人看来,试验区并不发达,前期大量投入是“输血”,可造血能力在哪里?
猪肉的农残、药残等10多种检测指标检出为零,不少指标超过欧盟和日本标准……这是试验区即将引进的一个高科技农业项目。9月10日,某生物公司负责人向佛冈当地领导展示这套养殖技术。“养殖全过程完全不使用药物、抗生素、化学饲料添加剂,养殖成本更低,养出来的猪品质更高。”该负责人称,这种技术养出来的猪,猪肉可以生吃,甚至连猪粪都没有臭味。 历经多次考察和规划,朱建星很看好这个项目。在未来,试验区6个村每年将出产这样的生猪12万头。“引进这个企业,实际是引进了一个农业产业。”
这也是无奈之举。试验区内多年来以农业为主,没法发展工业,只能引进规模化、专业化的现代农业。
“引进产业是第一步,还将对农村合作社,农村金融融资平台等进行探索。”佛冈县委常委、副县长刘恩举说,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为农村培育发展的主体,解决农村发展内生动力不足。
尴尬与困扰
试验区两年走下来,成绩不少,一些“意料之外”的问题也不时来困扰。
“现在管委会的地位还没明确,很多事情没有决定权。”试验区管委会一名负责人倒苦水,管委会虽是试验区的管理机构,但从行政区划来算,石角镇政府才是试验区的“上级政府”,这导致管委会处理一些事务时常处于被动状态。
甚至是,试验区在一些探索工作的推进中有时会与镇政府工作产生摩擦,常有村干部向管委会反映,现在开展工作“不知道该听谁的”。
大田村理事会就是这种“冲突”影响下的产物。今年上半年,管委会组织大田村选出村理事会后不久,石角镇也根据上级的要求,在大田村组织了一次选举,而两次选举产生的成员不尽相同。
按照规划,本来村理事会只有7人左右,但两次选举却共有10人当选。最后没办法,只好定了个折中之策,两次当选的成员都纳入村领导班子,其中7人成了理事会成员,3人做监事会成员。
笔者了解到,现阶段,管委会机构建设仍待完善,试验区辖区内大多数行政事务仍归石角镇管理,而管委会身份上的尴尬,影响着试验区一些改革步骤的推进。
“没有行政审批权,引进企业时遇到很多麻烦,土地指标、环评都是麻烦事,得求其他部门通融。不少事要县领导协调,但试验区工作这么多,不可能每一项都要领导出面吧?”体制上的不独立,朱建星对这些限制深有感触:“如果较真起来,管委会连最基层的村委会都管不了,要求村干部配合工作‘全凭感情’。”
除了行政权、管委会定位之外,对试验区来说,当地相关部门对一些现有政策的过分谨慎,也让他们的尝试一再受阻。
“我们在村里成立了合作社,有一些资金流动,想以合作社的名义去信用社开个账户,但对方不给办。”开账户,镇上信用社说“没这样办过”,镇政府也说“以前没这样办过”,直到最后县领导出面,才办了下来。
佛冈新农村建设投资公司的成立,从去年3月就开始准备和申请,直到今年7月才正式办完手续,终于获得合法身份。耗时16个月办完,就是因为“行政审批环节太多,各种手续办得太慢”。
引进企业需要大片建设用地,但目前试验区的建设用地指标“几乎没有”。按照设想,试验区与企业合作,盈利返还给农民,真正做到惠农。而吸引企业,首先要做好公共设施配套,需要大笔资金,资金从哪来?
“宽松的政策环境、简单高效的行政程序,是试验区探索取得成功的基础,但这些明显都是试验区眼下所缺乏的。”当地人如此概括试验区面临的难题。
目前,试验区正在进行农村土地、山林、房屋的确权,确权之后将探索将这些土地作为农村和农民的资产,用于贷款等的担保和抵押。但对这一探索,有些部门却并没有太多热情,因为这些做法都“没有先例”。
“对试验区的一些探索,有些部门在操作上还是过于谨慎。”刘恩举认为,要想做好试验区,不仅需要直接管理者努力,也需要相关部门的配合和思想解放。
来源:2013年10月10日《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