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深处的庭院

来源 :鸭绿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vaclam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夏日午后,斑驳的阳光透过古槐丰满的叶片,泼洒在寂静的胡同里。砖墙、房檐、地面和屋顶的琉璃瓦上,到处可以看到这光影的流痕。随着太阳一路西行,光影不断变化着,时大时小、时长时短、忽明忽暗,一寸一寸地记录着时间的流逝,就好像人的一生,由小及长,由长及老,终究逝去。
  大北京六条环路,环环相扣,黑芝麻胡同被圈在了圆心,这圆心被二环外的幢幢高楼大厦、层层车流人海所包围,盛世的喧嚣与浮躁到了这里却戛然而止,胡同里的一切安静地徜徉在时间的光影中,如同静止了一般,蹉跎度过,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除了胡同口的老槐树身上多了几条褶皱外,不曾有何变化。
  人寻出身,物问起源,黑芝麻胡同也不例外,自有它的前世今生。单从胡同古老的建筑和门口蹲着的石狮子,你也能看出它年代的久远。查阅资料,上载:“黑芝麻胡同,明代属昭回靖恭坊,称何纸马胡同。清代属镶黄旗,宣统时称黑芝麻胡同。据传,此胡同有一何姓糊纸马者,开有一‘七巧斋’作坊,故名。后人以其谐音讹称何纸马为黑芝麻。”现在的胡同口写着,“黑芝麻胡同,京城鼓楼东大街南侧,呈东西走向。东起南锣鼓巷,西止南下洼子胡同。全长二百六十五米,宽五米,沥青路面。”
  胡同并不长,站在路口向里面望去,却显得深邃。两旁是枝繁叶茂的古槐,树干上的褶皱如同历经风霜的老人面孔。青砖灰瓦、朱门绣户掩映在浓密的树荫中,就是在夏日的午后,也不显得明媚,倒让人感觉有些阴森,但这阴森其实并不可怖,如同是在一个破旧的电影院里欣赏着经典的黑白电影。古老的黑芝麻胡同就像一个舞台,每日都在上演一幕幕悲欢离合的故事,每个人都是故事里的主角,没有导演,没有剧本,不会NG,每个演员都在尽其所能地演绎自己独特的人生。只是这主角经常会更换,担任过黑芝麻胡同的主角有不少,时间却有长有短,短则数月,长则数十年,然而早晚会换,来来去去如走马灯似的,胡同却依旧如故,只是墙上多了几分苍凉,老人口中添了几则故事。铁打的胡同流水的主人,物是人非、繁华落尽之后,还是会复归空寂宁静。
  13号院位于胡同的中间位置,敞开的朱红色大门两侧,竖着汉白玉石圆门当,门楣上配有木雕户对,门口一对上马石,对面是一字影壁。跨门而入,完好如新的内影壁彰显着原主人的显贵。这里原是清末京城四大财主之一,刑部尚书、四川总督奎俊的府邸。奎俊是荣禄的叔父,清末历史的风云人物,然而清廷倒台后,这些遗老遗少很快就退出了历史的舞台。民国时期,外交总长顾孟余看中了这处宅院,买了下来在此居住。之后数十年间,13号院几经辗转,数易其主,见证了时代的变迁,庭院也平添了几分沧桑。从门口向里面张望,可以看见这面保存完好的内影壁,人艺话剧《四合院》的布景里有个精美的影壁,就是以此为原型复制的,也曾有多部影视剧在这里取景拍摄,最有名的便是电影《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走进门来,东院是花园,西院是住宅,早年曾有五进院落,月牙河、厅轩、亭榭等,上马石、花厅、影壁、垂花门一应俱全,游廊连接着各处院落,不仅美观,又兼具实用功能,可以遮风挡雨,供人歇息,廊上的雕花纹饰、彩绘壁画花鸟人物栩栩如生。倚廊而立,正好可以欣赏这院中的风景。西院是一个被游廊环绕的小院,堂屋前的左侧栽了一棵石榴,右侧便是一株海棠,花朵虽已凋零,枝头却已硕果累累,缀满枝头的石榴和海棠寄托着主人家多子多福的美好寓意。透过堂屋落锁的大门向里看,屋内家具陈设如初,只是落满了灰尘,不知有多久未曾打扫,想必当年这厅中也是宾客如云,热闹非凡,如今门可罗雀,蛛网密布,真是令人唏嘘。高大的院墙把庭院与外界隔离开来,走在墙外的人们,谁又能知晓墙内的秘密呢?一堵墙隔开了外界的纷纷扰扰,也使这里一直保留着主人当年离去时的样貌,得以静静地躺在时间的光影里。
  庭院里依然生活着不少居民,解放前的达官显贵、前清遗老早已纷纷然不知何处去,解放后的工农兵群众占据了庭院东侧的花园和后面的五进院落,然后如切蛋糕一般将其分割成若干个大杂院,原有的格局早已不见踪影,富丽堂皇的屋舍被改造为各种用途,不见了当年的风采,“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只有老槐树上的乌鸦,站在树梢上不时发出“嘎——嘎——”的叫声,仿佛在提醒人们这里曾经有过的尊贵与荣耀。
  夕阳闪着金光落进黑芝麻胡同,放学的孩子们在胡同里跑跳着玩耍,小猫趴在房檐上伸着懒腰,几个大爷围在一起下棋,厨房里飘出了饭菜的味道,一切如此安静、祥和,生活仿佛从未改变。当金戈铁马、富贵荣华远去以后,能留下的只有黑芝麻胡同這个名字,守望在油漆斑驳的砖墙上。
  【责任编辑】 行 者
其他文献
其实当爸妈决定今年暑假要以搭船方式度假时,我并不是那么兴奋,甚至有些迟疑。不久前,娜塔邀我去她家看“铁达尼号”光盘,残酷的灾难惊心动魄,影片最后,那个年轻男孩缓慢沉入漆黑冰冷海水的一幕,让我心痛、惊悸。当然,对搭船度假的迟疑,并不是铁达尼号在起主要作用,而是,当苏珊、瓦蕾莎她们准备了睡袋、背包、登山鞋去参加夏令营,我却跟着爸妈弟弟一起行动,对于可能被取笑为“不成熟”、“还赖在爸妈身旁小乖乖”的尴尬
期刊
春暖花开的四月,我从Reno(里诺)来到Florida(佛罗里达州,以下简称 FL)州的一个小镇Bartow(巴托)探望在这里工作的老公。  这天傍晚,我和老公出去散步,走在一条只供行人散步、跑步,或骑车的小路上。我不知道它有多长?但它却离我老公租住的公寓很近,公寓紧挨着一条叫98号的高速公路,穿过这条公路便是。  第一次走在这条小路上,我便喜欢上了它。它没有各种机动车的轰鸣声,也没有宽阔的马路那
期刊
当我经过曼哈顿57街的时候,总忍不住要去找那个学校,纽约艺术学生联盟,但是已经找不到了。  我从1982年9月开始在这个学校里学习,到1985年结束了留学生的生活,在这三年多的时间里,交到了很多的朋友,当时我们这一批洋插队的难兄难弟,现在无数次地被人羡慕,因为在我们的圈子里有木心、陈丹青、艾未未、陈逸飞、颜正安等许多朋友。  走出校门,我又与从台湾旅居纽约的艺术家开始交往,认识了姚庆章、李茂宗、韩
期刊
来纽约不能不认识来自台湾的诗人王渝。她的名字是纽约华文文学界的一部分,无论新老作家还是文学爱好者都知道她,王渝的影响力不容错过也无法取代,她是个充满魅力和热情的诗人作家,是纽约华文文学界的常青树。  王渝的文学生涯可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她的大学时期,那时她和一批向往自由的年轻知识分子就不甘寂寞,开始以各种方式,主要是诗歌,表达对现实的叛逆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给白色恐怖下的台湾带来一阵春风。我看过
期刊
《滚滚辽河》作者纪刚,我总喊他赵伯伯。他是我师大实习时,台北文山同事孙宝珊老师的东北抗日生死伙伴。慈蔼的孙李老师伉俪,是小学同桌孙一的爹娘。孙家从东北五二三蒙难惨烈牺牲六位亲人而复流徙,避隐城郊碧潭边,从不轻露感怀,只能读其书,懂得他们人格高华,萌发的民族殉道精神,才更加具象化。  1994年元月,周匀之主编,将我的文章《文化中国和儒学的创造转化——杜维明教授》刊登在《世界日报》周刊首页。素昧平生
期刊
1  初冬的早晨很冷,那冷是从上至下的阴冷,云冷风冷,连灰色的混凝土路面都透着一股寒气。昨夜被风吹落的叶子,在路边瑟瑟发抖。晨曦初露,街上少见行人。一阵高跟鞋敲打水泥地面的清脆声音,划破了清晨的寂静。走过来一位上班女郎,她叫黛丝。  黛丝扯着拉杆箱,步履轻快矫健。黑色长筒靴,雪花呢短大衣,加一顶黑白色绒线帽,搭配得干练精致得体。这条路她太熟悉了,从停车场到她的办公楼,早晨步行十分钟,成了她每日必修
期刊
无时不在的我只有通过与总是不在的你的对峙才显出意义。  ——罗兰·巴特  1  我好像总是不怕死!夜闯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跑楼兰古国,跑昆仑山,跑阿尔金山脚下,跑万重秦岭,却都离死亡只差半步。其实有谁真不怕死呢?这当然要看死的归宿是什么样子。比如时间,地点,环境,还有你要做事情的理想。而独自一个人一下子闯进北川,经历了世界上最难熬的28个夜晚,踏进了世界上最险峻的峡谷断崖,至少这时即使被吓死,也还是
期刊
林里每天上班的必经之路上可以看到海。那是95号高速公路在康州南部段,沿着大西洋的长岛内湾一路向北,在布里奇波特市和纽黑文市交界处有一个海港,就叫纽黑文港。那里是康州黄金海岸线上贫困的“下只角”, 那附近几个镇居民中靠政府福利度日的占相当的比重,剩下的是蓝领底层, 学区差,房价低迷不振,空有一片海景和一处处沙滩。  自2001年始,林里一直在纽黑文的工业园做数据库管理。她住在诺瓦克,每天早上,从95
期刊
太阳还没有从地平线下爬出来,冷冷的空气就包围了村外林中空地。让我藏在此处吧,亲眼看看空地上会发生什么!朦胧中,一些模模糊糊的林中生物到来了,只是无法确认是什么。渐渐地,整个空地都被白白的霜覆盖了。  太阳升起来了,阳光照耀着空地,霜渐渐融化了。慢慢地,绿色从霜下面露出来了。只有在树木遮挡住的阴影里,还残留着最后一点不愿意融化的白意。  一个冬天的午后,地面上的积雪还有一定的厚度。我饶有兴趣地观察一
期刊
1  孔献科到美国的那一天是个风和日丽的八月天。他走出飞机,进入候机大厅时,看着周围熙攘人流里比例很高的白色人种,却不知怎么在骄傲的同时又混搅着点自卑的感觉。好在周围还颇有几个同机而来的中国学生,十几个小时的飞行后,看上去赶得上自己精气神的还真没两个,他便又有些兴奋起来。再想到黛珊就在外面等着,他心头就又涌上点不安、焦灼之类的情绪。  排着长队,到头却只问了几句,就入关了。出关手续终于办完,取了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