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是老村 老村有老街

来源 :山东画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bo11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乡变成了城,乡愁无乡可解,就只能自寻舒缓之径。
  寻一条老街,演一场老戏,过一个“不一样的年”。怕只怕,乡愁更愁。
  周村,这座被誉为千年古城,百年商埠的地方,沐浴着唐风宋雨一路走来,灯火几重,罅隙倥偬,几经沧海桑田,终留得一座座高大恢弘的青砖灰瓦老房子,一条条踏出商人印记的石板路。作为承载周村厚重历史文化的大街、丝市街、银子市街等古街道,其意义不仅是鲁商发源地的重要载体,更是见证当时周村商业“驾乎省垣之上”市场精细化分工的规模,“济南日进斗金,不如周村一个时辰”绝非浪得虚名。凝视这些老店铺、老街巷,依稀可以想见当年商贾云集的繁盛景象……
  洗尽铅华呈素姿,如今,那些锦衣华服的达官贵人,华贵奢侈的酒肆排场,渐从历史的尘埃中化为乌有,人去楼空,物是人非,留下的是一排排仍然吞吐着古旧气息老建筑,还有一代代生于斯长于斯的老街人家。
  不管时空如何转换,老街上演什么,这里发生的人和事都是与我相关的,或者说是我最关心的。近年来,旅游让周村老街重新焕发了生机和活力,因宣传工作需要,更是出于对地方文化传承的使命感,一直致力于挖掘、策划、拍摄老街的文化和事件,通过策划各种主题节庆活动达到了宣传周村历史文化的效果,尤其是每年一度的重头戏“周村民俗过大年”早已成为好客山东贺年会的主打品牌。“周村过大年”在2007年开始策划包装亮相,意在通过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引发人们对让这座百年商埠的关注和兴趣,促进旅游发展,恢复百年前的历史记忆。2007年春节开始推出“周村民俗过大年”,在北方冬季旅游相对萧条的境况下,周村朦胧的年味无疑为寻找年味的人们带来了一丝喜悦和亢奋。经过几年的运作提升,2010年“周村过大年”实现了突破性的飞跃,我们与山东大学达成异地联盟,邀请留校的外国留学生来周村过年,体验中国传统民俗文化,如期所料,“老外周村过大年”一战成名,我拍摄的外国友人与当地百姓一起狂欢的图片几乎是一夜之间蹿红网络,享誉旅游界,“周村民俗过大年”品牌活动迅速成为“好客山东贺年会”旅游翘楚。此后的几年间,每年都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外国留学生在周村吃年夜饭、观灯、参与民俗活动,欢度中国年。每当透过镜头观看这片或宁静、或热闹的老街时,脑海中总是跳跃着兴奋的神经。白雪覆盖下的寂静深邃,正月十五雪打灯的唯美意境,更有中外游客的民俗狂欢,一幕幕、一组组美妙的画卷铺陈在我的眼前,在我眼中瞬间定格成永恒。
  2015年大年初一,来自俄罗斯的小伙子鄢腾华说:“这是我第二次来周村过年了,因为喜欢中国文化,我已经留在了中国工作,而这里是一座沉淀了百年的老城,到处有历史文化的痕迹,在这里过年还能参与很多有意思的活动,玩得很happy。”
  看着那些游客乐开花的样子,我常常感同身受,或许多少年之后,哪一位外国朋友的后裔会拿着他爷爷的老照片来这里巡游,那时的“大街”会更加的苍老,历史会赋予它更多的内涵和魅力,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一次难忘的旅游,必定是一次文化之旅、精神之旅,历久弥香的周村老街必定会走向世界,为更多的人所了解。
  春节,置身周村古城年景,熟悉而陌生,内心里总还是固执地认为,古城是老村,老村有老街——这里有老乡们一生赖以依恋的乡愁。
其他文献
社会的发展,生存、生活方式的变化,造就了远离家乡、亲人,在外谋生的一代人。在相当长时间里,被生活的艰辛裹挟着前进的我们,无暇思索,无心想念。直到生活趋于稳定,步伐逐渐放缓,回望来路,漫长时光里压抑着的,对原乡的思念与依恋之情喷薄而出。  春节,这个华夏文明中最具代表性的节日,自然而然成为找寻乡土记忆的最佳载体。我们回望原乡,我们遍寻乡音,我们寻找传承,我们试图复原记忆中关于乡、关于年的一切,只为一
期刊
叔叔、伯伯、哥哥、嫂子甚至爷爷、奶奶、小侄女,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最舒心的笑容,  让你真真体会到,这里就是心中日夜思念原乡,这里才是“家”。  当他们涂上油彩,穿上戏服,敲起锣打起鼓,最传统的年景,最纯正的乡音,  所有的思乡之情烟消云散。游子暂别愁滋味,乡土狂欢最是情。  每到元宵节,生活在城里的人都会走上街头观看花灯扮玩,而今年的元宵节,我跑到章丘的三德范村,目睹了一场农民扮玩的盛况,一位农民
期刊
原乡是此时回不去的家,乡愁是当下难解的思念。  最这个叫“年”的节日里,总有人因无法团圆而一腔愁绪。于是,所有关于乡、关于年的记忆也就尤其清晰而深刻。无论身在何处,城市的霓虹与喧嚣,  终究挡不住望年思乡的情愫。  同一时间,现实与记忆,两条空间线,  串起了作者对乡的思恋。  腊月二十七,我从潘庄回到济南,27年来,我有两次春节没有在潘庄度过。一次是在2001年,我突发奇想体验一次在县城过年的感
期刊
记忆中的年景里,年少的我们盼着放炮吃肉穿新衣,盼着迈过村子外的大山看新鲜的月亮。那时的除夕夜,闭上眼睛许下走出家门畅游天地的心愿。那时候,我们的心底没有乡愁,我们安生在家乡最温暖的怀抱里,乡情是脚下的土地、吐纳的空气,它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唯独还未沉淀在心底。  就在那个时候,我们听到了那首悠扬的天籁:  山上有路  路难行嘞  弯弯曲曲  一层又一层嘞  小哥要去看小妹嘞  不怕山高路不平
期刊
2月14日是情人节,也是山东能源淄矿集团亭南煤业公司春节放假职工返乡之日。在由西安开往山东的K912次列车上,坐在6号车厢的该公司女职工逯蕾收到了一个意外的“惊喜”。  “老婆,节日快乐!”不知何时,丈夫孙晓辉从一旁的座位上猛地站起,随即将一束散发着淡淡清香的玫瑰花和一盒包装精美的德芙巧克力递到了逯蕾面前。  逯蕾顿时露出惊讶的表情:“傻样,你什么时候给俺买的?俺以为你忙得给忘了!”  “嘿嘿,俺
期刊
这条路为人熟知,是因为它是去医院的必经之路。每天这条路都是车水马龙,拥挤不堪。在这拥挤的人群中,有很多是来自全省各地的求医者。而在这些求医者中,很多人来自农村,他们或者因病所困,或者没有排上号,或者没有床位,不得不寄居在对面的家庭旅馆里。小康旅馆里,就寄居着很多这样的房客。  205房间里的小夫妻  已经是傍晚时分,在小康旅馆205房间里,25岁的叶卫刚刚做完放疗回来,静静地躺在床上,显得有些疲惫
期刊
梁山水泊一百单八将的故事深入人心,这里的人们以各种形式展示这独属于他们的地域文化。2014年,梁山民间艺人潘秀芝的剪纸作品《108将》惊艳了世人。  稳坐交椅的宋江,雪夜上梁山的林冲,手拿板斧的李逵……形象生动的水浒人物,在潘秀芝的剪刀下缓缓成型,梁山一百零八名好汉的形象呼之欲出。作品长50米,宽0.56米,人物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刀法细腻,线条流畅,有较高的艺术性和收藏价值。作者是42岁的潘秀芝
期刊
2015年2月12日,临近春节,我们走进青岛开往上海虹桥的动车,体验了一次春运的涌动。  回家过年被称为“中国式大迁徙”。旅客从四面八方而来,又从四面八方而去。他们怀着各自的心情,有的要忙着赶上除夕的团圆夜,有的忙着节日间的探亲访友,有的忙着趁着假期外出旅游,有的见缝插针忙着公务……动车在奔驰,快速地掠过片片原野,穿过个个城乡,这时可以猜想出乘客有一种共同的心情:他们尝到了动车既稳又快的甜头,让速
期刊
2014年末,济南最低气温已经跌入零度以下,一名女孩在街头卖地瓜筹款救哥哥的照片被市民发到网上,次日济南当地一家媒体采访报道后,“地瓜妹妹”的名字迅速走红网络,随着更多报道出现,一名普通女孩频繁曝光在公众面前。  同时,“炒作”“幕后推手”等关键词不断和“地瓜妹妹”关联起来,由此也引发了一系列关于大病救助的讨论。一个多月过去,“地瓜妹妹”已收到来自各方捐款41万余元,凑够了哥哥白血病手术的初期费用
期刊
莱芜钢城区下陈村农民韩克是一个喜欢“折腾”的人,别人感觉可望不可即的事,他却敢想敢做。他不但拍电影,还拍贺岁片,他不但唱蟠龙梆子,还救活了这个行将消亡的传统剧种。这位28岁的小伙只有初中文化,却通过自学成了农民导演。  因为喜爱蟠龙梆子,在外打工的韩克辞去每月两三千元的工作,回村当上了蟠龙梆子剧团的团长,这一年他只有17岁。蟠龙梆子唱腔婉转欢快,俗称“老婆调”,距今已有近三百年历史,是莱芜市非物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