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最钟情的是道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vgpzz6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讲记
  开宗明义直指道性,大人之学,人生之学问,个人之修养,修齐治平内圣外王的根本道,根本路,根本心法是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立德、立功、立心。宗圣曾子犹如当头棒喝,告诫一切众生,人生的根本大道就是光明正大内在的德行、德性,只有内心充满道德光明的人,才能仁义礼智信,才能亲民爱人,才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才能讲信修睦和谐万方,安身才能立命,立德方可立仁,人生最高的追求就是积善,上善若水,上善广施。这段话是整个大学精神的要害,是儒家修行的根本,是整篇大学的总纲领,画龙点睛的龙眼,领悟了这段经文的根本义,就真正了知大学的真精神。一道三纲。道,是根源。大学讲的是道,宇宙人生的道,是究竟圆满的智慧。人生的道路,修行的道次第,生命的根本道路,大道至简,大道无形。道,是宇宙的法则。道,玄之又玄。道,决定路。道,是旗帜。道,是方向。道是体,德是用。道决定理,道生一,生一切万物。大学开篇直抒胸臆,曾子告知后学,本经文讲述的是人间大道,绝非小聪明,小伎俩,而是根本智慧,是无师智、根本智。
  大学开篇,言简意赅要害的说,就是成为大人、大丈夫、大君子的修学问真之道路,就是光明本俱的德性,道德人人本有,亲民仁爱,修身安人,积善成德。宗圣曾子直指人心,大刀阔斧,披荆斩棘,惊天霹雳的正告一切众生,与天地宇宙一体合一的圣人、智者、君子、大丈夫,立于世间的一个中心三个纲领:一心就是道,三个纲领就是明明德、亲民、至善。这就需要我们明白,古人问学,到底学什么?肯定不是学一般的知识,一般的聪明,一般的技巧,更不是一般的术,而是道。所以古人学习,不是一味的增长头脑,而是问心,是心学,是智慧之學,是修行。道,不是聪明思维的堆砌,而是明心见道。一旦拨云见日,一片澄心光明。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凡夫是一辈子钻营,贪婪于食色性也,痴迷于功名利禄荣华富贵。君子开始修身,不断的反省、检讨自己,安身立命。但修身和成道还有很长的距离,修身的人较多,成道成佛成仙的人很少,为何?就是真正悟道很难。所以大学之道,这个学,非寻常,修学、博学、省察克治之学,明心见性之学,根本学。学什么?成道!所以孔子说“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君子最钟情的是道,是根本智,无师智,实相般若。
  沉睡的狮子。醒来!
  1906年日本仙台医学专科学校,给正在上课的学生,播放反映日俄战争的一部影片。一个为俄国服务的中国间谍,被日本特务组织抓获,要执行枪决。当时一群身强力壮麻木不仁的中国人在围观、甚至起哄。全班的141名日本同学,哄堂大笑,呼喊“东亚病夫”那副蔑视中国人,嘲笑失败、落后、腐朽的中国的那副嘴脸,深深刺激了班级唯一的中国人,周树人。从小就在父亲周伯宜疾病缠身,自己矮小的身躯,一直匍匐在高大的药柜前买药的情景,深深的刻印在幼小的周树人心灵,父亲35岁就离开人世,从此家境寒酸被人欺侮的境遇,使长大后的周树人一心决定从医治病,甚至战争期间可以做军医,宣传维新思想。但,此刻的堕落、无知、混账、散沙、行尸走肉的国人形象,瞬间如同棒喝,如同冬日里的晴天霹雳,一下子震醒了周树人,他终于明白: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学医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强健,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救国,首先应该救治他们麻木愚昧的精神,唤醒国人,让中国人觉悟。我的第一要义,是要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事,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提倡文艺运动了。从此中华大地上少了一名医生,诞生了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革命者鲁迅。道不同,路就不同。道觉悟了,人生就通透光明。道的开悟总是在刹那,甚至总在人生最为脆弱苦闷的时日。从此鲁迅开始挥动手中的尖刻锐利的笔触,叱咤风云的战斗在中国革命的第一线,他向沉寂的中国发出振聋发聩的第一声“呐喊”:“这寂寞又一天一天的长大起来,如大毒蛇,缠住了我的灵魂了。然而我虽然自有无端的悲哀,却也并不愤懑,因为这经验使我反省,看见自己了:就是我决不是一个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英雄。”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我之所谓生存,并不是苟活,所谓温饱,不是奢侈,所谓发展,也不是放纵。
  什么是路?就是从没有路的地方践踏出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毛泽东主席说: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的民族英雄。
  人生最重要的读书、参学、做人、立业、建功,方术、窍诀、技术、方法都不是最重要的,道,是要害。道,是根本。道,任何人给不了你,必须自悟。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正如金刚经所言: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道在自性,自见光明。大学之道,不是知识的推理,不是逻辑的思维,更不聪明的辩驳,而是内心与天地宇宙相合、相契、相应。内心的莲花,在恰当的时候,一夜绽放。鲁迅一旦悟道,如暗夜的灯塔,照亮当时黑暗的旧世界,给国人之魂魄,扎入强心针:沉睡的狮子,醒来!
其他文献
朱熹:大学者,大人之学也。明,明之也。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但焉气禀所拘,人欲所蔽,则有时而昏;然其本体之明,则有未尝息者。故学者当因其所发而遂明之,以复其初也。新者,革其旧之谓也。言既自明其明德,又当推以及人,使之亦有以去其旧染之污也。止者,必至于是而不迁之意。至善,则事理当然之极也。言明明德、新民,皆当至于至善之地而不迁。葢必其有以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
期刊
策划:本刊编辑部  主笔:祺悦  责编:刘书含  宋代大思想家张载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段精辟言论集中刻画了儒家士子内圣外王,修齐治平的根本智慧。是中国人的真灵魂、真骨血、真精气。中华民族文化的根基在儒家,儒家的根本精神体现在《大学》。  《大学》,儒家之“圣经”,中华民族真精神。《大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真脊梁。《大学》,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真正的国士精神,士可
期刊
“大学”二字,大人治学,大人觉学,大人修学。大光明智慧之学,大手印大圆满修学次第。易经说:“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  什么是大人?顶天立地,知晓阴阳五行相生相克,顺天时察地利明人和。洞见吉凶祸福盛衰起伏成败利害的演化,奉天承运,与一切众生鬼神合道合德。人来到这个世界,就是为了成为人格丰满的
期刊
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老师对他(她)的影响至关重要。如果一个人在学生时代,能遇到一个或几个对自己能有启蒙作用的老师,那实在是一件幸运的事。近读大学者钱穆的《师友杂忆》一书,发现钱穆就是一个非常幸运的人,在他求学阶段,遇到了三个十分另类的老师,对他的人生之路产生了极大影响。  钱穆十岁的时候,进入果育学校读书,在这里,他遇到了一个叫做伯圭的老师。钱穆喜欢读课外书,特别是《三国演义》,他读得很熟。于是
期刊
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的传奇皇帝,传奇的不光是他寒微的出身、坎坷的经历以及成功创业奋斗史,还包括他的长相,这也一直是个难解的历史之谜。电影《邪不压正》上映后,因为廖凡与朱元璋画像“撞脸”,朱元璋的相貌再次成为热议的话题。  流传至今的朱元璋画像大约有十几种,不外乎美丑两大类,只是程度有所不同,丑到极致的犹如今天的“恶搞”,那哪类更接近历史事实呢?我们先从一个民间故事说起:  朱元璋称帝后,遍召丹青高手
期刊
翠影层层,斑驳一地傲然风骨,芳香弥漫沁出一股绝世风姿。  不知何时,竹的身影进入了我的记忆中,只知道它有一身非凡的傲骨和芬芳的清香。窗外,竹子随风飘摆,婀娜多姿,空气中夹杂着一股沁人心脾的竹香——清幽而淡雅。  九百多年前,苏轼隐居归林,着一身素衣,桌上一杯素茶,零星几片竹叶飘落其中,突出了苏轼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傲然风骨,他豪气万丈,挥洒笔墨“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几个苍劲有力的大字
期刊
在《学衡》上的一篇文章里,梅光迪君说:“实则模仿西人与模仿古人,其所模仿者不同,其为奴隶则一也。况彼等模仿西人,仅得糟粕,国人之模仿古人者,时多得其神髓乎。”我因此引起一种对于模仿与影响、国粹与欧化问题的感想。梅君以为模仿都是奴隶,但模仿而能得其神髓,也是可取的。我则以为模仿都是奴隶,但影响却是可以的,国粹只是趣味的遗传,无所用其模仿,欧化是一种外缘,可以尽量的容受他的影响,当然不以模仿了事。  
期刊
曾经读过一些当代文人怀念宋朝的文章,表达出了愿意生活在宋朝的强烈愿望,那么,为什么文人都愿意回到宋朝呢?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一点,是因为在历朝历代中,宋朝对读书人是最宽容的,所以才让读书人心向往之。  相对于动辄大兴文字狱的清朝,宋朝可谓是文人的天堂。在两宋时代,几乎没有文字狱,知识分子可以自由地上书言事、批评时政,尽管有时言论过激,但也不必担心因言获罪。为什么宋朝对知识分子这么宽容呢?
期刊
在原始社会,我们的祖先就开始以火取暖。后来,为了能随意挪动火堆,就把火放到一种烧制的陶器里(炉或灶)。《拾遗记》载:“及夜,燃石以继日光……昔炎帝始变生食,用此火也。”可见,我国上古时期便发现了煤炭,并用其生火取暖做饭。  秦汉时期,主要依靠“壁炉”和“火墙”取暖。火墙是用两块筒瓦相扣,做成管道,包于墙内,与灶相通,用以取暖。到汉代,便有了温室殿,这是皇帝冬天居住的暖殿,殿内有防寒保温的设备。《西
期刊
读史书《吕氏杂记》,读到了这样一个情节:宋朝有一位叫吴坦求的人,在太学读书,有一天,他去拜见姜先生,但姜先生正在家闭门谢客呢,于是,吴坦求就从窗缝向室内看,发现姜先生“俨然危坐,如对贵宾”,原来,姜先生是个自律极强的人,并不因没有人而放松自己。这一情节引发了笔者的联想,因为,笔者也曾读到过几个关于自律的情节,只不过不是发生在古人身上的,而是发生在现代人身上的,说明有的现代人自律性也極强。  最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