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性生产模式下的职业教育变革

来源 :现代职业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reststonezgd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人类社会已从工业时代向新工业时代迈进,柔性生产模式逐渐替代大规模生产模式。当前我国的职业教育仍然以满足大规模生产模式的技能需求为目标,教育链、人才链和产业链脱节问题突出。分析了柔性生产模式下技能需求的变化,探讨柔性生产模式下的职业教育目标定位、职业教育内容和职业教育方式的变革。
  [关    键   词]  柔性生产模式;技能需求;职业教育变革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22-0004-02
   职业教育与社会生产有着天然的联系,不同的生产模式由于对职业技能的要求不同,职业教育的形态也就有所不同。当前我国的职业教育仍然以满足大规模生产模式下的人才需求为目标,导致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的脱节。因此,迫切需要重新定位职业教育目标,变革人才培养方式,创新教育方式,以实现人才链和产业链的统一。
   一、柔性生产模式下的职业教育目标定位
   (一)柔性生产模式下职业技能的变化
   传统工匠式生产模式下,产品从设计到制造的全过程由一个人单独完成,工匠需掌握产品生产的全部工艺。在大规模生产模式下,分工细化,工人只需具备低级专项技能即可满足生产线的需求。柔性生产模式的特点是通过灵活调整生产线来开展定制化生产,产品呈现多样化和个性化的特点,职业技能呈现以下三个变化。
   1.从低技能向高技能转变
   在柔性生产模式下,简单、重复的低端技术将被智能机器人和自动化设备所替代。各行业领域工作过程的分工化和人才机构的分层化大幅弱化,各类技能操作高端化和智能化特征凸显,工作方式研究化及服务与生产一体化趋势明显[1]。从业人员需要掌握复杂的高端智能设备的操作技能,以及人机交互、物联网、大数据、IT应用等高端技能才能胜任相应的工作内容。
   2.从专项技能向多项技能转变
   柔性生产模式下,岗位之间分工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工作任务的完成往往需要团队共同完成。德国工商业公会指出,“未来德国职业教育最大的挑战就是人才需求的弹性化。德国的职业教育必须从过去培训单一技术走向多元技术,未来需要的不再是专精于单一技术的人才,而是具备灵活运用的多元技术人才”[2]。例如,一位从事仓储管理的从业人员,除了掌握入库、盘点、订单处理等基本作业技能外,还需要具备数据分析、与上下游沟通协调、处理个性化订单、人机交互等多项技能。
   3.从专业技能向复合技能转变
   新工业时代,孤立的生产过程被打破。从纵向上看,供应链原本独立的各个环节已成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体,从设计研发到制造生产到物流销售,各行业各企业的界限已被打破。制造企业的从业人员不仅需要掌握生产制造的职业能力,还需要参与产品的研发设计、物流营销乃至售后服务等多个生产环节。工作能力要求将有可能复杂到打破设计、制造、销售、维护之间的界限,要求劳动者具有极高的复合型能力[3];从横向上看,过去那些集中、单一、标准化的生产将向网络化协同生产转变,传统彼此独立的企业将向跨界融合型企业转变[4]。从业人员不仅需要掌握从事本行业本企业所具备的技能,还需具备跨界的职业技能。
   (二)柔性生产模式下职业教育目标定位
   新工业时期柔性生产模式的技能需求变化较大,职业教育变革的首要问题就是教育目标的重新定位。从技能变化的特点分析,新工业时期的职业教育目标应定位为:具备创新能力的高技能复合型人才。创新能力突出了对“柔性”生产模式下的工作不确定性应具备的反应力、判断力和选择力。复合技能强调在新工业时代岗位界限模糊化应具备的跨界融合能力。
   二、柔性生产模式下职业教育内容的变革
   与传统职业教育相比较,新工业时期的职业教育内容更加复杂和宽泛,在进行职业教育内容设计时应突出以下几点。
   (一)以职业核心素养为主线设计教学内容
   新工业时代柔性生产模式下,对于从业人员的技能需求不再仅仅局限于某一岗位或某一专业领域。同时,智能化会加快技能知识的更新,新的技能会快速替代旧的技能。所以加强核心素养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核心素养的培养可以加强学生的迁移能力和生涯持续发展能力。因此,课程开发逻辑主线应从基于岗位胜任能力为主线转向职业核心素养为主线。以职业核心素养为主线的课程内容开发,首先应开展充分的市场调研,与企业一线专家研讨职业核心能力的构成,再进行课程内容和课程标准的精心设计,将核心素养有机融入相应的课程内容中去。例如通过一些文化基础课,如大学语文,融入审美情趣、人文情怀、沟通交流等职业素养;将爱岗敬业、创新创业、安全高效、成本节约等职业素养融入相应的课程或教学案例中去。总之,职业核心素养应成为职业教学内容设计的主线,融入每一门课,每一堂课,每一项活动中去。
   (二)模块化设计教学内容,快速响应工作世界的变化
   新工业时期,技术更迭的周期将越来越短。当前职业教育存在的明显问题就是知识技能的陈旧和老化,一门课程一旦形成,有了自己的体系,教学标准就少有改变,教育的滞后性明显。为应对行业知识、技能的变化,当前多数职业院校的做法是增加新的课程,比如,物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的广泛采用,在原课程体系中增加物联网技术课程、大数据技术课程。这种简单的课程叠加的做法最后会让课程体系混乱,内容庞杂。模块化设计教学内容以最小知识点或者技能点设计模块,根据市场对知识、技能的变化,增加或删除相应的知识技能模块。例如,随着智能仓的出现,可在仓库布局的课程中增加智能仓布局的模块。这样既能快速响应市场对知识技能的变化,又能保持相对稳定清晰的课程体系。    (三)打破专业边界,开展以专业群为单位的跨界课程体系设计
   新工业时代背景下,行业企业的边界越来越模糊,行业之间的融合度越来越高。例如制造业与物流业的融合、物流业与零售业的融合、制造业与信息产业的融合等,这种产业的跨界融合就要求从业人员具有跨界的知识、技能。如一个销售员除了要懂得销售的技能外,还要懂得产品的制造工艺、产品的物流活动,甚至还要有产品设计的技能。这就要求职业教育的内容打破专业边界,以专业群为单位开展跨界性的课程体系设计。目前我国推广实施的“1+X”考证制度,除了通过考取证书提高多岗位就业能力外,其实也是提高学生跨界能力培养的一种制度设计。
   三、职业教育方式的变革
   面对新工业时代柔性生产模式的特点,以学校封闭教学为主的职业教育方式受到极大的挑战。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等文件,强调多元化办学主体的发展趋势,指出职业教育将形成从一元结构走向跨界的双元结构的办学格局。可以预测,学校将不再是唯一提供职业教育的场所,职业教育将从学校围墙中的封闭学习扩展到校外开放的自主学习,职业教育方式的变革也将是巨大的。
   (一)开展数字化教学,满足分散式学习、自主学习和终生学习的需求
   新工业时代,知识和技能更新的速度加快。社会专业分工越来越细致,职业岗位变动越来越频繁,学校职业教育的有限性和可持续性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影响。这就需要学生在毕业后重新学习各种生产生活知识,以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5]。所以开展数字化教学,满足学生自主学习、分散学习和终身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新工业时代的教师需要具备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熟练运有数字媒介开展教学活动的能力。
   (二)增强在真实工作中的教学活动,有效培养学生的综合技能
   虽然目前多数校职业院校也积极开展企业的实践教学活动,如开展“2+1”(2个学年在学校,1个学年在企业实习)或“2.5+0.5”(2.5个学年在学校,0.5学年在企业实习)等校企合作模式的创新,但学校教学与企业实践存在两张皮的现象仍然十分突出。学校与企业并没有针对人才培养开展系统的教学设计,只是按照各自的逻辑开展相应的活动。因此,一些学生到了工作单位,发现学校与工作单位是完全割裂的两个世界,这也是导致学生到企业后无所适从、难以适应的主要原因。
   积极开展基于真实工作的职业教育活动,能有效地提高复合技能的培养。首先工作中总是最先面对来自技术浪潮的冲击,在工作中开展的职业教育,可以让学习者充分感受到新技术在真实活动中的应用;其次,真实工作的事务活动是全方位的,一个活动的完成需要协同合作。再次,由于工作经验的难以复制性和真实性对学习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因而工作场所往往被看作学习和进一步开发个体职业实践的潜在地和有效场所[6],让学习者不断参与真实事件活动,不断积累经验,从而提高学习者在真实工作中解决问题的素养和能力。开展在真实工作中的教学活动,校企双方需着眼于真实工作,围绕真实工作中的职业核心能力进行整体教学方案的设计。
   新工业时代已来临,柔性生产模式下对从业人员的技能需求将变得高端和复杂。职业教育面对新生产模式的特点,应主动变革,重新定位培养目标,打破传统的教育方式,优化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法,培养适应产业发展所需的复合型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徐国庆.智能化时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转型[J].教育研究,2016(3):72-78.
   [2]谈毅.工业4.0对德国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的冲击及其应对[J].职业技术教育,2015(1):70-74.
   [3]臧志军.新工业时代的职业教育新选择[J].江蘇教育,2018(4):19-23.
   [4]韩雪军,赵文平.“工业4.0”视野下“职业教育4.0”的形态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8(6):6-11.
   [5]王亚南,石伟平.职业教育应对第三次工业革命挑战的战略抉择[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7(7):64-70.
   [6]欧阳忠明,黄慧.工作场所作为学习环境:实现情境、实践与学习的联结[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8(5):3-9,158.
  编辑 薛直艳
其他文献
针对计算机类专业学生思政教育迫切改革的问题,以数据库原理专业课为例,增加课程思政目标,扩充思政教学内容.结合专业特点、课程内容、学生特质和教学手段挖掘思政要素,寻找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也是一项主要的内容.学生通过阅读大量的文学作品,积累语文基础知识,提高语文综合能力.那么学生通过群文阅读以后,如何让他们的口
传统文化是中国千百年发展历史中积淀下来的精髓,也是构成语文课堂的底蕴所在.我们在语文教学中缺失了传统文化的渗透,就等于失去了语文学科的灵魂.广大教育工作者要紧密贴合
[摘 要] 随着社会不断进步,人们生活水平日渐提高,养老服务业也开始转型升级。而高职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作为培养养老专业型、技能型人才的专业,也需紧跟国家职教改革的新动向,进行创新型教育改革,培养创新型养老人才。以高职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老年活动策划与组织课程为例,对创新思维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价值及实践路径进行分析,以期为其他课程创新型改革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 键 词] 创新型教育改革
[摘 要] 近年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研究集中在基础理论研究、内容与方法研究、专题研究等方面。近两年,以“八个统一”“三性一力”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思政课改革创新研究呈上升趋势,是思政课立德树人的价值回归。归纳总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理论与实践,对深入开展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具有导向意义。  [关 键 词] 思政课;改革创新;走向  [中图分类号] G711
[摘 要] 落实党的基层组织生活制度,不仅是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的必然要求,还是实现党对高校治理全面领导的客观需要,从严、从实抓好党的组织生活制度落实,将进一步激发基层党组织的活力,提升高校基层党建的科學化水平,引领高校治理现代化。  [关 键 词] 现代化治理;基层组织生活;制度;实践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当前,初中语文语法教学饱受诟病,“先天不足”的初中语文语法教学一方面缺乏来自“课标”层面的具体引领,另一方面,以“补白”为教学形态的统编教材没有给低效的语法教学带来
[摘 要]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有效地将信息技术融入教育教学工作中,并在此基础上,以创新思维和改革实践推进传统课堂教学的优势与新媒体、新技术的深度融合,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切实提升学生的“抬头率”和“点头率”。  [关 键 词] 新媒体; 新技术;思想政治理论课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
通过剖析一道高一期末测试题,分析试题得分低的原因,借助一题多解引导学生多角度联想,探究解题过程,提高迁移能力,发展核心素养.
学前教育是教育中的关键内容,是幼儿各项能力基础构建的主要阶段,也是构建幼儿健全人格的重要阶段.针对幼儿的个性发展,很多研究中显示幼儿的发展以及个性的初步形成是从幼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