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思维的高中生物学教学方法分析

来源 :读天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lunall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程改革以来,传统模式的生物教学方式以及教学方法,已经不能够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所以在新课程改革的大教育背景下思维的创新,也就需要转变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方法在课堂中更加注重创新,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创新思维;高中生物学;教学方法
  高中生物作为高中理科高考的一门科目,对于高中生来说具有重要的影响,而在高中课程改革中,创新思维是其改革的主要内容与目的。对于学生来说,要求其敢于探新求异,勇于创新,对未知充满着激情,善于应用创新思维等;对于教师来说,这要求教师在教学水平以及专业素养等方面的提高,教师的这些专业素养影响着高中生对于生物学科的学习。所以作为一名高中生教师需要认识到其重要性,身兼重任,教师要提升教学能力以及教学水平,在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方面进行创新,从而来提高课堂效率、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对于如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我进行了以下分析。
  一、 创新思维的含义
  在学校教学中,课堂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基地,班级授课制的班级教学应与时俱进,及时进行改革创新。同时,课堂教学也具有复杂性以及创造性的特点,这些因素都能够有利于推动高中生物教学创新能力的培养,激发创新思维。
  由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只强调影视教育,因此创新思维并没有得到充足的重视,所以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就是只注重学生的升学率,只关注教师课堂上的教学效果,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这就严重的阻碍的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思考能力、道德素质以及核心素养的都会受到各方面的限制。
  二、 创新思维指导下高中生物学教学的发展现状
  (一) 生物学的教学内容落后
  新课改以来,在要求创新思维的形式中,高中的生物对于教学的内容以及目标的把握不明确。一些高中生物的教师认为,新课程标准下,对于高中生物的教学要求以及教學目标,教学内容等方面都太抽象,对学生来说理解难度较高,但是操作性较低,这样就会导致高中的生物教师对于教材的理解不够深刻,所以在教学方法方面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没有太大的区别,也就没有进行改革与创新。而且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实验又是必不可少的部分,由于对新课改的内容没有更深的理解,所以在实验器材以及资料的使用方面极其欠缺,这就会影响教师的教学质量,同时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也产生了制约。
  (二) 教学目标不够明确
  面临新课程改革与创新思维这样的大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师不能够准确地掌握课堂上的教学内容。同时,在应试教育思维的影响下,教师在课堂中并没有改进教学技术,依然传承传统的教学方式,多数高中生物教师在课堂当中教学方式过于陈旧,因此在教学内容与课时之间,时常会有矛盾产生。这些问题都是高中的时候就是没有充分认识到创新思维的重要性,没有深入了解课程改革的教学目标,从而导致教学效率的低下,对学生的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
  三、 创新思维的高中生物学教学方法分析
  (一) 教学模式的创新
  在班级授课制的影响下,由于课堂上都是一名教师面对多个学生进行讲解,所以在课堂教学中主要为教师讲解为主。这种教学方式是学生的主体地位那里得到体现,所以教师的教学质量并没有因此得到很大的提升。但是在新课程改革以及创新思维的大背景影响下,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与学生的发展相背离。所以教师要及时转变教学发展理念,将课堂还给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而教师的角色是作为一名引导者存在的。在进行课堂教学的同时,教师还要主动与学生进行交流,完善师生之间的关系,从而调整教学方式。教师可以运用小组讨论的方式,提升学生对于问题的创造能力。
  例如:在对核酸相关知识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分小组讨论一下几个问题:(1)你能总结出DNA长链中有几个脱氧核苷酸吗?(2)脱氧核苷酸之间是怎么样进行连接的?
  (二) 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
  由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够使用学生的发展,所以采用新型教学模式是必要的。在高中生物教学方面怎么样提升课堂效率、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是高中生物教师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通过多年的时间,我们可以得出采用情境教学的方法可以提升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而且通过情境教学,我们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例如在人教版教材中《走进细胞》这一节课,就是可以把学生们引导到生活中。生物圈是人们赖以生存生存的地方,教师可以向学生举例重大自然灾害时生活发生的改变。教师通过将学生带入到生活情境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 结语
  综上所述,高中生物学作为高考中理科的主要学科,在新课程改革中提出了重要的要求,同时也受到很多人的关注,在创新思维的影响下,就是应该认识到自己工作的重要性,肩负起责任,不断改善自身的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参考文献:
  [1]陆晓文.高中生物学探究教学与创新思维培养的探讨[J].宁德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17(2):192-194.
  [2]杨春辉.高中生物教学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6):34.
  [3]朱富德.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考试周刊,2015(5):140.
  作者简介:
  徐梓隆,湖南省岳阳市,湖南省岳阳市平江县第二中学。
其他文献
摘 要:六年级是小学教育阶段一门极为关键学科,也是小升初的过渡时期,小学生在之前几年的英语学习后,已经初步掌握了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但是在升入初中后,英语成绩却直线下滑,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固守了原有的学习方法,对初中英语教学的模式不能很好地适应。因此,小学六年级英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创新教学理念,充分结合小学生的发展特点,因地制宜地制定教学计划,以做好小升初的衔接工作,为学生以后
摘 要: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高职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需要与高职教育的特点相适应,实现课程与专业人才培养的有效对接,保证课程教学改革的全面性与有效性。高职院校需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强化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理论知识,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断优化和调整教学内容,从而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专业人才培养;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1
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边界正在模糊,不光每天的生活是这样的,企业界也有同样的感受。如今,新兴的数字化公司是最当红的企业明星.在美国有搜索引擎Google、社交媒体Facebook、视频
摘 要:目前,职业学校普遍存在学生化学学习兴趣不高的问题。本文简要分析了职校生的现状,阐述了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提高学生化学学习兴趣的具体教学策略,以期切实提高职业学校化学教学效果。  关键词:职校生;化学学习;兴趣;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化学是一门是实用的学科,它与数学、物理等学科共同成为自然科学迅猛发展的基础。化学的核心知识已经应用于自然科學的各个区
摘 要:本文分析了电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借鉴CDIO教育模式,探讨了如何从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实践教学和师资等方面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形成初步的工程意识和基本的工程素养。  关键词:电路;教学改革;教学理念;CDIO  电路课程是电类专业学生首先学习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该课程的学习效果影响到学生对本专业的兴趣和今后自主学习的能力。现阶段电路课程的教学是教师在课堂上讲授概念、定律、定理、例
摘 要:有关高中班主任管理班级的经验、方法小议:一、创设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二、狠抓常规教育,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三、细心扶持学生步入人生之旅;四、做一个勤快的班主任;五、用一颗平等的心对待每位学生。  关键词:高中;班主任;管理经验  回首当年,初当班主任,一切对于我来说都是陌生而新鲜的。但我始终本着一个信念——“我的工作是给孩子们知识,给他们快乐,让他们幸福地学习。”只有这样,我才能实现做一名
对于工程师文化主宰的华为来说,终端的产品英雄应当是旧窠臼的颠覆者。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实施与推进,越来越多的教师转变了教学理念,意识到了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开始在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与学科能力。基此背景,本文从学生的日常生活、教学情境、学生实践三方面展开了探索,以期找到初中英语教学中学生英语探索思维有效培养的策略。  关键词:初中英语;探索思维;有效培养  初中英语不仅是我国义务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一门应用广泛的语言,是学生开拓视野,形成完善
摘 要:对于隐喻的研究正在从单模态走向多模态。本文首先对多模态隐喻理论和平面广告的主要特征进行简要介绍,其次运用多模态隐喻理论来分析一则平面广告,探究多模态隐喻在平面广告中的应用和作用,最后对多模态隐喻的发展趋势做出预测及展望。  关键词:多模态隐喻;平面广告;应用和作用  1.多模态隐喻理论简介  多模态隐喻理论是在单模态隐喻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单模态隐喻就是指利用单一形式,如文字、图形等进
摘 要:《哲学与人生》是中职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程,该课程的开设对提高学生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人生发展的重要问题有积极作用。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并遵循人生的行为准则,以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去面对未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值得德育课教师探索的问题。  关键词:中职思想政治课;哲学与人生;教学感悟  一、 引言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