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心理资本已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是企业招聘选拔人才和培训考核的重要指标,同时,提高大学生心理资本对促进其就业能力有显著的作用。将心理资本研究扩展到大学生人才资源开发领域,从自我效能感、乐观、希望、韧性四个维度建立大学生心理资本开发的微观干预机制,有助于开发大学生的积极能量和潜能,提高就业竞争力。
关键词:心理资本 大学生 就业能力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社会竞争日趋激烈,越来越多的管理者认识到心理资本已成为组织竞争优势的核心要素。心理资本关注人积极能量的开发,对缓解员工工作压力、提高企业绩效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据调查发现:心理资本增加2%,每年就可能给公司带来1000多万美元的收益。心理资本现已成为企业招聘选拔人才和培训考核的重要指标。因此,在就业形势严峻的背景下,将心理资本研究引入到大学生群体,对提高大学生竞争优势和就业能力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心理资本的内涵
心理资本的概念,早期用于经济学、投资学等领域,经济学家 Goldsmith &Darity(1997)认为,心理资本是指影响个体生产率的个性特征,这些特征反映了一个人的自我观点和自尊感,并支配着一个人的动机和和对工作的态度。
Luthans等人(2004)从积极心理学和积极组织行为学的角度,对心理资本进行了界定,认为它是指人的积极心理状态。Luthans首次把心理资本延伸到人力资源管理领域,他认为心理资本成为继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之后,又一影响组织绩效的核心要素,它关注的重点是个体的心理状态。随后,Luthans、Youssef & Avolio(2007)对心理资本的概念进行了修正,使心理资本具备了可测量性,他们认为心理资本是个体的积极心理发展状态,其特点是:拥有表现和付出必要努力、成功完成具有挑战性的任务的自信(自我效能感);对当前和将来的成功做积极归因(乐观);坚持目标,为了取得成功,在必要时能重新选择实现目标的路线(希望);当遇到问题和困境时,能够坚持、很快恢复和采取迂回途径取得成功(复原力)。修正后的心理资本概念和四个维度的划分,受到学术界的广泛认同和应用。由于Luthans等人的研究成果得到了较为广泛的认同,因此本文采用Luthans等人对心理资本概念的界定和心理资本四维度的划分,从自我效能感、乐观、希望、复原力四个方面对大学生心理资本探讨。
二、大学生心理资本与就业能力的关系
英国经济学家Beveridge在1909年提出了就业能力的概念,他认为就业能力是个体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从大学生层面来看,就业能力不仅指找到满意工作的能力,也包含持续完成工作、实现职业生涯发展的能力。据凤凰网报道:2013年高校毕业生创历史新高,达699万人,加上往年未就业的人员,高校毕业生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高校作为人才开发和培养的重要基地,较多地关注学生学习能力、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就业形势严峻的背景下,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和培养相对缺乏,而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康向上的心态等心理资源对大学生保持合理的心态以应对严峻的就业压力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由于良好的心理状态、积极乐观的态度等心理因素已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要素,很多企业在招聘中把测评心理资本作为一项重要的考核标准。高校毕业生人数增多,就业压力的增大,很多大学生求职过程中由于被拒或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单位而产生沮丧、失望、甚至自暴自弃等消极现象,然而,具有高心理资本的学生面对残酷的就业环境,更能灵活、积极地调整心态,在竞争压力中更能激发其潜能,最终通过积极努力,找到满意的工作。
同时,越来越多的实证研究发现,大学生心理资本与就业能力之间有正相关关系:励骅、曹杏田(2011)的研究表明,大学生心理资本对就业能力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人际型心理资本和就业能力在年级、性别上有显著差异,担任学生干部经历能有效的提高大学生心理资本和就业能力;王尧骏(2013)对杭州300名在校大学生的实证研究发现,心理资本对大学生就业能力有积极的影响,其中自我效能感、韧性、乐观三个维度对就业能力有正向预测作用。由此可见,提高大学生心理资本对增强大学生就业力和竞争优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高校应顺应时代的要求,引导大学生提早进行职业规划,把提高大学生心理资本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从而更有效地推动就业工作。
三、提高大学生心理资本的策略建议
本文认为建立大学生心理资本的微观干预机制,是目前培育大学生心理资本较为有效的途径,结合Luthans教授提出的心理资本微干预模型, 从自我效能感、乐观、希望、韧性四个维度,以提升就业能力为目标,从高校管理角度对大学生心理资本培育的微观干预机制进行探讨。
(一)体验成功,提高自我效能感
高校课堂相对自由,社团活动丰富多彩,也有较多的社会实践机会,要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各项学校活动,充分利用寒暑假及课余时间参加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在实践中体验成就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实践性较强的话题,以分组汇报、分工合作的形式,要求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去分析问题,并提出创新性的解决方案;此时,小组中单个人无法完成某项任务时,经过团队的协作,将目标细化,个人或者小组就只需要完成分解目标,再将完成的分目标进行整合,任务就会得以完成;同时,每个小组还会产生具有领导气质的学生代表,负责汇报团队成果,在整个过程中,个体都会体验到对团队的贡献,从而提升自我效能感。
提升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另一种方法是榜样学习法。其一,由学工部和团委牵头,在校级、院级和班级开展“身边榜样,力量前行”的教育活动,用身边优秀学生事迹去感化学生,通过榜样学习,发现自身问题并积极改进,从而赶超榜样,在超越过程中,树立自我效能感;其二,由就业指导处牵头,邀请大四求职成功且工作业绩优异的学生或年轻的成功校友,回校演讲,为在校大学生就学习、生活、职业规划和求职等方面提供有益的经验,充分发挥自我潜能,不断提高综合素质。 (二)乐观归因,培养积极心态
高校可以开设相应的课程、讲座,开展面向大学生的“事件乐观归因”的培训,使学生乐观地面对严峻的就业压力。具体策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第一,正视过去,引导学生形成乐观归因的生活态度。引导学生对过去所发生的失败和成功都应该坦然接受,正确认识失败,积极掌控可掌控之事,对于消极事件中的不可控因素要坦然接受并形成正确的归因方式,使学生在将来面试受挫时,能在自我与社会环境中寻找到平衡点,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第二,珍惜现在,引导学生珍惜并充实大学生活。以班级为单位开展“不抱怨运动”的主题日活动,阅读威尔·鲍温《不抱怨的世界》、张德芬《遇见未知的自己》等积极乐观的书籍,分享大学生实际生活中的案例,使学生形成乐观向上的心态;第三,期待未来,引导学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高校可以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作为通识教育课程,以班、院、校为单位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活动,激发学生及早进行职业定位和职业规划的动力,使学生对职业发展充满积极向上的乐观态度。
(三)参与实践,提升就业希望
大学处于学校和社会的过渡阶段,大多数学生对未来充满希望,如果不具备良好的心理资本,走入现实社会时可能产生强烈的“现实震动”,对大学生就业选择和职业发展产生消极的影响。同时部分学生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在多次求职失败后,对就业采取逃避态度,对社会和生活丧失信心,因此高校应通过实践教学、专业实习和模拟面试等措施帮助学生减少“现实震动”,对生活充满希望,提高就业能力。首先,高校应进行在教学设计中,加大实验课时的力度,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运用理论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其次,加强校企合作,学校与人才市场合作,实行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路线,使学生有机会走进企业、参与实践,强化专业学习,提高面试录用率和职业发展空间;此外,以学院为单位,开展模拟面试及面试技巧系列讲座。通过学院网站或微博事先发布拟招聘岗位和职责要求,学生自主选择岗位,由专业老师担任面试官进行模拟面试,提高学生对专业的认知度和应试技能。在模拟面试结束后,针对学生面试中存在的问题开展系列面试讲座,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本专业的就业形势和面试中存在的陷阱,提高面试技能,对未来就业充满信心。
(四)关注心理健康,强化韧性
在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激烈的职场竞争下,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高低不仅与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相关,更与坚韧性有密切的关系,坚韧性体现了大学生在面临挫折时化解困难、突破逆境、实现成功的能力。大学生群体情感日益多元化,容易受周围环境变化的影响,缺乏自制力和抗挫折力,高校管理者应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高等教育的关键环节。
可以采用以下策略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强化韧性:第一,高校应成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小组,对全校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重点关注心理问题学生。定期举办心理健康教育系列讲座,鼓励学生培养兴趣爱好,掌握压力释放技巧,提高心商,使之如果受到就业歧视或屡次碰壁时,能有较强的韧性,及时调整好心态。第二,通过学生会和社团开展不同主题的团队合作以及户外拓展训练,如魔鬼训练营、逃生墙、攀岩等,帮助学生冲破心理障碍,培养“80、90后”大学生的团队意识与坚韧的品格。第三,借助院校社会工作专业教师和辅导员教师,运用小组工作相关理论,针对大学生群体特殊的心理需求成立特色的社会工作小组,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和就业竞争力。如淮阴师范学院城环学院的“草莓训练营”重点关注培养中间段的学生,经过形体、礼仪、演讲和综合知识等主体课程的学习,使普通的、一般的、无特长的学生提高综合素质,增强信心,在就业时提高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张烽.人力资源开发视野下大学生心理资本培育研究[J].
学术交流,2009(9).
[2]Goldsmith A H,Veum,.J R.,Darity,W J.The impact of
psychological and hurnan capital on wages[J].Economic
Inquiry,1997(35):815-829.
[3]Luthans,F,Youssef,C M,and Avolio,B J.Psychological Capital:
Developing The Human Competitive Edge [M].Oxford,U 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7(3).
[4]路桑斯等.心理资本:开发人的竞争优势[M].英国:牛津大学
出版社, 2007.
[5]2013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将再创新高.凤凰网:http://finance.
ifeng.com/roll/20130128/7612821.shtml.2013年1月28日.
[6]励骅,曹杏田.大学生心理资本与就业能力关系研究[J].
中国高教研究, 2011(3).
[7]王尧骏.心理资本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影响[J].应用心理学,
2013(1).
责任编辑:康伟
关键词:心理资本 大学生 就业能力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社会竞争日趋激烈,越来越多的管理者认识到心理资本已成为组织竞争优势的核心要素。心理资本关注人积极能量的开发,对缓解员工工作压力、提高企业绩效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据调查发现:心理资本增加2%,每年就可能给公司带来1000多万美元的收益。心理资本现已成为企业招聘选拔人才和培训考核的重要指标。因此,在就业形势严峻的背景下,将心理资本研究引入到大学生群体,对提高大学生竞争优势和就业能力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心理资本的内涵
心理资本的概念,早期用于经济学、投资学等领域,经济学家 Goldsmith &Darity(1997)认为,心理资本是指影响个体生产率的个性特征,这些特征反映了一个人的自我观点和自尊感,并支配着一个人的动机和和对工作的态度。
Luthans等人(2004)从积极心理学和积极组织行为学的角度,对心理资本进行了界定,认为它是指人的积极心理状态。Luthans首次把心理资本延伸到人力资源管理领域,他认为心理资本成为继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之后,又一影响组织绩效的核心要素,它关注的重点是个体的心理状态。随后,Luthans、Youssef & Avolio(2007)对心理资本的概念进行了修正,使心理资本具备了可测量性,他们认为心理资本是个体的积极心理发展状态,其特点是:拥有表现和付出必要努力、成功完成具有挑战性的任务的自信(自我效能感);对当前和将来的成功做积极归因(乐观);坚持目标,为了取得成功,在必要时能重新选择实现目标的路线(希望);当遇到问题和困境时,能够坚持、很快恢复和采取迂回途径取得成功(复原力)。修正后的心理资本概念和四个维度的划分,受到学术界的广泛认同和应用。由于Luthans等人的研究成果得到了较为广泛的认同,因此本文采用Luthans等人对心理资本概念的界定和心理资本四维度的划分,从自我效能感、乐观、希望、复原力四个方面对大学生心理资本探讨。
二、大学生心理资本与就业能力的关系
英国经济学家Beveridge在1909年提出了就业能力的概念,他认为就业能力是个体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从大学生层面来看,就业能力不仅指找到满意工作的能力,也包含持续完成工作、实现职业生涯发展的能力。据凤凰网报道:2013年高校毕业生创历史新高,达699万人,加上往年未就业的人员,高校毕业生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高校作为人才开发和培养的重要基地,较多地关注学生学习能力、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就业形势严峻的背景下,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和培养相对缺乏,而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康向上的心态等心理资源对大学生保持合理的心态以应对严峻的就业压力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由于良好的心理状态、积极乐观的态度等心理因素已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要素,很多企业在招聘中把测评心理资本作为一项重要的考核标准。高校毕业生人数增多,就业压力的增大,很多大学生求职过程中由于被拒或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单位而产生沮丧、失望、甚至自暴自弃等消极现象,然而,具有高心理资本的学生面对残酷的就业环境,更能灵活、积极地调整心态,在竞争压力中更能激发其潜能,最终通过积极努力,找到满意的工作。
同时,越来越多的实证研究发现,大学生心理资本与就业能力之间有正相关关系:励骅、曹杏田(2011)的研究表明,大学生心理资本对就业能力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人际型心理资本和就业能力在年级、性别上有显著差异,担任学生干部经历能有效的提高大学生心理资本和就业能力;王尧骏(2013)对杭州300名在校大学生的实证研究发现,心理资本对大学生就业能力有积极的影响,其中自我效能感、韧性、乐观三个维度对就业能力有正向预测作用。由此可见,提高大学生心理资本对增强大学生就业力和竞争优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高校应顺应时代的要求,引导大学生提早进行职业规划,把提高大学生心理资本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从而更有效地推动就业工作。
三、提高大学生心理资本的策略建议
本文认为建立大学生心理资本的微观干预机制,是目前培育大学生心理资本较为有效的途径,结合Luthans教授提出的心理资本微干预模型, 从自我效能感、乐观、希望、韧性四个维度,以提升就业能力为目标,从高校管理角度对大学生心理资本培育的微观干预机制进行探讨。
(一)体验成功,提高自我效能感
高校课堂相对自由,社团活动丰富多彩,也有较多的社会实践机会,要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各项学校活动,充分利用寒暑假及课余时间参加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在实践中体验成就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实践性较强的话题,以分组汇报、分工合作的形式,要求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去分析问题,并提出创新性的解决方案;此时,小组中单个人无法完成某项任务时,经过团队的协作,将目标细化,个人或者小组就只需要完成分解目标,再将完成的分目标进行整合,任务就会得以完成;同时,每个小组还会产生具有领导气质的学生代表,负责汇报团队成果,在整个过程中,个体都会体验到对团队的贡献,从而提升自我效能感。
提升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另一种方法是榜样学习法。其一,由学工部和团委牵头,在校级、院级和班级开展“身边榜样,力量前行”的教育活动,用身边优秀学生事迹去感化学生,通过榜样学习,发现自身问题并积极改进,从而赶超榜样,在超越过程中,树立自我效能感;其二,由就业指导处牵头,邀请大四求职成功且工作业绩优异的学生或年轻的成功校友,回校演讲,为在校大学生就学习、生活、职业规划和求职等方面提供有益的经验,充分发挥自我潜能,不断提高综合素质。 (二)乐观归因,培养积极心态
高校可以开设相应的课程、讲座,开展面向大学生的“事件乐观归因”的培训,使学生乐观地面对严峻的就业压力。具体策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第一,正视过去,引导学生形成乐观归因的生活态度。引导学生对过去所发生的失败和成功都应该坦然接受,正确认识失败,积极掌控可掌控之事,对于消极事件中的不可控因素要坦然接受并形成正确的归因方式,使学生在将来面试受挫时,能在自我与社会环境中寻找到平衡点,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第二,珍惜现在,引导学生珍惜并充实大学生活。以班级为单位开展“不抱怨运动”的主题日活动,阅读威尔·鲍温《不抱怨的世界》、张德芬《遇见未知的自己》等积极乐观的书籍,分享大学生实际生活中的案例,使学生形成乐观向上的心态;第三,期待未来,引导学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高校可以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作为通识教育课程,以班、院、校为单位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活动,激发学生及早进行职业定位和职业规划的动力,使学生对职业发展充满积极向上的乐观态度。
(三)参与实践,提升就业希望
大学处于学校和社会的过渡阶段,大多数学生对未来充满希望,如果不具备良好的心理资本,走入现实社会时可能产生强烈的“现实震动”,对大学生就业选择和职业发展产生消极的影响。同时部分学生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在多次求职失败后,对就业采取逃避态度,对社会和生活丧失信心,因此高校应通过实践教学、专业实习和模拟面试等措施帮助学生减少“现实震动”,对生活充满希望,提高就业能力。首先,高校应进行在教学设计中,加大实验课时的力度,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运用理论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其次,加强校企合作,学校与人才市场合作,实行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路线,使学生有机会走进企业、参与实践,强化专业学习,提高面试录用率和职业发展空间;此外,以学院为单位,开展模拟面试及面试技巧系列讲座。通过学院网站或微博事先发布拟招聘岗位和职责要求,学生自主选择岗位,由专业老师担任面试官进行模拟面试,提高学生对专业的认知度和应试技能。在模拟面试结束后,针对学生面试中存在的问题开展系列面试讲座,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本专业的就业形势和面试中存在的陷阱,提高面试技能,对未来就业充满信心。
(四)关注心理健康,强化韧性
在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激烈的职场竞争下,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高低不仅与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相关,更与坚韧性有密切的关系,坚韧性体现了大学生在面临挫折时化解困难、突破逆境、实现成功的能力。大学生群体情感日益多元化,容易受周围环境变化的影响,缺乏自制力和抗挫折力,高校管理者应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高等教育的关键环节。
可以采用以下策略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强化韧性:第一,高校应成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小组,对全校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重点关注心理问题学生。定期举办心理健康教育系列讲座,鼓励学生培养兴趣爱好,掌握压力释放技巧,提高心商,使之如果受到就业歧视或屡次碰壁时,能有较强的韧性,及时调整好心态。第二,通过学生会和社团开展不同主题的团队合作以及户外拓展训练,如魔鬼训练营、逃生墙、攀岩等,帮助学生冲破心理障碍,培养“80、90后”大学生的团队意识与坚韧的品格。第三,借助院校社会工作专业教师和辅导员教师,运用小组工作相关理论,针对大学生群体特殊的心理需求成立特色的社会工作小组,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和就业竞争力。如淮阴师范学院城环学院的“草莓训练营”重点关注培养中间段的学生,经过形体、礼仪、演讲和综合知识等主体课程的学习,使普通的、一般的、无特长的学生提高综合素质,增强信心,在就业时提高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张烽.人力资源开发视野下大学生心理资本培育研究[J].
学术交流,2009(9).
[2]Goldsmith A H,Veum,.J R.,Darity,W J.The impact of
psychological and hurnan capital on wages[J].Economic
Inquiry,1997(35):815-829.
[3]Luthans,F,Youssef,C M,and Avolio,B J.Psychological Capital:
Developing The Human Competitive Edge [M].Oxford,U 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7(3).
[4]路桑斯等.心理资本:开发人的竞争优势[M].英国:牛津大学
出版社, 2007.
[5]2013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将再创新高.凤凰网:http://finance.
ifeng.com/roll/20130128/7612821.shtml.2013年1月28日.
[6]励骅,曹杏田.大学生心理资本与就业能力关系研究[J].
中国高教研究, 2011(3).
[7]王尧骏.心理资本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影响[J].应用心理学,
2013(1).
责任编辑:康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