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几年来,“互联网+”进入了人们生活的各种方方面面,与此同时,互联网技术也推进了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并且,互联网已经成为了促进中华民族同胞为优秀传统文化注入新鲜活力的第一动力,也是建设中华文化强国的加速器。
◆关键词:互联网;传统文化;社区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概述
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歷史进程中古人们用自己的智慧一代一代传下来的宝贵财富。但它是一个大的概念,其中包含了各种文化。在我的认知里:儒家文化,传统文学,传统节日,中华戏剧,中华诗词,宗教哲学,民间工艺,中国对联等等都是我们的传统文化。在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有节日文化,饮食文化,民间工艺等。而且节日文化同样也是一个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这里我想谈谈节日文化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有很多,比如它是世代相传的,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会不断出现一些新的东西,但是这些传统文化还是一代一代流传下来了。中国传统文化更是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这期中的许多优秀文化曾经世界闻名有着很深的中国烙印。它也是世界上历史最为悠久的文化之一,有着五千年的历史。
其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最核心应该是思想,中华五千年,文明绵延不断,而其他的文明已经中断或者消亡,应该就是和有没有一个完整的思想系统有关系。中国经过百家争鸣的时代,除了有逐渐居于主导地位的儒家思想,还有道家、法家等等思想系统。它的开放性和包容性是很强的,所以能随着社会的进步不断发展完善。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根基是世代相传的,因此,流传和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这一代人们最重要的事情,也是最需要我们去准备,去最好的一件事情,保留下来这些祖先们留给我们的智慧的财富和结晶,毕竟其中的奥秘是我们一辈子都学不尽的。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互联网+”模式进社区的策略
(一)构建“互联网+”传统优秀文化教育平台
当前的教育背景需要信息时代的支撑,运用互联网+技术可以极大地让更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开来,因此,打造互联网+传统优秀文化教育平台是十分重要的,而且也只有运用教育的手段,才能让越来越多的国民了解、认识、感受到优秀的传统文化,在教育平台的教学中,可充分利用互联网的教学优势,在网络和教学平台搜索优质教学资源,并利用图、文、声、像等多种形式传递教学信息,全方位地调动人们的视听感受,积极参与到理解、赏析、感悟的学习过程中,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这样,才能吸引越来越多的人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只有通过教育平台以教育的方式,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科学技术相互融合,重新展现中华传统文化的色彩与光芒,未来传统文化要实现更好的发展需要顺应时代的发展才能有望追赶上时代的脚步。未来社会对各个方面的要求也是伴随着互联网技术平台一起运营而生,能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提供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机会。顺应教育信息化的变革潮流,中华传统文化可以通过互联网与教育融合,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助力更多的人们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启迪智慧。
(二)以社区为中心整合多方力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社区是人们的第一聚集地,可以通过社区,展开多种多样的活动形式,为人们创造接触传统文化的机会,宣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比如,可以开展一些社区读书活动,通过移动网络实时推送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发挥社区教育网络优势,在全市层面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优秀传统文化主题活动,如社区学习团队经典诵读活动,广泛宣传和交流市民参加活动的心得体会,吸引更多市民参与。同时,还可以组织一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社区宣传教育活动,让广大的社区居民来进一步增加对中华文化的理解与认知。
(三)引进互联网技术手段革新传统文化模式
互联网技术手段是第一推动力,以前人们想要接触这些平常接触不到的传统文化,可能需要翻阅资料、图书等来获取知识,甚至要到当地去探寻传统文化习俗。而现在只需要运用互联网技术,足不出户,就能让千家万户了解认识想获取的传统文化知识。比如,在一些博物馆地方,打开手机扫一扫功能,能找到与自己最相像的人物雕像以及传统文化知识的由来,这样的方式,也极大地吸引全世界各地的人们来了解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也极大地促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全世界。
三、结束语
在历史的洪流中,运用互联网+技术,将那些被历史冲刷的优秀的传统文化,再一次被世人所认知,所铭记,通过与时代的再结合,能够变得更加年轻时尚,符合现代发展的潮流。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之下,未来传统文化要实现更好的发展需要顺应时代的发展才能有望追赶上时代的脚步。而互联网+就是推动传统文化走向千家百姓以及全世界的窗口,正是互联网这种巨大的潜力,才能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放异彩,也只有通过这个手段,这个平台,传统文化未来有望焕发新的光芒。
参考文献
[1]黄瑛.论儒家文化在当代传媒中的创新扩散[J].理论与创作,2011(01):95-98.
[2]霍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媒体传播策略研究[J].科技经济导刊,2017(33):179.
[3]许小凡,郭书凝,何秋辉,等.中华传统文化新媒体传播之我见[J].新媒体研究,2019(02):39-40.
作者简介
黄金波,(1977.12—),男,湖南汨罗,汉族,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社会哲学,单位:湖南省张家界航空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基金项目:市哲学社会科学课题“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进课堂、进社区、进机关、进乡村’的路径研究”(编号zjjsk1202037)。
◆关键词:互联网;传统文化;社区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概述
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歷史进程中古人们用自己的智慧一代一代传下来的宝贵财富。但它是一个大的概念,其中包含了各种文化。在我的认知里:儒家文化,传统文学,传统节日,中华戏剧,中华诗词,宗教哲学,民间工艺,中国对联等等都是我们的传统文化。在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有节日文化,饮食文化,民间工艺等。而且节日文化同样也是一个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这里我想谈谈节日文化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有很多,比如它是世代相传的,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会不断出现一些新的东西,但是这些传统文化还是一代一代流传下来了。中国传统文化更是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这期中的许多优秀文化曾经世界闻名有着很深的中国烙印。它也是世界上历史最为悠久的文化之一,有着五千年的历史。
其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最核心应该是思想,中华五千年,文明绵延不断,而其他的文明已经中断或者消亡,应该就是和有没有一个完整的思想系统有关系。中国经过百家争鸣的时代,除了有逐渐居于主导地位的儒家思想,还有道家、法家等等思想系统。它的开放性和包容性是很强的,所以能随着社会的进步不断发展完善。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根基是世代相传的,因此,流传和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这一代人们最重要的事情,也是最需要我们去准备,去最好的一件事情,保留下来这些祖先们留给我们的智慧的财富和结晶,毕竟其中的奥秘是我们一辈子都学不尽的。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互联网+”模式进社区的策略
(一)构建“互联网+”传统优秀文化教育平台
当前的教育背景需要信息时代的支撑,运用互联网+技术可以极大地让更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开来,因此,打造互联网+传统优秀文化教育平台是十分重要的,而且也只有运用教育的手段,才能让越来越多的国民了解、认识、感受到优秀的传统文化,在教育平台的教学中,可充分利用互联网的教学优势,在网络和教学平台搜索优质教学资源,并利用图、文、声、像等多种形式传递教学信息,全方位地调动人们的视听感受,积极参与到理解、赏析、感悟的学习过程中,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这样,才能吸引越来越多的人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只有通过教育平台以教育的方式,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科学技术相互融合,重新展现中华传统文化的色彩与光芒,未来传统文化要实现更好的发展需要顺应时代的发展才能有望追赶上时代的脚步。未来社会对各个方面的要求也是伴随着互联网技术平台一起运营而生,能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提供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机会。顺应教育信息化的变革潮流,中华传统文化可以通过互联网与教育融合,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助力更多的人们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启迪智慧。
(二)以社区为中心整合多方力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社区是人们的第一聚集地,可以通过社区,展开多种多样的活动形式,为人们创造接触传统文化的机会,宣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比如,可以开展一些社区读书活动,通过移动网络实时推送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发挥社区教育网络优势,在全市层面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优秀传统文化主题活动,如社区学习团队经典诵读活动,广泛宣传和交流市民参加活动的心得体会,吸引更多市民参与。同时,还可以组织一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社区宣传教育活动,让广大的社区居民来进一步增加对中华文化的理解与认知。
(三)引进互联网技术手段革新传统文化模式
互联网技术手段是第一推动力,以前人们想要接触这些平常接触不到的传统文化,可能需要翻阅资料、图书等来获取知识,甚至要到当地去探寻传统文化习俗。而现在只需要运用互联网技术,足不出户,就能让千家万户了解认识想获取的传统文化知识。比如,在一些博物馆地方,打开手机扫一扫功能,能找到与自己最相像的人物雕像以及传统文化知识的由来,这样的方式,也极大地吸引全世界各地的人们来了解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也极大地促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全世界。
三、结束语
在历史的洪流中,运用互联网+技术,将那些被历史冲刷的优秀的传统文化,再一次被世人所认知,所铭记,通过与时代的再结合,能够变得更加年轻时尚,符合现代发展的潮流。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之下,未来传统文化要实现更好的发展需要顺应时代的发展才能有望追赶上时代的脚步。而互联网+就是推动传统文化走向千家百姓以及全世界的窗口,正是互联网这种巨大的潜力,才能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放异彩,也只有通过这个手段,这个平台,传统文化未来有望焕发新的光芒。
参考文献
[1]黄瑛.论儒家文化在当代传媒中的创新扩散[J].理论与创作,2011(01):95-98.
[2]霍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媒体传播策略研究[J].科技经济导刊,2017(33):179.
[3]许小凡,郭书凝,何秋辉,等.中华传统文化新媒体传播之我见[J].新媒体研究,2019(02):39-40.
作者简介
黄金波,(1977.12—),男,湖南汨罗,汉族,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社会哲学,单位:湖南省张家界航空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基金项目:市哲学社会科学课题“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进课堂、进社区、进机关、进乡村’的路径研究”(编号zjjsk1202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