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及背景
我们于2006年3月10日至3月14日、3月20日至3月30日分别在湖北C市和安徽L县、G县、M县对农村文化状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在每个县(市)我们按照距离县(市)城的远近和经济好中差的原则选择三个不同类型的乡镇开展问卷调查。在两省我们共发放问卷3000份,收回有效问卷2876份。同时,我们还与当地乡镇干部、文化站工作人员和农民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座谈,以弥补问卷调查之不足。
我们的调查内容主要涉及:当前农民的主要文化活动、农村的文化设施状况以及他们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和想法等方面的内容。我们的调查对象是农民和乡镇站所的工作人员,在这些被调查者中男性为绝大多数(占72.6%),年龄主要集中在30-50岁之间,95.8%的受访者已婚,也就是说这部分被调查者在当地已经生活了较长的时间,对当地的状况比较了解,他们更能代表普通群众的意见和认识,他们的这些想法理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二、农村文化的现况
(一)看电视成为农村文化娱乐的主要的形式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家电产品价格的下调,电视已经进入农村家庭。有96.4%的家庭拥有电视,电视的普及率已经达到了比较高的比例,甚至有25.5%的家庭有2台或2台以上的电视。大部分农民可以通过有线电视和安装卫星接收设备来接受电视节目,调查数据显示有47.2%的农民可以享受到比较多样化的电视节目。每天看电视超过两小时以上的农民占调查总数的73.5%,也就是说大多农民一部分的业余时间是在电视前度过。在您最常看的电视节目这一问题中,排在第一位的是新闻类节目(83.8%),其次是电视剧(63.2%),再次是法律类节目(38.4%)。访谈中农民反映;现在的电视节目“都是演城里的事,与我们关系不大”,农民希望电视多演一些农村题材的节目。
(二)佛教和基督教成为一部分农民的宗教信仰
在调查者中有18.7%的农民信仰佛教,信仰基督教的农民也高达9.9%,信仰道教和伊斯兰教的人数比较少,分别为0.7%和0.2%,换句话说也就有近1/3的群众有宗教信仰。考虑到大部分信教群众为年龄比较大、文化水平比较低或身体状况欠佳的事实,无法填写问卷,真正信教群众的比例应该高于这个数字。据一位乡镇的领导反映,信教已经成为一种有组织的活动,有些教徒不断串联,发展新的教徒。他说:“他的一个亲戚为发展新教徒外出活动了一年,回来后又动员他加入教会”。甚至有的家庭成员信教,同时让自己的未成年子女也信教。农村教堂在周末做礼拜时,甚至有不少的小学生出现。
(三)祭祖的规模日益扩大和规格不断攀升
调研期间正值清明节前后,活跃在乡间的是敲锣打鼓的祭祖车队,车的数量从一辆到几十辆不等,同时还要雇请一些农民演艺队。祭祖已经成为炫耀家族势力和相互攀比的工具,失去了原有意义上的缅怀先人的功能。在问到“你们那里有哪些文化活动时”,有28.7%的被调查者的选择是修家谱,而选择祭祖的更是高达45.9%。当问及祭祖的怎么还要做这么大的排场时,他们的回答是“如果规模小、不够档次会被人认为家族无人,人气不旺,容易被别的家族瞧不起。”
(四)大多数文化站名存实亡、人浮于事
在问卷调查“您是否知道乡镇文化站?”有75.4%的农民回答“不知道”,在回答“知道”乡镇文化站的受访群众(24.5%)中,有81.5%的农民没有跟乡镇文化站打过交道。在安徽I县调研时,据一位乡镇领导反映,该县原有37个乡镇,后来合并成为16个乡镇,仅有9个文化站,魏庄乡文化站,仅有1名工作人员且无固定办公室。该工作人员长期不来上班。我们电话联系这名工作人员,据她反映“现在乡镇文化站基本没有任何活动,没有经费也无法开展活动,所以平常一般不来文化站。”
(五)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断消亡
在湖北G市调研,发现一些古民居因小城镇建设的需要被拆掉,据陪同的乡镇干部讲:“这些古民居大都有100年的历史了,因为新的规划需要拆掉,古建筑具有不可修复性,一旦破坏就无法还原。还是比较可惜的。”当谈及这些古民居是否可以不拆,他说:“这些古民居固然好,但当前最重要的是经济建设,即使不拆也没钱维护,也会在自然中毁掉。”在安徽调研时我们也发现了这个问题。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及民间艺术同样在不断消亡,在调查中,据一位村民介绍:“村内有一位老人,现在已经80多岁了,他会唱很多当地的民曲,现在因为年事已高,希望能找到一位徒弟,把这些民曲保存下来,但找不到人。”在各地调查有不少的村民和干部给我们讲到这个问题,由此可见民间艺术逐渐失传的情况比较严重。
(六)文化活动贫乏、公共文化设施稀缺
调查数据显示,有77.8%的受访者认为农村的文化活动贫乏,高达79.5%的受访者认为农村文化设施稀缺。随着农村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农民用在农业劳动上的时间越来越少,有一个说法是“两个月过年,两个月种田,八个月休闲”,大部分农民拥有了大量的空闲时间。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在村庄中麻将厅、麻将桌随处可见,正如一句顺口溜所言“衣食不用愁,住着小洋楼,土地不用兴(种),处处麻将声”,有43.7%的被调查者认为打牌打麻将“盛行”,而认为“一般”的占到受访者的41.2%。据他们反映村里没有公共的文化设施,除打麻将外没有地方可以娱乐。在“您最希望政府为你们提供哪些文化设施”时,有47.6%的受访者希望提供文化活动站/服务中心,有26.6%的受访者希望提供图书室,而26.4%和37.3%被调查者的人分别希望提供青少年活动中心和老年活动中心。
三、政策建议
(一)建立和完善专门的农民电视频道
电视已成为农民了解国家政策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同时也是农民实现文化娱乐的主要形式。可以建立主要针对农村的电视频道,用以播放与“三农”相关的节目,让电视成为农民接受文化教育的空中学校,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同时通过电视进行普法宣传和技术培训。目前因为大多农民无法了解到一些新技术,全国约有70%早已成熟的农业技术成果没有大面积推广。通过电视进行培训让农民在家中即可掌握一些信息和技术。娱乐节目和电视剧也要尽可能的播放一些农村题材的节目,让农民能够看得懂,喜欢看。
(二)对农民的宗教信仰和祭祖活动进行规范
如果没有先进的文化来占领我们的文化阵地,就会有落后的文化来侵蚀。尽管我们倡导宗教信仰自由,但我们发现有些团体在宗教的外衣下进行非正常的宗教活动,对我们的正常的社会秩序造成了一定的危害。同时对祭祖活动的盲目攀比不仅会造成铺张浪费,也会造成不同家族之间的矛盾,影响社会的和谐,冲击了我们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因此要对非法的宗教活动和祭祖进行规范。
(三)采取有效措施保护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们的文化部门可以通过专门的机构对我国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认证。对于一些具有重要价值的物质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保护,对于那些破坏物质文化遗产的行为和人要追究其责任。对那些掌握着丰富民间艺术的艺人,要把他们组织起来,使其把这项艺术能够有效的保存和发扬;同时进行适当的补助,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能够有时间和精力进行新的创作,从而使一些民间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
(四)建立多功能的文化服务中心
可以考虑利用村部或闲置的小学,建立一个集图书室、信息室、活动室等综合性的文化服务中心,可以由村干部兼任管理。德国哲学家马尔库赛说过:“观念的东西不能改变世界,但它可以改变人”。这种文化中心能够让农民既有一定的休闲娱乐的场所,也可以实现继续教育,从而提高国民的综合素质。文化的享受,仅仅观赏是不够的,重要的还要有所参与。这种文化综合服务中心让农民参与进来,在传播文化的同时起到社会整合的作用。
(五)发挥文化站的组织和管理功能
发展农村文化,提高农民素质,能够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繁荣农村文化,不仅能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同时有利于实现“乡风文明”新目标。文化站要利用国家的专项资金和组织优势,开展公共文化活动,为农村的文化设施建设提供指导,同时对一些民间的文艺团体进行有效的管理。
我们于2006年3月10日至3月14日、3月20日至3月30日分别在湖北C市和安徽L县、G县、M县对农村文化状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在每个县(市)我们按照距离县(市)城的远近和经济好中差的原则选择三个不同类型的乡镇开展问卷调查。在两省我们共发放问卷3000份,收回有效问卷2876份。同时,我们还与当地乡镇干部、文化站工作人员和农民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座谈,以弥补问卷调查之不足。
我们的调查内容主要涉及:当前农民的主要文化活动、农村的文化设施状况以及他们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和想法等方面的内容。我们的调查对象是农民和乡镇站所的工作人员,在这些被调查者中男性为绝大多数(占72.6%),年龄主要集中在30-50岁之间,95.8%的受访者已婚,也就是说这部分被调查者在当地已经生活了较长的时间,对当地的状况比较了解,他们更能代表普通群众的意见和认识,他们的这些想法理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二、农村文化的现况
(一)看电视成为农村文化娱乐的主要的形式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家电产品价格的下调,电视已经进入农村家庭。有96.4%的家庭拥有电视,电视的普及率已经达到了比较高的比例,甚至有25.5%的家庭有2台或2台以上的电视。大部分农民可以通过有线电视和安装卫星接收设备来接受电视节目,调查数据显示有47.2%的农民可以享受到比较多样化的电视节目。每天看电视超过两小时以上的农民占调查总数的73.5%,也就是说大多农民一部分的业余时间是在电视前度过。在您最常看的电视节目这一问题中,排在第一位的是新闻类节目(83.8%),其次是电视剧(63.2%),再次是法律类节目(38.4%)。访谈中农民反映;现在的电视节目“都是演城里的事,与我们关系不大”,农民希望电视多演一些农村题材的节目。
(二)佛教和基督教成为一部分农民的宗教信仰
在调查者中有18.7%的农民信仰佛教,信仰基督教的农民也高达9.9%,信仰道教和伊斯兰教的人数比较少,分别为0.7%和0.2%,换句话说也就有近1/3的群众有宗教信仰。考虑到大部分信教群众为年龄比较大、文化水平比较低或身体状况欠佳的事实,无法填写问卷,真正信教群众的比例应该高于这个数字。据一位乡镇的领导反映,信教已经成为一种有组织的活动,有些教徒不断串联,发展新的教徒。他说:“他的一个亲戚为发展新教徒外出活动了一年,回来后又动员他加入教会”。甚至有的家庭成员信教,同时让自己的未成年子女也信教。农村教堂在周末做礼拜时,甚至有不少的小学生出现。
(三)祭祖的规模日益扩大和规格不断攀升
调研期间正值清明节前后,活跃在乡间的是敲锣打鼓的祭祖车队,车的数量从一辆到几十辆不等,同时还要雇请一些农民演艺队。祭祖已经成为炫耀家族势力和相互攀比的工具,失去了原有意义上的缅怀先人的功能。在问到“你们那里有哪些文化活动时”,有28.7%的被调查者的选择是修家谱,而选择祭祖的更是高达45.9%。当问及祭祖的怎么还要做这么大的排场时,他们的回答是“如果规模小、不够档次会被人认为家族无人,人气不旺,容易被别的家族瞧不起。”
(四)大多数文化站名存实亡、人浮于事
在问卷调查“您是否知道乡镇文化站?”有75.4%的农民回答“不知道”,在回答“知道”乡镇文化站的受访群众(24.5%)中,有81.5%的农民没有跟乡镇文化站打过交道。在安徽I县调研时,据一位乡镇领导反映,该县原有37个乡镇,后来合并成为16个乡镇,仅有9个文化站,魏庄乡文化站,仅有1名工作人员且无固定办公室。该工作人员长期不来上班。我们电话联系这名工作人员,据她反映“现在乡镇文化站基本没有任何活动,没有经费也无法开展活动,所以平常一般不来文化站。”
(五)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断消亡
在湖北G市调研,发现一些古民居因小城镇建设的需要被拆掉,据陪同的乡镇干部讲:“这些古民居大都有100年的历史了,因为新的规划需要拆掉,古建筑具有不可修复性,一旦破坏就无法还原。还是比较可惜的。”当谈及这些古民居是否可以不拆,他说:“这些古民居固然好,但当前最重要的是经济建设,即使不拆也没钱维护,也会在自然中毁掉。”在安徽调研时我们也发现了这个问题。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及民间艺术同样在不断消亡,在调查中,据一位村民介绍:“村内有一位老人,现在已经80多岁了,他会唱很多当地的民曲,现在因为年事已高,希望能找到一位徒弟,把这些民曲保存下来,但找不到人。”在各地调查有不少的村民和干部给我们讲到这个问题,由此可见民间艺术逐渐失传的情况比较严重。
(六)文化活动贫乏、公共文化设施稀缺
调查数据显示,有77.8%的受访者认为农村的文化活动贫乏,高达79.5%的受访者认为农村文化设施稀缺。随着农村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农民用在农业劳动上的时间越来越少,有一个说法是“两个月过年,两个月种田,八个月休闲”,大部分农民拥有了大量的空闲时间。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在村庄中麻将厅、麻将桌随处可见,正如一句顺口溜所言“衣食不用愁,住着小洋楼,土地不用兴(种),处处麻将声”,有43.7%的被调查者认为打牌打麻将“盛行”,而认为“一般”的占到受访者的41.2%。据他们反映村里没有公共的文化设施,除打麻将外没有地方可以娱乐。在“您最希望政府为你们提供哪些文化设施”时,有47.6%的受访者希望提供文化活动站/服务中心,有26.6%的受访者希望提供图书室,而26.4%和37.3%被调查者的人分别希望提供青少年活动中心和老年活动中心。
三、政策建议
(一)建立和完善专门的农民电视频道
电视已成为农民了解国家政策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同时也是农民实现文化娱乐的主要形式。可以建立主要针对农村的电视频道,用以播放与“三农”相关的节目,让电视成为农民接受文化教育的空中学校,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同时通过电视进行普法宣传和技术培训。目前因为大多农民无法了解到一些新技术,全国约有70%早已成熟的农业技术成果没有大面积推广。通过电视进行培训让农民在家中即可掌握一些信息和技术。娱乐节目和电视剧也要尽可能的播放一些农村题材的节目,让农民能够看得懂,喜欢看。
(二)对农民的宗教信仰和祭祖活动进行规范
如果没有先进的文化来占领我们的文化阵地,就会有落后的文化来侵蚀。尽管我们倡导宗教信仰自由,但我们发现有些团体在宗教的外衣下进行非正常的宗教活动,对我们的正常的社会秩序造成了一定的危害。同时对祭祖活动的盲目攀比不仅会造成铺张浪费,也会造成不同家族之间的矛盾,影响社会的和谐,冲击了我们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因此要对非法的宗教活动和祭祖进行规范。
(三)采取有效措施保护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们的文化部门可以通过专门的机构对我国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认证。对于一些具有重要价值的物质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保护,对于那些破坏物质文化遗产的行为和人要追究其责任。对那些掌握着丰富民间艺术的艺人,要把他们组织起来,使其把这项艺术能够有效的保存和发扬;同时进行适当的补助,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能够有时间和精力进行新的创作,从而使一些民间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
(四)建立多功能的文化服务中心
可以考虑利用村部或闲置的小学,建立一个集图书室、信息室、活动室等综合性的文化服务中心,可以由村干部兼任管理。德国哲学家马尔库赛说过:“观念的东西不能改变世界,但它可以改变人”。这种文化中心能够让农民既有一定的休闲娱乐的场所,也可以实现继续教育,从而提高国民的综合素质。文化的享受,仅仅观赏是不够的,重要的还要有所参与。这种文化综合服务中心让农民参与进来,在传播文化的同时起到社会整合的作用。
(五)发挥文化站的组织和管理功能
发展农村文化,提高农民素质,能够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繁荣农村文化,不仅能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同时有利于实现“乡风文明”新目标。文化站要利用国家的专项资金和组织优势,开展公共文化活动,为农村的文化设施建设提供指导,同时对一些民间的文艺团体进行有效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