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介:临危受命的战时外交官

来源 :世界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c0001234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35年12月,陈介出任南京国民政府外交部常务次长,在中日关系日渐恶化的艰难处境中,积极参与对日外交,维护国家权益。1938年,中国政府派陈介出任驻德大使,斡旋中日战争爆发后的中德关系。
  
  参与临战前的对日交涉
  
  陈介(1885~1951),字蔗青(清),湖南省湘乡同风乡人。1902年~1908年,留学日本和德国,通晓日语、德语、英语、法语和拉丁语等。1912年回国,先后任职工商部、农商部、财政部等。1920年后任江汉关监督、大银行经理、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董事等。1935年开始转向民国外交事业。
  1935年张群出任国民政府外交部长,为更好地处理即将临战的对日交涉,积极网罗社会人士。时任南京政府实业部部长的吴鼎昌向张群推荐了自己的好友、有着留日背景的陈介。
  1937年七七事变发生后,全国民情激愤。当时已出任外交部常务次长的陈介于7月9日接见日本驻华参赞日高信六郎,严正指出,卢沟桥事变由日军挑衅引起,责任在日方,中国对此表示严重抗议;为免事态扩大,日方应立即停止一切军事行动,尽快派员与中方代表协商,根据正确事实,谋求和平解决。陈介声明:“保留我方对于该事件之一切合理要求。”当日高信六郎表示“日方亦应保留对该事件之一切要求”时,遭到陈介拒绝。随后,陈介还与外交部其他负责人拟定了要求日本向中国正式道歉、惩办肇事者、赔偿中方一切损失并保证杜绝此类事件的书面抗议,但该抗议书被蒋介石压住未发。
  两天后,当日高信六郎向陈介探听中国军队调动情形时,陈介义正词严地指出,军事情形外人不得而知。中国军队决无向任何国家挑战之意,但如果任何国家要侵犯中国领土主权,中国则有抗战之决心。陈介向日高信六郎所作的答复,反映了七七事变发生后中国政府对日交涉的基本立场和态度。
  
  担任绝交前的驻德大使
  
  中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一度密切的中德关系随着日、德法西斯的日渐接近转趋冷淡。为尽可能孤立日本,挽救逐渐陷入低潮的中德关系,1938年,中国政府改派外交部常务次长陈介出任驻德大使。
  9月,陈介抵达柏林,德国正忙于与伪满洲国互派“大使”之事,故意将陈介晾在一边,迟迟不接受其递交国书。陈介如坐针毡,处境极为尴尬。11月,蒋介石为挽回国家的尊严和体面,曾两次发电陈介,指示其或去英国暂住,或回国,“不可再驻德,否则国家与政府威信与体面全失,此种耻辱将无法湔雪矣。”然而,在陈介的抗争下,希特勒终于在12月底接受了陈介递交的国书。
  陈介积极筹划,努力恢复和促进中德之间的友好合作关系,使中德关系略有回暖。陈介在柏林不再受冷落,他以前结识的老朋友同他的关系依然密切。特别是欧战爆发后,为避免中国就欧战局势发表声明,公开反对德国,支持英法,德国进一步对华示好。国务秘书魏茨泽克主动向陈介表示,希望能增进同中国的关系,战后中德在经济合作方面将大有可为。同时德国在对华交付抗战物资方面,也比以往公开化了。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秘书长张群致电陈介,要求其对德交涉“相机进行”,并拟出具体步骤及办法。陈介则就对德交涉的原则和步骤提出了建议。他指出,在欧洲战争结束以前,中国同德国的交涉应本着暗中接洽的原则;在具体步骤方面,首先应与德国商谈经济合作问题,使德国在经济上得到实惠,从而转变对中国的外交,改善中德关系;其次,在双方达成初步意向后,再由德国派代表来中国协商整个合作计划;最后再由中方派员赴德国签署修好条约。为了贯彻加强对德关系的原则和步骤,陈介在柏林积极活动,广与德国军方、经济署以及亲华人员进行接触,得到了一定的回应。
  1940年9月27日,《德意日军事同盟条约》签订,德国承认日本在所谓“大东亚新秩序”中的领导地位。中国政府对此极为震惊,认为这是德国公开支持日本对中国的侵略。11月间,当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约见陈介向其表达重视中德之间的经济关系,并愿意调停中日战争时,陈介坚定地表示,中国为生存与主权而抗战,非达此目的,决难言和平,中日和谈必须以日军完全退出所占中国领土为先决条件。陈介还奉蒋介石指示进一步向德方表示,不论国际局势如何变化,中国为达到抗战目的,愿意维持同德国的友好关系。
  1941年6月,德国大举进攻苏联,为取得日本在远东的战略配合,德国打算在7月初承认汪伪政权。6月28日,陈介大使就德国拟承认汪伪政权一事直言魏茨泽克:中国数年来对德国万分容忍,无非是为了抗战的百年大计,希望德国不要承认汪伪傀儡政权,迫使中国不得不做出与德国断交的不幸举动。面对陈介的严厉态度,魏茨泽克虽答应上报,却要求中方“体谅”德国不得不暂时利用日本的苦衷,希望中国不与之绝交。最终,德国不顾中国的强烈反对承认汪伪政权,重庆外交部被迫于7月2日发表声明,断绝中国同德、意两国关系。7月10日,陈介奉命关闭驻德大使馆回国。
  
  出任驻拉美多国大使
  
  对德绝交后,陈介转赴美国,仍以大使名义访问中、南美洲各国, 为争取国际社会对中国抗战的道义支持和筹集抗战经费而辛苦奔波。1943年7月15日,陈介被国民政府任命为驻巴西大使。1944年7月15日,又被改派为中国驻墨西哥大使。8月1日,陈介大使代表国民政府与墨西哥政府签订《中国墨西哥友好条约》。条约规定,中、墨两国公民依所在国现行移民法律、章程等,自由出入彼此领土;两国公民应遵守所在国的法律和规章,其财产受所在国法律保护;两国关系应以“平等和互相尊重主权的原则为基础”,加强两国已经建立起来的友好关系,增进两国人民的各自利益。条约签订后,中、墨双方相互将公使馆升格为大使馆。
  1945年8月15日,国民政府任命陈介为首任驻阿根廷大使。1946年4月,陈介到达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开设使馆。期间,陈介同阿根廷政府就两国建立通商关系及实行直接通航等问题进行了接洽。1947年2月,陈介代表国民政府同阿根廷外交兼宗教部长蒲拉穆格利亚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签订了《中阿友好条约》。条约宣布中阿两国永保友好,亲密协作;两缔约国有互派外交代表及互派领事之权;两国人民在对方领土上有旅行、居住、工作、经营工商业的权利;两国还同意尽快签订通商航海条约。尽管《中阿友好条约》签订之时,由于国共内战严重损害了国内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同阿根廷扩大贸易联系在事实上已经不可能实现,但陈介在阿根廷的外交活动对扩大中国在阿根廷的影响,加强中阿关系仍然发挥了重要作用。
  陈介先后任驻巴西、墨西哥、阿根廷大使,为扩大中国在拉美国家的影响做出了努力。1949年,国民政府在大陆溃败之际,陈介考虑到今后的归宿问题,顾虑重重,遂自动离职。1951年8月15日,陈介在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病逝,享年66岁。
其他文献
小伙子弗林特洛克伍德天生乐观且执着,从小就梦想用发明改善大家的生活,这不,他的新发明——美食制造机又悄悄登场了,有了这个机器,人们既不必为食物天天奔波,也不必为晚饭该做什么而烦恼,只要启动按钮,汉堡、热狗、意大利面、冰淇淋这些美食就会随着云团飘到小镇上空,像下雨似地从天而降——这就是索尼影业2009年夏天推出的《美食从天而降》,一部讲述天上掉馅饼的动画片。  不要以为天上掉馅饼的好事只是动画片导演
美方派出了250名情报机构的安全人员为布什护驾,所到之处事先部署阻击手,出动警犬搜查可疑物被访国家也出动了大批警力加强安保措施    2008年1月,美国总统布什终于在入主白宫七年多后首次把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列入访问日程,兴师动众地对以色列巴勒斯坦科威特巴林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沙特阿拉伯和埃及进行了为期八天的访问  就在布什乘坐的“空军一号”专机1月9日抵达以色列后,他的安全问题成了这次中东之行的头号难
以色列为什么往死里打?仅仅是报复哈马斯的火箭弹袭击吗?是谁主张开战?又是谁主张收手?他们想达到什么目的?为什么明知道无法根除哈马斯,却执意去打这一仗,而且动用精兵强将?是否还有敲山震虎意在伊朗的大阴谋?      总理和国防部长一拍即合  描绘这场战争蓝图的,是以色列总理奥尔默特和国防部长巴拉克,前者因在2006年的黎巴嫩战争中的“不良”表现而备受指责,一直想找个机会出出气,拿真主党当撒气筒是没有
观察蔡英文近来的政治言行发现,“新政治文化”只是政治谎言,只是美丽的传说。蔡英文打着“新政治文化”的旗号,还在延续陈水扁与民进党的“旧政治文化”与“民粹政治文化”,还在制造政治仇恨、制造族群对立。    “新政治文化”是蔡英文一直努力建构的核心政治发展概念与选举主轴,同时她还提出配套的“和而不同”、“和而求同”的两岸政策论述。然而,蔡英文的“新政治文化”与两岸政策论述仍未摆脱旧政治文化思维与强烈的
“我们不会就此停步,我们要给自己布置一项有雄心壮志的任务——通过建立‘欧亚同盟’实现更高水平的一体化。”俄罗斯总理普京10月4日在俄罗斯《消息报》发表文章称,希望以俄罗斯、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三国关税同盟为基础,今后建立“欧亚同盟”,有效连接欧洲和亚洲太平洋地区。这是普京表明竞选总统意向后首次提出外交倡议。他同时强调,“欧亚联盟”不会成为新的苏联或取代独立国家联合体,但西方媒体却称之为“苏联的2.
临近岁尾,中国领导人两次最重要的外交活动围绕周边进行——胡锦涛主席的东南亚和APEC之行和温家宝总理的东盟系列峰会之行。更早些,还有温家宝总理的朝鲜之行;如果扩大到“大周边”范围,还有温家宝总理的埃及之行。这些活动把观察者的视线,也把本期“封面话题”再次引向中国周边。不过我们把范围确定在一定限度内——这是因为,对这个范围,我们和我们的专家团队,有话要说。  “一个是融合,另一个是中国的促合。”这是
在许多人心目中,中欧关系似乎一夜间问题多了起来,而现在似乎又突然间变好了究竟应该如何看待当前中欧关系及其发展前景?    春节刚过,温家宝总理就开始了他牛年的第一次出访,而这次访问的目的地是欧洲温总理的欧洲之行引起了国内外媒体的极大关注舆论和公众对温总理在达沃斯论坛的精彩致辞剑桥大学的深情演讲,以及多场记者招待会均给予了高度评价  温总理对瑞士德国西班牙英国以及欧盟总部的访问,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
对于印度的崛起前景,西方舆论以前是“捧上天”,试图扶持“民主”的印度来平衡中国崛起的影响力;现在又是“重重地摔在地”,不乏夸大其词的成分。  9月14日,印度政府抛出庞大的经济改革计划,向外资开放零售业、航空、通信等领域,减少政府补贴、提高柴油价格,出售部分国营企业的股份等,被称为“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最庞大的改革计划”。  该计划在印度国内引起轩然大波,反对者指责辛格政府“向外国资本出售国家主
美国正在失去拉美?  Peter Hakim(“美洲国家间对话组织”主席)  《外交》  (双月刊)2006年第1期  美国外交关系委员会出版    如今的美国与拉美国家关系已降至冷战结束以来的最低点。在诸多问题上,美国对拉美国家的表现感到失望:经济上,拉美国家的政策不稳,缺乏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政治上,一向被美国视为“民主橱窗”的拉美国家在过去十年中,有十几位民选总统被迫下台,其政府和领导人得不
ECFA大辩论后,民进党主席蔡英文意犹未尽,不断利用各种场合宣扬其对两岸政策的观点,一会儿立场柔软,转脸又立场僵化。有人称这表明该党的两岸政策正朝理性、务实方向转型;也有人认为,无论是从其本质还是现实状况看,该党都没有作好转型的准备,注定要继续紧抱“深绿”。民进党两岸政策究竟会朝什么方向发展呢?    蔡主席放话“信号”混乱    最近一段时间,蔡英文针对两岸关系发表了一系列谈话,但常常自相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