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主持人语:这个时节不谈“新冠”疫情几乎是不可能的。病毒不仅肆虐于中国,而且席卷了世界,成为人类必须共同对付的敌人。但很明显,国家、民族、意识形态的界线还是存在的,甚至,这种界线还被放大了,更敏感了。无疑,这使人悲哀。联想到文学,当我们一再说世界文学的时候,好像不太在意国别文学、民族文学的重要性了,可是,没有后者的世界文学,恐怕也就失去了文学的公义和正义,并且世界文学的价值也未必会被广泛认同。一种崇高的理想化的价值观如果不能践行,或在践行中实现其价值,就只是乌托邦了,虽然乌托邦并非没有价值。挑战已在眼前,不能及时携手理性应对,灾难一定先于乌托邦降临人间。其中的利益博弈需要有胸怀、眼光和决断,也需要有隐忍、折中和牺牲。就像我们眼下的文学处境,有“战疫”,有沉默,有旁观,也有争议,都不是可以简单定论的。人们都说现实是复杂的,既指内涵,也是说表象。能与现实复杂性相对应的,恐怕莫过于文学,因为文学将人心的复杂都显示出来了。这也是“文学是人学”的正解之一吧。
摘要:“纯文学”以强调审美自律、形式自足、观念自立、人性自由与个体表达本位为宗,然而随着时代发展演进,文学如何应对现实、创造出自己的形式与话语,无疑需要纵深的历史眼光和宽广的全球视野,综合现代中国、革命中国和发展中国的不同语境生成差异性文学形态与观念。此际的文学研究再也无法回到此前的范式之中,“后文学”时代确乎已然来临,自足、自律、独立的“纯文学”话语逐渐在丧失它的普遍合法性。“纯文学”既有呈现形态与批评研究方式的瓦解,也预示了新的人文方式的可能性。它打破现有的真理体制,从经验与表述的层面开启别样选择,以直观、情感与体验的方式想象与思考。
关键词:“后文学”时代;“纯文学”话语;当代文学及批评;新人文方式
本期刘大先教授的文章体现了这个时代年轻学者和批评家的现实关怀意识与态度,他的思想洞察力、理论驾驭度和行文成熟性,都足以使一个宏观话题的丰富性呈现出种种具体的问题性,历史与现实就在这种种问题的纠结中成为这个时代的深刻语境。他的知识背景和理论素养使得反思与批评成为当下的一种思想探索见证。与刘文的思想综论风格不同,王兆胜、周荣和孟繁华的文章都是专题性的论述。兆胜教授是久负盛名的持重学者,学术和批评所涉广泛,所述多成典范,仅在散文研究一道中即可足称学界翘楚。他对作家散文研究的挖掘与新创,条分缕析,曲径探幽,再次打开了一个崭新的探索领域,鼓励我们对未来有了更多的期待。周荣和孟繁华教授两位的文章中和了新锐敏感和老辣犀利的气质特点,以全新的方式进入了当代文学的历史现场,同时也是对当代文学批评史的一种研究实践,思想性与尖锐性完美融合在史论文体之中,所论散点各见对象风貌面目,连贯合成则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两代学者相得益彰,成就当代文学批评的一道风景。
我想说的是,这一组文章和我们中国及世界对于当前疫情的反应具有高度的一致性,至少两者的生态结构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人类面临的问题需要有宏大视野、历史眼光和专业手段来应对。感谢非常时期四位作者贡献大作,本期出刊面世之日,当是击退病毒疫情之时。正所谓“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吴俊
一个敏锐的当代社会观察者,应该会对21世纪初年发生在中国文学场域中的“文学终结论”论争记忆犹新。时隔几年之后,当初发表“文学终结”之说,进而引起中国文人学者群情汹涌的希利斯·米勒的一本小册子《论文学》(On
摘要:“纯文学”以强调审美自律、形式自足、观念自立、人性自由与个体表达本位为宗,然而随着时代发展演进,文学如何应对现实、创造出自己的形式与话语,无疑需要纵深的历史眼光和宽广的全球视野,综合现代中国、革命中国和发展中国的不同语境生成差异性文学形态与观念。此际的文学研究再也无法回到此前的范式之中,“后文学”时代确乎已然来临,自足、自律、独立的“纯文学”话语逐渐在丧失它的普遍合法性。“纯文学”既有呈现形态与批评研究方式的瓦解,也预示了新的人文方式的可能性。它打破现有的真理体制,从经验与表述的层面开启别样选择,以直观、情感与体验的方式想象与思考。
关键词:“后文学”时代;“纯文学”话语;当代文学及批评;新人文方式
本期刘大先教授的文章体现了这个时代年轻学者和批评家的现实关怀意识与态度,他的思想洞察力、理论驾驭度和行文成熟性,都足以使一个宏观话题的丰富性呈现出种种具体的问题性,历史与现实就在这种种问题的纠结中成为这个时代的深刻语境。他的知识背景和理论素养使得反思与批评成为当下的一种思想探索见证。与刘文的思想综论风格不同,王兆胜、周荣和孟繁华的文章都是专题性的论述。兆胜教授是久负盛名的持重学者,学术和批评所涉广泛,所述多成典范,仅在散文研究一道中即可足称学界翘楚。他对作家散文研究的挖掘与新创,条分缕析,曲径探幽,再次打开了一个崭新的探索领域,鼓励我们对未来有了更多的期待。周荣和孟繁华教授两位的文章中和了新锐敏感和老辣犀利的气质特点,以全新的方式进入了当代文学的历史现场,同时也是对当代文学批评史的一种研究实践,思想性与尖锐性完美融合在史论文体之中,所论散点各见对象风貌面目,连贯合成则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两代学者相得益彰,成就当代文学批评的一道风景。
我想说的是,这一组文章和我们中国及世界对于当前疫情的反应具有高度的一致性,至少两者的生态结构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人类面临的问题需要有宏大视野、历史眼光和专业手段来应对。感谢非常时期四位作者贡献大作,本期出刊面世之日,当是击退病毒疫情之时。正所谓“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吴俊
一个敏锐的当代社会观察者,应该会对21世纪初年发生在中国文学场域中的“文学终结论”论争记忆犹新。时隔几年之后,当初发表“文学终结”之说,进而引起中国文人学者群情汹涌的希利斯·米勒的一本小册子《论文学》(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