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县域经济是构成区域经济的最基础单元,是国民经济重要支柱和新增长点。区域一体化是洞头新区发展的驱动力,而洞头新区的县域经济的发展也将反过来促进区域的一体化进程。因此,研究如何充分利用洞头新区的“同城化”战略机遇,加快洞头新区的发展,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县域经济发展问题;分析
为更加有效地统筹温州瓯江口区域开发建设,温州市委市政府提出《关于温州市实施瓯江口新区与洞头县一体化改革及调整部分行政区划的请示》,建议将瓯江口新区管委会和洞头县实施机构整合,将洞头县全域、龙湾区灵昆街道、浅滩围涂、洞头县“区县合一”,成为温州市区第四个行政区,并以“洞头新区”作为第四个行政区命名报国务院审批。瓯洞一体化后形成的温州“第四区”地处东海与瓯江的交汇处,行政管辖范围包括洞头县、龙湾区灵昆街道以及浅滩一、二期,区域总面积约2810.3平方公里,其中现状陆域总面积约210.3平方公里,户籍总人口约16万人以上。据洞头县2013年统计公报,2013年瓯江口新区(灵昆街道)与洞头县经济总量统一核算,据初步核算,洞头新区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0.32亿元,较上年增长9.1%,增速位居温州各县(市区)第一。
2015年8月,国务院批复同意洞头撤县设区,瓯洞一体化进程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近年来,洞头县积极实施“加快同城发展 建设海上花园”发展战略,为推进区域一体化奠定了基础,但仍面临许多问题,造成洞头新区与温州中心城区的实质性经济社会联系相对较弱,仍未真正融入温州都市圈;这些因素都将制约县域大规模的开发以及产业的进一步转型升级。因此,如何顺应区域内一体化进程加快的历史机遇,积极融入一体化进程,实现县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值得进行深入的研究。
一、基础设施水平仍然滞后
近年来,洞头县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虽取得了一些成就,但需面对的问题依然较为严峻,主要表现在:
一是基础设施建设成本高。县域内海岛地理空间分散,丘陵地形特征明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较平原和山区困难和成本呈倍数增加。新区未来新增建设用地将主要通过围涂方式实现,大大增加了土地开发成本,间接提高了企业的投资成本,要求洞头着力引入对土地价格敏感程度相对较低、对港口资源条件需求迫切的大项目,对成本敏感型企业的吸引力降低,招商引资的难度较大。
二是水路交通制约因素明显。水路交通极易受自然环境影响,对外客货运出行速度和时效无法保障。港口基础设施相对薄弱,深水港址码头普遍泊位吨级低,深水港址普遍缺少后方陆域用地,而拓展发展空间的环岛西片、小门西片、黄岙二期围涂工程等仍在建设中,同时还要解决配套集疏运交通系统、水电供应和城镇依托等问题。推动建设的集大宗商品交易平台、海陆联动集疏运网络、金融和信息支撑系统“三位一体”的现代化多功能港口进展仍然相对较慢,深水港集疏运系统的不够完善。
三是疏港道路基础薄弱,难以适应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机动化发展压力。路网受到自然地形条件限制,多数公路呈树枝状布局,公路连通性差,以高等级公路为主干线,市政道路、干线公路、农村公路相互配套的立体型综合交通网络仍未完全建立。大门大桥、洞头峡大桥、77省道延伸段目前仍处于收官中,对外交通要道尚不十分畅通。
二、产业结构不尽合理
在产业方面也存在结构需要优化、链条需要升级、企业规模有待壮大等迫切要求。制造业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洞头县化学工业、机械汽配、电子电器工业、医药工业、水产品加工、建材工业六大主要工业行业,占工业总产值的95.8%,其中化学工业就占到57.1%,工业结构十分不合理。2014年全县工业企业共171家,其中规上企业仅有22家,不到工业企业总数的13%,且规上企业中只有2家是中型企业,剩余20家均为小型企业(未注册于洞头的大项目不计算在内),企业实力总体偏弱。同时,洞头县工业的聚集效应不明显,规上企业数量相对较小。2014年全县工业企业共171家,其中规上企业仅有22家,不到工业企业总数的13%,且规上企业中只有2家是中型企业,剩余20家均为小型企业。
目前灵昆街道区域的产业则主要以农业和休闲旅游业为主,尽管一些工业项目已经入驻,但工业化的产业体系尚未形成。洞头产业环节普遍比较低端。比如当前石化产业多集中在炼油、沥青等对低附加值的原材料环节,不涉及精细化工和化工新材料等高附加值的新兴化工;旅游业目前也以简单的海景观光为主,娱乐、休闲、体验型的旅游项目较少。
三、城镇建设水平不高
虽然洞头新区已步入中级城镇化阶段,但城镇化水平和质量不高,城市发展内生动力不足,县域城镇建设相对滞后。洞头城建布局基本属于临海型,结构简单,规模发展不均匀,县域内近城镇区发展较好,偏远区域相对贫困落后,比如中心城镇北岙镇规模较大,而大门镇城镇人口较少。同时,城市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亟待完善,临港工业发展所需要的配套设施、休闲旅游产业发展所需要的配套服务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直接影响了县域产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城市生活品质的提高。
四、要素供给制约明显
在土地资源供给方面,洞头新增土地将主要通过填海围垦方式实现,新增土地指标紧缺,建设用地供给不足,对项目建设的土地集约化利用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围垦方式增加了土地开发成本,间接提高了企业的投资成本,要求洞头着力引入对土地价格敏感程度相对较低、对港口资源条件需求迫切的大项目,对成本敏感型企业的吸引力降低。
在资金方面,洞头财政收入以土地出让为主。未来,围垦工程、市政道路建设、供水、供电、土地平整等所需资金庞大,县域财政收入无法满足开发建设的需求,需要进行多渠道的融资。
人才方面,石油化工、金融信息、港口物流等方面的专业人才较为缺乏,企业将为保留高端人才支付更多成本,要求洞头完善人才配套服务设施(如人才公寓等),提升企业投资环境吸引力。
洞头受制于交通、资金、人才等一系列先天资源要素条件,在人均GDP、工业增速、产业结构等方面与省内多数县域相比,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洞头要要积极融入温州大都市的发展战略,主动承接温州大都市东拓,借力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加快与市区的交通互联互通,加快港口、城市功能配套设施建设,充分发挥与市区的同城互动效应。
参考文献
[1]洞头县统计局.统计公报[M].2013.
[2]洞头县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洞头年鉴[M].2014.
[3]浙江省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会.浙江改革发展研究报告,2013-2014.
[4]张耀光.中国海岛县产业结构新演进与发展模式[J].海洋经济.2011(5):4-10.
[5]王震,李宜良.海岛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以浙江省六横岛经济建设为例[J].中国渔业经济,2011(4):155-159.
[6] 郝兆印.济南都市圈经济一体化发展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
关键词:县域经济发展问题;分析
为更加有效地统筹温州瓯江口区域开发建设,温州市委市政府提出《关于温州市实施瓯江口新区与洞头县一体化改革及调整部分行政区划的请示》,建议将瓯江口新区管委会和洞头县实施机构整合,将洞头县全域、龙湾区灵昆街道、浅滩围涂、洞头县“区县合一”,成为温州市区第四个行政区,并以“洞头新区”作为第四个行政区命名报国务院审批。瓯洞一体化后形成的温州“第四区”地处东海与瓯江的交汇处,行政管辖范围包括洞头县、龙湾区灵昆街道以及浅滩一、二期,区域总面积约2810.3平方公里,其中现状陆域总面积约210.3平方公里,户籍总人口约16万人以上。据洞头县2013年统计公报,2013年瓯江口新区(灵昆街道)与洞头县经济总量统一核算,据初步核算,洞头新区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0.32亿元,较上年增长9.1%,增速位居温州各县(市区)第一。
2015年8月,国务院批复同意洞头撤县设区,瓯洞一体化进程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近年来,洞头县积极实施“加快同城发展 建设海上花园”发展战略,为推进区域一体化奠定了基础,但仍面临许多问题,造成洞头新区与温州中心城区的实质性经济社会联系相对较弱,仍未真正融入温州都市圈;这些因素都将制约县域大规模的开发以及产业的进一步转型升级。因此,如何顺应区域内一体化进程加快的历史机遇,积极融入一体化进程,实现县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值得进行深入的研究。
一、基础设施水平仍然滞后
近年来,洞头县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虽取得了一些成就,但需面对的问题依然较为严峻,主要表现在:
一是基础设施建设成本高。县域内海岛地理空间分散,丘陵地形特征明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较平原和山区困难和成本呈倍数增加。新区未来新增建设用地将主要通过围涂方式实现,大大增加了土地开发成本,间接提高了企业的投资成本,要求洞头着力引入对土地价格敏感程度相对较低、对港口资源条件需求迫切的大项目,对成本敏感型企业的吸引力降低,招商引资的难度较大。
二是水路交通制约因素明显。水路交通极易受自然环境影响,对外客货运出行速度和时效无法保障。港口基础设施相对薄弱,深水港址码头普遍泊位吨级低,深水港址普遍缺少后方陆域用地,而拓展发展空间的环岛西片、小门西片、黄岙二期围涂工程等仍在建设中,同时还要解决配套集疏运交通系统、水电供应和城镇依托等问题。推动建设的集大宗商品交易平台、海陆联动集疏运网络、金融和信息支撑系统“三位一体”的现代化多功能港口进展仍然相对较慢,深水港集疏运系统的不够完善。
三是疏港道路基础薄弱,难以适应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机动化发展压力。路网受到自然地形条件限制,多数公路呈树枝状布局,公路连通性差,以高等级公路为主干线,市政道路、干线公路、农村公路相互配套的立体型综合交通网络仍未完全建立。大门大桥、洞头峡大桥、77省道延伸段目前仍处于收官中,对外交通要道尚不十分畅通。
二、产业结构不尽合理
在产业方面也存在结构需要优化、链条需要升级、企业规模有待壮大等迫切要求。制造业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洞头县化学工业、机械汽配、电子电器工业、医药工业、水产品加工、建材工业六大主要工业行业,占工业总产值的95.8%,其中化学工业就占到57.1%,工业结构十分不合理。2014年全县工业企业共171家,其中规上企业仅有22家,不到工业企业总数的13%,且规上企业中只有2家是中型企业,剩余20家均为小型企业(未注册于洞头的大项目不计算在内),企业实力总体偏弱。同时,洞头县工业的聚集效应不明显,规上企业数量相对较小。2014年全县工业企业共171家,其中规上企业仅有22家,不到工业企业总数的13%,且规上企业中只有2家是中型企业,剩余20家均为小型企业。
目前灵昆街道区域的产业则主要以农业和休闲旅游业为主,尽管一些工业项目已经入驻,但工业化的产业体系尚未形成。洞头产业环节普遍比较低端。比如当前石化产业多集中在炼油、沥青等对低附加值的原材料环节,不涉及精细化工和化工新材料等高附加值的新兴化工;旅游业目前也以简单的海景观光为主,娱乐、休闲、体验型的旅游项目较少。
三、城镇建设水平不高
虽然洞头新区已步入中级城镇化阶段,但城镇化水平和质量不高,城市发展内生动力不足,县域城镇建设相对滞后。洞头城建布局基本属于临海型,结构简单,规模发展不均匀,县域内近城镇区发展较好,偏远区域相对贫困落后,比如中心城镇北岙镇规模较大,而大门镇城镇人口较少。同时,城市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亟待完善,临港工业发展所需要的配套设施、休闲旅游产业发展所需要的配套服务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直接影响了县域产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城市生活品质的提高。
四、要素供给制约明显
在土地资源供给方面,洞头新增土地将主要通过填海围垦方式实现,新增土地指标紧缺,建设用地供给不足,对项目建设的土地集约化利用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围垦方式增加了土地开发成本,间接提高了企业的投资成本,要求洞头着力引入对土地价格敏感程度相对较低、对港口资源条件需求迫切的大项目,对成本敏感型企业的吸引力降低。
在资金方面,洞头财政收入以土地出让为主。未来,围垦工程、市政道路建设、供水、供电、土地平整等所需资金庞大,县域财政收入无法满足开发建设的需求,需要进行多渠道的融资。
人才方面,石油化工、金融信息、港口物流等方面的专业人才较为缺乏,企业将为保留高端人才支付更多成本,要求洞头完善人才配套服务设施(如人才公寓等),提升企业投资环境吸引力。
洞头受制于交通、资金、人才等一系列先天资源要素条件,在人均GDP、工业增速、产业结构等方面与省内多数县域相比,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洞头要要积极融入温州大都市的发展战略,主动承接温州大都市东拓,借力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加快与市区的交通互联互通,加快港口、城市功能配套设施建设,充分发挥与市区的同城互动效应。
参考文献
[1]洞头县统计局.统计公报[M].2013.
[2]洞头县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洞头年鉴[M].2014.
[3]浙江省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会.浙江改革发展研究报告,2013-2014.
[4]张耀光.中国海岛县产业结构新演进与发展模式[J].海洋经济.2011(5):4-10.
[5]王震,李宜良.海岛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以浙江省六横岛经济建设为例[J].中国渔业经济,2011(4):155-159.
[6] 郝兆印.济南都市圈经济一体化发展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