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追求有效拓展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nsong2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实施以来,拓展教学似乎成了语文课堂教学的主旋律,在公开课和观摩课上表现得更为热闹。由于过分注重语文知识的综合,各学科的融合以及语文与社会生活的结合,使得很多教学活动以“拓展”的名义,随心所欲地践踏着神圣的语文课堂,甚至语文课不姓“语”。
  片断一:某教师上《〈指南录〉后序》,讲到“初至北营,抗辞慷慨,上下颇惊动,北亦未敢遽轻吾国。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几句,自己激动起来,于是开始拓展。先说当时的抗元形势:蒙古人如何完成对南宋的包围;陆秀夫如何坚决抗元,最后背起小皇帝跳海殉国;文天祥如何义拒种种诱降,最后慷慨赴死。再说到蒙古人如何大肆屠杀汉人。进而说到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大地上的汉奸绵绵不绝,但也有像张自忠这样死战保国的英雄。又进而说到现在中国年青一代的哈韩哈日,精神的软化。最后说了一句结论性的话:我们这个民族自古以来从不缺乏英雄,但也总会出现一些软骨症的人;我们要活得有尊严,首先要自尊自重,而且还要有血性。
  问题分析:这种现象很大一部分是出于教师个人的喜好和冲动,遇到自己喜欢或有话说的教学内容就控制不住,借题发挥,不小心还会离题万里。教师未能理性地去思考这种拓展能带给学生什么,学生能从中受到什么有意义的启发。依愚之见,教师恐怕更多的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话语权”,甚至是为了炫耀自己的口才和知识。
  片断二:某教师上《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设置了“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定义、特征,本文的主要观点”之后,要求学生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作答。接着就开始拓展,教师抛出问题:同学们请找一找,文化传统对我们现实生活影响的例子。学生很有兴味,论说纷纷,而这样热闹的拓展持续了近二十分钟。
  问题分析:教师设计的问题训练只是最基本的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没有深入、细致地对关键语词进行品读。对这样一篇专业性强,行文严密的经典论文,靠这样几个单薄的问题对课文作浮浅的“掠影”,学生的思维“庸俗化”了,所得也是寥寥。拓展的内容虽然贴近现实,激发兴趣,但教师也只是让学生“兴趣”了一把,没有对学生的例子进行理论上的延伸,也忘记了用教材中的结论来透视反观这些例子。
  片断三:某教师上《触龙说赵太后》,其教学目标是学习鉴赏触龙的劝谏艺术,并在日常的口语交际中讲究一些技巧。教师设计了一个主问题:触龙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出马说服赵太后的?说的过程可以分几个阶段?同桌讨论后,教师要求学生上台绘画:经过触龙巧妙的劝说,赵太后前后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请画出赵太后表情变化图。接着要求学生探究:触龙说“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什么是父母真正的爱?你赞成触龙的观点吗?谈谈自己的感受。最后进行实践训练:教师创设情景,请学生借鉴触龙的劝谏技巧说服你的父母同意你去参加体验生活暑期夏令营活动。
  问题分析:教师在拓展教学时,目标分散,拓展的内容虽相当丰富,但学生却没有时间朗读,没有时间探究并理解文本,这些拓展的内容不仅没有考虑文本的文体特点、课堂的教学目标、学生的接受能力等诸多因素,而且也造成了学生对文本阅读的走马观花和体验的浅尝辄止。
  一次次的课堂观摩,至少可以让我们看到现在的文本拓展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些误区:多泛化文本内涵,少考虑文本约束;多注重形式新颖,少审视内容质量;多见预设性拓展,少见生成性拓展;多做不着边际的拓展,少有教学实际的关注……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生的“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拓展并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以启动学生的思维并使其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与此相适应的教学模式就应该具有“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拓展、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的特征。事实已迫使语文教师不得不关注拓展教学的有效性。
  对策一:习透文本
  教师要舍得花时间研读文本,习透文本。洞悉文本特点与重点,能对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并在此基础上参阅大量相关资料,这是拓展的基础。当然,这对教师个人素质的要求很高,如果没有一定的文化底蕴,没有深入钻研的精神,又如何教学生应用与拓展呢?缺少了教师的深入挖掘和精心准备,拓展就失去了基础。试想,教师没有深入理解课文,离开了教材向课外拓展,作所谓的课文内外的衔接,那么,原本是文本自身生长出来的“花朵”的拓展,能不成“旁枝蔓叶”吗?试想,教师另起炉灶,歪曲文本原意,不从言语层面解读,却只从人生或生命等其他层面解读,在此基础上进行的拓展,老师煞费苦心,学生能不一头雾水吗?
  对策二:立足目标
  新课程提出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课堂拓展教学应在立足教学目标的基础上,突破“文本”的限制,对文本进行有效的超越与延伸,因为教材提供的文本是有限的,“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拓展延伸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任何离开教学目标的拓展延伸都是空中楼阁。有教师在执教《我与地坛》时紧扣教学目标,让学生朗读文中的景色描写句子,在反复朗读过程中,学生感受到了作者是如何由悲观绝望到心灵彻悟,有了生活的希望,学生掌握了景色描写在抒发人物情感方面的重要性,也掌握了在写作中如何进行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偏离教学目标的拓展只会喧宾夺主,课堂教学也就无的放矢。
  对策三:瞄准时机
  拓展教学作为课堂的补充和延伸,可以根据课文的特点及教学的需要,灵活地安排在教学的不同时段进行。课前可以让学生做好预览文本、搜集信息、初步感知课文的工作,它有助于学生对文本“建构属于自己的意义理解”。课堂中学生遇到难点、疑点,要利用拓展材料,让学生进行对比、整合,通过信息的互相渗透补充,帮助学生理解突破。课后,教师要有强烈的课程资源意识,一课学完后,要有计划地向学生提供相关的课外资源,使课堂延伸,并及时进行反馈、交流,促进课内外学习和运用的结合。
  对策四:把握度量
  拓展恰到好处是对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拓展过度则会增加学生的学业负担。拓展方式多种多样,但不能一味求新、出奇,不要片面追求热闹的课堂氛围。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如果宝贵的教学时间被用来拓展与教学目标游离的所谓的资源,不立足文本,试问,这样的课堂,谈何语言积累?语文能力从何培养?语文素养又如何提高呢? 拓展也不可过深。课堂时间有限,学生的能力参差不齐,在进行教学拓展的时候,教师不能给过大、过深、过多的话题。过大、过深、过多的拓展容易使学生不知从何入手,只能泛泛而谈,没有实质的内容,这样就无法达到教学的预期目标。
  对策五:优选方法
  语文课堂教学中拓展的方法很多,比如文本感悟法,它的优势是可以使学生多角度谈自己对文本的看法,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延伸,也可以作为对文本思想内容、语言风格的一个小结。设计的问题可以是这样:“文本留给你最深刻的印象是____,可以说一种理解,一种感受,一种情感,一种思想”。又如联系生活法,它的优势是有利于培养学生将文本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好习惯,也能够使学生寻找到生活中的许多素材,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例如,学习《项脊轩志》时,可以问:“在你们十多年的求学历程中,有没有因亲人友人关怀而感动的记忆?”学生的感情很快就进入到回忆状态,积极搜索着记忆深处那些感人的细节。再如对比法,它的优势是容易促成学生的思维由此及彼、求同存异、组合积累,从而牢牢掌握所学知识。我们可以把作者不同时期的作品放在一起,看经历人间冷暖,世事变迁后的作者的情感和思想有怎样的不同。比如入长安前的李白和出长安后的李白;南迁前的李清照和南迁后的李清照;“乌台诗案”前的苏轼和被贬黄州后的苏轼……
  对策六:无缝对接
  对文本拓展应该是不露痕迹的拓展,无痕的拓展是水到渠成且又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看似不经意间的拓展延伸,却能够非常自然地突破教学难点,深化文章主旨,扩展学生的思维,其实这就是最高境界上的文本拓展。不是为拓展而进行的拓展,而是“有教无痕,润物无声”,这样的拓展无疑需要教师用深厚的功底和素养做保障。课堂上,教师似乎“信手拈来”又似“无心插柳”的拓展,其实都是教育智慧的体现,“智慧的拓展”才能让学生获得潜能的激发、方法的领悟、思维的启迪、情感的熏陶、精神的升华,才能让学生在“拓展”中成长。
  立足课堂,又跳出课堂,引导学生到更广阔的语文天地去探索,去摘取新的知识之果,去获取更强的创造力,才能真正做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推开课堂的窗,窗外的景色一定很美丽;走出课堂的门,门外的世界一定更精彩。
  [作者通联:浙江龙游县横山中学]
其他文献
根据笔者20余年对全国乃至全球60余个国家多种商品营销模式的实地考察和学习,结合近几年笔者从事化肥营销工作的体会,从多行业立体的思维和心得,对目前中国化肥市场营销模式
期刊
语文学科的单独设立,始于1904年清政府《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的颁布,至今已有百年之久。纵观百年历程,语文学科前进的步履并不完美.“瘸子现象”呈现颇多。
余群 云南昆明人,1932年10月生,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少数民族声乐学会会员,云南艺术学院声乐教授。离休前,任云南艺术学院音乐系声乐教研室主任。
3月12日,在浙江杭州《都市快报》16版上关于明星巩俐、张艺谋等人的报道中,写道:“巩俐和张艺谋只是探着身子浅浅地握了一下手,但是却和周润发来了个夸张的熊抱。”3月13日,该报纸就刊登了读者的来电,对“熊抱”这个词提出质疑。  对于“熊抱”之类的,笔者去网上翻找,无论百度,还是google,相关信息真的不少,仔细阅读,几乎全是出现于娱乐报道和体育报道中,如浙江在线新闻网站(2005年11月02日)
常听学生发这样的牢骚:文言文真是既枯燥又难学,除了考试,一点用处也没有。  文言文真的既枯燥又无用?  现实的文言文教学往往呈现这样的倾向:一篇篇积淀着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而又奥妙无比的至文被送上“读―译―抄―背”的生产流水线,被肢解为实词虚词用法、古今意义、词性活用、特殊句式的知识集成块,然后强制学生记忆。文言文的最重要的价值,在“文”不在“言”,“言”只不过是学习“文”的工具。当“文言”
你想这是多么伟大的时代,你想这是多么壮丽的风采。你想这山山水水多么妩媚,你想这村村寨寨多么可爱。我把你想的唱出来,这就是我们祖国的气派。
近年来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对于主要的聚氯乙烯(PVC)生产商及原料供应商来说,中国市场显得日益重要。目前国内企业新建聚氯乙烯项目纷纷上马,并预计将于2004年之后陆续投入生产。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