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浅析

来源 :学周刊·A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nlix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改革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注意运用教学艺术,以期获得较理想的教学效果。本文就语文课堂教学的艺术作简要分析。
  一、课堂导入的艺术
  课堂导入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要想让导入环节吸引学生,就在于创新。
  比如在教学《木兰诗》一课时,别的教师都以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来导入新课,而我在讲授时,直接用常香玉老师的豫剧《谁说女子不如男》来导入,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了,教学效果自然更好。
  当然,课堂教学的导入要针对内容而设,使之建立在充分考虑了所授教材内容有内在联系的基础上,这样就可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从而较好地掌握所学知识。
  在学习《安塞腰鼓》一课时,先播放一段安塞腰鼓的视频,让学生全身心地体会到安塞腰鼓的魅力,然后再进行课文的学习就更加得心应手。
  由此可见,课堂导入的艺术性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课堂讲解的艺术
  2500多年前,大教育家孔子就提倡:“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思是说:“不到学生努力想弄明白但仍然想不透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学生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这就向教师阐释了讲解的时机。因此,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解应该注重艺术。
  教师的讲解要在学生讨论、自学后再适时进行。讲早了等于将答案提前公布,引不起学生的重视,而讲晚了,就会耽误时间,延长课时,可能导致学生厌学。
  在讲解《竹影》这一课时,文中说到“西洋画像照相,中国画像符号”,教师据此让学生去思考“西洋画”与“中国画”的区别,并说说这句话的含义。学生根据以往的经验,对“符号”这一说可能存有疑惑,因此当他们讨论一段时间后,教师应当给学生讲解“符号”的含义,很自然的学生对于整句话的含义也就明确了。要是再找一些关于“西洋画”和“中国画”的图片让学生看一下,学生的印象会更加深刻。
  因此,教师的讲解需要讲求艺术,要寻求合适的时机。良好的讲解能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当然,教师的讲解不等于直接将学生所需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应该在学生已经思考了一段时间后,自然地将答案的要点讲解出来,让学生能在教师的启发下,自然地将答案总结出来,这样就能加深学生对问题的印象,更好地理解与把握课堂的知识要点。
  三、课堂提问的艺术
  自课改实施以来,语文课堂的要求已经转变为人文精神和能力的培养上了。因此一堂语文课的优劣与教师能否巧妙提问,激发学生思维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在提问时更好地展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讲求艺术性。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要使学生达到“疑难能自决,是非能自辨,斗争能自奋,高精能自探”的境界。教师有责任将教材中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揭示出来,引导和启发学生独立思考,深入讨论,探究学习,以尝试成功回答的喜悦。讲《社戏》时,鲁迅先生在文中说平桥村是他的“乐土”,我没有问为什么,而是让学生根据课文的语言环境来分析平桥村的位置。这很需要学生细心阅读课文,抓住关键词语,当学生有所悟、有所获时,就会感到一种身心上的愉悦和享受。同时他们也较好地掌握了如何通过寻找课文中的关键词来概括文章内容,然后联系现实,从而能更好地理解生活在这样一个离海不远住户不多的小村子里的人是如何的民风淳朴、热情好客了。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注重对学生知识的挖掘、人文素养的培养,所以提问还要抓住关键点,引导学生联系知识点的前后勾连,寻找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适当点拨,让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思维活跃一点就能做到“跳一跳”而将“树上的果子”摘到。当然,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要恰当地评价,给予中肯的建议,而不能模棱两可,让学生不明白自己到底回答的对还是错。
  此外,教师应该意识到课堂提问是一种经常使用的教学手段和形式,它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多途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培养学生的有效思维能力等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加强课堂提问的艺术性非常重要。
  四、课堂结尾的艺术
  传统的教学只注重课堂上的讲解而忽视了课堂结尾对学生的影响。新课标要求教师能做到知识的前后勾连,所以我们必须注重课堂结尾的艺术。
  比如,《再别康桥》一课的结尾我是这样设计的:“诗人就这么悄悄地走了。一心想飞的他终于在蓝天中化作了一团永恒的火焰。他什么也没有留下,除了他那些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诗作。诗人的一生就像他的《云游》——‘那天你翩翩地在空际云游/自在,轻盈,你本不想停留/在天的那方或地的那角/你的愉快是无拦阻的逍遥’。如果说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有陶渊明动人的幻想,那在康河的柔波里也有徐志摩美好的理想。下面,我们再一次深情地诵读这首诗歌,并以此悼念这位伟大的诗人!”
  这样的结尾既重温了诗的情感与主题,更让学生感受到了诗人的风格,还让学生沉浸在徐志摩诗歌的意境里,让心灵随诗人创设的诗情荡漾。
  总之,一堂课的结尾就如一篇文章的结尾一样,有着卒章显志、画龙点睛、总结升华、诱发兴趣等诸多功效。设计好一个耐人寻味、启发探究的结尾,对于帮助学生总结重点、理清脉络、加深记忆、巩固知识,更是余味无穷。因此,掌握和运用课堂结尾的艺术十分重要。
  (责编 张敬亚)
其他文献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其创新精神,是当前新课改着力点之一。相对于语文学科,对教材的创新解读,无疑是训练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在教材解读上,不唯教参、教师、教辅
文章从“话题选择”、“文体专长”、“谋篇专长”、“手法专长”和“选材定向”五个方面的培养,针对当前高考作文的“多话题(命题)”和“三自政策”,结合教学中的做法和体会,阐述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只有对某一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有积极的情绪,并能克服阻碍去努力实现。学生也是如此,只有对学习产生兴趣,才有学习的积极性,注意力集中,学习热情高涨,学习效率高。反之,则不愿意学习,学习热情不高,学习质量低,甚至产生厌学情绪。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是促进学生学习进步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作为教师,应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他们自主学习,掌握学习的
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孔子“冬弟,等着吧,明儿姐一定给你买糖吃!”“冬弟,晚上把被子盖好,姐一晚上好几次地起床给你盖被子。”“冬弟,姐穿这身漂亮不?”……想起自
记忆中,有一片茂密的芦苇。  她是自由的精灵,在远离世俗的淡泊中,独守江畔一方瘠土,筛风弄月,潇洒倜傥。她,细瘦的筋骨把生命的诗情一缕缕地挑亮,匝密的芦花把生命的画意一抹抹绽放,野地的清苦和宁静于中浓缩成了亘古的沉默,醉倒了时间,醉倒了诗人;她,仿佛是陶渊明的山水诗,寻不出现实的意味和历史的痕迹,只有一丝淡远飘浮于烟的高度,酬和一份清高,一份落寞,一份不为人知晓也无意让人知晓的随意和散逸,原始的单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is a long-lasting,relapsing disorder characterized by abdominal pain/discomfort and altered bowel habits.Intestinal motility impair
意象是诗歌写作的焦点,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灵,意象是诗歌构思的核心,是鉴赏古典诗歌的要素。
期刊
鲁迅的杂文是诗与政论的结合,是文艺性的社会论文,是诗人与战士一致的产物。它既不同于一般的政论,也不同于一般的文艺作品,它具有一般的评论性质,同时又有文艺作品的特点。具有高
在课改前,昔日品德课注重形式化,缺乏实效。课堂中,常常呈现小组讨论、情境表演等场景,出现“学生讨论注重形式,情境表演注重课堂气氛”等现象。看似热热闹闹的课堂,但学生所学知识很少,学生的思维得不到发展,学生的讨论时间得不到保证,在情境中的体验得不到满足,不能完成品德课的教学目的。这样的课堂,又如何谈课堂的实效性?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倡:“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
中学语文诗歌教学一直都处于相对尴尬的地位,尤其是古诗,语言文字方面常用处理文言文的方法来教学,思想感情方面则用抒情散文和叙事散文的方法来教学,长期以来都没有形成自己的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