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如何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感受到学习的幸福,应该是我们语文课堂教学的核心意义,是语文教师一生的追求。那么,语文课堂的幸福在哪里呢?
一、在琅琅读书声中感受幸福
陶行知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幸福的语文课应该是思维放飞和智慧开启的地方。我们的语文课本所选文章大都文质兼美,抒情性较强,很适合学生朗读,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就能很好地领略文章中反映的情感美,丰富自身的情感体验,进而提高自身的审美情趣。在教《草原散章》时,我不着急分析文本,而是让学生多次朗读《胖草》《笑花》《长歌》等段。自由读、齐读、指名读、配乐读,教室里声浪此起彼伏。在朗读过程中,有的学生一边读一边禁不住露出会心的微笑,因为我知道在阅读中他们被草原的美景深深地吸引住了;读着读着,学生们的眼睛亮起来了,情绪也高涨起来。他们仿佛看到了“恣情率性、肆无忌惮地绿”,听见了“蒙古民簇的长调牧歌”。
在学习李清照的《月满西楼》时,我让学生反复听这首歌曲,乃至让学生跟着会唱。意想不到的是,读的、唱的尽兴之后,学生们在我的引导下思维异常活跃,你一言我一语地品味语言,分析思想感情,轻轻松松完成了教学任务。我想:这才是原生态的语文课堂吧,师生对话,读者与作者对话,情景交融,激情飞扬!自此,在课堂教学中我采用多种朗读形式去调动学生的内在情感,进而去感受文本当中作者的内在情感。
比如,朗读《天净沙 ·秋思》,让学生感受到游子漂泊天涯的孤苦;朗读《出师表》,让学生感受忠君报国的拳拳深情;朗读《岳阳楼记》,让学生感受“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襟抱负……试想,当抑扬顿挫的朗读给人以悦耳的享受时,当声情并茂的朗读将人带入身临其境的意境时,当富有韵律的朗读撞击人的心灵时,有谁会无动于衷?学生的幸福感定会油然而生,进而化为一种难以言传的情感力量,拨动学生的心弦,撼动学生的灵魂。
二、在激励性的评价中感受幸福
威廉·詹姆斯认为:“人性最深层的需求就是渴望别人的欣赏。”课堂中,我们经常听到教师在学生回答错误时的指责,看到的是教师失望的目光,却很少听到教师:“你回答得真好,老师希望每节课都能听到你的发言!” “你好厉害!敢于质疑,你的勇气令人羡慕!”等激励性的评价。教师要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及时发现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并在热爱、关心、信任、尊重的良好气氛中,教师运用准确、成功、有效的激励性评价,使学生享受到成功的欢乐、进步的喜悦,使学生在激励的评价中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当然,激励性评价不止口头表扬,也许一个手势、一个眼神、一下抚摸都会使学生在举手投足间感到亲切,拉近师生间的距离。
三、在小组合作中体验幸福
我在自己的语文教学中一直采用“小组合作,探究展示”的教学模式。在小组合作中“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我把个人之间的竞争变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把个人计分改为小组计分,把小组总体成绩作为奖励或认可的依据,形成了“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新格局,使得整个评价的重心由鼓励个人竞争达标转向大家合作达标。在课堂教学实施中,我运用了量化考核制度,将小组作为一个整体,小组中任何一位同学得分就集体加分,小组中任何一位同学因作业、成绩等原因失分,小组就集体扣分,在整体评价量化考核实施过程中,优生在小组中已不再高高在上,而是成为小组成员欢迎的对象,学困生也不再是班级中被遗忘的角落,而是被一个个充满爱心的合作小组同学包围着。
如在教《曹刿论战》时,我摆脱了传统课堂老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局面。在范读和朗读提示的情况下,要求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学生设计问题,小组讨论解决问题,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提交到全班学生共同解决。这一设计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需求得到了满足,从而满腔热情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我从中恰当加以引领和点拨,教学效果出奇得好。在这样的活动中,老师作为一种课程资源出现在学生面前,而不只是教材的传播者或代言人。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活动的舞台交给学生、把活动的时间交给学生、把活动的自主权交给学生,千方百计地给学生搭建一个展示的舞台,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求知的幸福乐园,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的阅读教学使学生在提升语文素养的同时,得到独特个性和创新精神的发展,进而产生了参与课堂的幸福感。
总之,一堂好课,是学生生命力的一次精彩展示,是学生生命品质的一次自主提升,语文课堂中离不开教师、学生与文章之间的情感交流、碰撞,从而共同创造出一个美妙的世界——心与心的默契,情与情的交融,凡是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收到“潜移默化,春风化雨”之功效的语文课堂,就是让学生幸福的课堂。
作者单位:甘肃省民乐县第四中学(734500)
一、在琅琅读书声中感受幸福
陶行知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幸福的语文课应该是思维放飞和智慧开启的地方。我们的语文课本所选文章大都文质兼美,抒情性较强,很适合学生朗读,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就能很好地领略文章中反映的情感美,丰富自身的情感体验,进而提高自身的审美情趣。在教《草原散章》时,我不着急分析文本,而是让学生多次朗读《胖草》《笑花》《长歌》等段。自由读、齐读、指名读、配乐读,教室里声浪此起彼伏。在朗读过程中,有的学生一边读一边禁不住露出会心的微笑,因为我知道在阅读中他们被草原的美景深深地吸引住了;读着读着,学生们的眼睛亮起来了,情绪也高涨起来。他们仿佛看到了“恣情率性、肆无忌惮地绿”,听见了“蒙古民簇的长调牧歌”。
在学习李清照的《月满西楼》时,我让学生反复听这首歌曲,乃至让学生跟着会唱。意想不到的是,读的、唱的尽兴之后,学生们在我的引导下思维异常活跃,你一言我一语地品味语言,分析思想感情,轻轻松松完成了教学任务。我想:这才是原生态的语文课堂吧,师生对话,读者与作者对话,情景交融,激情飞扬!自此,在课堂教学中我采用多种朗读形式去调动学生的内在情感,进而去感受文本当中作者的内在情感。
比如,朗读《天净沙 ·秋思》,让学生感受到游子漂泊天涯的孤苦;朗读《出师表》,让学生感受忠君报国的拳拳深情;朗读《岳阳楼记》,让学生感受“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襟抱负……试想,当抑扬顿挫的朗读给人以悦耳的享受时,当声情并茂的朗读将人带入身临其境的意境时,当富有韵律的朗读撞击人的心灵时,有谁会无动于衷?学生的幸福感定会油然而生,进而化为一种难以言传的情感力量,拨动学生的心弦,撼动学生的灵魂。
二、在激励性的评价中感受幸福
威廉·詹姆斯认为:“人性最深层的需求就是渴望别人的欣赏。”课堂中,我们经常听到教师在学生回答错误时的指责,看到的是教师失望的目光,却很少听到教师:“你回答得真好,老师希望每节课都能听到你的发言!” “你好厉害!敢于质疑,你的勇气令人羡慕!”等激励性的评价。教师要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及时发现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并在热爱、关心、信任、尊重的良好气氛中,教师运用准确、成功、有效的激励性评价,使学生享受到成功的欢乐、进步的喜悦,使学生在激励的评价中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当然,激励性评价不止口头表扬,也许一个手势、一个眼神、一下抚摸都会使学生在举手投足间感到亲切,拉近师生间的距离。
三、在小组合作中体验幸福
我在自己的语文教学中一直采用“小组合作,探究展示”的教学模式。在小组合作中“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我把个人之间的竞争变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把个人计分改为小组计分,把小组总体成绩作为奖励或认可的依据,形成了“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新格局,使得整个评价的重心由鼓励个人竞争达标转向大家合作达标。在课堂教学实施中,我运用了量化考核制度,将小组作为一个整体,小组中任何一位同学得分就集体加分,小组中任何一位同学因作业、成绩等原因失分,小组就集体扣分,在整体评价量化考核实施过程中,优生在小组中已不再高高在上,而是成为小组成员欢迎的对象,学困生也不再是班级中被遗忘的角落,而是被一个个充满爱心的合作小组同学包围着。
如在教《曹刿论战》时,我摆脱了传统课堂老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局面。在范读和朗读提示的情况下,要求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学生设计问题,小组讨论解决问题,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提交到全班学生共同解决。这一设计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需求得到了满足,从而满腔热情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我从中恰当加以引领和点拨,教学效果出奇得好。在这样的活动中,老师作为一种课程资源出现在学生面前,而不只是教材的传播者或代言人。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活动的舞台交给学生、把活动的时间交给学生、把活动的自主权交给学生,千方百计地给学生搭建一个展示的舞台,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求知的幸福乐园,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的阅读教学使学生在提升语文素养的同时,得到独特个性和创新精神的发展,进而产生了参与课堂的幸福感。
总之,一堂好课,是学生生命力的一次精彩展示,是学生生命品质的一次自主提升,语文课堂中离不开教师、学生与文章之间的情感交流、碰撞,从而共同创造出一个美妙的世界——心与心的默契,情与情的交融,凡是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收到“潜移默化,春风化雨”之功效的语文课堂,就是让学生幸福的课堂。
作者单位:甘肃省民乐县第四中学(734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