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作物现代种业发展路径探究

来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yisheaven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种业已经成为国际农业竞争,甚至国际经济竞争的新焦点,中国民族种业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如何突围?本文以粮食大省、种业大省——湖北省为例,通过对17个市州、60个县(市、区)106家种子企业、672名种子种植农户的问卷调查的统计分析,并通过江苏、安徽、湖南三省的调研和比较分析,总结出湖北省种业在创新能力、供种保障能力、企业核心竞争力、市场监管能力等方面比较薄弱,对全国种业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种业;湖北;创新能力;供种保障能力;核心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304.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13)03-0067-08
  一、问题提出
  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农作物品种选育水平、良种供应能力、种子企业实力有较大幅度的提升,优良品种对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和促进农民增收做出了重要贡献。虽然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耕地面积在逐年减少,但粮食生产能力逐年提升,“十一五”时期共增产6 239万吨,其中种子在粮食增产中的贡献份额达到35%以上。但同时,品种创新能力不强、供种保障能力较低、企业多小散弱、种子市场监管手段落后、法律法规不完善等问题长期困扰我国农作物种业发展,难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在粮食“九连增”的光环背后,我们应该看到我国种业目前基本上处于“吃老本”的状态,如果现在我们不做大做强民族种业,未来十年将面临严峻挑战[1]。
  二、湖北省种子企业发展现状的实证研究
  我们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湖北省17个地市(州),60个县(市、区)内种子企业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20份,收回115份,剔除漏答关键信息及出现错误的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06份,回收比例为88%。
  (一)湖北省种子企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1.企业规模。如表1所示,在调查的106家种子企业中,注册资金规模大于3 000万的企业仅12家,注册资金规模在1 000万到3 000万的企业仅10家;大多数企业注册资金在1 000万以下,注册资金规模在500万到1 000万的企业35家,占总数的33.65%;注册资金规模在500万以下的企业47家,占企业总量的45.19%。从106家企业年销售收入分段统计来看,销售收入在100万到500万之间的企业最多,占到41%;其次是在销售收入在1 000万到10 000万元之间的企业,占比21%;在500万元到1 000万元之间的占比与小于100万的相同,都是16%;销售收入大于10 000万元的占比最少,仅为5%。可见湖北省种子企业规模偏小,湖北种子市场准入门槛偏低。湖北省种子企业销售规模呈现两头小、中间大的形态。这说明我们还急需培育大型种子企业,应重点培育目前年销售收入在1 000万以上的企业,促进众多规模在100万到500万之间、产业雷同的中小种子企业兼并重组,做大做强。在被调查的106家企业中,“繁育一体化”企业62家,占比58.49%,超过半数。只有16.04%的企业规划上市,而其他83.96%的企业不准备上市,说明企业的上市意愿不强[2]。
  (三)湖北省种子企业聚类分析
  采用多元统计的方法将湖北省种子企业进行合理分类,对进一步了解种业发展状况,加强种子市场监管、保证种子市场有序竞争和维护市场秩序有重要意义。
  1.定研究对象及指标。从调查的106家种子企业中,选择企业员工人数大于或等于10人,并有自己的科研技术人员,以及2010年企业年销售收入在50万元以上(包括50万元)的43家种子企业。综合考虑种子企业的资金、科研、销售等方面,具体选择注册资金(万元)、销售收入(万元)、员工人数、是否为“育繁推一体化”企业、大专以上学历占员工人数比以及科技人员占员工人数比六个指标。
  2.研究结果及分析说明。采用SPSS16.0作为分析工具,进行聚类分析。在分析时选择欧氏距离,通过多次尝试,最终选定类平均法中的组间平均法,得到聚类分析的树状图(见图2)。
  结合分析结果,将研究的43家种子企业分为三类比较合适:湖北省种子集团有限公司、湖北荆楚种业股份有限公司、湖北富悦农业集团有限公司和襄樊正大农业有限公司为一类,记为第一类;湖北惠民科技有限公司单独为一类,记为第二类;剩下的38家种子企业为一类记为第三类。
  结合湖北省种子企业分类表(见表7),从总体上来看,研究的43家种子企业中资金实力雄厚、科研能力强、职工人数多、销售收入过亿的种子企业少,主要为第一类和第二类的企业;大部分种子企业的实力弱,科研能力弱或者没有科研实力,在种子市场的销售份额少,占有率低。这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湖北省种子企业的“规模小、实力弱、分布散、竞争乱”的现状[7]212-230[8]。
  具体来看,第一类的4家种子企业实力雄厚,平均注册资金在5 500万元以上,其中襄樊正大农业有限公司注册资金9 700万元为最高。除湖北荆楚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外,其他3家企业职工人数都超过了100人,湖北富悦农业集团有限公司和襄樊正大农业有限公司分别为165人和160人。4家企业的大专以上学历占比和科技人员占比的加权平均分别为72.9%和15.6%,体现了这一类公司具有较强的科研实力。
  第二类中只有湖北惠民科技有限公司1家企业,其注册资金3 000万元,具有一定的资金实力;职工人数106人,其中大专学历及以上人数为85人,占比80.2%,技术人员72人,占比67.9%,科研实力最强。
  第一、二类种子企业属于实力雄厚、科研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育繁推一体化”的企业,但企业数量少。湖北省种子市场上充斥着大量与第三类企业类似的“小、弱、散、乱”的种子企业。在剩下的38家第三类种子企业中,有31家属于民营企业。第三类企业的平均注册资金只有752万元,注册资金最少的一家企业只有100万元;2010年销售收入平均为1 402.54万元,最少的一家企业只有50万元;平均的职工人数只有26人,不少的种子企业员工人数不超过20人;大专学历以上的职工和科技人员人数更少。   三、结论与政策启示
  从调研结果来看,湖北省农作物种业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体系建设将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应以提升“四个能力”加快推进湖北由种业大省向种业强省转变[9]。
  (一)加快科研体制改革,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分层级、分阶段、分步骤地进行科研体制改革,第一,明确各级科研机构的职能分工。国家级科研单位主要进行基础性研究;省级科研单位主要进行应用基础研究;地市级科研单位主要以提高品种研发能力、终端品种的选育为主。科研单位只能申请基础性项目,科研单位研发的品种要上平台,企业公平竞争获取品种经营权,所获利益一部分归于财政,财政根据品种的推广面积给予科研单位一定的奖励[10]35-42。科研机构基础性研究应无偿使用,按推广后收购量从收购价中按一定的比例返还给科研单位。第二,在科研机构与企业的对接过程中,采取“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不减少科研人员在人事、工资待遇、职称与发展空间等方面的既得利益。处理好人才的激励与约束;发挥科研人员特长,鼓励到企业兼职;完善健全科研人员考核机制。实行“双轨制”,科研人员自由选择留在企业还是科研机构。第三,探索更为有效的科企合作模式,力争在改革过程中实现“软着陆”[11]。科研机构与企业紧密合作,以科研成果拍卖、委托研发、成果合作共享、科研机构人员在企业兼职等有效形式,不断摸索出最优的科研单位改革模式,逐步将科研单位的商业化育种资源转向企业。比如荆州农科院设想将农科院下设公司改成公司下设农科院,进行全面的体制改革,打造育繁推大型种业企业,也可以作为一种初步探索。最后,建议将品种审定制度修改为品种登记备案制度,提高品种创新动力。
  (二)扩大生产基地规模,提高供种保障能力
  稳定生产基地,提高机械化水平。其一,要通过土地流转,建立长期稳定的、具有一定规模的生产基地;其二,加强基地农田水利等配套设施建设,为种子生产提供有利条件;其三,成立专业的制种公司和制种农民专业合作社,实行规范的管理,改变农户个人制种的落后局面,通过整合资源,实现制种从插秧、施肥到收割全程机械化,不断提高生产基地的规模化水平,有效降低制种生产成本。此外,种子企业的诚信对基地建设的稳定非常重要,遇到灾害等不可抗力的时候,企业要勇于承担更大的责任[12]。
  大胆突破,创建种子保险制度“试验田”。建立种子保险制度,减轻企业风险。包括种子生产保险和病虫害等自然灾害保险,尽量减少种子在生产、经营过程因自然灾害给种子企业和农户造成的风险损失。建议将种子保险作为农业保险的试验田和突破口,选择有条件的区域进行试点,再逐步推广[13]。其他省份已经做出了一些有利的探索。如福建省,经过5年的试点、推广,2011年福建水稻保险范围扩大到全省,并力争投保率达80%以上。每亩水稻保额300元,保费12元。12元保费中,80%由省、市、县财政支付,20%由农户支付。也就是说,只要农户愿意,只需交2.4元,就可最多每亩获得300元赔款。
  加大良种补贴补贴力度。可将当前的粮食直补、良种补贴等扶农惠农政策向龙头种子企业倾斜,帮助企业做大做强。目前水稻、玉米、油菜这些在湖北的主要品种没有良种补贴,鉴于当前全国杂交水稻制种出现企业不敢制、农民不愿制、制种面积连年下滑的严峻形势,建议湖北省实行杂交水稻制种补贴制度,对湖北企业组织生产的自育品种进行制种补贴,以调动企业的制种积极性,提高湖北杂交水稻种子的市场竞争力[14]。
  (三)优势资源整合,提高企业核心竞争能力
  资源重组,打造现代化种业航母[15]。政府提高种子企业准入门槛,着手清理不规范的种业企业,大幅减少企业数量,用资源、资产、信誉进行资产重组,组建湖北种业航母。将留下来的企业按经营作物种类进行分类和优势资源的整合。选择有实力、优势互补的企业进行重组,将公司的企业文化、管理模式、营销手段与品种优势结合,利用感情纽带、制度保障消除隔阂,以市场化手段扩大种子企业规模,力争在2020年规划期内形成2~3家种子上市企业,组建湖北省种业航母[16]。
  逐步加大企业科研与基础设施投入。引导企业加大科研投入,鼓励支持企业与科研单位合作,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的同时,政府要加大投入,特别是重大科研项目应向已实现“育、繁、推、销”一体化的龙头种子企业倾斜,以提高种业的科技创新能力。还要增加投入,支持种子生产企业改善种子的收脱、加工、储存等设施条件。
  加快企业科研人才队伍建设。加大企业科研人才的培育,鼓励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种业科研带头人到企业任职或兼职,同时开放对于企业技术人员的专业技术职称通道,让员工与科研单位的技术人员一样可以申报专业职称,稳定企业科研队伍。定期开展技术培训与交流活动[17]。
  给予种子企业信贷优惠,加快资金流转。引导金融机构对种子企业贴息贷款,支持制种基地建设。特别是在种子收购期间,财政小额贷款简化手续。建议政府将种子收购资金纳入农发行政策性贷款的范畴,解决种子收购资金筹贷难、成本高的问题。
  支持种业营销的机制创新。借鉴湖南省经验,建立良种直销试点,解决当前种子销售市场混乱、农民选种难等问题。建立示范店及“种子超市”[18],湖南省现已有8家企业在20个乡镇进行试点。整合当地种子销售点,组织其与企业谈判,即“种子团购+种子配送”模式,使得种子价格降低了10%,同时对直销做得好的企业进行奖励。重点支持龙头企业加强物流建设。通过建设现代种业物流,改变当前高利返销的经营机制,均衡种子经营的利益分配,促进种业健康发展。
  (四)健全管理机构,提高市场监管能力
  第一,健全种子管理机构,完善种子管理体系。通过加强种子管理的设施建设,加强种子管理的队伍建设,不断完善种子质量检验体系、品种区域试验体系和信息服务体系,完善种子执法的网络建设。切实加强种子的市场监管,为湖北种业的发展创造健康有序竞争氛围[19]。   第二,严格种子生产、经营行政许可管理,依法纠正和查处骗取审批、违法审批等行为。加强种子行政许可事后监管和日常执法,加大对种子基地和购销环节的管理力度,严厉打击无证生产、租借许可证生产、超范围生产、抢购套购、套牌侵权、生产经营假劣种子等行为,切实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完善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强化品种权执法,加强新品种保护和信息服务。加强对进出境种子的检验检疫。
  第三,依靠行业协会,解决我省种子企业诚信、自律不够的问题。充分发挥种子行业协会在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中的协调、服务、维权、自律作用。加强对企业的服务,组织开展企业间、企业与科研单位间的交流与合作;加强行业自律,规范企业行为,开展种子企业信用等级评价,促进种子企业做大做强,促进全省种业风气的好转。
  第四,适时修订完善种子配套法规和规章。健全并改进品种测试、品种审定、品种保护和品种退出制度,完善种子生产、经营行政许可审批和监督管理的相关规定,提高违法行为处罚标准。完善《种子法》及配套法规和规章,针对湖北省情况,增加省内主要农作物指标,进一步扩大涵盖范围,应将湖北特色产业,如柑橘、茶叶等列入主要农作物范畴,增加非主要农作物的相关规定。制定育种研发、科技成果转化及科研人员行为准则[20]。
  参考文献:
  [1] 梁彦,李小平,候学瑛,等.世界种子产业化发展趋势与中国种子产业化[J].农业现代化研究,1997(4):18.
  [2]黄小波,吕杰.种子产业化经营理论与实践研究[J].农业经济,2004(8):15-16.
  [3]邹彩芬,罗忠玲,王雅鹏.农业生物技术创新与种业重构:对比及启示[J].科学学研究,2007(10):888-889.
  [4]Morris M. Maize Seed Industrie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M].Lynne Rienner,Cimmyt,1998.
  [5]李继军,张武刚,刘琨. 种业企业创新体系建设的关键环节研究[J].中国种业,2010(2):6-7.
  [6]佟屏亚.论中国种子企业的兼并与联合[J].中国种业,2003(12):1-3.
  [7]Stigler G T. The Organization of Industry[M].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3.
  [8]Weng Z K. Pricing and Ordering Strategies in Manufacturing and Distribution Alliances[J]. IIE Transaction,1997,29(8):681-692.
  [9]梁彦,李小平,候学瑛,等.世界种子产业化发展趋势与中国种子产业化[J].农业现代化研究,1997(4):18.
  [10]Womack J P,Jones D T.Lean Thinking: Banish Wa-ste Create Wealth in Your Corporation[M].Simon and Schuster,London,UK,1996.
  [11]Weng Z K.Modeling Quantity Discounts Under General Price-sensitive Demand Functions:Optimal Polices and Relationships[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1995,86(2):300-314.
  [12]戴思锐.农业技术进步过程中的主体行为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1998(10):60-62.
  [13]佟屏亚.中国种业谁主沉浮[M].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2002.
  [14]陈会英,周衍平.中国农业技术创新问题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2(8):30-38.
  [15]彭玮.加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破解“三农”五大难题[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1(9):523-525.
  [16]魏炳传.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在要机制和体制上有新的突破[J].科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998(11):15-18.
  [17]胡本勇,彭其渊. 基于广告-研发的供应链合作博弈分析[J]. 管理科学学报,2008(2):61-70.
  [18]胡虹文.农业技术创新与农业技术扩散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5):30-32.
  [19]公彦德,李帮义,李为相. 三级供应链协调和收益分配机制研究[J]. 统计与决策, 2008(1): 185-186.
  [20]王凤华,王兵,赵伟华. 植物新品种保护与种业发展[J].农业科技管理,2002(2):22-25.
其他文献
摘要: 农地整理项目实施中农民的受益与受损研究对完善农地整理项目投资政策和补偿政策具有重要参考作用。以湖北省5个县区为例,利用农户问卷调查数据分析农地整理实施中农民受益类型及其支付意愿、农民受损类型及其受偿意愿。研究表明:农民的受益类型包括灌排水更方便、通行更便利、投劳收入、耕地质量提升、增加耕地面积等类型,前三者较显著,后两者不明显;农民受益后的支付意愿是,绝大多数受访农民愿意为受益而义务投工或
期刊
摘要: 采用DEA模型方法,选取“关中—天水经济区”五个代表性地区不同性质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样本,测算了“关中—天水经济区”政策性、商业性的信用担保效率。实证结果显示,2010~2012年“关中—天水经济区”两类信用担保机构的运行效率有所提高,但其效率差距明显。政策性信用担保机构具有较为显著的规模效应,有力地促进了综合技术效率的提升;而商业性信用担保机构的发展位处初级阶段,其规模效应较小,对综
期刊
作者题记:2013年9月下旬,笔者随发展中国论坛“山东德州新型城镇化建设”调研组到德州市调查,听取了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情况介绍,与小城镇德州研究中心、德州市委农办、发改委、民政局、国土资源局、住建局、规划局、农业局、金融办、人民银行等单位主要负责人进行了座谈,实地调查了德州市的4县(区)16个农村产业园区和新社区,即: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袁桥社区,陵县五李社区,齐河县的李官、宣章、大黄、华中、洪
期刊
摘要:对中国农业发生、发展和中华早期文明演进的路径进行对比分析,可以发现两者之间存在某种一致性与相似性,为系统探索农业与文明之间的相互关系提供了可能性。新石器时代农业发生以来,古代中国南北方各自形成了稻作农业和旱作农业两种带有地域性色彩的农业类型,在两种农业类型之间产生的“稻旱关系”深刻影响了早期文明进程。具体而言:长江流域的稻作农业和黄河流域的旱作农业自其产生之日起便呈现出相互交流迹象,并以新石
期刊
摘要: 根据村庄社会关联形式和性质的不同,分别从村民对村庄的认同感和关联度评价、村庄公共文化活动的参与意愿和价值评价、对待村规民约的态度、对公共事务的意见表达行为及村民日常生活中寻求帮助的方式选择等维度对胜利村、南坝村和十里村三个村庄农民公共精神表征进行比较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社会关联程度和性质不同的村庄农民公共精神也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社会关联度较高的村庄农民对公共事务的态度、价值认同及对公共事
期刊
摘 要: 粮食生产既是产生能量物质,也是消耗能源的过程。在当今全球性能源紧缺、能源供求矛盾突出的背景下,从能源视角研究我国粮食生产效率变化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从能值核算出发,对主要投入的能源要素进行无量纲整合,在我国粮食生产的能源消耗演变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基于全要素生产率研究框架,运用改进的随机前沿(SFA)模型对粮食生产的能源效率变化进行实证分解,并进一步对粮食生产效率的影响因素、主要粮食生
期刊
摘要:基于福建省402份农民工调查样本,对农民工土地承包权退出意愿及退出条件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运用I.ogistic模型实证分析,揭示出影响农民工承包地退出意愿的显著因素。研究表明,对农民工土地退出意愿产生显著影响的因素分别是性别、年龄、受教育年限、城镇定居意愿、人均耕地面积、地区经济状况、村距最近县城距离、农田灌溉条件、农地流转情况等,据此提出了促进土地承包权良性退出的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摘要: 农民失去土地之后,既有别于传统农民,又不同于城市居民,成为一个边缘群体。失地农民城市融入问题是城市化进程中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由经济状况、社会互动和心理认同三个一级维度和相应二级指标构成的指标体系衡量失地农民城市融入水平,并以武汉市失地农民为例进行实证分析。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年龄、性别、受教育年限、是否愿意在城市生活的心理偏好、土地补偿标准、社会保障政策满意度等个体因素和政策
期刊
摘要: 21世纪以来,社会资本在反贫困治理中被各界人士寄予厚望。但它到底会扩大还是缩小收入不平等,仍无共识。运用分位数回归发现:家庭社会资本和社区社会资本对我国西部农村地区不平等的影响截然相反。前者对于特困家庭的作用更小,是扩大收入不平等程度的因素。而社区社会资本特别有利于低收入家庭,它的提高会显著降低农村的不平等程度。因此,培育农民自发组织、发展正规专业的社团组织等社会性力量,对缓解贫困、缩小收
期刊
基金项目: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资助项目(2008CX011)  作者简介:张志强(1987-),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研究。  摘要: 运用杨凌周边调研数据,对杨凌失地农民的生活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年龄、文化程度、宅基地被征对生活满意度有显著的负向影响,收入对数、抚养系数与社会资本对家庭生活满意度有显著正向影响,性别、财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