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薄”·读“厚”·读“活”

来源 :新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ang8604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篇课文要教的点总是很多,但课堂教学时间是个常量。如何准确捕捉知识的生长点和学生学习能力的渐进点,做到“弱水三千,只取一瓢”,让40分钟的课堂教学高效产出,让语文学习更富实效性指导?笔者认为,以课文为本,落实学生读书方法的指导,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的一剂良方。
  一、初读,落实把课文读“薄”的学法指导
  把课文读“薄”是一种学会概括的读书方法。长期坚持训练,对于形成快速浏览、快速捕捉信息能力很有帮助。一旦形成这种能力,就容易在浩瀚的知识海洋里迅速捕捉到自己需要的信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第二学段的“课程目标”中要求: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在第三学段“课程目标”中要求: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可见,中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应高度重视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学会抓住重点把课文读薄,培养其提纲挈领的信息获取能力。然而一篇课文要用一两句话表达出主要内容,对小学生来说确实不易。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是学生往往抓不住重点,分不清楚哪些内容该留,哪些内容该删;二是无法将内容缩成一两句话。由此可见,在指导学生把课文读“薄”时,一方面要指导学生掌握判断、捕捉重点的方法,另一方面,要指导学生学会概括表达的方法。
  在起步阶段,应特别注意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进行指导,寓方法指导于读书实践之中。比如,可以从指导概括段意入手,先出示概括的样式,让学生完成填空,既留下概括课文大意的语言印象,又学习归纳概括的语言模式,降低概括的难度,体现指导概括的“扶”。教学《从现在开始》一课时,我首先出示第二自然段的段意:猫头鹰上任下令从现在开始跟他一样,白天休息,晚上做事,一星期下来,动物们叫苦连天。然后引导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讨论老师是怎么寻找课文中的语句来概括段意的。接着出示两个句式,让学生模仿第二自然段的概括方法完成填空,概括出第三、四自然段的段意。句式一:( )上任下令( ),大家( ),但也只好苦练跳的本领。句式二:( )上任下令( ),大家( ),大伙立刻( )。经过一段时间各种方式的训练,学生逐渐学会了概括段意。在这样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运用段意合并法,就容易把课文的主要内容说清楚。
  值得注意的是,概括主要内容的训练并不仅仅是第二学段的任务,第三学段仍要重视这一训练,但要求应比第二学段高,要抓一些篇幅较长、概括难度较大的课文来训练,进一步培养学生概括主要内容的能力,进一步掌握把课文读“薄”的学习方法。比如,教学《普罗米修斯》这一长文时,在学生初读课文后,笔者首先出示文中几个神的名字:普罗米修斯、太阳神阿波罗、众神之王宙斯、大力神赫拉克勒斯。然后边引导学生厘清人物关系,边出示人物关系示意图,再引导学生交流普罗米修斯和众神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当学生回答不全时,教师相机指导学生把普罗米修斯拿取火种的原因加进去;当学生回答啰唆时,教师又重点指导学生在讲述事情内容时对不重要的信息简单地说,最后通过在人物关系示意图的箭头旁补上关键词,引导学生根据提示语把课文概括得更简洁、更凝练。
  二、细读,落实把课文读“厚”的学法指导
  读文章,既要能读“薄”,还要能读“厚”。所谓读“厚”,就是能从文本中感悟出其深厚的内涵,获得深刻的感悟、启示,这也就是课标所说的“精读”。学会精读的方法很多,比如,要学会质疑,善于提出问题,围绕问题深入思考;能够联系上下文与生活实际,领悟蕴含在语言文字的背后的意思;能够联系文章的写作背景,悟出作者的写作主旨……学会用批注的方法进行读书应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种方法。语文教师应注重指导学生掌握批注的方法,学会在书中圈、点、勾、画,从而让学生习得批注阅读的策略、技巧与把文章的内涵读丰厚融为一体,提升学生精读的能力。
  如:在指导《中国结》一课第三自然段做批注笔记的学习时,教师先让学生说出做批注笔记时的困惑,再指导学生从学会发现不明白或特别喜欢一个词或一句话开始着手做批注。教学流程大致如下:
  1.写词语批注。当学生用“?”标出不理解的生字词“杰作”时,教师给予肯定,让学生知道做批注并不难,在不理解的地方打个“?”就是开始在做批注了。然后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来理解“杰作”的意思。在一生回答“不一般的作品,非常好的作品”,另一生说出“杰出的作品”的理解后,教师请两生分别把自己理解到的意思写在“杰作”一词的上面。随后告诉全班同学,像他们这样把自己理解到的意思写在相应的空白处,运用的正是一种能帮助自己扫清阅读障碍的批注方法。紧接着要求全体学生也试着从“巧夺天工、憧憬、祥和”等生字词中选一两个自己不理解的词语,运用工具书或同桌交流的方式写出词语的批注。
  2.写句子批注。教师首先引导学生画出自己喜欢或有体会的句子,然后请学生说出喜欢这个句子的理由,当学生在表达上有困难时,教师给予“这句话写了?摇?摇?摇?摇 ?摇?摇,我体会到了?摇?摇?摇 ?摇?摇?摇”样式的引领,让学生明白批注要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写出自己的感悟、理解。接着引导学生说说做句子批注还有哪些方法,在讨论的基础上,总结概括几种直观、简洁、明了的句子批注方法:用精练的词语把句子的中心意思写出来,用“△”画出朗读时要强调的重点词语,在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旁注明运用了什么手法,用波浪线画出自己想要积累的精彩的句子等等。
  3.梳理批注笔记的符号。在学生掌握了给词语、句子做批注的方法后,教师没有止步,而是引导学生梳理出做批注笔记的符号有哪些,让学生明确如何“圈、点、勾、画”地做批注:(1)不懂的地方用“?”;(2)感受深的句子旁边可以写体会,体会可以是一个词或一两句话;(3)在词语空白处标注生词的注释帮助理解;(4)波浪线画课文精彩或重要的句子;(5)在重点词或难词的下面画“△”,以提醒自己;(6)指明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可以直接标注“排比、拟人”等字样;(7)仿写文中的句子,可以做旁批。   长期坚持指导学生做批注,同时与指导学生深入感悟课文内容、学习课文的语言运用有机结合起来,在细读课文的过程中,让学生掌握运用批注进行读书的方法,就易于逐渐做到把课文读“厚”。
  三、品读,落实把课文读“活”的学法指导
  叶圣陶老先生在《关于语言文学分科的问题》中指出:“语文教育的一个主要任务是让学生认识语言现象,掌握语言规律,学会正确地熟练地运用语言这个工具。”只有借助教材,捕捉住课文独具特色又丰富多彩的语言现象,让学生在读写训练中悟到语言规律,存储言语养料,积累语用经验,才算把课文教活,才算加强了语言文字的运用,培养了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因此,通过指导品读,落实把课文读“活”的学法指导,就显得十分重要。
  如:执教《火烧云》第三自然段: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红彤彤的,一会儿金灿灿的,一会儿半紫半黄,一会儿半灰半百合色。葡萄灰、梨黄、茄子紫,这些颜色天空都有,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教师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想象画面,感受萧红语言文字的魅力;通过研读语言文字的极其丰富而富有变化的表达手法,感受萧红语言文字的魅力。围绕这样的教学目标,教师首先请学生边读边用“——”画出描写天空中颜色的词语。接着让学生试着把这些词语分类,学生分成了三类:“红彤彤、金灿灿”一类,“半紫半黄、半灰半百合色”一类,“葡萄灰、梨黄、茄子紫”一类。紧接着,教师追问,为什么这样分?让学生说出分类的理由,这样学生就能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然后重点体会“葡萄灰、梨黄、茄子紫”这三种颜色词的特点,并引导学生分别用“像( )一样的( )色”句式来描述,再进行扩词练习,学生的语言储备一下子被激活,“枣红、苹果绿、橘黄、柠檬黄、柚黄、桃红、橄榄绿”等词脱口而出。此时,教师没有止步,继续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练习说话,试着把文中的“说也说不出、见也没见过的颜色”用上文中几种形式或其他形式来说说天空中的颜色,并把自己想到的词放进段里,边读边想象。最后试着用恰当的词语概括出火烧云颜色变化,学生马上联想到了“五颜六色、色彩斑斓、五光十色、五彩缤纷……”等词语。
  此环节的教学,由单独词语的学习到词串学习,由感受、理解到口头表达,词语储备由隐藏到激活,步步深入,学生的理解能力、想象能力、表达能力都得到了发展,真正做到把课文读“活”。
  实现语文课堂“低耗高效”,我们不仅要向学生传授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加强学生读书方法的指导,教会学生如何阅读一篇文章,如何自悟自得,如何发现、捕捉鲜活的语言,大胆地加以运用,从而发展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使语文课堂增值。
  (作者单位:福建省晋江市安海镇养正中心小学 本专辑责任编辑:辛铭)
其他文献
5月22日,由福建省语文学会小语专委会主办,福州市林莘名师工作室、陈曦名师工作室协办,福建省福州实验小学、王国光名师工作室承办的“智慧互动,本真语文”教学研讨会暨钱本殷老师从教50周年庆祝活动在福州实验小学隆重举行。本次活动集中研讨了钱本殷老师从教50年的教育、教学思想。年过七旬的钱本殷老师执教了一节《小魔术——隔空吸水》现场作文指导课。他的课没有时下的花哨,没有“公开课”的刻意,朴实中体现高效,
期刊
【教学内容】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第70~71页。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经历摆一摆、说一说的过程,正确数出数量在11~20之间物体的个数,认识11~20各数,能正确读出11~20各数,初步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  2. 让学生经历摆出指定的数的活动,初步了解数的十进制,知道“10个一是1个十”,知道“一”和“十”都是计数单位。  3. 初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初步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获得
期刊
一个小学教师,可以很“小”,也可以很“大”。一个大学教师,可以很“大”,也可以很“小”。教育的畸形,让人们所学越来越精专,很多人在学问上越来越“窄小”;时代的发展,也让很多人直奔金钱而去,在品德上越来越“矮小”。无论是小学还是大学的发展,中国教育的进步只能寄希望于无数“大”教师的身上。郭英剑就是这样的一位教师。  英剑兄是在业界颇具影响力的学者。他担任中央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是教育行政管理人员
期刊
一、求异式比较,让数学思维走向深刻  求异式比较,就是对一个静态的数学知识、数学现象进行动态的延展,在变化中寻求数学本质,让数学思维由肤浅走向深入,进而获得对问题的深刻认识和本质理解。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相同素材中开展求异比较,从不同侧面去挖掘蕴含其中的深层含义,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例如,笔者在教学“认识负数”时,为了让学生对负数的概念有清晰、深刻而独到的认识,设计了 “比身高”拓
期刊
曾经听过这样一节课,一位教师在教学《半截蜡烛》时,很重视学生的朗读训练,让学生围绕课文中三个人物所说的三句话,进行个别读、小组读、齐读等。读的方式多样,学生读得声势浩大,但让听者感觉那读书声平平淡淡,好似齐声喊口号。读者口干舌燥,听者却觉得索然无味。我们不得不深思,这样朗读的目的是什么?学生究竟读出了什么?该如何认识朗读教学的意义,如何提高朗读教学的效果?  一、对朗读教学的反思  《义务教育语文
期刊
新版本数学六上教材从总体框架上看,除了把《比》的内容从《分数除法》中独立出来另设单元外,教材修订前后的单元名称基本相同。但有两个单元的内容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一是《位置与方向(二)》单元的内容由“用数对确定位置”调整为“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二是《数学广角》的内容由“鸡兔同笼问题”调整为“数与形”。除此之外,教材把“百分数”的系列内容分成两段,其中百分数的特殊应用(如折扣、成数、税率、利率等)移至
期刊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评价建议”中指出:“写作的评价,要重视学生的写作兴趣和习惯。”“重视对作文修改的评价。要考察学生对作文内容、文字表达的修改,也要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和方法。”笔者以为,习作讲评,应关注学生的三大需求。  一、被回应,乐于习作有信心  “言为心声”。学生用习作的方式发出真诚的自我声音,自然渴望得到重视、得到回应。如何回应学生呢?有的教师借助评语与学
期刊
传统的数学教学过度关注问题解决的结果,课堂上提供给学生的大多是“封闭型”的问题,即条件完整无缺且没有多余信息,解题模式固定,结果唯一。这样的课堂学习,学生墨守教材或教师的言说,生怕解题过程不符合教师要求而丢了分,因此不敢个性化地解决问题。课堂上学生常常没有思考、不打折扣地吸纳教师或其他同学的观点,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思维的惰性。《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指出:“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现代数学教育的
期刊
徐斌老师执教《倍的认识》时,抓住概念的本质,通过一系列生动有趣的情境和有效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充分感知“倍”的意义,逐步理解概念,积累活动经验,熟练掌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方法。  一、创设情境,找准“衔接点”  课始,徐老师从谈话引入,出示了三道口答题:6里面有几个3?10里面有几个2?15里面有几个5?学生一下子想到了可以依次用6÷3=2,10÷2=5,15÷5=3来计算。接着,教师追问:
期刊
学校要求各教研组在学校联欢晚会上表演一个节目,张老师所在的教研组同事听说要表演节目,纷纷表示不愿意参加此次表演,而张老师作为该教研组的组长,无奈之下只能接下任务,当然其中也有一种想有机会在全校性场合表现一下的冲动。然而,接下任务后张老师才感觉到压力巨大,她一方面觉得自己没有表演天赋,害怕上台会出丑;另一方面她又希望自己这次的表演能够出彩,毕竟这次是全校性的表演,表演得好坏代表着自己也代表着整个教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