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食三头——马兰头\枸杞头\香椿头

来源 :食品与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lyev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薛理勇:长期任职于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从事上海历史、中华文化史、风俗史研究。已出版《上海滩地名掌故》、《上海闲话》、《食俗趣话》、《说鱼道虾》等。现为上海市规划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食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上海地名学会常务理事。
  
  植物出生的嫩苗长在顶端,因而汉语中的“头”也可以指植物的嫩芽或嫩叶,最常见的就是苜蓿的嫩叶——草头。除此之外,当推马兰头、枸杞头和香椿头了。
  
  马兰头
  李时珍《本草纲目·草部第十四·马兰》中讲,马兰又叫作“紫菊”,并解释说:
  其叶似兰而大,其花似菊而紫。俗称物之大者为“马”也。
  原来,古人把较大的物体讲作“马”,而这种植物的叶子很像兰,而又比兰叶大,所以被叫作“马兰”;但它开紫色而又很像菊花的花朵,所以又被叫作“紫菊”。对大多数生活在城市里的人来讲,只能在菜市场的菜摊中见到马兰的嫩叶,即所谓的“马兰头”,而见不到长大以后的马兰长得什么样子,开什么样的花,结什么样的籽,当然对马兰的了解就很少了。以现代的植物分类,马兰属于菊科植物。
  马兰喜湖泽旁阴湿的地方,每当三月,埋在地下的种子开始抽芽,而早春二月也是农家青黄不接的时候,于是农妇、小孩便会提着小篮去挖初生的马兰嫩芽,有的地方讲作“挑野菜”,而江南一带则讲作“挑马兰头”。穷人以此充饥,富人则称之为“尝鲜”。我读小学时,每年春天学校会组织春游,看到农民们在“挑马兰头”,也会学着去挑,然而挑回家的往往是野菜,根本不能吃,但多少也是一种生活体验。李时珍讲“南人多采,晒干为蔬及馒馅”,将多余的马兰头水煮后晒为干菜,称之“马兰头干”。“田家滋味朝炊早,略糁吴盐,也趁时鲜。持赛花猪分外甜。”把马兰头干与猪肉一起烧,味道是不错的。如今人们很少自己做馒头,不过,我想用马兰头馅做的馒头一定很好吃。
  在吴方言中“兰”与“拦”同音,“马拦”倒着念就是“拦马”,上海人献马兰头以表示惜别之情,也是挺有意思的。把“马兰头”写作“马拦头”早见于明滑浩《野菜谱·马拦头》中的记录:
  二三月丛生,熟食,又可作齑。
  马拦头,拦路生,我为拔之容马行。只恐救荒人出城,骑马直到破柴荆。
  作者以为,马兰头生长在道路边上,出城的马骑可能会被其吸引,滞足觅食而不肯前行,所以被叫作“马兰头”。这也是有趣的理解。
  马兰头拌香干是一道不错的下酒菜。马兰头略带涩味,但有很特殊的辛香味。做菜时一般将马兰头洗净剁碎,放入适量的盐揉,可以减少苦涩味,再拌以香豆干碎粒,淋上些麻油,便成了一道很不错的小菜。也许由于马兰头的需求量较大,如今市场上供应的马兰头大多是人工种植的,少了些苦涩的味道,口感远不及野生的马兰头。
  
  枸杞头
  枸杞子是人们比较熟悉的食品,《诗经》中记录到枸杞很多,但都是“枸”和“杞”分开使用的,所以古代人就认为,“枸”与“杞”不是一种植物。
  陆玑认为《诗经》中的“枸”即“枳”,生的果子民间称为“酸枣”或“拐枣”的树。
  李时珍也赞同这一说法,《本草纲目》中讲:“枸、杞二树名。此物棘如枸之刺,茎如杞之条,故兼名之。”原来枸杞属茄科落叶小灌木,它的茎很像杞,茎上有刺像枸,于是被人们叫作枸杞。
  北宋官修的医书《太平圣惠方》中讲了一个故事:据说有一位使者到西和去办事,路上看到一位年约二十岁的年轻姑娘在打一位年已八十的老人,那老人还不断讨饶,显得委屈又可怜。于是那位使者就上前去劝姑娘不要虐待老人,想不到那姑娘说:“他是我的曾孙子,因为我给他的良药他不肯吃,致使衰老得那么快,所以要责打他。”那使者感到很奇怪,就问那位姑娘的年龄,那姑娘告诉使者:“我今年已经372岁了。”于是使者又问姑娘:“你是用什么方法永葆青春的?”姑娘回答说:“春日天精,夏日枸杞,秋日地骨,冬日仙人杖,亦曰西王母杖。一物而五名,服之与天地齐寿。”天精、枸杞、地骨、仙人杖、西王母杖都是枸杞的别名,自古至今的中国人都认为枸杞是一种大补药。
  直到今天,我国的陕西、宁夏、甘肃仍是上等枸杞子的主产地,人们也视那里产的枸杞子为上品。
  枸杞的嫩叶在江南叫作“枸杞头”,可以当作蔬菜,可以清炒,也可以用作汤料,烹制方法大致与豌豆苗、草头相同,但其特殊的辛香味则比其他蔬菜有趣味多了。不过,可食用的枸杞头的采摘期仅几天时间,时间稍逝,嫩叶已不嫩,药辛味很强烈,已不太好吃了。所以,市场上买到的枸杞头大多已不是“头”,而是老叶,以致不少人认为枸杞头并不如人们说的那么好吃。
  枸杞头也可以作凉拌菜,方法与“马兰头香干”相似。宋人林洪《山家清供》中介绍了一种称为“山家三脆”的小菜:
  嫩笋、小蕈、枸杞头入盐汤灼熟,同香熟油、胡椒、盐各少许,酱油滴醋拌食。或作汤饼以奉亲,名“三脆面”。尝有诗云:“笋蕈初萌杞采纤,燃松自煮供亲严。人间肉食何曾鄙,自是山林滋味甜。”
  诗中的“蕈”即“菰”,指茭白;“肉食何曾鄙”套用《左传·曹刿论战》中的“肉食者鄙”,即天天吃大鱼大肉的人一定很笨。用初生的嫩笋、茭白和枸杞头经盐水灼煮,切成丁,淋上麻油、酱油、醋等拌食,滋味不错;如把此作为面的“浇头”,就成了一碗“三脆面”,最适宜老年人食用了。
  
  香椿头
  香椿头是一种叫作香椿的树的嫩叶,所以又叫作“椿芽”、“香椿芽”。
  香椿又叫做椿、椿树,楝科,落叶乔木,我国各地均有分布。《庄子·逍遥游》中讲:
  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
  《庄子》讲的“冥灵”也是一种树,不过今人已不知它是什么树了,而“椿”就是香椿。冥灵以人类的一千年作为它们的一岁,而香椿以一万六千年为一岁,它们的寿命够长的了,于是,椿、椿灵多用以表示人类长寿。苏东坡《内中御侍已下贺皇太后冬至词语》:“愿先柏洒以称觞,更指椿年而献寿。”古人以萱草来指代母亲,又以长寿的椿来喻父亲。
  香椿是落叶乔木,初春时树枝开始抽芽,人们摘其嫩叶作蔬,又多用来炒鸡蛋,有一股特殊的清香。稍老些的枝叶可以腌制为咸香椿头,食用时洗净,淋上些麻油,或用来拌豆腐,是不错的下饭小菜。
  以前,咸香椿头大多由南货店供应,商店里的香椿头大多甏装,开甏后零售,香椿头上全是白花花的盐,抖去盐粒才能看清深绿色的香椿头,买回家洗净即可食用。如今,上海已很难寻觅到有香椿头出售的商店和摊点。2007年我去北京,在前门外大栅栏的“六必居”见有真空包装的香椿头出售,即买了几袋,到上海后启封食用,这香椿早已没有了香味,而是一股不可名状的臭味。我琢磨,可能就是所谓的真空包装把香椿芽闷烂了。
其他文献
泡菜是韩国名片食品:白菜泡菜,萝卜块泡菜,萝卜片泡菜,黄瓜泡菜,白泡菜,包泡菜,均乃悉心腌制,其他许多小菜能凉拌腌制的绝对不做他想,至多开水焯一下。蒜苗,是也;豆芽,是也;蕨菜是也;海带是也;嫩鱿鱼,切丝酱拌;黄瓜更然也;泡菜的风范在前,其他菜蔬跟着腌色迷人,似乎也是自然。想起以前中国北方冬天未到便开始存储大白菜,南方冬天也有腌咸菜过冬习俗,是蔬菜资源乏缺所致,如今咸菜缸白菜塔或已成“文物”了。不
期刊
茶来源自中国,后传入世界各地,逐渐形成一种文化,并为世界所了解、接受和发扬。其实早在百年前,中国茶就已与世博结下情缘,特别在1915年巴拿马世博会上,获奖的茶品有数十类之多。信阳毛尖获得了金奖,成为中国十大名茶之一。  在很久以前,信阳这个地方并没有茶叶茶树。有一年,这里的乡亲们患上了一种名为“疲劳痧”的怪病,这种瘟疫传播迅速。附近的村庄里住着一位善良美丽又勇敢的姑娘,她踏遍群山,寻求草药,希望能
期刊
江礼:上海美食家,退休后长期担任美食评委,还写了不少美食著作。现为法国美食会会员、上海食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著有《海派饮食》、《食趣》、《吃遍上海》、《食神物语》、《老馋游记》。年近古稀的他近年又乐于网上烹饪,以食会友,自得其乐。    老汉去年六十六  老汉我去年六十六,按沪俗,要吃女儿做的六十六块肉,然我命中无女。思虑之下,邀请六十六位大厨,每人做一个以荤料为主要食材的菜。  宴毕,我对提调全
期刊
何菲:1977年生于上海,时尚专栏作家,上海作协会员。陆续出版《快乐离婚》、《无边风月》、《生命之旅》、《上海熟女》、《上海蓝颜》、《第二季》等著作。作品屡登畅销书排行榜,并被广泛转载。    “疗愈”在日文中有解除痛苦、伤痛复原之意。爱媛虽然目前在中国国内知名度不高,但其特殊的日本风情就像天生具有抚慰人心的功能,让人在旅途中不断发觉自己的生命原力,身心都能得以抚慰,痊愈。  我曾在爱媛呆过一周。
期刊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乐趣吸引着大批都市人远离喧嚣的钢筋水泥,走近淳朴自然的近郊乡村。当你品尝着地里刚采摘上来的新鲜蔬果,闻着农家大灶烧出的独有菜根香,呼吸着清新舒畅的泥土气息,生活带来的压力变得遥远,身心得以休憩。返璞归真的“农家乐”让你放飞心情之余,也感悟到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    春暖花开,到崇明住几日  (沈嘉禄,男,作家)    如今,田园景色越来越为都市人所向往,它时时在
期刊
对每个热爱户外旅游的朋友来说,一顿丰盛野餐,将是户外活动中最美好的时刻,它对保证团队饮食和参与人员的体力恢复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野餐,或在荒野郊外,就地取材,或将日常生活中的可口菜点搬到野外去,将都市文明丰硕的成果与大自然原生态完美结合,这是多么令人陶醉!    下期话题:黄梅天,“蒸笼”里的美食主张  “东方厨情”互动栏目升级至网络版博客,读者留言可至博客:http://blog.sina.
期刊
孔明珠:上海女作家,杂志编审。已出版《东洋金银梦》、《上海闺秀》、《孔娘子厨房》、《七大姑八大姨》、《上海妹妹》、《煮物之味》等著作。作品以小说、散文、随笔创作为主,近年在多家报刊开设专栏。    净菜既没什么黄叶需要拣净,也没什么泥土需要洗了又漂,漂了又浸,可是炒了以后吃在嘴里却有些索然无味。缺少了什么呢?现代蔬菜业基地,想来阳光是隔着棚的,肥料是化学的,水是计划供应的,泥土是专门配置的。一切都
期刊
王芸洁:上海人,90年代初赴香港,服务外资企业。现定居美国,育有二子,由原先的职业女性成功转换角色为全职妈妈,全心致力于全家四口人的饮食健康。对养育孩子颇有心得,是朋友们的“育儿宝典”。    已故艺人肥肥曾经不止一次地说起她怀上女儿欣宜后受各种慢性疾病的困扰,导致一天要验血糖八次。那种个个手指都被戳成红豆沙的造型,在一些谈话节目里,骗倒过很多女人的眼泪。我也是那段经历的过来人,却说啥也哭不出来,
期刊
如今正是桃花盛开的季节,外出赏花时别忘了捡几朵落下的桃花,对付身体的小毛病,它可有特殊的本领。  落地桃花泡水可润肠  现在很多人由于久坐缺少运动,造成了代谢缓慢,体内废物堆积,往往腰腹部臃肿,脂肪堆积,长期下来还可能导致肤色暗沉、精神不振。桃花中的微量元素可有助人体排出毒素,通便消肿。每天不妨用自然落地的桃花泡水喝,不仅可以促进机体积极地代谢,还能化解腰腹部赘肉,恢复苗条腰身。  桃花瓣面膜美肤
期刊
程乃珊:当代海派文学代表作家之一。主要代表作有《蓝屋》、《穷街》等,并被拍成电影和电视剧。近年关注老上海文化的研究和纪实,为多家传媒撰写专栏。现为上海市作家协会理事、上海文学基金会理事。    一、  啖早茶,广东话中“啖”意为“享受”。笔者在香港长大,上世纪90年代始又移居香港十来年,真的佩服了香港人一个“早”字。说起来香港是个不夜城,大部分百姓还是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清晨五点天刚透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