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AI与交响曲的音乐魅力

来源 :科学导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urucaihongr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要说今年最火的是哪首歌,非《我和我的祖国》莫属。从田间地头到繁华商场,从塞外边陲到都市核心,从幼小孩童到耄耋老者……熟悉的旋律飘荡在祖国大地的每个人心中。近日,一曲特殊的《我和我的祖国》在深圳音乐厅全球首演。能想象吗,这首交响变奏曲的作者竟是AI。
  如你所知,人工智能作曲已不是新鲜事,但AI首次创作交响变奏曲意味着什么,当音乐遇到AI将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变化?

1 作词作曲集中在流行音乐领域


  “在1950年以前,行业中就有初步的研究,尝试将人工智能与音乐结合。”平安科技人工智能专家、智能创作技术团队总经理韩宝强告诉笔者,早期用于智能创作的方案,大多基于规则推理,智能音乐创作的多样性十分受限,这亦源于人工智能技术在那个时代的局限性。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AI越来越多地进军乐坛,甚至成为音乐宣传中的时髦元素。2018年8月21日,美国网红歌手泰琳·萨顿在优兔(YouTube)上传了单曲《Break Free》,据称这是她和AI平台共同创作的歌曲。
  泰琳·萨顿写了一段主旋律,放入AI平臺中,选择情绪、乐器、节奏等参数,AI自动生成副歌、添加和弦,变成一首完整的曲子。可以说,歌曲听起来和专业音乐人制作的作品并没有太大差别。
  在2018年播出的《中国好声音》中,来自清华大学的博士生宿涵和他的小伙伴们将专业技术和音乐结合,做了一个人工智能创作音乐的项目。他在节目中演唱的《止战之殇》的主歌歌词,正是他用人工智能写出来的。
  输入“深渊、噩梦、绝望、战争”,AI就帮宿涵写出了这版歌词。虽然认为AI肯定没有方文山这样的作词大家写得好,但对于现阶段的研究成果,宿涵已经十分满意:“我觉得AI还是有些金句的,比如‘讽刺挂满美丽的太阳’,这句话放在反战题材里感觉还是很有深度的一句话。”
  韩宝强介绍,今年2月份一首完全由人工智能创作的词曲作品《青春记忆》获“全球AI艺术大赛”一等奖。这首歌的作曲模块,通过训练5万首特定风格的流行乐作品数据,运用多层序列模型和高维度音乐特征提取方法,同步优化曲式、和声、配器等音乐要素,使乐曲具备青春昂扬的风格,并保持原创性和辨识度。

2 开始尝试长篇交响乐作品


  区别于目前AI作曲更多停留在单旋律、短篇幅的乐曲形态,此次交响变奏曲团队通过人工智能实现了多声部、广维度,同时具备复杂性和经典传承性的长篇幅交响乐曲作品。
  “本次AI交响变奏曲的创作,运用了其中70万余首乐曲进行结构化训练,包含古典音乐、民歌等多类题材作品。”韩宝强介绍。
  在模型运用层面,AI交响变奏曲《我和我的祖国》运用了AVM自动变奏模型。首先,在节奏、和声、织体、配器等方面构建专家变奏规则库进行基础模型的训练。而后采用深度学习和强化学习联合方案,根据音乐创作理论描述规则进行基础模型训练,利用深度学习技术对音乐作品实现多维度的特征学习与提取,再结合强化学习技术让机器初步掌握人类作曲的思考逻辑,学习乐曲变奏手法。
  对机器进行深度学习和强化学习训练的还有音乐评价模型,即基于大量作曲家的作品学习所构建的评价网络。
  韩宝强解释,众所周知,乐曲是否悦耳的评价标准相对主观,然而作曲规则却在音乐发展中逐步确立,形成了相对客观的行业标准。因此,乐曲创造的过程中,需要在遵守主流审美的同时,兼顾作曲专家的评价标准。同时,为防止AI作曲生成规则过于自由,团队在人工智能乐曲创作的过程中融入了包含和声约束、对位约束、曲式结构约束等在内的专家规则,让AI作曲无限靠近乐曲原本体裁,并具备时代传承的经典性。
  “我们认为,这次尝试至少在人工智能以及音乐历史上均具有一定开创性,并证明了人工智能在交响音乐上创作的可能性,给人工智能在高雅艺术领域带来了极大的想象空间。” 韩宝强说。

3 或将带动现象级产品出现


  那么,AI创作音乐将会给普通人带来什么,会给艺术带来哪些变化?
  “AI作曲的特点包括创作快捷,能够将不同风格的乐曲进行融合、能够学习及创作不同时期不同国家音乐风格的乐曲,赋予普通大众更多的创作能力,而这原本仅属于少数精英人群。”平安科技人工智能中心副总工程师、AI产品总监姜凯英认为,从这一角度看,AI降低了艺术创作的门槛,未来人工智能在音乐创作、音乐鉴赏、音乐教育方面都会大放光彩。
  目前,国内外的多个团队都在做AI艺术创作方面的尝试。今年3月21日,巴赫生日的这一天,谷歌上线了“巴赫涂鸦”,根据谷歌的官方介绍,利用这个涂鸦,你可以随意创作自己的旋律,涂鸦将用巴赫的风格来演奏你创作的作品。谷歌的研发团队表示,上线这一产品,主要是为了让音乐更好玩。好玩就有价值。“AI作曲可以在众多需要音乐的场景中带来价值,比如短视频配乐、游戏配乐、影视配乐等,同时,由于它降低了普通大众的创作门槛,可能会带动现象级产品的出现。”韩宝强说。
  总体而言,目前AI音乐创作还处于“婴儿期”,还有很多问题等待大家去摸索尝试。韩宝强谨慎表示,团队后续会继续在古典乐、流行乐、作词作曲演唱等方面做更多的尝试和突破。
其他文献
近日,在2019媒体融合发展论坛上,新华社新媒体中心主任陈凯星介绍,新华社正在建设世界首个智能化编辑部。   在采集环节,利用“现场云”也就是移动直播系统,同时又是移动采集系统和AR智能眼镜、智能录音笔等智能硬件,记者单兵即可实时发起全息直播,同步采集各种形态的新闻素材。在加工环节,通过人机协作,利用“媒体大脑”“AI合成主播”、时政动漫自动生产系统等由接近30款成员构成的机器人家族,生成全息直播
期刊
遇到问题、咨询客服、机器长聊、再转人工,当前,运用语音识别等技术的智能客服已成为银行和电商平台的“标配”,但记者采访发现,很多看起来高效的智能客服,用起来并不美好。要么技术成熟度有限,对个性化问题答非所问;要么语气冰冷,让一些消费者感觉“不真诚”;还有的,干脆成了商家拖延的“挡箭牌”。消费者直呼:就想说一句“转人工”。  人与人的沟通是一种艺术,需要察言观色,需要情绪交流,这是智能技术取代不了的。
期刊
科学导报讯 记者梁晶 記者10月31日从山西省教育厅获悉,山西省日前出台《关于开展中小学校创客教育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将在全省范围内遴选部分意愿积极、条件成熟、特色鲜明的中小学校作为首批创客教育试点学校。  从2019年起,山西将在全省范围内遴选部分意愿积极、条件成熟、特色鲜明的中小学校作为首批创客教育试点学校,以“项目式学习”“探究性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开展创客教育。通过定期
期刊
【现象】在2019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展厅中一间“未来诊室”吸引了众多参观者。这间“未来诊室”通过人机互动,将人体影像扫描呈现在大屏幕上,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进行诊断分析,从而模拟医疗诊断。在实践中,这一概念已经在走向现实,相关企业已将人工智能技术运用到诊疗之中。在不久的将来,人工智能或将为人们提供更加智能、高效、準确的医疗服务。  【点评】“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战国时期扁鹊见蔡桓公
期刊
据报道,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BM)今年年初踏入食品业,与某调料制造商合作,凭借从数百万个“数据点”采集的数据,帮助后者“利用人工智能学习和预测新的调味组合,从而更快更高效地探索调味领域”。  中国人饮食讲究色香味俱全,色不过是食物的外观,满足食客的视觉需求,而香与味才是食物的精髓所在,也是“老饕们”的终极追求。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提到,“腐乳、豆豉、黄酒、泡菜,都有一个共同点,它们都具有一种芳香
期刊
近日,有媒体报道国内外教育系统都开始把AI打分应用在作文打分上,仅国内就已经有超过1.2亿人次被AI批改过作文。这引发了人们一连串的质疑。  质疑者认为,汉语博大精深,华夏五千年文明光辉灿烂,而学生每一篇用心去写的文章却被没有感情的机器去评阅,其中的错别字、语法、句式可能会被死板地点评出来,学生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情感该如何评判?中华文字的奥妙和情怀如何评判?  这种认识有一定道理,却可谓只知其一不知
期刊
近日,苹果Siri被曝“偷听”一波未平,AI换脸APP“ZAO”被疑泄露隐私一波又起。尽管苹果公司和陌陌“ZAO”已做出回应,但近年来层出不穷的“AI窃听”事件,一直在加重隐私泄露的严峻形势,加深公众的焦虑。隐私附着个体的标识,关联个体的尊严。隐私泄露得越多,人在生活中就越被动,对未来的选择权就越狭隘。追求技术和时代的进步,绝不能以牺牲公众的隐私为代价。当前,一些企业出于商业竞争或其他目的,收集、
期刊
近日,上海市民在支付寶上就能一键预约定制巴士,价格只有打车的1/10。这是上海首条由AI“算”出来的定制巴士线路。定制巴士是一种新型公共交通出行方式,采用“家门口到办公室”的模式,行驶途中不停靠,只停靠小区门口和写字楼周边站点,给上班族提供更好的出行服务。  尹志烨作
期刊
日前,百济神州公司自主研发的BTK抑制剂泽布替尼通过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用于治疗既往接受过至少一项疗法的套细胞淋巴瘤患者。这标志着,泽布替尼成为迄今为止第一款完全由中国企业自主研发、在FDA获准上市的抗癌新藥,实现中国原研新药出海新“突破”。   淋巴瘤是一组起源于淋巴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的统称,是发病率增速最快的恶性肿瘤之一。《柳叶刀》2018年调查数据显示,2012年淋巴系统恶
期刊
数字经济是大势所趋,蓬勃发展的数字经济深刻改变着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当前,新一代网络信息技术不断创新突破,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加快了向数字化转型的脚步。例如,伴随着全球互联网流量从1992年的每天约100GB飙升到2017年的每秒45000GB以上,微軟、苹果、亚马逊、腾讯和阿里巴巴等超级数字平台在世界经济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面向未来,一方面要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的进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