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城镇化中政府行为对失地农民就业的影响

来源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ghuir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国快速城镇化过程中,失地农民的就业是其市民化的关键。对天津4个“宅基地换房”试點镇的调研表明,“换房农民”换房后虽然平均收入有所增加,但支出的增长更快,净收入有减少的趋势;而其就业状况也不容乐观,2012年有50.67%的劳动力没有工作,有36.44%的家庭依靠政府补贴生活。对政府行为与“换房农民”就业的博弈分析表明,一次性货币补偿过多或提供的失业保障过多,都会降低“换房农民”的就业意愿,而政府提供有效的就业服务则可促进“换房农民”的就业。因此,政府应完善征地补偿制度,构建失地农民多渠道安置体系;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实施适度的失业保障;提供有效的就业服务,提高失地农民实现就业的概率,并降低其找工作的成本。
  关键词:快速城镇化;失地农民;华明模式;宅基地换房;换房农民;就业意愿;征地补偿;失业保障;就业服务
  中图分类号:F249.21;F224.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131(2015)01-0001-07
  一、引言
  城镇发展建设用地稀缺与农村宅基地建设粗放的矛盾,直接诱发了天津“宅基地换房”的试点改革,进而推动天津从2005年开始进入快速城镇化的轨道(马林靖 等,2011)。“宅基地换房”政策促使天津的城镇化率从2007年的76.31%迅速提高到2012年的81.55%,平均每年有50万农民成为户籍上的城镇居民。这些转型新市民是政府推行“宅基地换房”试点改革形成的“片内居民”,即其所在乡镇作为示范小城镇进行“宅基地换房”改革,用自己的宅基地换取相应面积的楼房居住。2008 年入选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的华明镇,就是天津第一个完全实现农民(四万)从平房搬进楼房的典型案例。
  从2006年开始,天津先后开始重点实施四批共计46个“宅基地换房”试点的小城镇建设。到2010年底,第一、二批15个试点示范小城镇基本建成,25万农民从分散的村庄陆续搬入小城镇居住;2011年底,第二、第三批11个示范小城镇基本建成,16万农民迁入新居;截至2012年底,已累计实施了四批43个示范小城镇试点,开工建设住房3 200万平方米,40万农民迁入新的小城镇居住(张贵 等,2011)。政府利用出让土地的收入负责农民的新居的建设、管理以及耕地复垦,实现耕地平衡和资金平衡,推进城镇化;农民迁入楼房,过上基础设施齐备、有暖气、有水电的城市花园洋房生活;开发商可以拿地经营;一举三得,前景美好。但是在此过程中,受制于自身技能、思想观念、信息获取能力等因素,用宅基地换房的农民可能会陷入就业转型的困境之中。因此,“换房农民”,或称之为“转型农民”或“新市民”(马林靖,2012),能否顺利实现就业转型和收入增长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而其中政府的作用,相关政策对“换房农民”就业的影响更是值得深入研究的关键问题。本文通过实地调研,对天津4个“宅基地换房”试点镇的225户500多个劳动力的收入和就业情况进行分析,并通过博弈模型对快速城镇化进程中政府行为对转型新市民就业的影响进行了理论层面的补充分析。
  二、“换房农民”的收入变化与就业状况
  本研究所使用的数据资料来源于课题组在2013年初进行的天津涉农区县农民就业及生活状况的调查。本研究的样本为天津近郊涉农区县中4个第一批“宅基地换房”示范小城镇(2008年换房入住),即选择位于天津东、西、南、北四个方位的东丽区、西青区、津南区和北辰区,再在每个区县随机抽取一个乡镇(现为街道),分别为东丽区华明镇、西青区张家窝镇、津南区葛沽镇、北辰区双街镇,以入户访谈方式形成有效样本225户,涉及劳动力521人。从男女比例分布看,男性劳动力的比例为48.37%,女性劳动力的比例为51.63%;其中各示范镇的男女劳动力比例基本均衡(见表1)。
  调查中我们发现,样本中已经进行“宅基地换房”的农民比例高达97.33%,未进行“宅基地换房”的比例只占到2.67%,其中华明镇已经实现了完全的“宅基地换房”,张家窝镇、葛沽镇和双街镇“宅基地换房”比例分别为98.08%、98.18%和92.00%。换房以后仍拥有耕地的家庭比例也是非常低的,只有5.78%的家庭还有耕地,其中葛沽镇已无耕地,华明镇有4.41%的家庭还有耕地,张家窝镇有5.77%的家庭还有耕地,双街镇拥有耕地的家庭相对较多,达到14.00%。
  从总体上看(剔除物价影响因素),从2009年到2012年,除津南区葛沽镇的收入小幅下降以外,其他3个镇的平均收入都呈现小幅增长的趋势,但增长幅度不同。但是,由于收入增长的幅度小于支出增长的幅度,所以2012年的净收入要小于2009年的净收入(见表2)。支出增加的原因,41.8%的人认为是食物价格上涨,23.6%的人认为是医疗或物业费用增加,余下的少数人认为是水电和教育等增加了他们的开支。可见,“换房农民”搬进城镇生活以后,在收入增加的同时,生活支出也在快速增加。
  当我们问到调查对象“目前生活中最大的问题是什么的”时候,30%的人认为目前最大的问题是看病养老,26%的人认为是生活费用高,18%的人认为是有工作但收入低造成生活困难,7%的人认为就业是其目前最大的问题。而对未来生活,30%的人担心未来的养老问题,24%的人担忧将来的收入,还有20%的人担心医疗没保障,担心就业和教育的各占3%和4%,19%的人还会担心其他的问题。
  由于“换房农民”超过九成已经没有承包地了,所以其生活来源是我们关注的问题。调查结果表明,2012年样本家庭超过半数(52.89%)依靠打工收入来维持生活,有10.67%的家庭主要靠自营工商业来维持生活,其余超过三分之一(36.44%)的家庭则依靠政府每月的补贴过日子。
  对4个样本镇调查的结果显示,2012年50.67%的劳动力没有工作,与2009年的28.24%相比,未就业人数增加了一倍,其中四分之一是想找工作未找到的;而这些人想找但未能找到合适工作的原因,近一半归咎为政府原因,15%左右是农民自己嫌工资低不愿意干(图1)。进一步对比2009年和2012年样本劳动力的就业类型:2009年有1/4的家庭是以务农为主业的,而2012年务农的比例仅有1.59%,打工比例则迅速上升到了70%以上,自营工商业也相对上升了8个百分点。同时,对样本劳动力理想就业类型的意向调查结果显示,超过半数的人都希望能去企业打工,20%的人希望未来可以自己创业,而希望务农的比例只有4.52%。   图1 调研对象2012年未就业原因分解图
  三、“换房农民”与政府之间的利益博弈分析
  快速城镇化背景下,政府和“换房农民”之间的博弈主要分为两个阶段,即关于征地补偿的博弈和关于社会福利保障的博弈,往往前一个阶段的博弈结果都会对下一个阶段的博弈产生影响。本文将借鉴“社会福利博弈模型”,首先对第一阶段征地补偿制度对“换房农民”就业的影响进行博弈分析,然后对第二个阶段社会福利保障(分为失业保障和就业服务两项)对“换房农民”就业的影响进行分析。
  在混合策略中,参与人以某种概率分布随机选择不同的行动。在二人博弈中,如果参与人的一方在执行其均衡混合策略时,另一个参与人执行任何一个纯策略的期望支付与执行均衡混合策略的期望支付无差异。
  1.征地补偿制度对“换房农民”就业的影响
  在政府与“换房农民”关于社会福利和就业问题展开谈判之前,双方已经针对征地补偿的问题进行了博弈,并且达成了均衡。征地补偿的博弈结果往往会对“换房农民”的就业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影响。在各种征地补偿方式中,一次性货币补偿是最易操作和实施的补偿方式,同时也是我国城镇化征地过程中最常采用的一种补偿方式。因此,本文主要针对一次性货币补偿对“换房农民”就业产生的影响进行博弈分析。
  博弈主体为政府和“换房农民”,政府有提供一次性货币补偿和不提供一次性货币补偿两种行为选择,“换房农民”有找工作和不找工作两种行为选择。博弈主体支付矩阵如图2,变量w、m、c、k、h、v、r、s、t都是正数。其中,w为“换房农民”实现就业所获得的工资;m为政府用一次性货币支付的方式给“换房农民”的征地补偿;c为“换房农民”的消费;k为“换房农民”增加消费的系数,k>1;h为“换房农民”处于失业时,减少消费的系数,h<1;v是“换房农民”的个人能力,也可以认为是“换房农民”工作时带给社会的价值,-v可以理解为既不找工作又没有收入的人给社会所带来的负担;r是“换房农民”实现就业的概率,0≤r≤1;s是失业者不找工作所获得的闲暇;t代表失业者不找工作的成本,主要指生活上所遇到的困难或受到的社会歧视,s-t可以解释为失业者不找工作时除了货币收入以外所得到的利益。
  我们可以得出结论1:一次性货币补偿支付的征地补偿金越多,“换房农民”找工作的概率越小。特别是当m=v时,ε=0,也就是说,当征地补偿金数额相当于“换房农民”自身价值时,“换房农民”就不去找工作了。事实上,政府以一次性货币补偿给“换房农民”的征地补偿金额往往都超过了“换房农民”自身的价值,因此,会造成“换房农民”不愿去找工作。
  在天津“宅基地换房”实施过程中,政府就是通过一次性货币补偿的方式对“换房农民”进行补偿的,按照耕地面积每亩补偿2万~10万元不等。由此可能导致的结果是,“换房农民”的就业意愿较低或者选择工作时存在着严重的怕苦怕累思想,所以就业状况并不理想。
  2.失业保障制度对“换房农民”就业的影响
  博弈主体仍为政府和“换房农民”,政府有提供失业保障和不提供失业保障两种行为选择,“换房农民”有找工作和不找工作两种行为选择。博弈主体支付矩阵如图3,变量w、u、v、r、s、t都是正数,其中u为在“换房农民”处于失业状态时政府给予的失业保障金,w、v、r、s、t与上文定义相同。
  从而我们得出结论2:失业保障金越多,“换房农民”找工作的意愿越小,同时,政府提供失业保障金的动力也越小;特别是当失业保障金数额大于等于“换房农民”的自身价值时,“换房农民”就会对失业保障金产生依赖,彻底放弃找工作。更重要的是,失业保障金越高,自愿选择失业的“换房农民”就越多。
  3.政府就业服务对“换房农民”就业的影响
  博弈主体仍为政府和“换房农民”,政府有提供就业服务和不提供就业服务两种行为选择,“换房农民”有找工作和不找工作两种行为选择。博弈主体支付矩阵如图4,变量 w、u、v、r、c、i、i′都是正數,其中,c为政府提供就业服务付出的成本,i和i′分别为政府在选择提供就业服务和不提供就业服务时“换房农民”找工作需要付出的成本(显然i′>i),w、u、v、r与上文定义相同,并且假定政府不提供就业服务时“换房农民”找到工作的概率r为0。
  当政府选择提供就业服务时,若wu且r>iw-u,则“换房农民”选择找工作。当政府选择不提供就业服务时,“换房农民”选择不找工作。当“换房农民”选择找工作时,若rcv+u,则政府选择提供就业服务。当“换房农民”选择不找工作时,政府选择不提供就业服务。
  该博弈有两个纯策略纳什均衡:“不提供就业服务,不找工作”和“提供就业服务,找工作”。前者这是一种消极的处理方式,不能解决“换房农民”的就业问题;后者是一种积极的处理方式,能有效促进“换房农民”的就业,但是该纳什均衡是有前提的,即w>u和r>max{iw-v,cv+u}同时成立。
  从而我们可以能出结论3:要想达到“提供就业服务,找工作”这一积极的纳什均衡,首先,要求“换房农民”工作时取得的工资大于失业时得到的失业保障金;其次,要求政府努力提高“换房农民”找到工作的概率,比如加大对“换房农民”就业培训的力度等;最后,要求政府努力降低换房农民找工作的成本以及政府提供就业服务的成本。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对天津“宅基地换房”4个试点镇的实地调研表明,“换房农民”换房后平均收入有所增加,但是支出增长幅度更大,净收入呈现减少趋势;而其就业状况也不容乐观,2012年有50.67%的人没有工作,有36.44%的家庭依靠政府补贴过日子。进一步对政府与“换房农民”的博弈分析表明,一次性货币补偿过多或提供的失业保障过多,都会降低“换房农民”的就业意愿,而政府提供有效的就业服务则可促进“换房农民”的就业。因此,政府行为,即相关政策的实施会对转型新市民的就业行为产生重大影响。基于以上分析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完善征地补偿制度,构建失地农民多渠道安置体系。当前,一次性货币补偿是我大多数地区对失地农民的补偿方式和安置方法。这种方式虽然容易操作和实施,但只解决了失地农民失地后短期内的问题,而没有考虑其长期的生存问题和保障问题,也降低了失地农民找工作的积极性。因此,需要进一步完善当前的征地补偿安置制度,使补偿安置既能改善失地农民当前的生存现状,又能兼顾其长远生存和保障问题。应将货币补偿与社会保障、再就业安置相结合,实行多样化的补偿安置方式和渠道。比如,可以降低一次性货币补偿额,将其用于发展村集体经济,从而提高分成,使失地农民可以获得长远的持续收入;同时,也可有效增强失地农民的就业意愿,有利于其收入增长。
  第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实施适度的失业保障。对有工作能力、想找工作而暂时没有找到工作的失地农民提供失业保障是必要的,但在保障这些人处于失业状态时的基本生活的同时,也应保持促使其尽快再就业的激励,也就是说,要合理规定失业保障金额,不能超过就业时的工资,以防降低失地农民找工作的积极性。同时,建立完善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也可以降低企业吸纳失地农民的成本,从而使企业愿意为失地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第三,提供有效的就业服务,提高失地农民实现就业的概率,并降低其找工作的成本。政府不但应通过政策引导增加就业岗位,还应为失地农民提供免费的就业培训,提高失地农民的工作能力和个人素质,从而提高他们找到工作的概率,进而提高他们寻找工作的积极性。此外,寻找工作的成本增加也会导致失地农民寻找工作的积极性降低,因此,政府应建立有效的就业服务平台,如就业信息网络系统就业信息网络系统的建立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建立人力资源系统,按村、镇、区分层次,对该地区内失地农民进行逐一分类登记,详细记录其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劳动技能、就业意愿等内容,建档立册,实行网络化管理,便于劳需匹配;二是建立就业岗位调查系统,将当地各个企业的劳务信息进行汇总,及时准确地收集劳务用工信息,便于为失地农民提供合适岗位;三是建立劳务信息系统,利用各种媒体平台,如电视、广播、网络等形式,或是举办企业招聘会、召开就业专题讲座、印发通知等形式,及时让失地农民获取相关就业信息。 ,以降低失地农民寻找工作的成本。
  参考文献:
  马林靖.2012.快速城市化進程中来自新市民的声音——天津宅基地换房农民的就业与生活考察[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马林靖,周立群.2011.快速城市化时期新市民就业转型的难点、重点与出路研究——以天津宅基地换房政策为例[J].调研世界(12):20-22.
  张贵,丁梅.2011.中国城镇化的新探索——来自天津市华明示范镇的思考[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CARMELO M. 2009. Social Security in Latin America: Pension and Health Care Reforms in the Last Quarter Century[J]. Latin American Research Review(5):157.
  Mingay. 1968. Enclosure and the Small Farmer in the Age of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M]. London: The Macmillan Press Ltd:12-30.
  (编辑:夏 冬)
其他文献
摘 要: 本文在理清城乡经济一体化内涵的基础上,构建包含4个维度共27个基础指标的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使用两步主成分分析对中国西部省份的城乡经济一体化指数进行测度。结果表明,21世纪以来西部整体城乡经济一体化指数呈稳步上升态势,四个维度指数的增长趋势存在显著差异;西部省份城乡经济一体化指数不断攀升,省际差异明显且呈现“橄榄型”分布;在全国比较中,西部城乡经济一体化水平低于东部、中部和东北,且低于同期
期刊
摘 要: 通常认为,缩小财富分配差距、充当地方税主体税种、平抑房价是房地产税被赋予的职能。利用CHNS家户调查微观数据估算不同税率水平下房地产税的收入规模,结果表明现有税率下房地产税收入规模无力充当我国地方税主体税种。采用2004—2013年全国省级面板数据的GMM回归结果显示,地方政府房地产税收收入的提高不会抑制房价,反而将会促使地方政府从“经营企业”向“经营城市”转变,通过大力发展房地产业来获
期刊
长江是货运量位居全球内河第一的黄金水道,长江通道是我国国土空间开发最重要的东西轴线,在区域发展总体格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长江经济带研究是一个很宏大的课题,尽管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们对长江经济带的重大调研至少也有三次,但是,要说对长江经济带有深入研究还谈不上,这里就长江经济带的几个问题谈一些初步的认识。  第一,关于流域经济的属性与特点。“长江经济带”属于流域经济,流域经济是特殊形态的区域经济
期刊
产业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又是实现区域经济转移的载体,对提升区域经济水平、协调区际经济关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比较利益论与要素禀赋论是区域产业分工合作的主要理论基础。我国区域规划战略中的沿海大开放与西部大开发战略均建立在这两大理论基础上。沿海大开放战略是在全国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下的情况下,秉承效率优先的一种非均衡发展战略,以数量与速度作为产业规划的选择基准;西部大开发战略是在区域经济差距日益扩大化的条
期刊
摘 要: 城镇化的推进带来了市场行为、行政行为对中国农村的日渐渗透以及农村各类土地纠纷的日益增多与频发。案例分析表明,农村土地纠纷的处置更多受到乡村既有社会秩序的制约,农民个体的行为选择也更多取决于其所最为认同的秩序基础及其所处的社会关联。“赢官司不打”,一方面反映出行政逻辑对法治逻辑的侵蚀破坏了法治在农民眼中的权威性、公正性和严肃性,目前正式法律途径对土地财产权的保护不完全也限制了农民的行为选择
期刊
长江经济带的发展本身就是一种跨界式发展,要打破传统区域经济的思维,打破传统的行业思维,甚至打破经济学思维,需要从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方面进行综合的思考。长江经济带的经济互动中智库合作是很重要的一块。目前,内地很明显不是创业型经济,是就业型经济,是传统的以国有体制为基础的制造型经济;创业人才的缺失、创业经济的薄弱是内地经济发展的瓶颈之一。而在东部沿海地区,如浙江省,创业型经济已有了较好的发展。同
期刊
目前,长江经济带的发展属于点轴发展,长三角、上海、江苏、浙江具有极化效应;但从资本流动来看,只有浙江已处扩散阶段(净资本输出,每年流出的资金约1万亿元以上),江苏、上海还是净资本流入。如果把中国经济划分为北方经济和南方经济,长江经济带无疑属于南方经济(长江经济带+广东、福建的GDP总量接近全国的百分之六十)。南方的民营经济对GDP的贡献达百分之七十多;而北方的国有经济对GDP的贡献近百分之七十;以
期刊
摘 要: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基于家庭联产承包制建立的“统分结合”双层农村经营体制,“分”之后“小生产”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得以延续,农村产权制度也没有发生根本性变革,导致现代农业生产要素植入困难,无法顺利实现传统农业的现代化改造。四川农村经营体制创新的实践表明,目前,我国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日益多样化,农户的农业专业化与兼业化生产经营并存;虽然自下而上的制度变迁方式使农村经营体制创新表现出多样化,但农村产权制
期刊
近年来,“泛长三角”“泛珠三角”已是使用频率很高的用语。“一路一带”是我国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的宏观战略、大战略、总战略,也是一个“泛”战略(海上、陆上)。为什么长江经济带不也实施“泛”战略呢?常讲“共饮江水”,“共饮长江水”的绝不只是11省市。长江经济带的“带”不只是长江一线,不只局限于长江干流,应该是覆盖源头、干流、支流、人工河渠形成的生态系统的大的流域。长江经济带应该使用大流域概念,这就是我的
期刊
摘 要:2011年以来,我国扶贫开发工作已由“解决温饱”进入“发展致富”新阶段。市场失灵导致贫困地区要素集聚能力弱、投资不足,资源环境约束导致扶贫移民数量大、增收难度大,城乡二元制度导致城乡居民公共服务差距大、农村要素资本化程度低,贫困人群知识技能缺乏导致其人力资本存量低,以及财政扶贫资金总量不足、配置效率低,使贫困地区普遍面临“在贫困中发展、在发展中贫困”的困局;加上贫困标准的提高,新阶段扶贫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