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畏与和乐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ish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先谈一谈工作与生活的问题:无论我们是做什么工作的人,我们都必须有一个健康性的、一种包容性的、一种饱满的心态、一种有激情的状态。这样一种心态不仅是工作的需要,而且也是生活的需要。因此,在某种意义上,我不认为我们应该把工作和生活分开,同时我也不认为一个生活态度不端正的人能够把自己的工作当做事业做成功。这样我们对待工作要敬畏,对待生活要和乐。
  拥有敬畏心
  当神圣感缺失的时候,当我们认为自己是古往今来最重要的,最崇高的存在以后,我们个体是世界中最重要的存在以后,就丢失了敬畏心。敬畏心还有吗?不会有了,因为敬畏心丢掉了。有一个电视剧组在拍电视剧的时候,把摩崖石刻的字污染掉了,他们却辩解说不知道这个是文物,拍电视剧是一种文化活动,却对文化没有敬畏之心。只要稍作思考便知:摆脱自己看看这个字比你要长多久,只要意识到了,在涂抹的时候,心里面就没有一点颤动吗,没有一点不安吗?这个说明什么,说明你的内心已经不再有“敬畏”二字,你什么都不敬畏了,没有任何东西值得你敬畏了,这个情况今天可以说遍地都是。
  没有敬畏心的生活是不是愉悦呢?儒家的一个说法是,敬畏与和乐是结合在一块的,敬畏与和乐是一种情绪的两面而已,没有敬畏的,放纵恣肆的生活同时也是没有快乐的生活,这个大家可能有异议,怎么说放纵恣肆的生活是不快乐的呢?越放纵越快乐,我多快乐,我多自由?
  大家反省一下,当你没有一定约束力和克制的时候,没有敬畏心,不能自律的时候,那种快乐是何等的让我们内心觉得空洞。如果连续三天让你天天喝酒、唱卡拉OK,你每天晚上临睡的时候会不会有极为无奈和空虚的感觉?
  而愉悦和快乐不同,有约束的,有自律性的生活才是能够持久在其中的生活,才是能够持久的享受其中愉悦的生活,但是未必是快乐。
  快乐与和乐
  “快乐”这两个字,告诉我们这种乐是怎么样的?是会长久还是很短暂?当然很短暂,因为快乐这个“快”字本身就是告诉我们“乐”是快的,但这仅仅意味着快乐,快乐并不是愉悦。
  快乐是有刺激来源的,是有刺激性的乐。比如大家看过恐怖片,大家为什么看恐怖片,因为看恐怖片很快乐,为什么那么恐怖的东西让我们快乐呢?因为我们要寻找那种惊悚感,但是大家看久了恐怖片以后,恐怖片还能给你带来原有的惊悚感吗?我开始看香港的恐怖片吓的够呛,但是越来越不恐怖,后来看美国的恐怖片,发现美国的恐怖片是恶心而不是恐怖,后来看日本的恐怖片,发现日本的恐怖片确实恐怖,但是看完了午夜凶铃之后,就没有什么恐怖了。就是说要达到同样的快乐,必须有刺激源,你要维持同等程度的快乐,刺激效果必须加大,才能维持原来一个小小的刺激就能达到的快乐度。
  但愉悦不是这样的,愉悦没有任何刺激来源,愉悦不是对象化的快乐。愉悦是什么呢?它是来自于对生活的整体感受,愉悦是来源于对生活完整的把握,愉悦是来源于安静、平静、没有内疚感的心灵。
  孟子说,“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每个人有这三种乐是人生一种境界——和乐。
  第一乐是“父母俱存,兄弟无故”。就是父母都健在,兄弟没有麻烦,是人生最完满的时候,是人生至高之乐。这种快乐是需要一点伦理的幸运才能得到。置于其乐之中时,我们常常不觉得我们愉悦,等我们生活中发生了某种不可逆转的重大缺失的时候,而这种缺失一经发生,生活就可能不再完整的时候,比如父母离去,当发生这样的事情的时候,我们就意识到,这样最完满的至高的幸福是什么样的幸福?是平静的、朴素的、安宁的、愉悦的,它平静如身边的水,唾手可得,但又是生命中的奇迹,是人生中莫大的幸运。
  第二乐是“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抬头看天,我没有任何有反道德原则的事情,再看看我身边,没有对不起任何人。这种安宁、饱满的心灵也是至高的快乐,那这种至高的快乐同样是朴素的,同样是让我们持久生活在其中的。
  第三乐是“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是一种责任之乐,而今是天下无英才,还是英才无人教呢?
  因此,我们把这种安宁的持久生活在其中的非刺激性的愉悦跟敬畏联系在一块,没有敬畏就没有愉悦,这句话放在这,大家可以慢慢体会。
  编辑/坦然
其他文献
近期,《新民周刊》的记者们搞了一次规模颇大的街头随机调查,结果显示民众间信任感正逐渐下降。为什么我们不再信任别人?对于我们这个有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文化积淀的民族来说,出现这样的局面,有些令人意外。这其中,包含着教育、沟通、文化等多方面的原因,但特别应警惕的,是道德通胀的威胁。    通胀是经济学概念,但同样的效应,也出现在社会行为中,因为人类在商品交换之前,已经在进行着社会交换。  社会
期刊
由中央统战部、全国工商联指导,北京大学民营经济研究院主办的“中国企业家思想传承与发展论坛”在北京大学百年讲堂隆重举行,本次论坛的主要议题是“传承华夏商道智慧,成就未来商业领袖”。  以下为部分学者、企业家的观点摘录:  邢志清(北京大学民营经济研究院副院长):  大家知道,全球经济动荡,在这样一个经济巨变的今天,中国依然创造着经济快速发展的奇迹,这个奇迹得益于或者说离不开中国政府的韬光养晦,离不开
期刊
在熊先生与十六位受访者剀切痛陈的“大学问题”中,纠缠交错着人与体制、体制与人的复杂关系和深刻矛盾。它的能量以失控与纵容兼而有之的方式,渗透到大学教育的每一层面、每一环节,以至触及人的问题,便归结为体制的弊病;触及体制的弊病,便发现终究是人的问题--在人治与精英的时代,“人”的作用能够左右、塑造,以至颠覆体制,使之改道易辙;在体制主宰一切的今天,体制有效地把持、控制、及至百般支配“人”,使之就范而合
期刊
关于治理洪水,我国有数千年经验。大禹治水的故事家喻户晓,正如《淮南子·原道训》所说,“禹之决渎也,因水以为师”,即治水要遵从自然规律。其实,除了被动治水,古人更大的智慧体现在对水患的前瞻与防范上。    先看黄河治理。西汉年间,官员贾让写下“治水三策”,第一句话是:“古者立国居民,疆理土地,必遗川泽之分,度水势所不及”,一语道破洪灾和人类活动,特别是与盲目围垦河滩地有着直接关系。他呼吁在做国土规划
期刊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正所谓欧阳修所描述《醉翁亭记》主旨:“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饮食音乐山水佳音,是中国人食文化的内核,大美而令人向往。    中国人的饮食文化绵延170万年,“昔者未有火化,食草木之食,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礼记》)自从燧人氏钻木取火,国人才从生食进入熟食。人文始祖伏羲
期刊
孔子故里建大教堂引争议   两千多年来,人们把孔庙作为尊孔崇儒的载体,它静静地矗立在中国人的精神世界里,随着“孔子”的浮沉,见证着世事沧桑!  鲁西南的曲阜是孔子故里,诸多光环让曲阜的教堂之争上升为令人瞩目的文化事件。  本刊以此为专题,为读者呈现诸多专家学者的意见以及事件背后的文化之争,所刊发稿件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2010年圣诞节过后的第二天,作为曲阜基督教会牧师的丰宗洁已经感受到了来
期刊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古语云:“一言之辩,胜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师”,他们常常凭三寸不烂之舌,纵横捭阖之术,奔走于庙堂之上,游说于诸侯之间,最终演变成了赖以谋生的职业,诸如战国时的张仪、苏秦、邹忌、淳于髡,秦汉时的郦食其、蒯通、陆贾,清朝的纪晓岚,无一不是以巧舌如簧而称著于世。    《韩诗外传》说,君子要小心翼翼地躲避三种锋利的东西:武士的锋端、
期刊
自秦始皇焚书坑儒,天下许多古籍丧失。西晋初年,有一个名叫“不准”的汲郡人盗墓,盗掘了战国时魏王的墓冢,结果发现了许多重要历史古籍,其中就有著名的《穆天子传》,右面那首诗所描绘的情景就是出自这本书,记录了周穆王西行会见西王母事件。书中所述之事虽然有夸大的成份,许多史学家考证周穆王西行之事却是真实的。  《列子·周穆王传》记载:周朝穆王时,从遥远的西方来了一个本领非凡的人,人称“化人”,他能潜入水火,
期刊
中国人总觉得自己的文化是落后的,西方的文化是先进的。实际上,是我们在把不同的文化用同一个价值尺度来衡量。  中国人无需妄自菲薄。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绝没有落后和进步的区别,只是西方人从古代社会进入近代社会,树立了独立的人格原则,我们本要树立的没树立,就是这个差别。  所以我们现在的任务就是继承宋明理学、陆王心学、魏晋的思想,我们说制度建设重要,但是制度建设更根本的前提是人心,我们一定要在道义上区分是
期刊
事实上,近年来,中国各类宗教信仰的复苏一直都是在两个层面展开的,一类是真正地将信仰根植于生活,用于灵魂安顿,这类信众多集中于大城市,富人和精英阶层;另一类出于一种功利性的目的,希望通过信教而得到神的庇护,免除灾祸,祈求平安、财运、地位。这种精神依恋和神灵庇护的需求,从来都不是儒家所提供的。“如果说宗教本身可以划分为关于群体意义建构的宗教与关于个体生命救赎的宗教的话,以此岸和社会关注为重心的儒家显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