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史”研究范式自觉与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学术体系r——兼论孙正聿先生的当代中国马哲史研究

来源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fy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哲学是历史性的思想,哲学史则是思想性的历史.梳理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学术史,我们会发现,当代中国学人正是在主体性自觉与理论自觉中实现了“学术史”的研究范式自觉.在改革开放以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创新中,以孙正聿先生为代表的一代学人基于现实变革的需要,在“学术史”研究范式的自觉与反省中,在思想解放与解放思想、现实变革与变革现实、理论创新与创新理论中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命力,确立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体地位.进入21世纪以来,在“学术史”方法论自觉中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已构成学界的“集体共识”.在新时代,倡导“学术史”研究范式的出场和在场,必将有助于我们在总结历史规律和历史经验的基础上,认清“来路”、看到“正路”、探索“前路”,从而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学术体系的构建,为继续开创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和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富有生命力的哲学理念.
其他文献
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学术体系的构建中,理论资源具有重要意义,它为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学术体系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理论支撑.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教科书哲学、80年代的教科书改革的哲学和90年代以来的后教科书哲学三个阶段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学术体系的构建,凸显了以“矛盾”“实践”和“文明”为核心的“术语的革命”,每一种“术语的革命”都包含着新见解,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学术体系的重要标志,体现了历史与逻辑的统一.以“矛盾”“实践”和“文明”为核心术语的三个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学术体系,为构建“面
构建社区治理共同体是新时代全面提升社区治理水平的重要体现.但从社区的生活属性看,社区实是一种基于生活领域建构的生活共同体,社区成员也只有在生活共同体的紧密联结中才能形成彼此协调一致的集体行动,故需要通过社区生活共同体的有效营造来夯实社区治理共同体的构建基础.在具体实践中,社区党组织能够凭借自身具有的权威性和嵌入性双重优势,从利益、组织和价值三重维度对社区成员进行整合,形成营造社区生活共同体的强大合力,由此有效超越政府行政力量与社区自组织力量在营造社区生活共同体中存在的限度.但要实现从营造社区生活共同体向构
习近平法治思想对法学教育给予了高度关注,其中有很多关于中国法学教育的论述.习近平法治思想中关于法学教育的论述是指导我们强化新时代中国法学教育的基本遵循.当前,我国法学教育面临法学新学科人才培养乏力不能满足法治实践需求、对西方法学理论过于倚重、忽视和轻视思想道德教育等突出问题.为此,需要逐步强化法学新学科教育,将其作为今后法学教育的重点方向,加强对跨学科法治人才的培养;需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深入教育,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教育之路,尤其是要有意识地突出和强化党内法规方
近些年,研究性教学的效果不断得到提升,但是在理论上仍受到颇多质疑,这是源于对研究性教学内涵和大学本质与教学过程的误解.教学与研究相融合是研究性教学的本质特征,研究是研究性教学的灵魂,教学是研究的本源,二者相辅相成,不宜将二者割裂分析.在实践中采取“寓研于教”的方法,打破对知识确定性的迷思,坚持知识和能力为导向,才能实现研究性教学改革从形式走向实质,实现学生的自我建构和自觉成长.
持续强化农村地权稳定性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走向,给农民吃下了一颗土地权利“定心丸”,激励了农户对承包地的长期投资.但是,由于漫长的第二轮土地承包期内不同农户人地数量变化的异质性和不均衡性,也诱发了无地少地农户这一特殊群体的权益保护问题.在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的实施过程中,如若无视无地少地农户的渴望和诉求,不仅会固化其弱势身份,使其落入贫困边缘,还会极大阻碍乡村振兴之路,间接影响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然而,地权固化使得集体经济组织很难再通过土地发包或者土地调整来解决不同农户的人地不均衡问题.因此,本
基于云南大学海外中国企业与员工调查数据库(OCEES)中在老挝投资的69家中国海外企业调研数据,从企业微观视角运用最小二乘回归模型识别社会资本尤其是社会网络和非正规支付对海外企业人力资源本土化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中资企业在老挝的社会网络越丰裕,其人力资源本土化水平越高,其中政府网络、企业网络及媒体网络的作用尤为显著,而融资网络、非正规支付无显著作用;这一结论对不同行业的企业均成立,无明显的异质性.基于此,为促进中资企业在老挝的人力资源本土化,应加大社会资本投资,通过加强与老挝政府的沟通和联系、增强与在老
老人进城陪读是县域城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农村家庭追逐优质资源以及家庭资源与角色策略性调整下的产物.由于进城陪读,老人从熟悉的农村社会脱域,嵌入陌生的城市社会.进城陪读时,老人会因城市消费模式的不同、家庭内部新的矛盾产生、居住空间与人际关系空间的改变,对“时间规训”的不适应以及陪读结果的不确定性而产生心理不适或心理压力.但是这种心理不适或心理压力不会一直持续.随着陪读时间的持续,陪读老人会调整自己的角色、生活模式以及心理状态,从而逐步地适应城市环境与生活模式.等到老年人陪读结束时,部分老人会返回农村,而有
单个舞蹈动作因其作为客观事实,保护范围难以厘定,且作为他人后续创作舞蹈作品的基础要素,无法独立体现作者的创作意图,故不宜脱离公有领域而另行获得版权保护.从国际条约规定与世界各国司法实践的现状来看,我国《著作权法》中的舞蹈作品应当以编舞者的动作设计作为表达的核心要素,判断两部舞蹈作品是否构成实质性相似也应将动作比对置于首位,不应混淆舞蹈作品与视听类作品各自的保护范围.同时,判断舞蹈作品是否被非法利用要以连续而非孤立的动作设计的比对结果作为判断依据,这要求侵权人不但要按照动作在原作品中出现的先后顺序对不同动作
在数智时代,如何应对教育大数据风险是影响教育数据价值最大化的关键所在.论文以教育大数据及教育大数据风险的内涵诠释为切入点,认为数智时代教育大数据的风险表征在于:数据所有权与使用权争议、误用或滥用个人信息、师生身心伤害与关系异化、个人自主与隐私权侵害、教育数据系统偏误等.在明确数智时代教育大数据风险消解基本原则的基础上,提出数智时代教育大数据风险化解的关键路向:厘定教育大数据责任伦理规范,明确数据所有权与使用权基本范畴;制定学校教育数据管理标准,避免师生信息违规采集与处理;推进人文浸润与数据智能相整合,引导
农地要素非市场化相当普遍,并影响到传统农业转向现代农业,成为乡村振兴的阻碍.为什么农户偏好于关系型自发流转而不是将农地流转给龙头企业?论文立足于心理账户理论进行了解释:农户对农地价值评价包括了物化价值和人格价值两部分.相对于物化价值,人格化价值难以通过货币度量.这使得农户流转农地获得的收益远小于面临的损失.考虑到农村社会的人情交往逻辑,农户将农地流转给亲友邻居获得的收益包括了物化价值,还包括了人情价值,由此降低了农地流转获益与损失之间的差值.据心理账户的运算法则,当收益小于损失但差值不大,人们会整合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