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情境下的主题式思辨写作

来源 :读写月报(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n435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真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面对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国家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果断采取防控措施,全国人民紧急行动。
  人们居家隔离,取消出访和聚会;娱乐、体育场所关闭;政务服务网上办理;学校开学有序推迟;公共服务场所设置安全“一米线”。防疫拉开了人们的距离。
  城乡社区干部、志愿者站岗值守,防疫消杀,送菜购药,缓解燃眉之急;医学专家实时在线,科学指导,增强抗疫信心;快递员顶风冒雨,在城市乡村奔波;司机夜以继日,保障物资运输;教师坚守岗位,网上传道授业;新闻工作者深入一线,传递温情和力量。抗疫密切了人们的联系。
  请综合以上材料,以“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考题解析】
  从2020届山东考生的角度讲,这道命题既在意料之中,又出乎意料之外。之所以说“在意料之中”,是因为考前他们不止一次写过“疫情”作文,比如五月份山东济宁地区的模考作文题,要求考生以“疫情下的变与不变”为主题写一篇文章,“参加学校举行的征文比赛”,背景材料就是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而在疫情发生期间,有不少媒体、报刊举办过相关的征文活动,比如首都师范大学《语文导报》组织发起的“万众一心,抗击疫情”专题征文比赛(征文时间为2020年1月31日至6月20日)。写过类似作文或参加了征文活动的考生,对山东卷这道高考作文题肯定会有似曾相识之感,面对考题心中应该不会惊慌。疫情是很多考生练习过的素材;但高考真题要求聚焦于“疫情中的距离和联系”这一主题,正是希望考生能有辩证的思考,并结合个人的观察和体会来写作。由于这一命题突破了一般疫情作文题设计平面化的局限而呈现出不同寻常的特点,因而更富有超越性和挑战性,自然具有不一般的写作意义和考查价值,也更值得我们作进一步的解读分析,探索其中的命题规律和写作要领,为今后的作文备考探寻路径。
  其实,这是一道“主题先行”的关系型话题作文题。引导语中的“以‘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为主题,写一篇文章”,就是审题立意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管考生选取什么角度、写什么文体,如果不能紧紧抓住这个主题并进行深入开掘,作文就很难搔到命题之痒,得分自然不会高。但是,若以为作文就是要写“距离和联系”的关系,却不能扣住“疫情”作具体分析,甚至对考题命题材料中前三段多达240字的叙述文字视而不见,或因不知如何运用而置“疫情”于不顾,作文则很可能剑走偏锋,甚至离题甚远。还有,如果将“距离”和“联系”分割开来,自说自话而不能将二者巧妙融合、揭示其内在的辩证关系,亦难免浮于表面而说理空洞。
  仔细审题后不难发现,要写好这篇考场作文,必须把握好两个关键点:一是不能抛开“疫情”这个大背景,二是必须针对规定的主题,对“距离与联系”作辩证分析。
  “疫情”是作文的典型情境,三段材料都與此紧密关联,有利于唤起考生的真实体验。作文题目锁定了2020年的最大实际情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以及最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线上学习”,既为写作搭建了平台,也是对写作范围的限定,考生不管从哪个角度入手,都需要结合疫情、综合材料内容进行叙述或论说,脱离这个情境便会偏题或跑题。
  对于“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这一主题的限定,考生作文容易出现的问题是站位不高、思悟不透、流于空泛。或局限于仿写,或对命题材料作扩写,或空喊口号,或叙说身边见闻、复述“战‘疫’”故事,却不能体现高出一步的认知水平。所以并非学生有了“战‘疫’”的亲身经历就能写出好作文,即便认同、接受考题的价值标准,也并不等于就能联系实际有透彻的理解、作出自己的独立判断。要写出一篇切合题意的好作文,关键在于如何在众多素材中精心取舍,表达出相应的体验与看法、认识和见解。所以看似人人都有话可说的作文题,如果缺少“思”与“悟”的过程,也不见得就能说出东西来。融入生活的程度、思考生活的深度,决定着考场作文的卓越或平庸。
  若要突破就题说题、围着考题材料打转的写作困境,对主题词进行辩证分析必不可少。说白了就是要理清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的对立统一关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而揭示本质、体现真知。
  比如说取消出访和聚会,连春节也不例外,武汉还经历了76天的“封城”,人们居家隔离,显然拉开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但是隔离不隔爱,封城不封情,借助电话、网络传达讯息,彼此一直都在,只是换了种联系的方式;而志愿者送菜送药、外卖小哥风雨无阻地工作,弥补了“距离”造成的不便和损失。不仅“联系”没有断,而且各行各业都不曾因为“距离”而影响生活的秩序和质量,这不正体现了“抗疫密切了人们的联系”?由此可见,疫情在客观上拉开的种种地域、空间的“距离”其实是一种保护、一种关爱,是为了生命的安全。而医学专家实时在线、教师网上传道授业等种种“联系”方式的背后,则是一种共情、一种奉献,甚至是一种牺牲。正是在疫情制造的种种“距离”之下,人们深切地感受到了他人给自己提供的帮助,自然进一步“密切了人们的联系”。
  而且,人们在“距离”之下产生的种种“联系”,助力国家打赢了疫情防控的总体战、阻击战,不正体现了“国家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治国理念吗?这才是写好本文最为关键的立意。显然,命题材料的第一段话巧妙地隐含了作文的立意角度和写作高度,考生若不能让自己的作文抵达诠释、揭示“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思想的层次,“深刻”便不太容易做到。而这一点正体现了近年来高考作文题一贯秉持的价值导向——立德树人!今年的山东卷作文题精心设置典型情境,将当前最重要的社会背景——防控新冠肺炎疫情有机融入作文试题,厚植家国情怀,正是立德树人导向的具体体现。
  总之,相较于近年来的山东高考作文命题来说,这次的新高考Ⅰ卷作文题,体现了前所未有的强烈的时代性,考生人人“有话可说”“有意可立”。而若要写得好,就必须将自己置于社会与时代的典型情境之中,认真读题,审慎思考,把握主题,辩证分析。   附:考场优秀作文一篇
  因“疫”而生的“距离”终让我们心相连
  山东一考生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破了所有人安宁的生活。让大家感受最真切的,就是防疫所需的隔离产生的人与人之间的“距离”。2020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也正因如此,人们在空间上的距离虽远,心灵上的联系却变得更加紧密。
  心怀惶恐,视而不见——疫情肆虐时,大街上格外冷清,晚上七点,就像往昔凌晨三点一般静寂。即便是白天,人们也步履匆匆,连遇上熟人都很少停留,至多打个招呼便匆匆离去。从空间、地域上看,疫情的确拉大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但与此同时,在我们的家庭群、同学群、师生群里,却比往日多了慰问,添了祝福。都说距离产生美,这美正盛开在我们的一声声问候和“唠叨”中,使亲朋好友的心贴得更近。
  扶危渡厄,勇往直前——疫情刚开始蔓延时,84岁的钟南山院士便连夜从广州赶到武汉的抗疫一线,奔波辗转,救死扶伤。全国各地的四万多位医务工作者不顾个人生命安危,义无反顾地走上了抗“疫”的战场。“哪有什么白衣天使,不过是一群孩子,换了一身衣服,学着前辈的样子,治病救人,和死神抢人罢了。”距离,是他们隔着屏幕,含着泪水,微笑着与相隔千里的家人视频时的欢喜;距离,是夫妻二人穿着防护服,在医院走廊相遇却因穿戴厚厚的防护用具而迟迟不敢相认的等待。他们拥有“最美逆行者”的称号——为我们逆行,牵动了万千中华儿女的心。此刻,心已相“联”。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还记得山东寿光发往武汉的一车车蔬菜吗?还记得山东齐鲁医疗队和四川华西医疗队在机场相逢时互道“加油”又相互祝福吗?还记得收废品的老爷爷拿着一个装有一万元现金的信封和一张写满祝福的信纸,送到社区要捐给武汉,摆摆手说“不要问我的名字,我是共产党员”吗?还记得工人们、设计师们以两周的神速建成的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吗?还记得从车上搬下一箱又一箱口罩,被问“贵姓”,脱口而出“免贵,中国人”的叔叔吗?还记得世界各地那些在中国最困难的时候为中国捐赠呼吸机、口罩、防护服的人吗?通往武汉的航班和火车虽被关停,大家只能在电视里遥望樱花悄然盛开的江城,默默地说一声“加油”,但爱和希望的传播永远比病毒流行的速度更快,它让世界人民的心紧紧相连,为了同一个目标而奋斗。
  凛冬散尽,星河长明——从各地紧张的一级响应,到越来越多的省份宣布当日新增感染人数降至个位数以至清零;從各省市纷纷派出医疗队驰援湖北,到数万医疗队员被武汉的旗帜、鲜花、红彩带包围,胜利回到故乡;从一向严肃的钟老和李兰娟院士严肃告诫新冠病毒不可小视,到他们的眼角终于绽开笑容;从停产闭市停学,到各省市纷纷复工复市复学;从大街上一片灰蒙蒙,到叫卖声、欢笑声和广场舞的音乐又一次此起彼伏……我们一直在手拉手向胜利迈进。
  我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终会并肩站在一起,宣布美好生活的回归。渡过此厄,经此一“疫”,人与人的心灵联系得越来越紧密,一同祝福国泰民安,一同期盼繁花似锦。
  【赏读】
  这篇超过千字的考场作文,采用各主体段均以八字短句开头来标示段意、揭示题旨。各段之间层层递进、文意步步深入的写法,表达了作者对“距离”和“联系”的辩证思考。这样行文,不仅结构层次分明,而且勾勒出了从疫情爆发到被及时控制,及至取得决定性胜利的发展变化过程,叙议结合、情理交融。行文严格遵循了“疫情中”这一限定语,表现了对纷繁写作素材的驾驭、透视能力。大量生动的事例如信手拈来,其中既有场景勾勒,又有细节展示;语言鲜活、富于变化且具有感染力,第三段的引述句、第四段的反问句、第五段的排比句的运用都很有特色,值得称道。
其他文献
临近中考的那个冬天,我总是睡不着。  那些个寒冷、寂静的夜晚,我强迫自己尽快入睡,可是眼睛闭上了,脑海中还不断闪现班主任呵斥、否定我的言语;又发觉还有好多未完成的事,又留了一大堆麻烦给明天的自己,于是对今天的自己的无能为力痛恨无比,对明天如何应对茫然无比,各种情绪混杂着,冲击着我的神经,让我饱受身心俱疲的折磨。  为了不让家人发现我的异常,白天我强打起精神,让自己看上去不那么糟糕。也许我是个青涩的
期刊
人尚未动身,怀乡的胃却早已启程,一种独特的味道从血脉深处氤氲而来。  记得汪曾祺先生曾说过:“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倘若人间有味,那记忆中最可口的,一定是家乡台州那一碗冒着热气的山粉糊。  山粉糊,甜美了我的童年,温暖了那些简简单单的日子。  在台州,山粉糊是元宵节的特色美食,也是标配。没有山粉糊的元宵节是不完整的,至少是无味的。在我的印象中,小时候的元宵聚会格外热闹。大家欢聚在外公家,外
期刊
傍晚,一阵阵微风拂过我的前额,撩起我的领悟力,带来一丝说不清的朦胧抚慰(谈不上是抚慰,它太过轻柔)。我只知道,心头的沉闷有所变化,我得到片刻的安慰,就像一小片衣角不再摩擦我的痛处。  这空气的细微移动给我的多愁善感带来仅有的一点宁静!但是,人类的感觉也是如此,我怀疑,意外之财或意想不到的微笑对于别人的意义,比不上一缕清风对于我的意义。  我想睡觉,想做梦。我更清楚地看见客观存在的一切。生活的外在感
期刊
那是一个记忆碎了一地的下午,我心惊胆战地看着一个个在我卷子上铺开的红叉,它们像一把把尖利的刀子,直直地向我的心刺去,把它刺得鲜血淋漓。我大脑中的每个分子仿佛都在挣扎,都在呼喊,都在呻吟。  化学老师来了,却没有劈头盖脸给我一阵吼。她安静地拿出实验用品,开始制取氧气。看着一个又一个均匀的气泡连续从水槽中冒出,我震撼了。我惊异于那古怪丑陋的紫黑色固体,能在酒精灯的炙烤下产生如此重要的气体。  做完实验
期刊
小的迷惑会错乱方向,大的迷惑会錯乱本性。  自三代以后,天下没有不因外物而错乱本性的。  小人牺牲自己来求利,士人牺牲自己来求名,大夫牺牲自己来为国家,圣人则牺牲自己来为天下。  这几种人,所求不同,名号各异,但是都一样伤害了本性。  【来源】《读者》2020年第15期
期刊
1.求健康的精神  希腊教育很注重身体训练。斯巴达的教育,目的是造成强健的重甲兵,特别注重体格训练。据说他们的女子可以同男孩儿角力,不管这风气我们赞不赞成,总可以表示他们的特殊精神。雅典的教育却是为造成完善的公民,也很注重身体训练。  现在谈谈雅典的教育方式。亚里士多德曾说,六七岁的小孩依然是动物,因此在这个幼稚时期,总是让他们生长在闺中,受一点家庭教育。满了六七岁,他们就进初级学校,受的是音乐与
期刊
关汉卿《窦娥冤》有云:  【耍孩儿】不是我窦娥罚下这等无头愿,委实的冤情不浅;若没些儿灵圣与世人传,也不见得湛湛青天。我不要半星热血红尘洒,都只在八尺旗枪素练悬。等他四下里皆瞧见,这就是咱苌弘化碧,望帝啼鹃。  对此,某试卷有一道判断题的选项是:“‘苌弘化碧’‘望帝啼鹃’两个典故都与‘血’有关,紧承第一桩誓愿而用。苌弘、望帝都是无罪被冤杀的人,作者借此表现窦娥至死不屈的坚强性格。”这个选项的分析是
期刊
与其费尽心机融入一个圈子,不如好好放松下来享受一个人的时光。之前,我总觉得一个人独处是一种错误,我害怕别人诧异的眼神和同情的话语,于是迫切地奔向人群。我还刷微博,逛朋友圈,努力把自己跟别人捆绑在一起。后来我才发现,这样做,既忽略了世界,也忽略了自己,我依然感到孤獨。  是书本拯救了我。那个暑假,我回到老家,孤独之下,我整日与书为伴。沉浸在一个人的世界里,我学会了享受一个人的时光,对生活充满了热爱和
期刊
偏見可以说是思想的放假。它不是没有思想的人的家常日用,而是有思想的人的星期日娱乐。假如我们不能怀挟偏见,随时随地必须客观公平、正经严肃,那就像造屋只有客厅,没有卧室,又好比在浴室里照镜子还得做出摄影机头前的姿态。魔鬼在但丁《地狱篇》第二十七句中自称:“敝魔生平最好讲理。”可见地狱之设,正为此辈;人生在世,言动专求合理,大可不必。  【来源】钱钟书《写在人生边上》,辽宁人民出版社/辽海出版社出版,2
期刊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愁情,自古以来都是中国文人吟咏的永恒主题。愁情与秋景又结下了不解之缘,正所谓“自古逢秋悲寂寥”。自从宋玉在《九辩》中发出“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的感慨后,悲秋情绪就一直引发了骚人墨客的强烈共鸣。杜甫便是其中的一位,甚至可以说,老杜将这悲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