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真相时代”的真相

来源 :视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mmoreang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04年美国传播学者拉尔夫·凯伊斯提出“后真相时代”概念以来,“后真相”就逐渐被人们认识和接受而变得热起来。2016 年《牛津英语词典》将“后真相”作为当年的年度词汇收藏和发布。所谓“后真相”就是“诉诸情感及个人信念,较客观事实更能影响民意”。“后真相”的特点突出表现在一是情感大于事实,二是消除事实是自媒体的常态。而这样一个既存在着谎言和客观事实,也存在着介于两者之间的话语的第三种现实的时代就是“后真相时代”。“后真相时代”是以情绪扇动取代事实分析的时代,也是难以把握真相的时代。我们正处于这样一个时代。
  真相是个多面体,本身复杂无比,正如理查德·伯顿所言:“真相是散落成无数碎片的镜子,每个人都认为自己看到的一小片是完整的真相。”我们认清真相本来就不易,而又赶上“后真相时代”,“后真相”更复杂,事实已被情绪左右,报道也似乎让位于宣传,而且同一事件不同的版本,所述的过程结果都大相庭径,鱼龙混杂,真假难辨,让人莫衷一是,不知何从。信还是不信,成为我们对信息判断的最大难题。
  但把握真相的能力既是衡量我们认知水平高低的标志,更是决定我们判断事物能否作出符合事实的正确决策的基础。如果我们对事物的真假都难以辨析,那还何谈正确决策呢?所以,无论“后真相时代”的真相多么诡异,为了解决我们所面临的问题,作出符合实际的决策,我们都必须寻得识别真相的途径,找到甄别真假的方法,特别是当真相被肢解、包装、操纵、利用时,我们该如何透过迷雾,找到事物的本质,寻得真正的真相,这是我们毕生都需努力学习的事,因为真相于我们有着非同寻常的重要性。人生最重要的两项本领就是识人和知事,能识人的好坏,会辨事的真假。
  为什么我们难以获得事物的真相?因為这个世界本身就非常复杂,人类对世界的认识和了解微乎其微。人的认识又具有不可克服的局限。不用说别有用心去诠释世界,即使虔诚地告诉别人自己眼里的世界,但因个人家庭出身、教育背景、成长环境、个性特征、时代因素、人生阅历、立场方法、观察视角等等因素不同,对同一事物的感知也会得出不一样的结论。我一直认为,一切结论皆来自角度。这样的情景下,“盲人摸象”的故事一定会发生。摸到耳朵的人说,大象像一把扇子;摸到象牙的人说,大象像一个烟斗;摸到鼻子的人说,大象像一根树枝;摸到腹部的人说,大象像一面墙;摸到尾巴的人说,大象像一条绳子;摸到象腿的人说,大象像一根柱子。真可谓,事物的观察呈现出你的版本、我的版本,还有一个真实的版本。人的认知的局限性,对所观察的事物的描述就有天然的片面性。从一定程度上说,所有的认识都是片面的。当一个人强调某些部分的时候,其实是对其他部分的忽视。就像赫克托·麦克唐纳在他的《后真相时代》一书中所说的那样:“相机不会说谎……不过,你可以为同一场景拍下一千张不同的照片。”一张照片只能反映你想反映的画面,而不是真实世界的全貌。你想全面表达,这似乎很难。
  “后真相时代”的真相比过去时代的真相更为复杂,突出表现在过去生活在车马的慢时代,信息的种类单一、数量有限,表达方式及传播速度都显得慢条斯理,最快的电报也是紧急之时所用,且所用花费不薄。而现在移动互联网诞生,一部手机阅天下,人人都是自媒体,个个都能发出声,信息铺天盖地。选择项的增多只会增加选择的难度。但若我们明白了“后真相时代”的真相都是竞争性真相,即“灵活的、选择性的描述事物的真相”,掌握了“后真相时代”真相的分类,我们对信息的把握会变得容易一些。赫克托·麦克唐纳曾对“后真相时代”的真相进行过分类和描述,他将其分为四类,分别是片面真相、主观真相、人造真相、未知真相。
  片面真相。这类真相基本陈述是真实的,但表达的真相并不完整。这是因为即使是一个最为简单平凡的主题也非常复杂,而当用语言文字表述时就会显得更复杂。人类语言的抽象性与事物状态的具体性,加之表述者对语言运用的掌握和接受者对语言理解的差异,使任何一种表达和理解都难达到无缝对接的精准。真相的片面性是我们无法回避的沟通特点。通常我们对某一事物或事件的理解,会先了解这一事物或事件的背景,离开了背景我们根本无法去理解事物或事件。但背景却可以有截然不同的描述方式。统计量和其他数字是竞争性真相的丰富来源,因为很多人有时并不知道采集这些数据的方法和渠道,更难理解这些数字代表的含义。人类大都喜欢以讲故事的方法作为沟通的主要形式,讲述者通常会讲述自己最感兴趣,可能并不是故事最主要的部分,遗漏许多相关细节就成为必然。片面真相多会误导我们对历史的理解。
  主观真相。当一个人对一件事物断定对与错、是与非、赞同和反对,表明自己的价值主张时,表述的是主观真相。事物本身只是一种存在,哪有对错之分或是非之别,只是人类将事物涂上道德色彩后,对错或是非才由此产生。可想而知,主观真相带有明显的主观性,受一个人道德水准、价值倾向、立世准则的左右。但这种真相是可以改变的,理解如何改变某人的主观真相可能是理解如何说服他们作出改变的关键。理解了主观真相,才会明白为什么有的人为了某种主义和信仰,愿意作出牺牲,甚至包括生命。正如赫克托·麦克唐纳所说:“人们会为谁对谁错而斗争,会为了自己的愿望在碎玻璃上爬行,会排着长队购买昂贵的产品。”人是社会性动物,每个人都难逃政治性。
  人造真相。人们靠语言的灵活性,套用适合自己的定义,根据自己的意愿改变语言的含义,对某一事物进行命名或定义,以此决定它们的成败,这便是人造真相。名字和定义都是人造的,用新的名字和定义迎合个人目的的沟通者实际上是在打造新的真相。人类善于打造抽象事物,如货币、公司、政治实体和品牌。由于这些社会建构是人类的发明,所以人造真相是一种很容易修改的真相。   未知真相。我们对人生或生活的未来都会有预测,并根据可信的预测采取行动。因不同的人对未来持有不同的看法,便对这些预测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未来未变成现实之前,在我们未亲眼见到之前,它们以未知真相的形式存在。未知真相本质上是一种竞争性真相。在意识形态和宗教信仰方面,我们也许也无法发现真正的真相。谁见过上帝?但上帝一直被耶稣基督信徒们信奉。对许多人来说,只要我们无法证明这些信仰是错误的,它们就是真相的一种形式。《人类简史》的作者尤瓦尔·赫拉利曾论述,人类的组织一旦超过150人,就必须靠信念、远景等“虚构的故事”进行统领和合作。这里的“虚构的故事”其实就是未知真相,人类的组织是靠未知真相来粘结和凝聚的。
  必须明白,无论哪种真相,人类对其的任何一种表达,都可以分为事实和观点。事实是人们对事物或信息的观察描述,事实会有真假。观点是人们对事物或信息的理解判断,观点无对错。若进一步细分,至少可以划为事实、观点、立场、信仰。事实独立于人的判断,客观存在,但受人的认知格局决定。观点是对事实的看法,观点决定于人的知识结构、信息环境、决策模型。更可怕的是,观点和表达人的关系比客体更密切,观点是表达人的亲儿子,而表述的对象客体则是邻居家的孩子。立场是被位置和利益影响的观点,立场是难以公正的,也不可用客观的真假对错来判别,小孩子谈对错,成年人只谈利益。信仰是一套完全自洽的逻辑体系,这个比立场更厉害。信仰更无从去辩析真假,信仰对信仰者来说无理由地对,不用任何质疑。
  我们知道了“后真相时代”的这些真相,那么,在复杂的现实生活中,怎么去透过现象看本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即里地发现和把握事物的真相呢?
  首先,远观,了解背景,明白发生的基础。无论什么事,但凡发生,一定会有其背景和基础。只有弄清其发生的背景和基础,我们才有可能去了解事物的全貌。当一件与我们有关联的事或一则信息发生时,我们第一要做的事,就是远观,去了解事物或信息产生的背景。事物或信息的背景即对事物或信息起作用的历史情况和现实环境,其中引发条件是最关键的。条件是影响事物或信息发生、存在和发展的因素,特别是要寻找和关注那些没有就不可能引发事物或信息发生的限制性因素。在了解背景的过程中,会接受到大量的对该事物的反映。对这些反映,我们要学会对信息、消息的区分。未带判断的是信息,下了判断的是消息。了解背景的过程中,多接受事物本源的事实,少立马就作出判断。只有弄清了事物或信息发生的条件,了解了事物或信息产生的背景和基础,才能明白事物或信息为什么发生。
  其次,近看,查清因果,理清内外的关系。任何事物,其发生都会存在因果联系的,没有一定的因就不会有一定的果。世界是一个因果的世界,因果的世界就是逻辑的世界。逻辑的世界,事物的内部就存在着各种关系。这些关系包括决定和影响事物的上下、左右、内外、先后、主次等多层关系。厘清事物内部的各种关系以及事物与外部的联系,对认清事物的层次结构非常有帮助。理清内外部的关系就是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以及矛盾的主要方面。关系理清了,逻辑联系明确了,认识也就到位了。
  第三,细察,深入其中,掌握事物的本质。俗话说得好,“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毛泽东主席还说过,“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得亲口尝尝”。这都说明,要想了解事物的真相,就得深入事物的内部,掌握第一手资料和情况。事物的解永远在事物的内部,问题的答案永远在问题本身。只有深入进去了,进行广泛细致的调查研究,用演绎法把事物内部相互之间形成的影响因素,按因果顺序、时间顺序、重要程度顺序进行排列和剖析,从不同的角度寻找问题的核心和关键,才能直抵问题的深度,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从而掌握事物的本质。
  第四,比较,区分不同,抓住重要的特征。认识事物最好的方法,就是找到事物之间的区别,认清事物的重要特征。一事物的特征是区别该事物与另一事物最大的不同点,代表该事物的根本性。抓住了事物的特征就抓住了事物的本质。过去经常说,有比较才有鉴别,鉴别就是找到差异,区分不同,识别真伪,弄清真假。所以,比较是我们常用的认识事物的重要手段。比较可分为对比和类比。对比是找不同,找到事物或信息间的区别;类比则是寻相似,寻得表象后面的共同点。了解到了该事物的共同点,又明白了其不同点,对事物真相的认识就越来越接近事实。
  第五,慎思,综合分析,得出独立的判断。人对世界的认识包括两个阶段,感性认识阶段和理性认识阶段。感性认识阶段是通过人的感官的感觉而留下的初步的印象,这些初步印象零碎而不系统、浅表而不深入、片面而不全面、孤立而不联系、静止而不运动。但正是因为这些碎片式的印象,为理性认识阶段提供了丰富的材料。理性认识就是对感性认识提供的材料进行加工整理形成概念、判断和推理。理性认识是认识的一次飞跃。我们要想认清事物的真相,两个阶段必不可少。认清事物或信息的真相,最关键的是分析和思考。分析和思考的过程要多问几个为什么,才能接近事物的本真。我分析思考的方法是“八问理清思路”,第一,问题及其核心是什么?第二,这个问题的背景是什么?第三,这个问题相关的人和因素有哪些?(用MECE法则,归纳列出)第四,产生这个问题的关键原因和次要因素有哪些?第五,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有哪些?第六,解决这一问题需要的资源和条件是哪些?第七,你欠缺哪些资源和条件以及如何弥补?第八,你解决这一问题的规划和步骤如何?通过分析思考,层层剥茧抽丝,得出独立判断,指导自己的行动。
  英国前首相温斯顿·邱吉尔说:“当真相在穿鞋时,谎言已经跑遍了全城。”可见,获得真相并不容易。“后真相时代”的真相更增添了识别的难度,因为有一条亘古不变的真理提醒我们,不同的人看到的绝对不是同一个真相。但为了解决我们的问题,我們必须尽可能找到接近于事实的真相。
  (摘自左岸读书)
其他文献
1   被打脸,已经成为现代人“网上冲浪”的一种常规性境遇;相比之下,不被打脸反而是一件罕事。   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但凡关心时事又爱发表看法之人,难免被其所累。   比如,曾经的“毕节幼儿园性侵事件”,就有很多人被打了脸,我也是其中一员。事件一出,目睹当事人得意洋洋炫耀之样貌,联想到无辜孩童被凌虐之惨状,怒火中烧,心汤沸腾,急着转发相关报道,还附上一番义正词严的谴责之语。   但是
期刊
“后真相”(post-truth)一词并非新概念,在过去几十年里一直被媒体和学界所采用。但在2016年英国脱欧公投、美国总统大选等大事件背景下,这个词在媒体上的使用频率突然暴增,从一个边缘词汇变为主流词汇。牛津词典部总裁加斯帕·格拉斯沃表示,“后真相”或许将成为“定义我们这个时代的词汇之一”。从“事实胜于雄辩”到“雄辩胜于事实”   进入21世纪以后,“后真相”作为形容词,常与politics(
期刊
舆论反转,比比皆是。   于我们普通人而言,不过是真相廓清、事实水落,然而对于置身其中的许多人来说,舆论翻转,留给他们的是无数的口诛笔伐、谩骂攻讦。可是对此,他们却求告无门、分解不得。因为站在道德制高点审判、讨伐他们的网民们,不听、不信、不看。无奈之下,他们唯有用生命的终止去证明自身的清白……1   2018年8月20日,四川德阳的安医生在游泳时,被泳池里的两个男生触摸到了臀部,安医生让他们道
期刊
沈尹默像  沈尹默(1883-1971年),字秋明,号君默,祖籍浙江湖州,生于陕西兴安府(今陕西省安康市汉阴县),著名学者、诗人、书法家、教育家。早年留学日本,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北平大学校长、辅仁大学教授。与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人同办《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的得力战士。陈独秀曾批评沈尹默书法“字则其俗在骨”,受到刺激的沈尹默发力习书,在民国初年,书坛就有“南沈(尹默)北于(右仁)”之称。1
期刊
县委书记、县长们的电话号码和每天的行踪,陕西省志丹县的任何人都能轻易获得,其渠道是县委大院的党务公开栏和公示牌—一切都是公开和透明的    在陕西志丹县城,任何人打听县委、县政府在哪条街道上,都会得到准确的回答。并且,被问者在给你指路的同时,可能还会“顺便”告诉你:县委书记祁玉江上午下乡去了,下午在;县长白小平去延安开会了。  县级政府要员的电话和去向,一个普通人可以了如指掌,这在今天的志丹县已经
期刊
我们的生活可能都是看似平淡的,看似困顿无聊的,可是里面饱含着不为人知的神秘的随机性,那种大命运之上有着各种各样让人目眩神迷的小机关。   各位算命吧?我想大家多少都有算命的经验。   我感觉命运其实是固定的,好像我们背后是有一个写好的剧本的,算命只是让你去提前偷看一下而已。它常让我感觉人类的命运本身充满套路,无非就是阴差阳错,悲欢离合。   我打个比方吧,各位可能知道,从希腊悲剧以来到今天,
期刊
《醒世恒言》里有个有趣的故事,說一个叫薛某的唐朝进士,因病发烧,高烧到第七天,渐入睡梦,梦中自己燥热难耐,于是跃入水中,化为一条金色鲤鱼,遇一老者在船上垂钓。鱼饵馨香诱人,薛某游过去正准备张嘴去吞,忽意识到自己是人幻化的鱼,心说:我明知这饵上有钩,若是吞了,岂不被他钓了去?何必要冒险吃钓钩上的饵。于是,他到船周围游了一圈。怎奈那饵的香味太浓,愈来愈觉得饥肠辘辘,最终他没抵挡住诱惑,张嘴去吞,结果成
期刊
从西方到东方,“事实核查”风潮的兴起,既可视为部分媒体人在变化了的传播环境面前坚守责任的努力,也可视为传统媒体在后真相时代的自我救赎。   何谓“后真相”?通常认为,“后真相”描述了当下传播环境中,来自媒体精英和政治精英的一种焦虑和警觉:相较于主流媒体,网民们更愿意相信彼此、相信社交网络上的信息。在影响公众态度、形塑公共舆论的过程中,个人立场、信仰、情绪和偏见,往往比本应作为基石的“真相”本身更
期刊
人们说单调是一种病,折磨着闲散之人,或者只是伤及那些无所事事者。不管怎样,这种灵魂的折磨还是有轻重之分的:比如在一种预先安排却又很少得到怜悯的命运之下,那些工作着或者假装工作着(他们说到底是一回事)的人,比真正的闲人所受到的打击还要多得多。   最为糟糕的事情,莫过于让我们看到,印度人以及尚在开发过程中的民族,尚有一种内心生活的光辉,这种光辉与他们生活平淡无奇的日复一日,与他们肮脏甚至不一定真正
期刊
这儿是世间吗?那么  我不属于这里。  你是谁?在亮灯的窗子里,  此刻掩映在那棵棉毛荚蒾树  枝叶摇曳的阴影里。  你能存活吗?在我活不过  第一个夏天的地方?  整夜,那棵树细长的枝条  在明亮的窗边摆动,沙沙作响。  请给我解释我的生命,你啊不露痕迹者,  虽然我在夜里向你大声呼唤:  我不像你那样,我只有  把我的身体当作嗓音;我不能  消失于沉默——  而在寒冷的早晨,  在陰郁的地面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