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汉译本《大亨小传》是翻译家高克毅(乔志高)译介的第一部英文名著。这部译著问世后,关于其翻译质量的评论层出不穷。笔者对这些评论进行了梳理总结,希望能够为认识高克毅的翻译成就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高克毅(乔志高);汉译本;《大亨小传》;评论
一、引言
高克毅(1912-2008),笔名乔志高,为其英文名George Kao的音译,著名翻译家、作家、编辑及新闻工作者。祖籍江苏省江宁县,生于美国密歇根州安阿伯市,童年在上海度过。毕业于燕京大学,20世纪30年代留学美国,先后获得密苏里大学新闻学硕士及哥伦比亚大学国际关系硕士学位。此后长居美国,曾担任多家中英文杂志及新闻机构记者、撰稿人及编辑,20世纪50至60年代在华盛顿担任“美国之音”编辑。1972年自美国之音退休后,应香港中文大学之请出任翻译中心客座高级研究员,并与著名学者宋淇合作,为翻译中心创编了英文翻译专业期刊《译丛》(Renditions),担任其主编长达八年,致力于向世界各地英文读者翻译介绍中国古今文学作品,并使其成为将中文作品译介给西方的权威学报。1980年离港返美。2008年因肺炎在美国逝世。
高克毅一生著述和译作极丰。其出版的中文作品有《纽约客谈》《美语新诠》《一言难尽:我的双语生涯》等,英文著作有《湾区华夏》《中国幽默文选》等。译作主要有美国的三部经典作品,即菲茨杰拉德的经典小说《大亨小传》(The Great Gatsby)、奥尼尔的戏剧《长夜漫漫路迢迢》(Long Day’s Journey into Night)、伍尔夫的小说《天使,望故乡》(Look Homeward,Angel)。
著名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对菲茨杰拉德的英文名著The Great Gatsby评价极高,认为对这部小说的钟爱程度可以作为普通人遴选朋友的标准,凡是看过《大亨小传》五遍以上的人,都值得交朋友。台湾作家白先勇认为菲茨杰拉德的这部小说“是费滋杰罗的扛鼎之作,也是美国小说中之翘楚,费滋杰罗文字之精美在这本小说中登峰造极”。
鉴于高克毅在译介美国文学方面的翻译成就,对其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而有关高克毅(以下简称“高氏”)的翻译研究和评论寥寥无几,未有系统之研究,且大多是散论。有鉴于此,本文拟从译者自评和其他学者评论两个方面,对高氏的第一部美国名著汉译本《大亨小传》的研究与评论进行简单的梳理与总结,以便对高氏的翻译成就管窥一二。
二、译者自评
高氏汉译本《大亨小传》于1971年由香港今日世界出版社首次出版。该译本面世后,高氏自己对译本优劣极少置评,仅在时隔25年之后发表的一篇文章《〈大亨〉和我——一本翻译小说的故事》中有零星的自评。笔者将这些自评大致归纳为以下三种类型:
1.自我谦虚型
高氏曾谦称,自己对文学翻译只是个“爱美的”(amateur,即“玩票、业余”之意),谈不上专业。高氏更进一步坦言自己不是“名家”,只是个莫“名”其“巧”的翻译者,对菲茨杰拉德的名著《大亨小传》的翻译属于“率尔操觚”之举。
2.相对满意型
高氏对自己翻译的某些细节表示比较满意,如高氏对小说中文译名曾有如下评论:
“大亨”这个上海俚语,普通话也通用,十分能代表这本小说的主人公“盖茨比”;以“大”对“小”,不但字面上巧妙而且寓有深义。要不怕冒犯的话,可以说《大亨小传》,不仅是在篇幅和名称上使我们联想到《阿Q正传》,而且两个故事一样地蕴藏着民族的essence(精髓,国魂)。难怪直到如今,美国文人笔下,随时随地都会提到盖茨比的典型,或引用书中某一句话作为教训,就像中国人动不动就贬自己的“阿Q精神”一样。
高氏认为小说中文译名语言精当,且能唤起中文译本读者如英文原著读者类似的文化联想——即“读者反应”(Reader’s Response)类似——既传达了原著的表层语言涵义,又兼顾了原著的深层文化涵义。
3.自揭错误型
高氏在文中毫不避讳地提及自己译本中对专有名词的误译,勇于自曝将地名“Punch Bowel”误置为游艇名的错误(在此文发表后的版本中已更正此误译),并称这一误译为“事实错误”。高氏在该文中追溯了自己当时的心态,表示当时确实是“不假思索,不去求证”,“想当然耳”,并进一步检讨自己似懂非懂时懒于查书或请教高明的瞎猜态度。这种在明知不甚妥当的情况下也不追究的懒汉思想,最终造成了“情无可原”的疏漏。
总之,高氏对译本的整体评价秉持相当自谦的态度,但对于个别细节的翻译是比较满意的,这一点可以从其对自译书名的评论中探知些许端倪;而对于自己因想当然所造成的误译,不回避,不掩饰,勇于承认,认真剖析并检讨自己的翻译态度和方式,展现出老一辈翻译家鲜明的治学态度和独特的处世风范。
三、其他评论
其他学者和文化界同仁对高氏的汉译名著《大亨小传》大多持褒奖和赞美的态度,仅有极少数学者批评其译本高度“归化”,倾向过于明显,有损害原文意义之嫌。
1.综合评论
台湾作家白先勇先生盛赞高氏是“能够悠游于中英两种语文之间,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左右逢源的“翻译大家”,是翻译界的第一把高手。他强调了高氏的海外生活背景对其翻译成就的重要影响,认为高氏长居小说原著背景地纽约的生活经历使其对美式英语之精通娴熟令人吃惊,对美国文化的精粹有深刻体认,并认为高氏在翻译《大亨小传》时,把原著的神髓全部抓住,所以译本“精确流畅,可以用作翻译课上的范本”。
台湾英美文学研究者、作家黄碧端认为,高氏所具备的三大优势——深厚的中西文化养成基础、极度敏锐的预感天赋、广泛的知识趣味——使作为翻译家的他在中英语言掌握和互译的功力上,处于当今“无人可以取代”的地位。而这些优势也使得《大亨小传》成为一部“标杆性的英文中译精品” 。 香港岭南大学荣休教授、小说家、翻译家刘绍铭给予高氏的中译本《大亨小传》极高的评价,赞誉其“形似神似,天衣无缝”。香港著名作家董桥以形象生动的比喻评论高氏的译本,称赞高氏“译稿英文的神采精髓都融入中文的冰肌玉肤,真是一袭考究的天衣”。著名文学评论家,著名比较文学研究家,台湾佛光大学文学院教授黄维樑称赞高氏是“含英咀华”的杰出翻译家。著名作家、文学理论家陈子善认为,高氏作为文学翻译家,以中英互译闻名海内外,其对中英双语的掌握和运用精深娴熟,可以名列当今海外学人中的佼佼者。
2.详细评论
曾任香港翻译学会会长、现为香港中文大学翻译系荣休讲座教授的学者金圣华,认为正因为高氏是精通中、英文化的翻译高手和中英互译“难得的个中高手”,所以其译本《大亨小传》,脍炙人口,是翻译界公认的名译,是学翻译者应列为必读的宝典。金教授进一步特别指出,高氏的汉译小说名“大亨小传”称得上是书名翻译中少见的佳作,因为这个“神来之笔”既表达了原著的本意,又符合中国传统文字中对仗精简的特色。
著名中国文学评论家夏志清教授认为高氏译著《大亨小传》的译笔“忠实流利”,缘于高氏是国人间极少数中英互译同样胜任的“翻译全才”。夏教授特别对《大亨小传》原著最后一章作出评论,指出其“已达到了文学上颇高的境界”,而高氏的译笔也与原文运笔旗鼓相当,“含蓄而有力”。
台湾作家张大春曾将高氏汉译本《大亨小传》开篇部分中叙述者尼克·卡拉威的父亲对儿子庭训的重译版本和初译版本进行对比,并认为高氏在重译过程中既兼顾了心目中设定的目标读者,又将个人对小说人物乃至小说作者的理解与认知简明扼要地融入译本之中,“跳过了字句,得鱼而忘筌”。
译者、著名书评人云也退同样对高氏翻译的小说开头的庭训有所评论,认为高氏的语感较好,所以译文读起来“有种特别的舒服和放心感”;云也退对比了高氏与另一位译者巫宁坤的译文,认为高氏的译本在流畅度方面远胜于巫氏的译本。同时,云也退也对高氏译本传达原著意义的准确性有所质疑,并批评其归化倾向消解了对原著文本的多样性解读,“乔译虽顺,却也有故意增删的元素和意思偏差的地方”。而且,比较对读译文后,巫氏的直译化倾向可能会使读者“怀疑乔译本的理解是否过于单一”。
四、结语
高氏对自己翻译的菲茨杰拉德经典小说The Great Gatsby的汉译本《大亨小传》基本持自谦的态度,并勇于自曝误译——其实,高氏曾经自评为“in the forefront of the second rank”(在二级作家中名列前茅)——显示了谦逊的处世作风和真诚的学术态度。虽然有学者质疑其译著的准确性和解读的单一性,但大部分学者对译著的评论以赞誉为主,表明高氏在译介这部世界名著方面的卓越成就已然为学术界所公认。笔者有理由相信,有关高氏的另外两部汉译名著(奥尼尔的戏剧《长夜漫漫路迢迢》和伍尔夫的小说《天使,望故乡》)的研究也必将更加深入。
参考文献:
[1]白先勇.台北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陈子善.探幽途中[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7.
[3]董桥.青玉案[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4]黄碧端.昨日风景[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5]黄维樑.“一言难尽乔志高——纪念一位‘二级前列’作家”[J].东方翻译, 2012(3).
[6]金圣华.桥畔译谈:翻译散论八十篇[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7.
[7]金圣华.向高克毅先生致敬[J].英语世界,2009(2).
[8]乔志高.恍如昨日[M].北京:龙门书局,2011.
[9]夏志清.文学的前途[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
[10]隐地.白先勇书话[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
关键词:高克毅(乔志高);汉译本;《大亨小传》;评论
一、引言
高克毅(1912-2008),笔名乔志高,为其英文名George Kao的音译,著名翻译家、作家、编辑及新闻工作者。祖籍江苏省江宁县,生于美国密歇根州安阿伯市,童年在上海度过。毕业于燕京大学,20世纪30年代留学美国,先后获得密苏里大学新闻学硕士及哥伦比亚大学国际关系硕士学位。此后长居美国,曾担任多家中英文杂志及新闻机构记者、撰稿人及编辑,20世纪50至60年代在华盛顿担任“美国之音”编辑。1972年自美国之音退休后,应香港中文大学之请出任翻译中心客座高级研究员,并与著名学者宋淇合作,为翻译中心创编了英文翻译专业期刊《译丛》(Renditions),担任其主编长达八年,致力于向世界各地英文读者翻译介绍中国古今文学作品,并使其成为将中文作品译介给西方的权威学报。1980年离港返美。2008年因肺炎在美国逝世。
高克毅一生著述和译作极丰。其出版的中文作品有《纽约客谈》《美语新诠》《一言难尽:我的双语生涯》等,英文著作有《湾区华夏》《中国幽默文选》等。译作主要有美国的三部经典作品,即菲茨杰拉德的经典小说《大亨小传》(The Great Gatsby)、奥尼尔的戏剧《长夜漫漫路迢迢》(Long Day’s Journey into Night)、伍尔夫的小说《天使,望故乡》(Look Homeward,Angel)。
著名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对菲茨杰拉德的英文名著The Great Gatsby评价极高,认为对这部小说的钟爱程度可以作为普通人遴选朋友的标准,凡是看过《大亨小传》五遍以上的人,都值得交朋友。台湾作家白先勇认为菲茨杰拉德的这部小说“是费滋杰罗的扛鼎之作,也是美国小说中之翘楚,费滋杰罗文字之精美在这本小说中登峰造极”。
鉴于高克毅在译介美国文学方面的翻译成就,对其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而有关高克毅(以下简称“高氏”)的翻译研究和评论寥寥无几,未有系统之研究,且大多是散论。有鉴于此,本文拟从译者自评和其他学者评论两个方面,对高氏的第一部美国名著汉译本《大亨小传》的研究与评论进行简单的梳理与总结,以便对高氏的翻译成就管窥一二。
二、译者自评
高氏汉译本《大亨小传》于1971年由香港今日世界出版社首次出版。该译本面世后,高氏自己对译本优劣极少置评,仅在时隔25年之后发表的一篇文章《〈大亨〉和我——一本翻译小说的故事》中有零星的自评。笔者将这些自评大致归纳为以下三种类型:
1.自我谦虚型
高氏曾谦称,自己对文学翻译只是个“爱美的”(amateur,即“玩票、业余”之意),谈不上专业。高氏更进一步坦言自己不是“名家”,只是个莫“名”其“巧”的翻译者,对菲茨杰拉德的名著《大亨小传》的翻译属于“率尔操觚”之举。
2.相对满意型
高氏对自己翻译的某些细节表示比较满意,如高氏对小说中文译名曾有如下评论:
“大亨”这个上海俚语,普通话也通用,十分能代表这本小说的主人公“盖茨比”;以“大”对“小”,不但字面上巧妙而且寓有深义。要不怕冒犯的话,可以说《大亨小传》,不仅是在篇幅和名称上使我们联想到《阿Q正传》,而且两个故事一样地蕴藏着民族的essence(精髓,国魂)。难怪直到如今,美国文人笔下,随时随地都会提到盖茨比的典型,或引用书中某一句话作为教训,就像中国人动不动就贬自己的“阿Q精神”一样。
高氏认为小说中文译名语言精当,且能唤起中文译本读者如英文原著读者类似的文化联想——即“读者反应”(Reader’s Response)类似——既传达了原著的表层语言涵义,又兼顾了原著的深层文化涵义。
3.自揭错误型
高氏在文中毫不避讳地提及自己译本中对专有名词的误译,勇于自曝将地名“Punch Bowel”误置为游艇名的错误(在此文发表后的版本中已更正此误译),并称这一误译为“事实错误”。高氏在该文中追溯了自己当时的心态,表示当时确实是“不假思索,不去求证”,“想当然耳”,并进一步检讨自己似懂非懂时懒于查书或请教高明的瞎猜态度。这种在明知不甚妥当的情况下也不追究的懒汉思想,最终造成了“情无可原”的疏漏。
总之,高氏对译本的整体评价秉持相当自谦的态度,但对于个别细节的翻译是比较满意的,这一点可以从其对自译书名的评论中探知些许端倪;而对于自己因想当然所造成的误译,不回避,不掩饰,勇于承认,认真剖析并检讨自己的翻译态度和方式,展现出老一辈翻译家鲜明的治学态度和独特的处世风范。
三、其他评论
其他学者和文化界同仁对高氏的汉译名著《大亨小传》大多持褒奖和赞美的态度,仅有极少数学者批评其译本高度“归化”,倾向过于明显,有损害原文意义之嫌。
1.综合评论
台湾作家白先勇先生盛赞高氏是“能够悠游于中英两种语文之间,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左右逢源的“翻译大家”,是翻译界的第一把高手。他强调了高氏的海外生活背景对其翻译成就的重要影响,认为高氏长居小说原著背景地纽约的生活经历使其对美式英语之精通娴熟令人吃惊,对美国文化的精粹有深刻体认,并认为高氏在翻译《大亨小传》时,把原著的神髓全部抓住,所以译本“精确流畅,可以用作翻译课上的范本”。
台湾英美文学研究者、作家黄碧端认为,高氏所具备的三大优势——深厚的中西文化养成基础、极度敏锐的预感天赋、广泛的知识趣味——使作为翻译家的他在中英语言掌握和互译的功力上,处于当今“无人可以取代”的地位。而这些优势也使得《大亨小传》成为一部“标杆性的英文中译精品” 。 香港岭南大学荣休教授、小说家、翻译家刘绍铭给予高氏的中译本《大亨小传》极高的评价,赞誉其“形似神似,天衣无缝”。香港著名作家董桥以形象生动的比喻评论高氏的译本,称赞高氏“译稿英文的神采精髓都融入中文的冰肌玉肤,真是一袭考究的天衣”。著名文学评论家,著名比较文学研究家,台湾佛光大学文学院教授黄维樑称赞高氏是“含英咀华”的杰出翻译家。著名作家、文学理论家陈子善认为,高氏作为文学翻译家,以中英互译闻名海内外,其对中英双语的掌握和运用精深娴熟,可以名列当今海外学人中的佼佼者。
2.详细评论
曾任香港翻译学会会长、现为香港中文大学翻译系荣休讲座教授的学者金圣华,认为正因为高氏是精通中、英文化的翻译高手和中英互译“难得的个中高手”,所以其译本《大亨小传》,脍炙人口,是翻译界公认的名译,是学翻译者应列为必读的宝典。金教授进一步特别指出,高氏的汉译小说名“大亨小传”称得上是书名翻译中少见的佳作,因为这个“神来之笔”既表达了原著的本意,又符合中国传统文字中对仗精简的特色。
著名中国文学评论家夏志清教授认为高氏译著《大亨小传》的译笔“忠实流利”,缘于高氏是国人间极少数中英互译同样胜任的“翻译全才”。夏教授特别对《大亨小传》原著最后一章作出评论,指出其“已达到了文学上颇高的境界”,而高氏的译笔也与原文运笔旗鼓相当,“含蓄而有力”。
台湾作家张大春曾将高氏汉译本《大亨小传》开篇部分中叙述者尼克·卡拉威的父亲对儿子庭训的重译版本和初译版本进行对比,并认为高氏在重译过程中既兼顾了心目中设定的目标读者,又将个人对小说人物乃至小说作者的理解与认知简明扼要地融入译本之中,“跳过了字句,得鱼而忘筌”。
译者、著名书评人云也退同样对高氏翻译的小说开头的庭训有所评论,认为高氏的语感较好,所以译文读起来“有种特别的舒服和放心感”;云也退对比了高氏与另一位译者巫宁坤的译文,认为高氏的译本在流畅度方面远胜于巫氏的译本。同时,云也退也对高氏译本传达原著意义的准确性有所质疑,并批评其归化倾向消解了对原著文本的多样性解读,“乔译虽顺,却也有故意增删的元素和意思偏差的地方”。而且,比较对读译文后,巫氏的直译化倾向可能会使读者“怀疑乔译本的理解是否过于单一”。
四、结语
高氏对自己翻译的菲茨杰拉德经典小说The Great Gatsby的汉译本《大亨小传》基本持自谦的态度,并勇于自曝误译——其实,高氏曾经自评为“in the forefront of the second rank”(在二级作家中名列前茅)——显示了谦逊的处世作风和真诚的学术态度。虽然有学者质疑其译著的准确性和解读的单一性,但大部分学者对译著的评论以赞誉为主,表明高氏在译介这部世界名著方面的卓越成就已然为学术界所公认。笔者有理由相信,有关高氏的另外两部汉译名著(奥尼尔的戏剧《长夜漫漫路迢迢》和伍尔夫的小说《天使,望故乡》)的研究也必将更加深入。
参考文献:
[1]白先勇.台北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陈子善.探幽途中[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7.
[3]董桥.青玉案[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4]黄碧端.昨日风景[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5]黄维樑.“一言难尽乔志高——纪念一位‘二级前列’作家”[J].东方翻译, 2012(3).
[6]金圣华.桥畔译谈:翻译散论八十篇[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7.
[7]金圣华.向高克毅先生致敬[J].英语世界,2009(2).
[8]乔志高.恍如昨日[M].北京:龙门书局,2011.
[9]夏志清.文学的前途[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
[10]隐地.白先勇书话[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